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投资理财30岁,再不懂钱就来不及了
23364800000006

第6章 掌握正确的花钱方法,保证三年后的你不会后悔(2)

首先,你要做的是清点一下自己名下有多少张信用卡。不少人在银行里碰到信用卡业务推销员向自己推销信用卡时,也不好好想想就迅速点头同意,可等反应过来,才发觉自己居然有五六张卡之多了。信用卡大多收年费,而且卡越多,账单就越多越复杂,也越难于掌控自己的花销。所以,最好不要同时持有多张信用卡哦。

如果现在你名下的信用卡超过了三张,那就从中选择两张留下,其中一张作为主卡,另一张作为副卡,其余的就统统注销吧。之所以要保留两张信用卡,是因为如果只有一张主卡,碰到要支付旅游团费、搬家费等大笔开支的话,一旦超出限额,那日常生活中想刷也没法再刷了。另外,在海外购物时,有些商家为了证明顾客的身份,会要求你同时出示两张信用卡。有鉴于此,还是建议你保留一主一副两张不同银行的信用卡,主卡用于管理开支,副卡以备不时之需。

30岁必备:电子货币攻略!清理完信用卡,接着该轮到电子货币了。

近年来,各种电子货币开始流行,例如Suica、Edy、WAON,等等。用户既可以通过信用卡或银行账户充值,也可以享受自动充值服务(预先设定好条件,一旦余额不足,就自动充值)。

电子货币功能强大,十分方便。但正因其便利性,电子货币又令人恐惧。假如你现在是电子货币用户,那么请问:“你一个月会花掉多少电子货币?”能马上作答吗?特别是同时使用好几种电子货币,又通过现金、信Suica中文俗称“西瓜卡”,是一种可充值、非接触式的智慧卡(IC卡)形式的乘车票证,适用于东日本旅客铁道(JR东日本)、东京单轨电车及东京临海高速铁道3种路线。

Edy可以在采用了sony公司的非接触型IC卡、FeliCa技术的IC卡和手机上使用。

Edy的名字意味是希望成为欧元(Euro)、美元(Dollar)、日元(Yen)之后的第四基准货币。故此取名其三者的开头字母作为名字。WAON是日本的一种电子货币,可在吉野家、FamilyMart(全家便利商店)及麦当劳等场所通用。

电子货币:难以掌握支出总额!

电子货币(Edy、Suica、WAON等)

电子货币充值办法多种多样现金充值信用卡自动充值先付款,后付费从手机费用中扣除100元一定要掌控好每个月的电子货币消费总额哦!

用卡等手段进行充值的朋友,你对自己的电子货币支出总额心里有数吗?

如果你无法立即答出自己每月的电子货币消费总额,那我希望你能养成以下习惯:将消费额限制在自己尚能把握的范围之内,每月统计一次支出总额。

我的建议是,最好只选择一种电子货币,这样才便于管理。

零花钱要实行定额制,夫妇双方都不能例外!

已婚人士请特别关注这个问题:进行家计管理时,夫妇双方的零花钱该如何的管理?

有的家庭是妻子手握财权,丈夫只有零花钱。而我却发现,“妻子没有零花钱”的例子并不少见。难道妻子在自己身上不花哪怕一丁点儿钱?显然不可能。其实她只是把她花掉的那一部分,也就是零花钱,悄悄地从生活费里划走了而已。这点亟待改革!

生活费和零花钱的界限要区分清楚,否则,就会出现“这个月的生活费怎么又超支了”的情况。

妻子的零花钱要适用定额制,丈夫的零花钱也同样必须规定上限。即使你说“家里每月给我2400元”,但只要去和公司的同事喝了酒就回来找妻子要钱的话,那这酒钱妻子只好从生活费抽了。你家发生过这种状况吗?

开支变动可以理解,可没有限度就无法控制。所以,像上图这样,是存不下钱来的!

夫妇双方一定要坚持以下原则:零花钱有多少花多少。为此,适当提高零花钱限额也不是不可以考虑的。

夫妇双方都有工作的家庭,要实现月储蓄额的信息共享,但存款要以各自的名义独立开来假如在你家里,夫妇双方都外出工作,资金来源就有两个。那会不会为如何管理生活费和储蓄金而烦恼呢?我认为解除这一烦恼必须遵从两点:一是商议决定月储蓄额,二是以各自的名义开设账户。

30多岁的夫妇最常见的家计类型是丈夫负责房租和水电费,妻子负责饭钱,余下部分随便各自支配。甚至有许多夫妇对对方的存款数目毫无头绪,一相情愿地认为“她(他)存了钱的吧”。结果导致花钱失去节制。

虽说夫妇俩分别负担一部分支出是没问题的,但一定要做到月储蓄额的信息共享。在可能的情况下,每年至少要就家庭年度和月度储蓄额商讨一次。

还有一种常见的做法是生活费由丈夫负担,妻子的收入则存到以丈夫的名义开设的银行账户里去。我认为这种将存款集中到一个人名下的方式是应该尽量避免的。

夫妇双方共同确定月储蓄额,分别存进各自账户。

人生无常,未来难以预料。万一丈夫遭遇车祸不幸身故,即便“那80万元的存款是来自夫妇双方的工资收入”,但只要账户是丈夫的名字,一旦丈夫身故,那就是属于丈夫的遗产。

如过夫妇俩没有子女,那丈夫的父母就也拥有继承权。就算妻子主张“80万元里也有我赚来的钱”,可既然名义上是丈夫的,那么证明财产究竟属于谁的难度就相当之大。

“购房时的首付款到底是谁的钱”,这个问题也非常重要,其户名也得与银行账户的户名保持一致。

所以,我认为夫妇之间必须坚持这样一个大原则:存款账户是谁的,就写谁的名字。即使是夫妇,只要是自己的劳动所得,就属于自己的财产,应当以各自的名义分别存进银行。

涨工资是好机会哦,增加的部分都用于储蓄吧!

每月的储蓄额定下来之后,人们一般就不怎么调整了。

如果收入或支出没有较大的变化,确实不用改动。但要是收支平衡被打破,那就必须相应地增减积累额度。尤其是在工资上涨后,务必要认真考虑是否应该增加储蓄额。

之所以要这样做,是因为收入多了,支出一般也会变多。而一旦对生活质量的要求高了,就很难回复到以前的状态。正所谓“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即使目前你还能凑合着过下去,可等到退休后,收入骤减,主要依靠年金和积蓄过活的时候,那就不太好办了哦。

如果收入多了,在定好自由支配的钱数,杜绝超支的同时,又能有意识地加大储蓄力度,那既可以维持一定的生活质量,又有望提高积累速度和存款余额。这样的习惯会为你将来的晚年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所以,涨工资的时候千万不要忘记加大储蓄力度哦。

一些按月度不易弄清的支出项目,按年度则一目了然“每个月还想多存些钱,可家里的开支似乎再也无法缩减了。”如果你有此念头,那我的建议是把支出项目按年度整理一下试试看。

例如手机费。单独看起来,你或许会认为“每月才480元,现在又非用不可,问题不大吧”。然而,以通信费为一个大项来统计的话,把每个月的固定电话费、家庭电脑上网费、有线电视收视费、笔记本电脑移动数据通信费等加起来,不少家庭竟然高达2400元,而年度开支就高达2.88万元。当你看到这个触目惊心的数字,或许才会考虑“光通信费就花掉2.88万元,值得吗?”接下来你可能要做的就是考虑“要不换一种手机资费套餐试试”“干脆把有线电视和固定电话取消算了”等应对方案。

除了通信费,其他一些支出项目也要用此方法哦,比如保险费、私家车保养费、子女抚养费,等等。

成绩合格:资金管理以年度为单位,进行年度收支决算!

当你已经可以通过收支管理每月存下一定额度的储蓄之后,接下来,请养成家计按年度决算的习惯吧。

有的朋友对日常财务管控自如,尤其是月度收支;然而,一旦被问及“这个项目似乎花费有点多,一年的支出究竟是多少啊”“一年的储蓄额是多少”时,却无法立即作答。

如果你能按年度来重新梳理自己的开支和积累,那你对于金钱的掌控就更进一步了。譬如,只要明白了自己的年度储蓄额,那预测10年后的存款数目就会易如反掌。

对年度收支的把握有以下两个要点:

第一,计算每个大项的年度支出总额。假如你感觉在某个支出项目上的花费有超支嫌疑,那就将其单独列出,统计出一个月花多少,一年又是多少,结果或许会让你惊讶不已。比如通信费、人寿保险费、在外就餐费,等等。请一定要认认真真算算看哦。

第二,除去每月开支之外,搞清楚自己一年内的几次特别支出花了多少钱。然后看看这些钱是不是来自奖金,有没有造成每月收支不平衡。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下一年度就有必要相应提高临时性存款的数目。

当你刚开始做年度决算时,我建议你手写填表。因为用笔书写的数字更能让人感觉到金钱的分量。

决算中,不必把生活费里的规格小项分得过细。有了“水电费等从银行账户扣除的部分”“钱包支出的现金”等几项就OK。另外,决算书是为了掌握一整年的财务收支状况,因而也不用将金额细致到1元的程度。

1000元还是10000元,按需选择即可。

决算书完成之后,收入减去支出即可得到理论上的储蓄额度。对照“家庭可用于储蓄的总额”,看看你的账户有没有达到这个数字?

不明不白就消失无踪的去向不明的钱款比较多的话,理论储蓄额与实际储蓄额就很可能会相差悬殊,出现本来能存下12万元的,结果却只存了9.6万元的情况。

接下来,你的任务就是参考家庭可用于储蓄的总额重新推算每月的储蓄额度。把理论储蓄额强制存下之后,不必要的花费也就能顺利削减。

专栏

不必拿自己与别人相比,媒体信息只能信一半哦当你开始有意识地理财储蓄之后,是否也会浏览报刊杂志上登载的节约之道、存钱技巧之类的文章?留意媒体发布的信息当然不是坏事,但一定要注意“尽信书不如无书”。在此,请允许我介绍一下媒体信息的采编方式,以及如何才能将这些信息为己所用。

首先,媒体推出的所谓省钱达人、储蓄家庭、欠债夫妇什么的,都是极端例子。这一点我们得心中有数。我曾经参与过杂志等各种媒体的工作,就个人经验来看,媒体企划重在卖点。例如,杂志上介绍的人不是“超级牛人”,就是一无是处,似乎只有这样才能吸引更多的眼球。

有些人一看到“30岁,存款高达120万元”、“每月饭钱只花800元”之类的字句,就不由得拿来跟自己对比,从而产生“这人跟我年纪差不多,竟然存了那么多钱了呀”、“看来我家还得继续努力啊”的想法。结果无端地焦躁不安起来。其实,把他们当成榜样根本没什么意义,完全没必要对自己心生疑虑。你得记住:媒体的消息,水分可不少哦,所以听一半就足够了。

其次,我想说的是,看到类似报道时,你要明白:

重要的不是结果而是过程。

一般而言,读者最关注的是存款数目、支出总额等具体数据。可是你真正需要的东西却并不在那儿。假如你真想从他人的“财富人生”里学点儿经验,那就要把重点放在“他们的储蓄额或支出额为什么会是那个样子”上。换句话说,我们的着眼点应该是增加存款和削减开支的方式才对。

不要光注意充满噱头的标题或者图表,请仔细阅读正文,你从里面会找到家庭理财的窍门或省钱秘籍的。等你从媒体信息中发现了与你的想法接近,且自己能借鉴的东西,那才真正说得上是为我所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