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有病不要乱求医:长命百岁的绝世真经
23654200000002

第2章 有“病”不一定是坏事——重新审视疾病(2)

然而并非如此。美国的一项统计表明,病上加病者的平均生存期反而比没有得病毒性肝炎的人活得更久:前者是765天,后者是495天。

这些西医的新发现,其实并是什么新鲜事。中医很早就提出过“以病治病”的观点。比如东汉的王充就曾在《论衡》中提到过的“治风用风,治热用热”。

生病了,一定表示健康在恶化吗

俗语说:小病不断,大病不犯;从来不生病,一病就要命。

这是一种日常生活现象的总结,也是一个让人费解的悖论。为什么“小病不断”的人,反而活得更长一些?

中医认为,一个人有“病”了,并不一定代表其健康在恶化。相应的,一个人没有症状,自我感觉良好的人,其健康状况也可能很糟糕。

药不瞑眩,其疾不愈

一个人调养或用药后,不外乎三种情况:

1.病情无变化。

2.有所好转。

3.反见加重。

身体出现哪种情况才算调养得当呢?

中医有“药不瞑眩,其疾不愈”的说法。当调养方向正确或用药得当时,身体会出现许多不适的反应。这种现象被称为“眩瞑反应”或“好转反应”。

瞑眩,语出《尚书》“药不瞑眩,厥疾弗瘳。”其意指病人服药后,若不产生昏眩等反应,则对顽症痼疾就很难奏效。现在泛指服药后,若人体没有反应,则疾病难以被治愈。

瞑眩反应其实也是人体康复的一种外在表现。当一个人调养得当,或用药正确,体能就会提升。当病邪作用于人体,人体如果有能力抵抗,就会奋起反抗,以维持正常的生理平衡。

瞑眩之发生就是在邪正相持过程中,正气突然“籍有力药剂之援助,奋然崛起,而欲驱逐病毒作用之反照也。”

就算一个人生命能量很低,经过一年左右的调养治疗,也能达到“阳虚”层级。当生命能量到了“阳虚”层级,身体开始对抗比较严重的潜在疾病,这个时候,各种不适又出现了。

西医治病,中医治人

人之所以生病,多半是源于生活方式(或心态)导致生命能量降低。按照中医的观点,一个人生病,在某种程度上是身体的一种“需求”,是他现在的生活方式(或心态)出了问题,改善现有的生活方式,改变心态,才是治疗疾病的根本手段。

一个人身体出了问题或有严重的疾病发生时,它是身体在提醒、警告、甚至强迫你来注意你的生活方式或生活行为,医生的治疗只是辅助人体实现自我康复的手段。

所以,在某种程度上讲,西医重在治病,中医则重在治人。

生命能量与病症

中医用阴阳、虚实、血、气等概念,来描述人体生命能量的状况。生命能量的层级,从高到低可以分为五个层级,依次是:1.阴阳平衡→2.阳虚→3.阴虚→4.阴阳两虚→5.阴阳大虚。

在中医看来,健康的表象和内在有时候是不一致的。随着生命能量层级的下降,人体的健康也不断衰退,但表现出的症状却不成正比。

也就是说,一个人体弱多病,却未必是最糟的情况;一个人自我感觉良好,并不一定代表他是健康的。(详见生命能量与病症关系表)闲下来了,病也来了有些人连续进行很多天高强度的工作,并不觉得累,甚至会有精力越用越旺盛的感觉。也有些人明显感觉体力愈来愈差,但是仍然能维持身体的正常运转,并没有立即出现严重疾病的症状。这两种人在工作的时候,都没有生病,反而当闲下来的时候,却生病了,这是为什么呢?

生命能量与病症关系表

层级能量病症

1.阴阳平衡能量充足,身体健康。

2.阳虚日常生产的生命能量不足。

在“病邪”入侵时,人体仍有“正气”能够抵抗。

身体出现各种明显的症状,给人体弱多病的印象。经常感冒或过敏性体质。

3.阴虚正在透支储存的生命能量。

病邪侵入时,人体正气不足,无力抵抗,病邪长驱直入。

没有明显的症状。愈晚精神越亢奋,给人精力旺盛的假象。

其实并非没病,而是“没有能力生病”。

4.阴阳两虚日常生产和储存的生命能量都快用完了。

人体为了取得必要的能量,开始萃取肌肉里或其他组织的能量。

很容易疲劳,这是人体为了防止更大劳损,采取的强制保护措施。比如糖尿病就是“阴阳两虚”时的症状。

5.阴阳大虚生命能量全部消耗殆尽。

所有能够透支的“库存能量”已经透支尽了,超越警戒线,开始透支五脏六腑可以转化的能量。

愈晚精神越好。产生的都是各种难以治疗的疾病,如癌症、肾衰竭、中风等。

中医认为,这是之前身体一直硬撑着,没有能力来生病。

人在大量透支生命能量的时候,身体太虚弱,病邪几乎没有遇见什么抵抗就长驱直入了,所以此时没有症状。

当人开始休息调养的时候,生命能量慢慢恢复,身体此时有了与疾病对抗的能力,就会奋起抵抗,这种“战事”的外在表现就是症状。

回光返照

“回光返照”原系佛教用语,指油灯在油已枯竭的情况下,突然一下子亮了好多。也有人把日落时因光线的反射,而产生天空又短时间地发亮叫做回光返照。多比喻人死前身体、精神突然好转,也比喻事物寂灭之前的表面兴旺。

有些病人在生命能量枯竭的情况下,身体状态反而不可思议地好了,例如,长期昏迷的病人突然清醒,甚至与亲人谈话;食欲丧失、不吃不喝的人会突然想吃东西。这些病情“好转”的现象,是一种假象,给人一个错觉,误认为病人转危为安,而有经验的人一看便知,这是“回光返照”,是病人向亲人诀别的信号。

健康的表象与内在相背离,最典型的莫过于回光返照。中医早在几千年前就阐明这种现象为“假神”。这其实是生命走向尽头的征兆。

有病,就一定要吃药吗

我们已经习惯在生病时服用花花绿绿、包装精美的药丸。似乎生了病,积极吃药,是最明智的选择。但是,这种观念很值得探讨。

体内其实有药库不论是中医,还是古代西医,都不鼓励人们多吃药,都承认人体是一个高度智能化的系统,存在着自我康复的能力。

古希腊着名医生希波克拉底曾说:“并不是医生治愈了疾病,而是人体自身战胜了疾病。医生的天职是尽可能地利用、帮助、激发、调动人体的这种机能,而不是去取而代之。”

现代科学研究,也为古人的理念提供了有力支持。根据德国的医学杂志《生机》报道,包括人体在内的诸多生命体,都存在一个与生俱来、自发作用的自愈系统,使其得以维持健康状态,人体自身有能力治愈60%~70%的疾病。

研究表示,人体内其实蕴含着一个大“药库”,人体分泌的激素含有不同的有效成分,将其排列组合,可以配出30~40种药物。人体的自愈系统是这个药库的总管家,对各种情况进行统辖和管理。当身体不适或生病时,人体的各项机能就会活跃起来,自愈系统会针对情况调整功能,并调动各种激素,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例如雌激素分泌增加,可以有效缓解身体疼痛。

警惕恨病多吃药

人们迷信药物,而忽视人体自身的自我修复机制,乃是商业炒作的结果。人们把注意力关注在药物的表面效果,掩盖了它实际的作用。

化学药物,正如一把利刃的两面。它的一面叫救命良药,另一面叫杀人武器。往往药效越强的药物,毒副作用就越强。

错误的用药、乱用药物,不仅会破坏人体的自愈力,甚至会危及人的生命。例如:有的人因感冒打针引起休克而死亡;服用含有安特灵成分的药物治胃肠病,可能会引起亚急性脊髓视神经病;长期应用含有肾上腺素的药物会引起糖尿病、胃溃疡等,不胜枚举。这些都是药物副作用引起的非常惊人的病例事实,也叫“医源性病症”,这种现状已引起了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

免疫力越强越好吗

人体免疫力越强越好,这是很多人认识上的误区。提升免疫力,也容易成为药商的噱头。事实上,对免疫功能正常的人而言,增强其免疫力非但没有好处,反而可能有害。

免疫力是把“双刃剑”

人体免疫系统可以保护人体免受外界致病菌的侵扰,清除体内变异细胞,维护身体健康。免疫力不足的危害似乎人人都能理解,但是,如果免疫系统“过于积极”的话,免疫力也可对人体发起攻击。

免疫的防御功能过强时,可以导致机体出现“变态反应”,即我们通常所说的“过敏”。表现为荨麻疹、哮喘、肾炎、接触性皮炎、甲状腺功能亢进等疾病。

自身免疫力过强者易患风湿病等自身免疫性疾病,免疫系统如果“过于积极”,对人体反而会造成伤害,免疫细胞会把自身细胞看做外敌而加以破坏,如类风湿关节炎、红斑狼疮、皮肤炎、硬皮病、结节性多动脉炎、重症肌无力、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慢性活动性肝炎等,就是这样造成的。

当然,自身免疫力过强者,也有其有利的一面。根据美国医学会的统计,这类人更不易患癌症。这也是“小病不断,大病不犯”的科学依据。

为何青壮年更易被“甲流”击倒

“甲流”爆发以后,有一个现象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就是被感染者中,青壮年的死亡率反而更高。

这是为什么呢?钟南山教授的解释是:青壮年属于是免疫功能更旺盛的人群,当他们被“甲流”病毒感染后,体内免疫细胞,就会大量、迅速地释放出来。但这些免疫细胞的产生具有两面性:一方面会杀死外来病毒,另一方面也会产生“自杀效应”,对人体自身组织和器官发动攻击,产生剧烈的症状。当人体的免疫平衡被破坏之后,就造成对身体更大的损伤。

在“甲流”的感染者中,反而是那些60岁以上的老人,症状相对要轻一些,有些人甚至感染了病毒也没有症状。

虚不受补

中医讲究“虚不受补”。

中医的“虚”,涉及现代医学的免疫、内分泌、病理等多个领域。

所谓“虚不受补”者,即患者体虚,而不能接受补药之谓也。因患者身体机能低下,此时盲目进补人参等药物提升免疫力,不仅达不到治病的效果,反而会加剧症状,危及生命。

面对一个虚弱的病人,庸医会盲目进补。历史上,苏轼、曹寅这样的名人,都是因为在身体虚弱的情况下,进补人参而导致病情恶化去世。

一个人受了病邪的侵袭,当然应该驱除。原则上,在体质虚弱,外邪未尽的情况下,要先清除外邪,再进补提升免疫力。当外邪比较轻微,也可在补剂中加入固表祛邪药物,如黄芪、防风等攻补兼施,达到“扶正不留邪,祛邪不伤正”的目的。

在外邪未尽情况下,过早进补,犹如“关门打狗”。当家里突然闯进一名蟊贼,稳妥的方法是打开门将他撵走,而不是“关门打狗”,否则,在狗急跳墙的情况下,他可能破坏家具,甚至劫持人质。

调节,而不是提高

中医主张:如果疾病来得太猛,就不要与之直接对抗。正所谓“关门打狗,不如开门逐寇”。

如果病毒来势汹汹,这个时候又给病人提升免疫力,就会导致更严重的症状,反而会对自身产生损伤。

有些人被乙肝病毒感染后,由于免疫功能旺盛,身体就会调动免疫系统,杀死躲在肝脏细胞里的病毒。但“杀敌一万,自损八千”,同时会严重破坏肝细胞,进而可能引发急性肝炎,甚至死亡。

有些孕妇患有慢性疾病,如子宫内膜炎、附件炎等,而自身的免疫功能又过于敏感和强大。这时,免疫系统的“自杀效应”就更明显了,它会把胚胎组织当作入侵的病菌进行攻击,导致胚胎无法存活。

所以,在治疗时,高明的大夫有时要使用激素来抑制免疫反应,也就是说,在病毒最凶猛的时候挂免战牌,避其锋芒,保存实力,等待时机。

当然,这样做由于免疫力被抑制,就增加了其他继发感染的可能性。所以说,什么时候加强免疫力,什么时候抑制免疫力,应有轻重缓急的把握。

不论是“非典”还是“甲流”肆虐期间,都流传着一些中药配方,名曰可以“提升免疫力”。一些药商鼓励人们购买所谓能提高机体免疫力的保健品,有的还鼓励人们注射免疫制剂。这种做法其实都是很值得商榷的。

免疫力不应该是盲目“提高”,而应根据情况“调节”,让免疫系统发挥合理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