书城文学古文观止鉴赏大全集(超值金版)
23156800000069

第69章 宋文(6)

{11}骚人思士:指失意而深思善感的文人。不能胜:受不住。乌:哪里。

【鉴赏】

本文是作者被贬为筠州(今江西高安)监盐酒税时所作。其兄苏轼当时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与之同时被贬黄州的张梦得这时建了一个亭子,苏轼命名为“快哉”,苏辙为之作了这篇文章。本文借快哉亭来表彰张梦得能够随遇而安的旷达胸怀,实际上也是抒发作者自己的思想感情。

文章自大处、远处落笔,从登览之景给人的快感写起,尽情为“快哉”一语着色;进而由现实之景,转入怀古之情;再扣紧“快哉”二字,由怀古拓开意境,即从楚襄王与宋玉兰台之宫的一段对话,生发出议论,指出快与不快跟社会遭遇有关,最后又归结到快与不快决定于心胸是否旷达。文章结尾,又一正一反,就眼前江山胜景染浓抒情气氛。末以反诘语气作结,益显得余意不尽,耐人寻味。

全文紧紧围绕“快哉”二字,层层说开,文势汪洋,笔力雄健,融叙事、写景、抒情、议论于一炉,借亭名“快哉”抒发心境,既是在写别人,也是在写自己,于汪洋淡泊之中贯注着不平之气,鲜明地体现了作者散文的独特风格。

■ 妙评

入宋调而其风旨自佳。

——明·茅坤《唐宋八大家文钞》卷一百六十三

全篇止拿定“快哉”二字洗发,可与乃兄《超然亭记》并传。盖“超然”二字出《庄子》,“快哉”二字出《楚辞》,皆有自乐其乐之意。“超然”乃子由命名,而子瞻为文,言其何适而非快。俱从居官不得意时看出,取意亦无不同也。文中一种雄伟之气,可笼罩海内,与乃兄并峙千秋。子瞻尝云:“四海相知惟子由,天伦之中岂易得?”此安得不令人羡煞!

——清·林云铭《古文析义》卷十五

有潇洒闲放之致。

——清·张伯行重订《唐宋八大家文钞》卷十

因“快哉”二字发一段议论,寻说到张梦得身上,若断若续,无限烟波。前丰极力叙写“快”字,后半谪居寻出“快”字意来,首尾机神一片。文致汪洋,笔力雄劲,自足与长公相雁行。

——清·过珙《古文评注》卷十

曾 巩

作者名片

曾巩(1019—1083)

字号:字子固,世称“南丰先生”

籍贯:建昌南丰(今江西南丰)人

个人简介: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幼年好学,二十岁即“橐文数十万言来京师”,因不合时文标准,应试落第。仁宗嘉祐二年(1057),欧阳修任主考官,有意改革文风,曾巩遂与苏轼、苏辙等同登科第,年已三十九岁。历官齐、襄、洪、福、明、亳等州知州,终于中书舍人。

曾巩散文成就很高,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积极参与者,宋代新古文运动的重要骨干。作为欧阳修的积极追随者和支持者,几乎全部接受了欧阳修在古文创作上的主张,认同先道后文,文道结合,主张“文以明道”。其文风则源于六经又集司马迁、韩愈两家之长,古雅本正,温厚典雅,章法严谨,长于说理,为时人及后辈所师范。《宋史·曾巩传》评论其文:“立言于欧阳修、王安石间,纡徐而不烦,简奥而不晦,卓然自成一家,可谓难矣。”其议论性散文剖析微言,阐明疑义;记叙性散文舒缓平和,翔实而有情致。为文不甚讲究文采,而文章却写得自然淳朴,自成一家。此外,还有一些论及学术、艺术的文章,纵论古今,更多学者气息。

其文章对后世创作影响极大,南宋朱熹“爱其词严而理正,居尝诵习”,明代唐宋派散文家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归有光,清代的桐城派方苞、刘大槐、姚鼐和钱鲁斯等人都把他的文章奉为圭臬,足见曾巩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有《元丰类稿》《隆平集》传世。

■ 寄欧阳舍人书(曾巩) ■

去秋人还,蒙赐书及所撰先大父墓碑铭,反复观诵,感与惭并①。

夫铭志之著于世,义近于史,而亦有与史异者。盖史之于善恶无所不书,而铭者,盖古之人有功德、材行、志义之美者,惧后世之不知,则必铭而见之②。或纳于庙,或存于墓,一也。苟其人之恶,则于铭乎何有?此其所以与史异也。其辞之作,所以使死者无有所憾,生者得致其严③。而善人喜于见传,则勇于自立;恶人无有所纪,则以愧而惧④。至于通材达识、义烈节士,嘉言善壮,皆见于篇,则足为后法。警劝之道,非近乎史,其将安近⑤?

及世之衰,人之子孙者,一欲褒扬其亲而不本乎理。故虽恶人,皆务勒铭以夸后世⑥。立言者,既莫之拒而不为,又以其子孙之请也,书其恶焉,则人情之所不得,于是乎铭始不实。后之作铭者,当观其人。苟托之非人,则书之非公与是,则不足以行世而传后⑦。故千百年来,公卿大夫至于里巷之士,莫不有铭,而传者盖少,其故非他,托之非人,书之非公与是故也。

然则孰为其人,而能尽公与是欤?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无以为也⑧。盖有道德者之于恶人,则不受而铭之,于众人则能辨焉。而人之行,有情善而迹非,有意奸而外淑,有善恶相悬而不可以实指,有实大于名,有名侈于实⑨。犹之用人,非畜道德者,恶作辨之不惑,议之不徇?不惑不徇,则公且是矣。而其辞之不工,则世犹不传,于是又在其文章兼胜焉。故曰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无以为也,岂非然哉?

然畜道德而能文章者,虽或并世而有,亦或数十年、或一二百年而有之⑩。其传之难又如此,其遇之难又如此。若先生之道德文章,固所谓数百年而有者也。先祖之言行卓卓,幸遇而得铭其公与是,其传世行后无疑也。而世之学者,每观传记所书古人之事,至于所可感,则往往衋然不知涕之流落也,况其子孙也哉{11}?况巩也哉!其追晞祖德而思所以传之之由,则知先生推一赐于巩而及其三世{12}。其感与报,宜若何而图之?抑又思若巩之浅薄滞拙,而先生进之;先祖之屯蹶否塞以死,而先生显之;则世之魁闳豪杰不世出之士,其谁不愿进于门{13}?潜遁幽抑之士,其谁不有望于世{14}?善谁不为?而恶谁不愧以惧?为人之父祖者,孰不欲教其子孙?为人之子孙者,孰不欲宠荣其父祖?此数美者,一归于先生。

既拜赐之辱,且敢进其所以然。所论世族之次,敢不承教而加详焉{15}。愧甚不宣{16}。

【注释】

①感与惭并:感激与惭愧之情同时而来。

②铭而见(xiàn)之:作铭文使其显现。

③生者得致其严:谓活着的人能借以表示自己尊敬之情。严,尊敬。

④喜于见传:谓积善之人乐于见到自己的好处流传于世。勇于自立:奋发起来有所建树。以愧而惧:因以惭愧和畏惧。

⑤“警劝”三句:意谓铭的警恶勉善的作用,不与史书相近,那又与什么相近呢?

⑥皆务勒铭:都致力于刻立碑铭。

⑦非公与是:意谓写出的铭文就不公平和不合事实。

⑧“非畜道德”二句:意谓不是积蓄有道德素养而又能写好文章的人,是不能做到“公与是”的。

⑨意奸而外淑:立意奸诈但却表现出善良的样子。“善恶相悬”二句:有善有恶极其悬殊,却又不能切实加以指出。名侈于实:名声超过了实际表现。侈,夸大。

⑩并世而有:同一时期出现。

{11}衋(xì)然:伤痛的样子。

{12}晞(xī):仰慕。推一赐于巩:推恩一次给我。指欧阳修应其所请,替他祖父作墓碑铭。三世:指曾巩自己以及他的父亲、祖父三代都荣受恩惠。

{13}抑:然而。屯(zhūn)蹶:困苦挫折。否(pǐ)塞:闭塞不通。屯、否,皆《易》卦名,象征艰难阻塞,时运不通。巩之先祖曾致尧为官刚直,多次遭贬,故云。

{14}潜遁幽抑:隐逸困顿。有望于世:对于世事前途有所期待。

{15}世族之次:指曾氏家族的世系排列。加详:加以详细考查。这是曾巩对欧阳修来信论及曾氏世族一事的表态与回答。

{16}不宣:不一一细说。旧时书信末尾常用语。

【鉴赏】

宋仁宗庆历六年,欧阳修为曾巩的祖父曾致尧写了一篇墓志铭,这是曾巩答谢他的书信。

作为感谢信,本文却先就志铭之义立论,且说得关系重大,足见曾巩对其先大父志铭一事的重视,以及对所托之人的敬仰与信赖。论及志铭,又将史拉上,说明它们之间的异同,并批评了阿谀墓中人的不良习气,进而提出撰铭者必须是道德与文章兼有,才算是“得其人”,才能“公与是”。

本文用了大部分篇幅写作者对铭文的议论,乍看起来似乎与这封书信的主旨不甚密切,但继续读下去,就豁然开朗了。文章的末段在迂回曲折、一番着力渲染之后,才一语道出“若先生之道德文章,固所谓数百年而有者也”。轻轻一点,笔力千钧,欧阳公其人其文,便赫然在目了。作者拜托这样的人为其先祖撰铭,实属难得与幸运。而这样,则其先祖之嘉言善行,亦得因之“传世行后”而“无疑”了。由此,曾巩的激动与感谢之情一发不能已。在几经盘旋激荡之后,又转而跳出个人狭小天地,复归结到志铭对于社会的“警劝”意义,以与文章前一部分的议论相合。

文章在结构上转折脱卸,理密意高,文情酣畅,感慨呜咽之气,博大幽深之识,溢于言外。

■ 妙评

层次如累丸,相生不绝如抽茧丝,深涵光芒其议论也,温柔敦厚其情文也。曾文至此,岂后人所能沿袭拟议。

——清·储欣《唐宋十大家全集录·南事先生全集录》卷二

说得志铭如许关系,如许慎重,则所以感激拜赐之意,不烦言而自见。此谓立言有体。其通篇命脉在“畜道德而能文章”一句。至说有道德者铭始可据,而能文章只带说,其轻重尤为得宜。行文之妙,无法不备,又都片片从赤心流出。此南丰之文,所以能使人往复嗟诵而不能已者也。

——清·张伯行重订《唐宋八大家文钞》卷十三

■ 赠黎安二生序(曾巩) ■

赵郡苏轼,予之同年友也①。自蜀以书至京师遗予,称蜀之士曰黎生、安生者。既而黎生携其文数十万言,安生携其文亦数千言,辱以顾予。读其文,诚闳壮隽伟,善反复驰骋,穷尽事理②。而其材力之放纵,若不可极者也③。二生固可谓魁奇特起之士,而苏君固可谓善知人者也④!

顷之,黎生补江陵府司法参军。将行,请予言以为赠⑤。予曰:“予之知生,既得之于心矣,乃将以言相求于外邪?”黎生曰:“生与安生之学于斯文,里之人皆笑,以为迂阔⑥。今求子之言,盖将解惑于里人。”予闻之,自顾而笑。夫世之迂阔,孰有甚于予乎?知信乎古,而不知合乎世;知志乎道,而不知同乎俗,此予所以困于今而不自知也。世之迂阔,孰有甚于予乎?今生之迂,特以文不近俗,迂之小者耳,患为笑于里之人。若余之迂大矣,使生持吾言而归,且重得罪,庸讵止于笑乎⑦?然则若余之于生,将何言哉?谓予之迂为善,则其患若此;谓为不善,则有以合乎世,必伟乎古,有以同乎俗,必离乎道矣。生其无急于解里人之惑,则于是焉必能择而取之。遂书以赠二生,并示苏君,以为何如也⑧?

【注释】

①同年:称科举制度同榜的人。曾巩与苏轼在嘉枯二年同登科第,故称。

②闳壮隽伟:指内容丰厚、气势雄伟。反复驰骋:指笔力纵横开阖。穷尽事理:指所论事理详尽透彻。

③放纵:指才华横溢,不受约束。

④魁奇:杰出。特起:崛起。

⑤请予言以为赠:请求我写点文字作为赠别。

⑥迂阔:拘泥固执,不合时宜。

⑦且重得罪:将招致更大罪名。庸讵:怎么。表反诘语气。

⑧并示苏君:意谓并将这篇序文转告苏轼。

【鉴赏】

本文是作者给两个年轻人黎、安二生写的赠序。文章针对黎安二生因循古道苦读圣贤书,而被乡人耻笑,提出二人不应与世俗同流合污,而应坚持学习古文。

开篇先引出“同年友”苏轼,这固然是行文的需要,因为苏轼是黎、安二生的推荐者,但实则是为黎、安二生着色。中段写作序的由来。末段即紧扣“迂阔”二字生发议论。当作者听完黎生的申述之后,先不作正面答复,却是“自顾而笑”。这一“笑”,正含有无限辛酸意,从而勾起了多年来的隐痛。于是,接过黎生的话题,联系自己,纵谈遭际。作者的身教重于言教,写得既婉转,又恳切,谆谆劝诫之意,自在言外。其本意不愿有言,然结句又明写“遂书以赠二生”,还用“并示苏君以为何如也”一语,以与开篇照应。作者料定同道者苏轼也会有同感的。而以问语作结,饶有情趣。

曾巩是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人物之一。他提出作文要志于道,不取悦于世俗,不要怕嘲笑,这是一项很重要的主张。所以他在序文中借题发挥,大谈自己的迂阔,又都是自己平生所实有,故字字皆从肺腑中流出,情见乎辞,深得赠言之意。文章虽内容不繁,然文笔却纡徐委曲,事备理明又前后照应,有法度可观,正可谓有斯人而后有斯文。

■ 妙评

二生盖东坡荐于公者,说迂阔之弊,婉转可佳。

——宋·黄震《黄氏日钞》卷六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