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教有妙招
23386100000001

第1章 上课的艺术(1)

授课要讲究艺术,处理课堂上的偶发事件更要讲究艺术。教师只有具备博大的爱心、雄厚的知识、冷静的头脑、巧妙的方法,才能达到用艺术手法处理问题的境界。

1老师,我知道您“懒”

古语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教学中,老师要授予学生“渔”,就要当导演,让学生当演员。只要学生参加演练多了,自然就会掌握“渔”的本领。

特级教师魏书生老师到台湾访问,给学生上课时,就曾展示了他在这方面的教学艺术。

当时,在台湾一所学校随意找了一班学生,当场发教材,然后讲课,后边有老师、家长听课。下面是讲课的过程:

魏老师问:“知道老师是从哪里来的吗?”

同学们答:“不知道。”

魏老师说:“我是从祖国大陆来的。咱们这课本什么时候发的?”

同学们说:“才发。”

魏老师问:“都预习了吗?”

同学们说:“没有。”

魏老师问:“知不知道今天讲哪一课?”

同学们说:“不知道。”

魏老师说:“猜猜吧。”

同学们说:“猜不着。”

魏老师说:“猜不着的请举手。”

结果,全班都举起了手。

魏老师说:“开玩笑,我敢保证举手的都能猜着。”

同学们说:“老师,真猜不着。”

魏老师说:“你们看本书目录总共多少课?”

同学们说:“老师,十九课。”

魏老师问:“最多猜多少遍就猜着了?”

同学们说:“十八遍。”

魏老师说:“正确。”

于是,同学们争先恐后地猜。

最后,魏老师说:“台湾第五册教材只有一课古诗词是与祖国大陆一样的,今天我们就讲这一课。同学们说一说学一篇古诗词都做些什么呀?”

同学们齐说:“解决生字,理解生词,学会翻译,会背诵、默写。”

魏老师说:“很好。和祖国大陆基本一样(把要做的事写在黑板上)。下面咱们一件一件地做。学习生字还用老师吗?”

同学们说:“不用,书上有。”

魏老师说:“生词呢?”

同学们说:“不用,注释上有。”

魏老师说:“那好,咱们看谁学得快!”

下面,便让学生学生字、词,同学们很快学会了。

接下来魏老师说:“作者还用介绍吗?”

同学们说:“不用,书上写得很详细。”

魏老师问:“还用我范读吗?”

同学们说:“不用。”

魏老师说:“那咱们比比谁背得快。”

一会儿,学生背会了。

有同学提出:“老师,您给翻译翻译吧。”

这时魏老师说:“我这人有个特点,看谁能猜着。”

一个男孩说:“老师,我知道,您懒。”

魏老师问:“你怎么知道我懒?”

那个学生说:“从上课到现在,您什么也不干。”

魏老师说:“大家先试着翻译翻译,用已知推未知,然后可以查找资料或者书,还是不行,大伙儿商量吧。商量完了大家也基本上会了。”

在同学们试着翻译中,魏老师的这节课就讲完了。

下课以后,魏书生老师让同学们总结对这节课的感受。

有的说:“老师,我感觉很轻松。”

有的说:“老师,我感觉很快乐。”

有的说:“老师,我感觉自己做得挺高兴的。”

魏老师说:“我这么懒,同学们没有意见吗?”

同学们说:“没意见。”

魏老师问:“为什么没意见?”

同学们说:“懒老师才能培养出勤学生。”

下课后,和台湾的老师、家长开小会,一位家长说:“我儿子上课时,坐着听课经常出错,今天他一分钟也没有捣乱,说您懒的那个孩子就是我儿子。”

听了这节课,你能说魏老师没教吗?如果说他教了,他又教了什么呢?你能说他在开始与学生的交流中说那些话是闲话吗?其实,那是闲话不“闲”,作用很大,意义深刻。

育人忠告:

教育界有句名言:“教是为了不教”。这可以说是教育的最高境界了。而要达到这种境界,是需要老师进行长期修炼的。

高明的教师总是在思考,如何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因为当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以后,就像拿到了打开知识金库的钥匙一样,有许多知识是可以自己获取的。教师作为导演,本不该那么累,但是,大多数老师总是喜欢做一些越俎代庖的事,结果,出力不落好,费时不出效。

2你没有做错,只是没有做完

不好的教师是传授知识,好的教师是传授方法,而且让学生自己去探索知识,发现真理。

这是一堂数学课,王老师出示了这样一道题:一个车间要装配288台电视机,工人们每小时装配36台,工作了5小时后,还剩多少台没有装?这是一道比较简单的两步计算应用题,一般的解法是:

288-36×5=108(台)

当王老师让李刚同学到黑板上做题时,他却是这样列算式的:

“288÷36”

下面的同学开始议论,纷纷举手要求发言。前边有的同学窃窃私语:“怎么连这么简单的题也不会做?”

李刚大概听到了同学的议论,站在讲台上手足无措,满脸通红。

王老师看着李刚的尴尬,就想:不能让这个孩子的学习积极性受到打击。他首先示意同学们安静,然后对李刚说:“你没有做错,只是没有做完。”

听了王老师的话,同学们都愣了。

王老师问李刚:“288÷36=8,你想一想,这个‘8’是什么?”

李刚想了一下,犹豫地说:“是完成任务需要的时间吧。”

王老师继续启发:“对,现在,工人已经工作了5小时,还需要工作几小时?”

李刚不假思索就说:“3小时。”

王老师问:“那么,你能计算出还剩多少台没装吗?”

李刚说:“36×3=108。”

王老师说:“你现在能按你的思路,列出综合算式吗?”

李刚思索了一下,就在黑板上列出了:36×(288÷36-5)=108(台)

这时,王老师问同学们:“这样做,对吗?”

同学们高兴地喊:“对了!”

王老师又让刚才议论举手的一个同学上来,用另一种方法计算,然后引导同学们看这两种算法哪个比较简便。

王老师的巧妙引导,让李刚同学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同时,又让同学们认识到一道题可以有两种以上的解法。

育人忠告:

知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教学合一》中说:“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老师不要轻易否定某个学生的某种做法,而是要针对学生走的弯路,循循善诱,把他引导到正确的方面来。

3我看“鲁侍萍撕支票”

放飞孩子们的思维,让孩子们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得到不断的生成、张扬、发展和提升。

王老师正在讲曹禺先生《雷雨》的节选课,内容是周朴园为了偿还良心欠债,赶走鲁侍萍的时候,递给她一张支票,鲁侍萍接过支票,当场撕了。

王老师分析说:“鲁侍萍为什么撕了这张支票?是因为她看透了周朴园资本家虚伪的本来面目。”

这时,有个同学举手发言,说:“老师,您的说法我不同意,我认为鲁侍萍是嫌少了。”

教室里顿时哄堂大笑。王老师听了并没有生气,反而对他敢于挑战老师,发表独特见解给予了鼓励,同时问:“如果是50万呢,鲁侍萍会收下吗?”

有同学说:“要,资本家的钱是剥削工人的,不要白不要。”

王老师加重了语气,问:“那么,有没有认为不会要的同学呢?”

一阵沉默后,有同学说:“我觉得她不会要,感情是不能用钱来计算的,这不是钱的问题。”

又有同学说:“依我看,要爱情就不要面包吗?人家周朴园也是一片好心,不要有点绝情!”

“我觉得应该要,算是青春补偿费或精神损失费!”

“我觉得你这种说法不对,鲁侍萍根本不懂什么青春补偿费或精神损失费的概念,再说她在最困难的时候都没想过‘补偿’这两个字,这是人格问题。”

……

观点不同的双方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并逐渐进入高潮而继续深入。

王老师看到讨论的观点逐渐明朗了,就水到渠成地布置了一道课外思考题:鲁侍萍这样做说明了什么?让同学们整理一下课堂讨论的内容,以“我看鲁侍萍撕支票”为题,写一篇文章,继续发表自己的见解。

王老师面对学生的不同意见,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思考,使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得到了不断的生成、张扬、发展和提升,真正达到了因势利导、循循善诱的目的。

育人忠告:

我们要培养具有创新思维的人才,就要鼓励学生的个性化思考。老师要抓住学生的独到见解,给予积极的赞许,并乘机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开启学生思考的大门,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更具有思维价值和社会道德价值的深度思考上。这样的讨论将提高同学们的思维能力和辩解能力,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4你用我的,怎么样?

帮助别人,快乐自己;赠人玫瑰,手有余香。教师的宽容、知心是赢得学生尊敬的重要一环。

上课铃响后,同学们都急急忙忙回到自己的座位上来,李平同学在慌乱中不慎撞翻了陈燕同学的墨水瓶,结果,墨水洒到了陈燕的课本上了。于是,两人争吵起来,各说各的道理,相持不下。

陈燕理直气壮地说:“你弄脏了我的书,必须赔。”

李平说:“我不是故意的,又不是不能用了,不该赔。”

苗老师来到课堂上课,看到他们还在争吵,眼前的情况,若按常规,就会立即提高嗓门加以制止,如果不奏效,那就将当事人逐出课堂,到教室门口站着去。但是,苗老师想:如果按常规做法恐怕会事与愿违,简单草率的处理方法也会留下很多后遗症。

苗老师略微镇定了一下情绪,准备改变以往的做法。就在双方互不相让之时,他冷静地审视着这两个面带愁容的学生,眼珠一转,计上心来。他对陈燕说:“来,老师跟你调换一下课本,你用我的,怎么样?”

话一出口,全班学生都用异样的目光盯着苗老师,似乎不相信这是出自一贯严厉的班主任之口。

苗老师看到陈燕还在犹豫,干脆自己走到陈燕桌前,把自己用的课本放在她的桌上,把那本弄脏了的课本拿到讲台上,并用粉笔吸干上面的墨迹,然后便若无其事地讲起课来。这堂课上得顺利、成功,师生的情绪稳定、愉快。

下课后,李平同学觉得不该让老师替自己承担责任,于是,向陈燕承认了失误,并表示歉意,同时,愿意自己与陈燕调换课本。看到李平的态度变了,陈燕也表示谅解,她也不愿意让老师给自己换课本。

他们先后来找苗老师承认错误,表示不该上课了还在争吵,影响老师上课,同时,表示愿意自己使用那本被弄脏了的课本……

苗老师说:“你们能有这个认识,我很高兴,课本的事就不要再提了,谁用都一样。”

事后,苗老师感慨良多,他没想到一次寻常的调换课本,却收到了不同寻常的教育效果,达到了理想的教育目的。

育人忠告:

孩子之间总会发生许多鸡毛蒜皮的小事,而这些小事经常会伤害孩子之间的友谊。教师的职责就是要以海纳百川的情怀、春风化雨般的温情,化解孩子之间的矛盾,创建和谐班级,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培养每一个孩子都有像海一样宽广的胸怀。

5妙笔生花育童心

我们不能把世界上所有的知识都教给学生,正像我们不能带领他们走遍世界每个角落一样,但是,我们却能把掌握知识的方法教给学生,正像我们能够指点他们跨越我们尚未走过的道路一样。

这是一节美术公开课。说实话,让程老师这样的中年教师听一个刚走上讲台五年的美术老师的课,还美其名曰“示范课”,真不知道这小子有什么特别。

上课后,这位年轻的老师讲解了水墨画的技法后,让学生自己练习。教室内静悄悄的,突然有人“哎呀”一声,宛如一粒石子投进平静的湖面。大家寻声望去,原来是一个学生不小心把墨汁滴到宣纸上了,洁净的纸面留下了一摊黑黑的墨迹。

这个学生的小脸儿涨得通红,既为打破了班里的宁静而不好意思,也为那半途而废的画感到惋惜。他正要扯下那张纸准备扔掉。

此时,年轻的美术老师轻轻地走过来,亲切地说:“别遗憾,这点墨汁洒得很好呀!”说着,他随手取过学生的笔,借那点墨渍“刷刷”几笔,哇!一只栩栩如生的小花猫跃然纸上,它正笑眯眯地看着大家呢。

旁边几个学生高兴地拍起手:“太棒了,老师让墨汁变成了小花猫。”

听课的几位老师也禁不住连声赞叹,程老师心里也暗自叫好。

虽然这只是课堂中一个小小的插曲,却令人感动不已。年轻教师在不经意间,把学生的点滴失误变成美丽的浪花,在学生心中激发成欢乐的海洋。老师的教法、教态和技巧堪称经典。

程老师想:假如是自己上这节课,很可能会为学生的“不慎”而大为光火。而这位年轻的教师有一颗美丽而纯洁的心,他用真诚和友善,将这一偶发事件处理得尽善尽美,在学生的心中播下了爱与美的种子。

这是一节美术课,但又何尝不是一节德育课?学生们从教师的一言一行中,强烈地感受到了教育艺术的芬芳和教师人格的魅力。

这位美术教师无疑是一个高明的“画家”。他把一只活泼可爱的小花猫永远留在了学生的心间。

一个教师只有贴近学生心灵才能创造出这样的教育境界来。身为教师,我们能否像这位年轻教师那样走到学生中间,让学生从教育者的良好素养中感受到美的熏陶和教育呢?我们能否时刻关注学生生理、心理的需求,让他们快乐地学习、健康地成长呢?我们能否有这样化腐朽为神奇的魔力,让学生心灵的宣纸上不慎溅上的“墨汁”,变成美丽的图画呢?

育人忠告:

我们常说“妙笔生花”,“化腐朽为神奇”,这些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就难了。没有一颗纯真的爱心,没有广博的知识,没有丰富的艺术造诣,恐怕是很难做到的。所以,教师应该终身学习。

6学生为什么“涂鸦”

同样的事情,由于人的文化背景不同,关注的角度不同,得到的结果就不一样。了解孩子的心理活动,适时予以指导是老师的责任。

陈老师教语文,今天,他正在讲《郑成功》,突然发现李小亮把课本拿给旁边的同学看,引起周围同学的一片笑声。

陈老师大步来到李小亮跟前,拿起课本一看,非常着急。原来李小亮把郑成功的肖像进行了加工,在郑成功的眼睛下边加了几滴眼泪。这样不爱惜课本,这样不尊重民族英雄,岂能放过!

正当陈老师想严肃地在尊重民族英雄上大做批评文章时,他脑海里跳出一个念头:这个孩子为什么这样做呢?于是,他冷静了一下,拿着李小亮的课本回到讲台上,说:“同学们,我们每个人都尊重我们的民族英雄,李小亮同学在民族英雄眼睛下面画了几滴眼泪,一定有他的理由,我们听一听好吗?”

李小亮红着脸站起来,说:“我想,郑成功如果现在活着,看到台湾有人搞“台独”,一定会流泪的。于是,就给他加了眼泪。”

听了李小亮的话,陈老师感到震惊,他根本没有想到这个孩子会关心时事政治,而且表现了一种爱国情操。刚才,如果批评他不尊重民族英雄,岂不是天大的冤枉?

陈老师暗自庆幸自己没有莽撞,他也来了新思路,对同学们说:“李小亮讲得很好!我们知道他的想法后,你还能笑出来吗?”

同学们响亮地喊:“不能,我们坚决反对‘台独’!”

陈老师继续发挥:“同学们可以想一下,郑成功是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是一位名垂青史的民族英雄,假如他真的流泪了,还会有什么原因呢?”

“他会为打败荷兰侵略者,终于使台湾回到祖国怀抱而激动地流泪。”

“他会为那些牺牲在战场上的战士没有看到胜利而流泪。”

……

听了同学们的发言,陈老师由衷地感到欣慰,应该说,这节课的效果是他绝没有想到的。同时他感到:不管是学生的“涂鸦”,还是别的异常举动,老师都不要武断地按自己的理解去处理,要问一下为什么。

如果老师能听一下孩子的解释,然后站在孩子的立场,用孩子的心理,以赏识的眼光去理解,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育人忠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