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爱国主义教育丛书:武昌起义
23269900000005

第5章 武汉保卫战(1)

(一)战前风云

话说瑞澄连夜逃出武昌城后,自知责任重大,就马上给朝廷发出一封十万火急的电报,说:“10月10日晚上,革命党和叛军分几路来夹攻我,他们人数很多,来势也很猛。我身负皇恩,本应当以死殉国,与武昌共存亡。但眼睁睁看着湖北省被叛党蹂躏,就是死了也不会瞑目。所以我迫不得已才忍负屈辱,退到楚豫号军舰上,现正在调集兵马,努力收复省城。”接着他就请求朝廷速派北洋军坐火车来湖北剿灭革命党。

收到瑞澄的电报后,清廷载沣等人的鼻子差点没被气歪。因为仅仅一两天前他们才收到瑞澄抓住革命党的奏报,正想表扬他处事果断,平叛有功。现在倒好,军队反叛,连省会都失掉了。这真是晴天霹雳,载沣等人顿时被吓得惊惶失措。他们深知此次湖北兵变的后果,知道湖北地处中原,水陆交通发达,革命的影响能迅速扩散至邻近省区,从而引起周边省区的革命。

另外,此次兵变,参加者组织者都是湖北新式陆军中的军官和士兵,而湖北陆军建军早,素质好,装备也很精良,是当时清朝军队中的精良,其威名与北洋陆军不相上下,是当时南部各省军队的学习榜样。而且,出身于湖北陆军中的很多军官都在全国的其他军队中担任要职,如王思澄任第四镇统制,吴禄贞任第六镇统制,还兼任山西巡抚。这样,就使得清廷深感忧惧,害怕湖北新军的起义会在南北各省新军中引起反响,从而动摇自己的统治,于是决心不惜一切代价,迅速扑灭武昌起义这一革命的火种。

12日,清廷命令曾留学日本士官学校的陆军大臣荫昌统领两军兵力南下,直扑武昌。又令海军司令萨镇冰率领10多艘军舰逆江而上,进入武汉水域,以强大的海军火力配合北洋陆军作战。同时发电训令瑞澄配合作战,戴罪立功。

17日,荫昌率军到达河南信阳,前线总指挥王遇甲所部已经越过孝感。但恰在此时,清廷内部军谘府和陆军部再次爆发争执,陆军部坚持要用冯国璋为前线总指挥,以替换王遇甲。争执的结果,冯国漳在陆军部的支持下当上了前线总指挥,亲领北洋军。但冯上任后并未听从荫昌的指挥,马上向革命军进攻。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事情还得从袁世凯说起。

这袁世凯,是北洋陆军之父,也就是北洋陆军的创立者,冯国璋是他一手培养起来的心腹大将。北洋军在建军的过程中,袁世凯刻意把它培植成自己的私人军队,以至于北洋将士只知有袁世凯,不知有他人。除了袁世凯,谁也指挥不动这只精悍的军队。冯国璋按兵不动,是因为袁世凯暗中下的命令。荫昌虽贵为陆军大臣,却也无可奈何。

那么,袁世凯为什么下令按兵不动呢,这就得从袁世凯与清廷的关系说起了。

袁世凯,是河南项城人,幼读私塾,喜好舞刀弄棒。少年从军,在军中屡立战功。再加上较有文化,遂被朝廷看中,曾被派为清朝驻朝鲜的代表。

在驻朝期间,他果断干练,曾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诛杀策划朝鲜归日的日本驻朝军事人员,以及附逆的朝奸,深得清廷的赞许。

甲午战争后,清政府痛感沉腐的旧军队不是列强的对手,遂着手编练新军,袁世凯受命在天津小站建立训练新军之基地,此即北洋军的由来。袁世凯共练成六镇精兵,培植了冯国璋、段祺瑞、曹锟、王士珍等一大批悍将。

1898年康有为,梁启超帮助光绪帝变法时,袁世凯积极参与,深得改良派维新派信任。这才有了谭嗣同在光绪帝面临西太后谋害的关键时刻,只身赴北洋军营找袁世凯帮忙之事。但他没想到袁世凯已经知道光绪帝决非西太后对手,为保护自己向西太后告了密。于是光绪帝被囚禁,谭嗣同被杀,康有为、梁启超逃命海外。

袁世凯告密有功,又有办事能力,遂一再被西太后提拔,最后当上了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

到了1909年,西太后和光绪帝都死了,光绪帝的弟弟载沣当上了摄政王,主管天下大事,就想杀掉袁世凯为他死去的哥哥报仇。不料此时一批与袁关系甚好,经常得袁好处的重臣为袁说情,万般无奈之下,载沣也怕杀袁会激起北洋军的兵变,就把袁世凯罢官了事。

袁世凯保住了一条命,就赶紧回河南彰德去了。但他仍暗中操纵朝内外大事。而他的心腹文臣如徐世昌、唐绍仪,武将如冯国璋、段祺瑞仍大权在握,替他控制着朝廷大权和北洋六镇。

武昌起义一爆发,袁世凯就知道东山再起的机会来到了。他一方面不露声色,甚至在荫昌统领北洋军路过彰德专程拜访他时也是如此。当时荫昌趾高气扬,说武昌的革命党都是乌合之众,朝廷大军一到,革命党就得土崩瓦解。袁世凯暗中讥笑荫昌,但当着荫昌的面也只不冷不热地说了一句:“革命党有黎元洪这样的将领统领,取胜怕不是件容易的事。”另一方面,他又暗中命令北洋诸将特别是冯国璋按兵不动,不理荫昌,以迫使朝廷重新起用他,让朝廷知道只有他袁世凯才能指挥动北洋军,才能镇压武昌起义。

袁世凯的如意算盘果然没有落空,清廷不得不重新起用袁世凯,任命他为湖广总督,但袁世凯嫌官小,拒不就任,并提出了出山的6项条件:召开国会,改组内阁、解除党禁、拥有指挥、编制水陆各军的全权等等。

清廷对袁的要求很气恼,不想答应,但此时湖南、陕西等省都爆发了起义,并宣布独立,革命之火已成燎原之势。而冯国璋又陈兵孝感,拒不进攻武汉,荫昌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却又毫无办法。与袁关系甚好的英、美等国又大造“非袁世凯不能收拾局面”的舆论。

万般无奈之下,27日,清廷终于向袁世凯低头,答应六项条件,任命他为钦差大臣,全权指挥水陆各军,并召荫昌回京。袁世凯走马上任后,即令冯国璋、段祺瑞率领第一、二两军,他自己亦乘火车赶赴湖北,指挥北洋军猛攻汉口,湖北革命军最严峻的考验来到了。

清廷在磨刀霍霍,此时的武昌起义军,又在做些什么呢?

他们做的第一件大事,我们前面已经说过,是成立湖北军政府,并推举黎元洪为都督。10月11日,湖北军政府正式成立,并派人在武昌街头张贴军政府第一张布告“中华民国军政府鄂军都督黎布告”,布告上说:今天,奉军政府命令,敬告全体国民。凡是我们起义军所到之处,你们不用猜疑害怕。我们是为了拯救百姓才起义的,并不是因为贪图功利自私自利。我们起义,是为了拯救你们于水火之中,是为拯救你们破败的家园。从前,你们饱受各种虐待,沉迷于苦海之中而不能自拔。这都是由于异族的专制统治,才弃你们如草芥。大家应当知道今天的满清政府,并不是我们汉族人,大家既使有冲天的义愤,过去想报复也没有办法。我们对这种情况不能忍受。才赫然首举义旗,第一个起来为民除害,与大家一起齐心协力驱赶满清。所有的汉奸民贼,都不许他们有时间苟延残喘。这些奸贼过去吃我们的肉,我们今天则要剥他们的皮。如果有人能深明大义,就请来加入我们的队伍,一齐进行光复河山的事业,汉家的中兴就要来到了。大家共建中华民国,同胞们彼此平等,士民工商大家起来,一定可以赶走胡人。革命军一向纪律严明,彼此公平相待不欺。希望我们亲爱的同胞,一起来听我们的话。

有的人可能会问,这黎元洪,是被迫参加起义,还杀害过革命党人,怎么反倒成了真正的都督呢?下面,我们就先讲讲黎元洪成为都督的过程,然后分析一下他成为都督的原因。

一开始,黎元洪被软禁在湖北谘议局,只是长吁短叹,不愿参加革命,这我们在前面已经说过,这使得一些革命军将士颇为不耐烦。

10月13日这一天,负责监视黎元洪的王安澜向军政府的领导人报告说:“黎元洪自从到了谘议局,两天都不肯吃饭,也不同任何人说话,态度好像刚出嫁的姑娘。如果最后饿死了,该怎么办啊?”

大家一听,就在一起商量说:“黎元洪如此反对革命,整天忧闷,饮食不进,如果真的饿死,岂不很麻烦。”

陈磊摇摇头,“我想黎元洪是故意装模做样。他认为革命难以成功,一旦失败,他好请求清政府原谅,或者再谋个什么官做做。如果革命成功了,他就享受元勋的待遇。这个时候他假装愁闷,其实心里正在打小算盘。如果不是这样的话,如果他真的忠于满清,他怎么不在10号的晚上自杀呢?”

甘绩熙认为陈磊说的很对,就嚷嚷道:“黎元洪这个态度,真是可恼,真让人看不惯。依我看来,不如用手枪打死他算了”。

话一说完,甘绩熙就和陈磊拔出手枪,直奔黎元洪住处而去。别的人急忙劝阻,劝他们不可鲁莽行事,以免酿成革命队伍的分裂,因为黎元洪在普通士兵中毕竟有着较高的威望。

甘绩熙想了想,说:“我即使不打死他,也得吓吓他,让他下定决心跟大家一起干革命。”

甘绩熙于是来到黎元洪的住处,大声说:“黎宋卿先生,我们汉人同志,流了不少血,以无数个头颅为代价,才取得今天的成绩。我们抬举你,请你做都督。你这几天来的所做所为,却太对不起大家。我告诉你,革命如果不成功,你可以做个拿破仑;革命如果成功了,你就是中国的华盛顿,你占了大便宜了。你再不下决心,我们就用手枪对付你了。”

黎元洪苦笑一声:“你年轻人不要说这样激烈的话。我已在这这儿两天了,并未做什么对不起你们的事”。

陈磊在一旁插话说:“你嘴上说没做对不起我们的事,但你还没剪辫子。”你既然是都督,就应该起模范作用,先去掉辫子,以表示你反清的决心,听说你自从到了谘议局,就不吃不喝,你未免太让人着急了。但你今天既然已经跳进了火坑,不干你也得干了。这几天来,我们很多同志都在好言好语劝你,你都听不进去,我们都替你惭愧。我今天有一句话正告你:现在是民国了,你若尽忠民国,你就是开国元勋;你若尽忠满清,你就趁早自杀殉节,二者必居其一,何必像现在这样装模作样呢!对此我们实在不懂。再说,你为满清做事,不过做个协统,现在却有做民国都督的机会。你也不是才智超群,即使你不干,以中国之大,汉人之多,还没有够格做都督的人吗?希望你三思而行,早下决心。不然,就别怪大家不容你了。”

黎元洪低头想了一会,就回答道:“你们再不要如此激烈了,我决心帮你们的忙就是了。你们说要剪辫,我早就赞成。我以前曾在军营里下过通知,士兵可以随意留辫或剪辫。你们明天叫个理发匠把我的辫子剃掉就是了。”

于是大家哄然一笑,都拍掌叫好起来。第二天黎元洪就剃了个光头,一个军官摸着他的头说:“真像个罗汉。”黎则搔搔头笑着答:“像个弥勒佛。”大家情绪都很高昂,黎元洪总算参加革命;愿意做都督了。

趁热打铁,17日,起义军就举行了正式仪式,让黎元洪公开露面,由国民党人谭人凤当众正式授予他刀剑,以示他堪任此职。黎元洪也发表了讲话,说:“我对于革命,从20日(阳历十月十一日)到今天上午,始终拿不定主意,现在我是下定决心了。从现在起,我也是军政府的一员,不管是成功,是失败,我与各位同生共死。”

革命党人之所以推举黎元洪为都督,除了内部意见不一的原因外,主要还在于当时革命党人在政治上幼稚和软弱,黄兴、孙中山等人不在,中下级革命党人虽然有推翻清朝的勇气和大志,但在领导方面却过于看重名望,总希望有一个“大人物”出面号召天下,这样就忽视了领导者究竟与革命的关系如何,革命的态度如何等最重要的因素。

在这种思想指导下,他们势必到汉人旧官僚中寻找目标,而黎元洪在湖北新军军官中,素以精通军事,了解士兵著称。他曾两次赴日本考察军事,多次指挥所属部队参加朝廷会操,成绩优异。与第八镇统制张彪相比,黎也较少克扣军饷,对待士兵特别是有文化的士兵的态度也挺温和,因之又有“爱兵如子”的美誉。总之名声不坏。

此外,很多革命党人都以“排满革命”为宗旨,汉族官员是他们争取的对象。加之受到汤化龙等立宪党人的影响,这就使得他们推举非革命党人的黎元洪为都督,从而为武昌起义不能最后胜利埋下了伏笔。

武昌起义后革命党人所做的另一件大事是扩编武装力量。

革命党人深知清军虽然暂时失利,丢掉了武昌、汉阳、汉口,但他们必不肯轻易善罢甘休。于是起义军就以首义部队为基干,收编陆续归顺的士兵约五、六千人,并在武汉附近临时招募农民、工人、学生等参军。不到一周,就有了3万人之众,部队编为:

步兵第一协统领宋锡全,后为蒋肇鉴

步兵第二协统领何锡蕃,后为夏占奎

步兵第三协统领成炳荣

步兵第四协统领张廷辅

步兵第五协统领熊秉坤

骑兵第一标统带刘佐国

炮兵司令姜明经

炮兵第一标统带尚安邦

炮兵第二标统带蔡德懋

炮兵第三标统带柳柏顺

工兵第一营管带李占魁

辎重第一营管带孙宏胜

敢死队三队队长马骥云、徐少斌、金兆龙

学生军一标统带刘绳武。

上述武装力量,都是在战斗间隙编成的,比较仓促。很多士兵都是新入伍,虽经短暂训练,但军事素质还很低,但他们都满怀推翻满清的革命激情,不怕牺牲。

(二)汉口之战

1、激战刘家庙

前文我们说过,张彪不敌起义军,领兵退出武昌城据守刘家庙待援。起义军曾致函张彪劝其投降,张彪不听。17日晚,湖北军政府即派出一标人马到达汉口,进攻据守刘家庙的清军。两军开战,革命军还没放几排枪,清军即向后败退,死伤了一些人,革命军也未追赶。

18日张彪的败军绕过刘家庙车站,与前来增援的河南清军会合,约有一镇兵力。革命军也增派兵力,人数亦达一镇。两军在天明即展开战斗。革命军先放空枪警告,清军则以实弹射击,双方于是厮杀起来,革命军皆以一当十,在地面蛇行前进,逼近清军阵地,炮兵也发炮轰击清军,清军死伤无数,再次败退。革命军奋勇追击,清军逃到火车上开车逃跑,革命军紧追不舍,清军从车窗向外射击,革命军颇多死伤,子弹也快打光了,就停止了追击,埋伏在铁路两旁等待敌军回转。当时来观战的老百姓很多,其中有一些是铁路工人,都倾向于革命。有个铁路工人叫刘仁祥,比较机智,他想出了方法,拆毁铁路,好叫清军的火车失去作用,甚至倾倒翻车。他把主意对其他工人一说,大伙都赞成。在一片“拆路拆路”的喊声中,一会的功夫铁轨就被拆掉了十几丈。

过了一阵,清军的火车果然又开了过来,革命军发炮轰击,但因火车速度太快都没击中。就在这时,天崩地裂一声巨响,火车出轨了,翻倒在路边,车上的清军或死或伤,基本丧失了战斗能力。革命军则趁势猛攻,打得清军哭爹叫娘,纷纷爬出火车,狼狈逃窜。革命军越战越勇,有一个炮手手已受伤,仍独立发炮猛轰溃逃的清军,清军大败。

这一仗,共打了6个小时之久,清军被打死2000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