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大汉皇座
2357500000039

第39章 两难

这几天的光景着实让我高兴了不少,在于殷华重逢的三日后长安的大队人马也到了洛阳。谢老领着五千长安义军带着我的一切来到了京都,我最高兴的是杨瑶为我生的孩子。也是个小子,我想了很多天给他起了‘金宗诚’这个名字。一有空我就把两个孩子抱起来满城的溜达,兄长他们对我宠溺孩子的举动很是无语。

不过我没有忘了正事,谢老这五千人马需要安排一下。为此在这一夜我朝兄长借钱买了重礼拜访张让,一路畅通无阻的进入了张府的偏房。

喝了数杯茶,我很是恭敬的对张让说“大人,今天来有个事要求着您。”

张让笑道“哎呀!什么求不求的。一家人不说两家话,我能办的肯定给你打点好。”

我斟酌了片刻说“是这样,在下任职长安前在冀州从军承蒙谢维谢老将军关照这才柳暗花明、仕途坦荡,不想吾等率军剿匪时冀州刺史张弼的大公子张纯战死。刺史大人迁怒于老将军将他贬斥于野,正德任职长安后为报提携之恩修书将老将军接来委以重任。一晃一年过去了,如今吾承蒙天恩高升太尉只是这老将军还没有着落。可是老将军接我将令守备长安不曾参加过平定黄巾的战事,这军功就不足所以就不好安排了。”

张让很有韵律的敲了敲桌子,说“正德,你想给他安排到哪去啊?”

我笑着说“老将军戎马一生最敬佩的就是凉州三明那样纯粹的军人,所以我这做晚辈的希望他能到冯翊当太守那是最好的了。”

张让敲着桌子说道“正德,这冯翊太守陛下要的钱可不低啊,你送的这些只是九牛一毛啊!”

我不得不继续跪舔,笑着说“我这是把家都搬空了,就请大人多多帮衬吧。虽然钱少但是我知道陛下和您有一块心病,凉州的武人太过强势已经形成尾大不掉的结果。党人虽有知兵之人但是毕竟不是咱们的人,一时苦无人选竟让董卓之流横行西北无所顾忌。谢老戎马半生兵法韬略不比董卓差又不是凉州人士,把他放在关中便是朝廷在西北最可靠的耳目当然更是大人您的最有利支持者。朝中两党之争有十余年了,为何吾等斗不过党人就是因为这手里没兵腰杆子就不硬啊。若是举荐谢老将军,正德就算欠您一个天大的人情不管天崩地裂我都会记得的。还望常侍大人能体谅我对长辈的孝敬之心。”

张让听到我说的这些话陷入了沉思中,我也很是紧张因为我并不清楚我这话有没有正中他的软肋。

不多时张让笑着看着我说“正德,我们算是朋友吗?”

我赶忙道“正德岂敢与常侍大人做忘年之交,若是常侍大人抬举那我算是八辈子修来的福啊!呵呵”

张让笑着说“就凭这个脑袋,你这个朋友我认下了。这次我帮你,正德这个人情要还的。”

我帮你解忧,还要我还这叫什么事啊!行,我还!

我笑着说“哎呦,那可谢谢您。只要您用得着我,你吩咐我肯定照办。”

张让大笑说“行了,这事我知道了。我帮你办!回去陪孩子玩吧。”

我苦笑道“常侍,让您见笑了。”

张让笑道“不算什么大事,溺爱孩子是人之常情。”

二人侃了一会儿金宗裕就借故走了,他回去就跟谢老说了那么一嘴让他有个心理准备。谢老为人刚正不屑于宦官为伍,金宗裕知道他的为人索性就没有跟他说见张让这个事儿。只说自己身为太尉直接把他调过去了,不管谢老怎么想金宗裕一定要让他去。

这是我的一步棋,让他当冯翊太守是想让他帮我解决上郡羌胡的问题。要想赢得先机就要提前做好准备,等我上台的时候再打羌胡黄瓜菜都凉了。刘裕会给我这个时间吗?我都想好了,北宫伯玉、朱棣和李渊领着一万人马跟着谢维走。他们仨清楚我对羌胡的态度,有他们这帮熟悉羌民的人在应该就稳当了。至于我在西军大营的人马我一点不剩全交给蹇硕处理,有成公英和阎行在我很放心。我给蹇硕八个胆子都不敢任命何进那帮人当军官,要是他任命自己的心腹上任我更不在乎了。一票酒囊饭袋只会让将士们更加念我的旧恩。

张让的办事效率真是好快,三天就将人事任命全部办妥。一接到谕令,金宗裕马不停蹄赶到桂云居将杜畿和关羽他们秘密的召集在一块。金宗裕很是严肃的对北宫伯玉说“北宫大哥,你在整个西北的部族里名声响亮而且也清楚我的政策我希望你能去上郡给我带出百万大军来!”

北宫伯玉一听此话犹豫不决,为难地说道“正德,你的想法我明白。我不是贪恋洛阳的生活,只是光靠我们武原的方针好像很难达成目标啊!”

金宗裕笑道“大哥,你这么想说明你真的听进去了我很高兴。这个我很清楚,部族的兄弟生来就在马背上讨生活天生就是战士!所以二十万人的部族刨除妇女老幼能拉出十万人的大军,这些部族倒不如说就是移动的军营。我认为绝对能将这些部族按军队的形式打散重编,只不过就是换了个名字而已。凭兄长在西北的威望有何人不服啊?汉羌融合是天命所归,我们不做有的是人去做。不想碌碌无为的活这一生就去拼一把吧!”北宫伯玉听完很是振奋的点了点头,金宗裕笑了笑什么也没有说。

顿了顿金宗裕仿佛想到了什么,对着杜畿道“伯候,你说我要是将所有的亲信全部调到冯翊,蹇硕会承我的情吗?”

杜畿思索了一下说“大人,此事可做但不可做绝。关将军、北宫将军和李将军自从您主动退出西军大营就是那里的擎天巨柱,若是全都撤走怕是对太尉您不利啊!”

金宗裕觉得说的是这么个理,其他人走倒无所谓这三个人全走光了这军队还姓金宗吗?

金宗裕果断的说道“那就这样吧!云长、李兄你俩留在西军在明,成公英和阎行在暗两条线路相互扶持。其余的人全都去冯翊,这次我把宝就压在上郡这个地方了!诸位兄弟你们走后西军大营的人马还给你们留着,有我和云长、文侯他们在蹇硕是吞不了你们的人马的。我在洛阳等你们的好消息。都散了吧,准备行装明日启程。”

人生有三铁,一起扛过枪,一起同过窗,一起嫖过娼。袍泽之情一定会超越民族的界限将双方拉近,金宗裕坚信这一点。这倒不是说这个概念对所有人都适用,上层阶级的眼里才没有这些东西。要利益我能给的就给,给不了就干掉他们。总之要将上郡数目庞大的羌胡部众化为自己人,这样金宗裕才有足够的兵源争天下。

这都是没办法的事,关中这台战争机器现在没有这么大的能量。若是盛唐时期的关中,金宗裕何苦要绞尽脑汁搜刮兵员。再说了,关中要是富甲天下也轮不上金宗裕上位。比他有背景,有钱的不多的是啊!金宗裕盘踞关中要想争天下,就必须要借助部族的力量。

这一夜金宗裕想了很多事情,在他脑子里大概定下了两个组织制度只不过现在还没有想明白该用哪个。武原改编的原型是隋唐的府兵制,而上郡的部族政策则是蒙古铁骑起家的根本。但是这都是军事层面的,上层领导建筑该怎么搭建还拿不定主意。一个宇文泰的八柱国制,一个清太祖的八旗贵族制是金宗裕认为目前最适合自己的,因为这两个制度是最平衡,最全面,最能适应多民族的复杂形势。

这两者其实有异曲同工之妙,只不过宇文泰的制度把家族放在了第一位。八大家族领着自己麾下的小豪族和兵马撑起了隋唐的上层建筑,再用府兵制将胡汉的下层民众杂糅在一起。但是缺点就是八大家族以家族利益为重,所以导致上层的斗争非常的频繁。虽然包容性、侵略性强但是很不稳定,历史上第一个被斗倒的八柱国就是那个南北朝第一帅哥独孤信,到最后靠着三位当皇后的女儿才没让家族蒙羞。就连宇文泰自己的家族也被杨坚给灭了满门,但是你以为这就结束了?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杨坚一家又被李渊给掀个底掉。就算政局这么动荡,皇气也从来没有离开关中半步可见这套制度催生的关陇军事集团多么的有活力。

既然都知道利害关系了,那就选八旗制度就好了。可是这也有前提基础。满清的崛起真的是天命所归,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当时所有人都不看好他能定鼎中原。这不是天命是什么?最多就八万入关主力,能统一全国你敢信?北方常年战乱已经糜烂了,粮食没有,兵源没有,要啥啥没有。一手烂牌,跟没有经历战乱富甲天下人多势众的江南死磕这笔账怎么算都是赔本啊!当江南的一百万明军是纸糊的啊。。。但是奇迹出现了,人家就是赢了。金宗裕觉得这不光有明朝内部矛盾的事儿,八旗制度本身的优越性肯定是占一部分原因的。

清太祖起家的时候身边可不像宇文泰那样已经有杨坚、李虎、独孤信这帮能臣猛将,都是自己的亲兄弟和儿子们赤膊上阵打下的东北。二儿子代善十三岁就上战场了,这个情况就跟宇文泰完全不一样。等到创立八旗的时候,权倾一方战功赫赫的都是自己家里的人这怎么比啊!金宗裕目前就两个儿子,连周岁都没满呢这就没法办了。因为都是自己家里的人,这用人成本就非常的低。至少你不会叛变吧,你叛变了也是皇家内部的人还是要死。相对的除了皇位之争,其余的斗争就不会像宇文泰那时候那么残酷血腥至少都是一家人都会积极的维护这艘大船。金宗裕怕的就是不知道啥时候手下这帮兄弟就把自己宰了,人心是会变的啊。。他可不想当宇文泰,生的无闻死的憋屈。

金宗裕越想越无奈,索性不想了。脚踩西瓜皮滑到哪是哪吧,先把这关走好再想下一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