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心态改变一生全集
2357200000040

第40章 健康心态:心态健康身体才能健康(6)

如果你能花上5~10分钟敷脸,就可以起到刺激肌肤血液循环,产生镇定、放松之功效;你如果化个妆,也必定能打造出健康和精力充沛的样子,让肌肤更加富有弹性,从而使心情舒展、放松一些;如果你穿上了自己最喜欢的服装,它能一扫你的晦气,增强自信心。

增加生活情趣。例如:根据自己的爱好、特长等,尽量利用自己的业余时间参加一些垂钓、音乐会、跳舞、球赛、春游、参观之类的活动。你能在这些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激发出你的热情,结交一些知己,陶冶自己的情操。

如果你受到了生活的捉弄,你应该想到自己的热诚。这样,你就不会独自怨天怨地,而是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向美好的人生。热诚会让你摆脱那些冷漠,让你去紧紧拥抱美好的生活。

如果你感到压抑,你是否能仰望一下蔚蓝的天空,注视一下那高高的云朵?在不断的痛苦折磨中,你是否有雅兴一个人徜徉于林间,聆听一下大自然的倾诉和心声?此时,你是否能从大自然中不断汲取生活的勇气。

人们在日常工作、学习中无时无刻地会感受到各种各样的压力,特别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各行各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压力也就越来越大,人们感受到的压力无外乎有三种属性:生物属性、精神属性和社会属性。

这三者之间是密切相关的,为什么人会对这三种压力产生反应呢?这是因为从心理学的基本原理来看,在人的本质中包含这三种基本属性,也就是人作为心理健康的主体也具有生物、精神和社会属性,即三种压力属性和人本质中的三种基本属性正好相吻合,这类似于物理学中的共振共鸣原理。人性本身有这三类“固有频率”,所以会对这三种压力产生反应即共鸣,而在压力的性质和强度大致相同的情况下,是否会引起人体心理不平衡,主要取决于个体自身的状况。

每个人都可能会因压力出现心理不平衡,从静态的角度来看,心理健康是一种状态;从发展的角度看,心理健康则是围绕着健康常规,在一定范围内不断上下波动的过程。在通常情况下,人人都会感受到压力和遭受到挫折,不管其是属于内在或外在的都会产生焦虑不安的心情,而为了对抗和摆脱这种心情,人本身就会采取不同的应对方式和防御反应,只要平稳状态的破坏不超过人自身固有的自我平衡能力范围,这时的心理健康状态就可以不被破坏,然而一旦超出了自我平衡能力的范围,人的心态就会出现问题和紊乱。

焦虑过度会引发身体器官的疾病

曾经获得诺贝尔医学奖的亚历克西斯·卡锐尔博士说:不知道抗拒焦虑的人都会短命而死。

在谈到焦虑对人的影响时,一位医生说,有70%的人只要能够消除他们的恐惧和焦虑,病就会自然好起来。这些病都是真病,比如胃溃疡。恐惧使你焦虑,焦虑使你紧张,并影响到你胃部的神经,使胃里的胃液由正常变为不正常,因此就容易患上胃溃疡。约瑟夫·蒙塔格博士曾写过一本《神经性胃病》的书,他也说过同样的话:胃溃疡的产生,不是因为你吃了什么而导致的,而是因为你忧愁的原因。

焦虑也容易导致神经和精神问题。著名的梅奥兄弟宣布,我们有一半以上的病床上躺着患有神经病的人。可是,在强力的显微镜下,以最现代的方法来检查他们的神经时,却发现大部分都非常健康。他们“神经上的毛病”不是因为神经本身有什么异常的地方,而是因为情绪上有悲观、烦躁、焦急、焦虑、恐惧、挫败、颓丧等情形。柏拉图说过:“医生所犯的最大错误是,他们想治疗身体,却不想医治思想。可是精神和肉体是一体的,不能分开处置。”

医学已经大量消除了可怕的、由细菌所引起的疾病。可是,医学界一直还不能治疗精神和身体上那些不是由细菌所引起,而是由于情绪上的焦虑、恐惧、憎恨、烦躁以及绝望所引起的病症。这种情绪性疾病所引起的灾难正日渐增加,日渐广泛,而且速度快得惊人。

精神失常的原因何在?没有人知道全部的答案。可是在大多数情况下,极可能是由恐惧和忧虑造成的。焦虑和烦躁不安的人,多半不能适应现实生活,而跟周围的环境隔断了所有的关系。焦虑就像不停往下滴、滴、滴的水,而那不停地往下滴、滴、滴的焦虑,通常会使人神志丧失而自杀。

因此,我们要摒除心中的忧虑和悲观,要用快乐、积极的心态迎接每一天。

乐观态度或悲观态度,是人类典型的也是最基本的两种倾向,它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方式。美国医生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们让患者服用安慰剂。安慰剂呈粉状,是用水和糖加上某种色素配制的。当患者相信药力,就是说,当他们对安慰剂的效力持乐观态度时,治疗效果就显著。如果医生自己也确信这个处方,疗效就更为显著了。这一点已通过实验得到了证实。悲观态度是由精神引起而又会影响组织器官,有一个意外的事故可以证明这一点。

一位铁路工人意外地被锁在一个冷冻车厢里,他清楚地意识到他是在冷冻车厢里,如果出不去,就会冻死。几小时后,冷冻车厢门被打开时他已死了,医生证实是冻死的。可是,工人们仔细检查了车厢,冷气开关并没有打开。那位工人确实死了,因为他确信,在冷冻的情况下人是不能活命的。所以,在极端的情况下,极度悲观会导致死亡。一位乐观主义者却总是假设自己是成功的,就是说,他在行动之前,已经有了85%的成功把握;而悲观主义者在行动之前,却已经确认自己会失败。

烦忧是慢性毒药

生命的过程就如同一次旅行,如果把每一个阶段的“成败得失”全部都扛在肩上,今后的路还怎么走?为你的“旧包袱”举行一场葬礼,将它埋葬,与过去说再见,跟往事干杯吧!这样,你将在今后的人生旅程中轻装上阵,生活得更加轻松和有质量。

用乐观的思想代替悲观,以镇定代替不安,用愉快代替烦恼。

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说过:“忧愁是伤人的病菌。它会吞噬你的优势,而留下一个像废品一样的垃圾。”一个把大量精力耗费在无谓的烦恼上的人,他是不能尽量发挥自己固有能力的。世界上能够摧残人的活力、阻碍人的志向、降低人的能力的东西,莫过于烦忧这一毒素。

有一个叫乔治·布朗的人,虽然他已经成了大商人,每年都有上百万的收入,但是,他却常常情绪不稳,因为他总是提防着周围的人,包括自己的助手和家人,于是心里就产生许多莫名其妙的忧愁,他十分痛苦。有一天,他的一位好朋友真诚地对他说:“乔治,相信一个人比怀疑一个人更能让人心绪安宁。”这句话,深深打动了乔治,他这样做了,从相信这位朋友开始,他发现自己的忧愁每天都在减少。

没有人能估计得清忧愁到底造成了多少人类灾祸损失。它使天才变得平庸,它使一个人归于失败,它破灭人的希望。在这方面它比任何因素都要厉害。下面我们来看看它是如何造成人们的心理危机的:

工作不能置人于死地,但烦忧却能杀死人。卖苦力,办难事,都不会使我们有任何伤害,能够真正损害我们的,就是我们在办事和做工时的心理状态——在还未办事、未做工前,便在脑海中顾虑着、畏惧着,同时预感到办那事、做该项工作会具有的种种不快。

烦忧能败坏人的健康,摧残人的精力,损害人的创造力。它使许多本来可以大有作为的人,最终平凡庸碌而死。这个恶魔随时随地都在损害人们的健康,摧残人们的活力,减少人们工作或劳动的效率,使人们的生活陷入不幸之中。

野蛮的土著人在宗教礼拜中,往往用种种残酷的方法,戕害自己的身体,还以此作为虔诚的标志。对于这种土著人,我们难道不觉得可怜又可笑吗?然而,在嘲笑他们的同时,我们发觉自己也并不高明。我们往往用种种精神的刑具来折磨自己,我们常常怀着各种无谓的杞人忧天和不祥的预感,在我们的一生中烦前、烦后、忧左、忧右地自寻烦恼。

烦忧能摧残人的活力,消磨人的精神,所以能够对人的工作产生很严重的影响。一个人在心绪不宁的状态下工作,效率自然不会高。人的各种精神机能,一定要在丝毫不受牵制的时候才能发挥最高的能力。困于烦忧的头脑,尽管仍在思考,但往往不清楚、不敏捷、不合逻辑。在脑细胞受到烦忧的毒害时,脑部的思考力自然不可能像在毫无烦恼忧虑时那样集中。

脑细胞时常为血液所冲洗,它从血液中摄取养分。假如血液中常常载满了恐惧、烦恼、愤恨、嫉妒等思想的毒害,这些脑细胞的“原质”便会受到损害。女性特别易于陷入烦恼的心理危机之中。她们每天花在处理家务上的精力,远不如花在对子女的无谓操心与懊恼以及其他无谓的精神紧张上来得多。一到傍晚,她们总是感到筋疲力尽,然而她们不曾意识到,这是她们将大部分的精神浪费于无谓的忧虑所造成的不安的缘故。

人类居然能容许这种无谓的烦恼、忧虑,来诈取自己的青春和生命,使人未到中年就现老相,岂不是天下之大怪事吗?看到许多年仅30岁的妇女,面部就出现了皱纹,你以为这是她们过度操劳,或遭遇重大不幸所致吗?不是,这多是由于她们多愁善感和容易烦忧所致。

驱除烦忧心理的最好办法,就是常常怀着一种愉快的心情,而不是老去纠缠生活中的不幸与丑恶方面。保持身体健康,也是矫正烦忧这种心理危机的重要因素。良好的胃口,充足的睡眠,清爽的神志,都是可以减少烦忧的妙方。体力强健的人,烦忧偷袭的机会会比较少。而在活力低微、体质衰弱的人的生命中,烦忧最易侵入与滋长。

在你克服危机的路途中,当你觉察到恐惧、烦忧的思想侵入你的心中时,你必须立刻让你的心中充满各种希望、自信、勇敢与愉快的思想,不要坐视这些剥夺你幸福的敌人在你心中盘踞,立刻把那些魔鬼驱逐出你的心灵吧。

消除这种烦忧心理危机的办法是用你潜意识的力量,用乐观的思想代替悲观,以镇定代替不安,用愉快代替烦恼。

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

平息自己的怒气

恼怒是一种毫无益处的心态。

上班时堵车堵得厉害,交通指挥灯仍然亮着红灯,而时间很紧,你烦躁地看着手表的秒针。终于亮起了绿灯,可是你前面的车子迟迟不启动,因为开车的人思想不集中,你愤怒地按响了喇叭,那个似乎在打瞌睡的人终于惊醒了,仓促地挂上了一挡。而你却在几秒钟里把自己置于紧张而不愉快的情绪之中。

美国研究应激反应的专家理查德·卡尔森说:“我们的恼怒有80%是自己造成的。”这位加利福尼亚人在讨论会上教人们如何不生气。卡尔森把防止激动的方法归结为这样的话:“请冷静下来!要承认生活是不公正的。任何人都不是完美的,任何事情都不会按计划进行。”

现在研究人员知道,应激反应是在头脑中产生的。即使是在轻微的恼怒情绪中,大脑也会命令分泌出更多的应激激素。这时呼吸道扩张,使大脑、心脏和肌肉系统吸入更多的氧气,血管扩大,心脏加快跳动,血糖水平升高。

理查德·卡尔森的一条黄金规则是:“不要让小事情牵着鼻子走。”他说:“要冷静,要理解别人。”他的建议是:表现出感激之情,别人会感觉到高兴,你的自我感觉会更好。

学会倾听别人的意见,这样不仅会使你的生活更加有意思,而且别人也会更喜欢你;每天至少对一个人说,你为什么赏识他,不要试图把一切都弄得滴水不漏。只要找,总是能找到缺点的。这样找缺点,不仅会使你,也会使别人生气;不要顽固地坚持自己的权利,这会花费许多没有必要的精力。不要老是纠正别人,常给陌生人一个微笑,不要打断别人的讲话,不要让别人为你的不顺利负责。要接受事情不成功的事实,天不会因此而塌下来;请忘记事事都必须完美的想法,你自己也不是完美的。

这样,生活会突然变得轻松许多。

当你抑制不住生气时,你要问自己:一年后生气的理由是否还那么重要?这会使你对许多事情得出正确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