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世界上下五千年故事大全集
2339700000082

第82章 世界新格局(2)

20世纪60年代,东欧国家由于要解决国内发展问题,普遍出现政治经济改革动向,其中一些与苏联发生矛盾,有独立发展的趋向。

1968年,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在杜布切克等人领导下进行政治经济改革。苏联对此极为不安,多次施压要求捷克斯洛伐克停止改革,但未能奏效。8月20日晚11时,一架苏联民航飞机借故在布拉格的机场紧急降落后,从飞机中冲出来的苏军突击队迅速占领机场。紧接着,装载空降部队的苏军大型运输机以1分钟1架的速度降落,同时,由苏、波、匈、保、东德五国组成的华约军队50万人,分18路突然进军捷克斯洛伐克,迅速占领全国,事件震惊世界。

1968年9月,与苏联破裂关系多年的阿尔巴尼亚宣布正式退出华约。1990年10月,民主德国并入联邦德国,民主德国不复存在,华约又失掉一国。

此后。由于苏联、东欧发生政治剧变,华约各实际上已经土崩瓦解。1991年4月1日,华约组织宣布解散其军事机构,7月1日,华约6个成员国领导人在布拉格签署议定书,宣布华约结束。至此,华沙条约组织正式解散,两大阵营的对峙宣告结束。

古巴导弹危机

古巴导弹危机又称加勒比海危机,它是苏、美两个超级大国相互进行核讹诈强加给加勒比海地区以紧张局势的一次外交上的大较量。

卡斯特罗领导的古巴新政府成立后,美国一直想推翻古巴政府,肯尼迪上台后,策动了一次“猪湾登陆”,结果遭到了失败,但他们还是不肯罢休,又先后多次派遣间谍潜入古巴暗杀卡斯特罗,但卡斯特罗对美国的态度一如既往的强硬。

苏联觉得这是一个难得的机会,1962年7月,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以保卫古巴为名,偷偷地把中程导弹运进古巴,企图把中程导弹设在古巴这个“不沉的航空母舰上”,变为洲际导弹的代用品,以弥补苏联洲际导弹的劣势,加强苏联的战略地位。同时,赫鲁晓夫还想以保卫古巴为名,行控制古巴之实,以导弹的威力扩大苏联在拉丁美洲的影响,巩固其在拉美的立足点,从“后院”挖美国的墙角。

美国总统肯尼迪早就对古巴与苏联的关系心生疑虑,恰在这时,美国中央情报局侦察到苏联正用货船向古巴运送导弹。

肯尼迪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立即召集由国务院、国防部、中央情报局、参谋长联席会议等方面的负责人和一批顾问参加的紧急会议,研究如何对付苏联的行动对策。会上,有的人主张实行海上封锁,有的人主张采取进行军事打击。最后,肯尼迪考虑到苏联实力的强大,决定对古巴实行海上封锁,为了避免与国际上的其他国家产生摩擦,美国对外宣称这次行动为“海上隔离”。此外,美国还在佛罗里达集结重兵,数百架战略轰炸机随时待命。

10月22日,肯尼迪总统发表电视演说,宣布美国将对古巴实行封锁。此后,肯尼迪还命令部署在加勒比海域的180艘美国舰只,对前往古巴的船只进行拦截和检查。美国在世界各地的军队也进入戒备状态。

美国如此强硬的态度着实让赫鲁晓夫吃了一惊,于是他下令加快向古巴运送导弹及苏式轰炸机的速度,并发表声明,如果苏联船只遭到拦截,苏联将会予以回击。此刻,在赫鲁晓夫的命令下,一支由25条商船和战舰组成的苏联船队正向美国海军的警戒线冲来。随着双方距离的拉近,战争一触即发。

面对肯尼迪的强硬态度,赫鲁晓夫软了下来。当苏联船只在即将到达美国警戒线时,突然掉头返航。

10月26日,赫鲁晓夫写信给肯尼迪,保证不再向古巴运送武器,已经在那里的予以撤回。作为交换条件,他要求美国即刻解除对古巴的封锁,保证不再入侵古巴。但在27日的另一封信中,赫鲁晓夫又提高了要价,要求美国也从土耳其撤走导弹,苏联将保证不侵入土耳其或干涉其内政。肯尼迪经过反复论证,回函接受赫鲁晓夫26日的来信,对27日的来信不予理会。

10月27日,肯尼迪约见苏联驻美大使威胁说,如果29日得不到回答,美国将对古巴采取军事行动。28日,美军做好了对苏联在古巴的导弹发射场进行轰炸的准备。

就在这一天,吓破了胆的赫鲁晓夫急忙复信给肯尼迪,再次做出退让,表示要在联合国的监督与检查下拆除和撤走导弹。很快,苏联人开始了行动。不依不饶的美国人强横地在公海上对从古巴运走导弹的苏联船只进行“舰靠船的观察”,美国军用飞机近对距离陈列于苏联甲板上的导弹进行空中拍摄。

12月6日,苏联运走全部导弹和轰炸机,经过核实后,美国也宣布解除对古巴的海上封锁。古巴导弹危机随之结束。

古巴导弹危机反映了美苏之间对世界霸权的激烈争夺。以赫鲁晓夫在肯尼迪的威胁面前一再退让上看,苏联的实力明显不足。但苏联也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原先的目的,赫鲁晓夫用撤出导弹换取了美国不入侵古巴的保证,并在禁止核试验上跟美国人达成了某种默契。

欧洲共同体

欧洲共同体是一个联合的政治和经济集团,包括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其中以欧洲经济共同体最为重要。

20世纪50年代中期,资本主义经济进入大发展时期,美国与西欧国家的力量对比发生了变化,西欧一些国家利用“美援”和美资,进行了大规模经济重建工作,使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起来,与此同时,美国的经济则开始衰退。

第二次世界观大战以后,美国一直把西欧作为主要销售市场,西欧国家经济恢复和发展后,力求摆脱美国控制,维护自己的市场。要实现这种目的,建立一个排他性经济集团势在必行。大垄断集团之间也相互结合,彼此渗透,建立起了一些跨国垄断组织。同时,它们也要求各国资本、劳动力和技术互相流通,打破国界,扩大市场。在这种情况下,欧洲共同体应运而生。

1950年5月9日,法国外长舒曼主张把法国和联邦德国的煤炭与钢铁工业置于一个“超国家”机构领导下,形成一个一体化国际组织,即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还欢迎欧洲其他国家加入该组织。舒曼的倡议很快得到了联邦德国和西欧一些国家的响应。

1951年4月18日,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卢森堡6国外长在巴黎签订《欧洲煤钢共同体条约》,条约规定,建立6国煤钢共同市场,取消各种关税限制,调整各类煤、铁及钢的生产和销售。《欧洲煤钢共同体条约》于1952年7月25日生效,有效期50年。随着《欧洲煤钢共同体条约》的生效,欧洲煤钢共同体问世了。

欧洲煤钢共同体建立后,建立一个更为完整和广泛的经济共同体被提上了议事日程。1956年10月21日,欧洲煤钢共同体6个成员国外长再一次齐聚巴黎,讨论成立“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和建立欧洲“共同市场”等问题。

1957年3月25日,6国外长在意大利罗马签订《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条约》和《欧洲经济共同体条约》。这两款条约于1958年1月1日生效,同时,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成立。

《欧洲经济共同体条约》的主要内容包括:各成员国间建立关税同盟,逐步建立起统一的对外关税率和贸易政策;制定共同竞争规则,消除各种限制和歧视竞争的协定和制度;实现共同市场内部商品、劳动力和资本的自由流通,等等。条约还规定设立欧洲投资银行,设立欧洲社会基金。

1965年4月8日,上述6国在布鲁塞尔召开会议,签订了《布鲁塞尔条约》,决定将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和欧洲经济共同体合并为统一的机构,统称欧洲共同体。

欧洲共同体的总部设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欧洲议会秘书处和欧洲法院设在卢森堡。欧洲共同体的主要机构有:部长理事会、欧洲理事会、欧洲议会、执行委员会、欧洲共同体法院、审计院、经济社会委员会、欧洲投资银行等。其中,部长理事会是最高的决策机构,欧洲议会是监督和咨询机构。

欧洲共同体成立后,于1973年接纳英国、爱尔兰、丹麦为正式成员国,1981年和1986年又接纳了希腊和西班牙、葡萄牙为正式成员国,1995年,瑞典、奥地利和芬兰也加入欧洲共同体。此后,又相继有欧洲国家加入。

欧洲共同体作为一个经济、政治实体,同世界上13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正式关系。在不少国家和国际组织中派驻了代表团,各国也派遣外交官驻欧洲共同体。中国与欧洲共同体于1983年11月全面建立正式关系,并派驻了大使。

欧洲共同体已经成为当代国际关系中一支重要的经济、政治力量。欧洲共同体在实施经济一体化和政治一体化方面的主要活动包括:建立工业品关税同盟和实行统一的外贸政策,实施共同的农业政策,走向经济和货币联盟,统一对外渔业政策,统一预算,加强政治领域的合作等。

1993年,《欧洲联盟条约》的签订标志着欧共体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时期,根据内外发展的需要,欧洲共同体正式易名为欧洲联盟,简称“欧盟”。

朝鲜战争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同时也结束了对朝鲜长达36年的殖民统治,这一天成了朝鲜民族的解放日。各地人民纷纷起来,接管日本殖民政权,建立自己的人民委员会。

9月,根据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美苏两国商定仍以38度线为界进驻朝鲜南北。在两国的支持下,朝鲜南部建立以李承晚为总统的大韩民国;朝鲜北部建立以金日成为首相的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朝鲜半岛形成了南北分裂的局面。南北双方都积极备战,决定以武力统一朝鲜。

1950年6月25日的清晨,朝鲜三八线上小雨淅淅沥沥地下着,万物受着它的润泽,生机勃勃,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然而,这里的人们并没有心思去欣赏大自然的生机与繁荣,整日愁容满面,担心着战争的爆发。

正像人们所担心的那样,这一天刚刚破晓,三八线上就重炮轰鸣,枪声大作。南朝鲜向北朝鲜发起了全面的进攻,三八线上,南北朝鲜两方军队展开了你死我活的厮杀。

朝鲜战争爆发当天,美国利用苏联抵制安理会而不参加会议的机会,操纵安理会通过决议,指责北朝鲜为侵略者,接着美国又于27日宣布美军参战,并派遣第七舰队开进中国台湾海峡,威胁中国。7月7日,美国又操纵安理会通过组建联合国军的决议,任命驻远东美军司令麦克阿瑟为联合国军总司令。

朝鲜战争初期,南朝鲜的军队不堪一击,北朝鲜人民军节节胜利,很快攻克南朝鲜首都汉城,又击溃美军第24师,俘虏师长迪安,在8月上旬将美军和南朝鲜军压至釜山周围的狭小地带。

美军为挽救败局,于9月15日以5万人、500架飞机和300艘军舰的优势兵力,趁北朝鲜人民军后方空虚,在朝鲜中部的仁川登陆,包围和重创了在南部的北朝鲜人民军,并乘胜夺下了汉城,越过了“三八线”。

麦克阿瑟不可一世,扬言在11月感恩节前结束战争,并意图占领整个北朝鲜。同时,他还派飞机轰炸中国东北和苏联西伯利亚的一些地方。有一次杜鲁门总统问他对中国可能会出动军队的看法时,他竞狂妄地说:“我要把他们杀个片甲不留,那将是对他们的屠杀!”

苏联已经明确表示不介入朝鲜战争,它的领导人害怕美苏直接对抗将引发第三次世界大战。中国在本土安全受到严重威胁的情况下,决心援助朝鲜人民军,将战火拒于国门之外。

10月25日,中国人民志愿军在彭德怀司令员的率领下,跨过鸭绿江,投入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战争。

赶赴朝鲜的志愿军如神兵天降,就在出兵的第二天就将南朝鲜的第六师第七团全部歼灭,南朝鲜军队望风而逃,几天之内竟有三个师全军溃退!我英勇的人民志愿军乘胜追击,将在云山附近的美军第八骑兵团打得丢盔弃甲,狼狈逃窜。

麦克阿瑟怎么也没想到,中国人民志愿军如此厉害。等到他承认这一事实时,为时已完,美军已是损兵折将。志愿军接着又发起第二轮的攻势,在清川江和长津湖歼灭美军第十军和英国等军队,不出几日,便连克数城,收复了平壤并一直打到三八线。

当初麦克阿瑟所说的圣诞节前结束战争的话成了人们的笑柄。这次战役美军损失惨重,美国的《新闻周刊》哀叹:“这是珍珠港以来美军最大失败,也许是美国历史上最大的军事灾难。”

这只不过是中国人民志愿军给美军的一点颜色,更大的“灾难”还在后面呢!中国人民志愿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在1950年的除夕之夜又发动了第三次攻势。元旦天刚亮,志愿军就突破了多处防线,挥师直逼汉城。刚刚上任的李奇微还想挽回败局,可谁还信得过他,美军只顾逃跑,跑得越远越好。汉城很快成了志愿军的战利品,李奇微只得弃城南逃。

战场上一连的失败让美国国内一片指责之声,麦克阿瑟也坐不住了,他竟指责起美国的总统杜鲁门来,杜鲁门一气之下撤了麦克阿瑟的职。这位曾经不可一世的远东军总司令只得卷起铺盖卷打道回府了。

美军经过这一连三次的交锋,终于知道了志愿军的厉害,不得不小心从事。李奇微调集重兵,凭借优势空军和精良装备开始反扑。志愿军又发动第四次攻势,把李奇微打得昏头涨脑。等到李奇微清醒过来进行反扑时,志愿军又主动撤出汉城。李奇微“收复”汉城,自是非常高兴,可谁曾想他一通吹嘘还没落地,志愿军就又展开第五轮攻势,把过了三八线的美军又打回三八线。从此以后,两军在三八线上展开了拉锯战。美军发动过多次进攻,但始终没有奏效。

经过长时间的战斗,美国最后认识到了中国人民不是好欺负的。1951年6月,美国被迫接受停战谈判的建议。美军总司令拉克克将军在停战协定上签字后叹了一口气,说:“我是美国第一个在未取得胜利的停战协定上签字的将军。”自此,朝鲜战争结束。

在这次争端中,朝鲜人民和中国人民以及美国都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整个朝鲜半岛经济接近崩溃的边缘,几乎每家都有亲人战死,整村整镇的从地图上消失。中国人民志愿军伤亡36万余人,消耗各种物资560多万吨,开支战费折合人民币62亿元。美军在战争中消耗掉各种作战物资7300多万吨,开支战费830亿美元,与李承晚的南朝军队加在一起伤亡了109万人,仅次于第二次世界大战。

日内瓦会议

1954年举行的日内瓦会议,是世界外交史上的一件大事,它的历史意义与日内瓦这个古老的名字一样,载入了外交史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