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工业技术“三江”水能开发与环境保护
23726200000020

第20章 试论怒江建坝与环保及流域少数民族间的关系

怒江建坝问题上的争论己有一年多了。一个关系国家能源安全战略、关系怒江州49万各族群众当前和今后切身利益的“建坝规划”,竟然会引发环保人士和专家如此激烈的反对,这不得不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我感到产生这场争论的关键是双方对以下两个问题的认识存在着巨大的分歧:

建坝与环保的关系;建坝、环保与原住民之间的关系。

争论各方如何就上述问题尽快取得共识,以使西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机遇尽量不被延误,我们感到非常必要、非常紧迫。本文试就上述问题谈些看法,不当、不妥之处,敬请指正。

一建坝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走过的弯路,国内许多地区经济发展中的教训,充分说明环境保护问题十分重要。环保专家、环保人士高度关注环保问题十分必要。但是,下面这两点我们似乎也不应忽略。

第一,环保可以确保经济社会更好地发展,可持续地发展。但经济的发展也可使环境保护工作做得更好。

笔者曾在西藏工作25年,其中近20年就工作、生活在怒江的上游--人称藏北高原的那曲地区。面积达40万平方公里的那曲,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整个地区高寒缺氧,全年长冬无夏。冬天的气温一般都在摄氏零下20~30度,最冷时零下40多度。即使是地区东部怒江峡谷,海拔也在4000米左右,除个别县的个别地方外,冬天的气温一般也在零下10~20多度,绝非如有些专家、学者所说的“青藏高原是很热的,它的冬天气候跟北京差不多,白天甚至不用穿棉衣都很暖和”笔者后来在拉萨工作5年多,也没有遇到过哪一年的冬天可以不用穿棉衣,或者同事中包括青年人有在冬天不穿棉衣的。

在这样严寒的气候下,日常生活及取暖的燃料只能是牛粪。那曲地区人口不算多,但亦有30万左右。可以想见每天要烧掉多少原本是草场有机肥料的牛粪。再加上其他因素,结果导致草场日渐退化、沙化。

东部,怒江穿县而过的比如县,原曾森林密布,气候很好。但几百年来由于人们只能以木材作燃料,森林也自然日渐减少,气候逐渐变坏。

改革开放后,那曲地区东部的巴青县、索县先后在怒江支流上建起了功率近2000千瓦的水电站。1990年,比如县在怒江上建起了1600千瓦的水电站。其他几个县也陆续建起了水电站。特别是1997年,功率万多千瓦的地区查龙水电站落成,使上述情况开始被根本扭转,加上其他措施,草场日渐恢复,森林得到保护;同时,农畜产品的深加工和其他工业也因电力的解决而得以进行。2000年,那曲地区财政比1980年增长近10倍;农牧民人均纯收入也从1980年的173元增加到1600元。

在拉萨,羊湖电站的建成,也从根本上扭转了以木材、牛粪、湿地草皮作燃料的状况。被称作拉萨“绿肺”的拉鲁湿地从此得到了有效的保护。

那曲、拉萨的情况可以说明:建设也可以反过来促进环境保护工作。

其实,怒江州的情况,据我所知也是如此。在规划建坝的江段,因为交通不便,缺乏电力,难以开辟其他生产门路,人们只能不断开荒、砍柴,致使原生态植被为耕地和次生灌丛所取代。如果移民建坝,则可在一定程度上使生态环境不再继续恶化,并有望逐步出现新的转机。

第二,建坝与环境保护并非势不两立,水火不相容。

中央有关职能部门,云南省和怒江州两级政府在制定怒江水电开发规划时,除专门请两家专业科研单位花了4年时间进行勘察、设计研究外,还请了各方面专家、学者,对建坝工程技术和环保问题做了全面的、充分的、深入的、102细致的讨论研究。从建坝规划所选江段的情况看,一是充分考虑了原生态植被的保护问题。建坝选择的地区是原生态植被早已遭破坏的江段;二是充分考虑了鱼类资源的保护问题。虽然怒江是云南六大水系中鱼类最少的江河,但规划时还是选择了无长距离洄游鱼类的江段,以避免产生阻断鱼类生命周期的问题;三是在申报三江并流区域世界自然遗产时即划出了拟进行水电开发的区域。特别要指出的是,为了建立自然保护区和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怒江州不但划出了全州近50%的土地,而且还放弃了全州唯一的、曾长期支撑地方经济的森工产业,承受着每年减少1/3以上的地方财政收入的巨大牺牲,可以说为整个环保工作做出了极大的贡献。所以,我们不应认为主张建坝的就是不讲环保,反对环保,不应将建坝和环保这两者对立起来。

二建坝、环保与原住民的关系

无论建坝还是环保,都有一个如何认识和处理与原住民关系的问题。

(一)建坝和当地民族的关系

有些专家、学者、环保人士担心建坝会使当地民族的生存环境恶化,认为建坝一定会和当地民族的利益发生冲突。有的说,为当地群众着想,他们坚决反对在怒江上建坝。

那么,建坝和当地民族之间的利益关系是否是水火不相容、势不两立呢?

作为多民族大家庭中的主体民族,我们不仅要让兄弟民族政治上翻身,还有责任帮助他们加速经济、文化的发展,以消除历史上遗留下来的事实上的不平等。周恩来总理早就说过:“我们社会主义国家,是要让所有兄弟民族地区、区域自治地方都实现现代化。”建坝,开发怒江水电,就是为了从根本上改变怒江州因环境险恶而影响、制约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条件,就是为了从根本上改善怒江州各民族的生存条件,不断提高少数民族的生活水平。

有的专家、学者不知根据哪里得来的调查资料却认为怒江当地的群众强烈反对建坝。但事实是在州人大、政协对建坝一事进行表决时,绝大部分代表、委员根据当地广大群众的意愿投了赞成票。这是为什么呢?我们如果稍微了解一下怒江州的情况,就会知道当地的干部、群众真实的愿望了。

怒江州面积不大,仅1.5万平方公里左右,人口49万,92%是少数民族。但是,穿境而过,长达300多公里的怒江峡谷平均深度2000多米。而从丙中洛至齐那桶这一段最险峻的峡谷则几无平地。90%的农民都住在山上,出门就必须爬山。新中国成立后,怒江沿江公路的建成使长期与世隔绝的状况得以根本改变。但险恶的自然环境还是使这里经济的发展受到严重制约,至今仍是基础差,底子薄;交通十分困难,的农村运输仍以人背驮运为主:加之电力缺乏,难以开辟其他生产门路,人们生活非常困难。全州4个县皆为国家级贫困县,22万人处于贫困线以下,占当地农业人口的50%;其中绝对贫困人口达13万。正因为此,怒江州当地各族干部、群众强烈要求尽快开发怒江水电,以解决发展当地经济所必需的能源,开拓生产门路,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峡谷贫穷落后的面貌,并使从根本上不断提高生活水平的愿望能早日变成现实。这也可说明建坝和当地少数民族之间的利益关系从根本上说是一致的。

当然,不能因为群众要求迫切、愿望强烈,建坝一事就可草率从事。中央有关职能部门,云南省和怒江州政府在建坝问题上,既有强烈的帮助兄弟民族的责任感,又采取非常审慎、严谨的、科学态度。怒江水电开发规划的酝酿、调查、讨论、论证,前后历经8年,而且前面已讲到仅地质勘察、分析、研究就由两家专业单位用了4年时间。其间又反复听取各方意见,可以说体现了科学的、审慎的、又是对人民对国家高度负责的精神。

关于建坝中的移民问题。对要迁移的当地少数民族,我们一定要采取切实的措施,做好移民安置工作,包括住房、就业、医疗、子女上学等都应尽力解决好。我们不但要确保移民的生活水平不比原先下降,而且还应根据国家最近颁布的征地安置法规,保障他们应该享有的怒江开发后所产生的收益。

(二)环保与当地少数民族生活的关系

我们搞建设,抓发展的出发点是为了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抓环保的出发点,我们认为同样也应该如此。关注环境是为了使人民有更好的工作、生活条件。所以,我们应该关注环境,同时,更应关注在这环境中生活的各兄弟民族,104关注他们的发展权。如果将人民的生活、人民的要求放在一边,甚至只以自己的角度来看待当地的发展、群众的愿望,那就很难理解怒江峡谷人民的心愿与要求了。同样,人们亦将很难理解环保工作的目的。

不同意建坝的人士提出了这样一些理由:一是“怒江峡谷的景观非常漂亮,水的流态非常好看”,“有重要的价值”;二是峡谷是重要的旅游资源,不但可以“观赏”,还可以“漂流”。他们担心一旦开发,上述景观都将消失,48种鱼类的生长环境会被破坏;物种的多样性、“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的申报都将受到影响。

诚然,这些理由不无道理。“漂亮”、“好看”的景观,物种的多样性,“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这些我们都应倍加诊视、保护。但我们环保的目的恐怕并非只是“观赏”、“游玩”,更非像有的拿着某个国际组织资助的钱,开着进口的越野车,从高度现代化大城市“千里投奔”

到怒江峡谷的“探险者”所说的那样,是来寻找什么“灵魂归依或游牧的地方”(见《云南牛皮书》)。我们是否至少也应关注一下常年生活在怒江峡谷中的各个兄弟民族?关注他们的生活、他们的要求?

一些环保专家似乎也考虑到了如何提高当地人民生活的问题。他们以美国的科罗拉多峡谷为例,要怒江地区向该地学习,放弃修建大坝而发展旅游业。国外成功的开发经验我们可以、也应该认真研究、学习。

但我认为我们应该全面地、客观地、实事求是地予以介绍。据我所知,科罗拉多峡谷所在的亚利桑那州面积近30万平方公里,人口400多万,1912年建州。该州经济发达,实力雄厚。首先是农牧业发达。耕地面积800万亩,90%以上为灌溉地;棉田占耕地的1/2,是美国四大产棉州之一;牧场广阔,占全州土地1/2。其次,工矿业地位重要,有全国最大的产铜矿区,此外还有其他工业。三是交通便捷,横贯美国的铁路、公路皆通过该州。四是城市化程度高。全州80%以上是城市人口。在个世纪超过20万人口的城市就有3座。其中菲尼克斯人口近百万,在全美76个20万以上人口的城市中排名第9位。所有这些条件,无论经济实力、基础设施,还是交通、能源,都是云南省所无法可比的,更不要说拿怒江州去比了。

另外,还有两点我们更应讲清。

一是关于科罗拉多大峡谷中没有建一个水坝的事。位于科罗拉多河中游的科罗拉多大峡谷全长350公里。的确,其中最深的、长约170公里的一段是没有修建水坝,但是在科罗拉多河中游其他地段则先后修起了胡佛、戴维斯、帕克、格伦峡谷等一些大坝、水库,水电开发己达60%以上,并不是如某些专家、学者所说的是什么“对自然资源的看法并不急功近利”,也并不是什么只考虑环保、不考虑“能卖多少钱,发多少电,开多少矿”。

二是关于科罗拉多大峡谷国家公园。有的环保专家说:“当人们发现这个峡谷是非常壮观、非常美丽之后,就把它划为国家公园”。科罗拉多大峡谷是1919年被划为国家公园的。美国在20个世纪初搞了大小百余个“国家公园”。但是,设立国家公园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我们知道,20个世纪初,正是美国成功进行西部大开发后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高峰的时期。美国经济实力跃居世界首位。但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也产生了一系列严重的城市公害:大气、噪声和水严重污染并伴随水荒,交通紊乱,居住条件恶化,等等。而资本主义社会的土地私有制又限制了城市绿地、特别是公共绿地的建立和发展。这一切引起人们强烈的不满。而且也直接涉及资本家的切身利益。这才迫使美国政府注意开辟近郊绿地。同时也由于当时交通已高度发达(美国在西部大开发中已修建了6万多公里高速公路和300多万支线公路),为发展远离城市的国家公园提供了条件。这样做既可以缓和群众反对城市公害和需要园林绿化引发的社会矛盾,又可使资本家自己也可逃避日益恶劣的城市环境,并从旅游业的经营中牟取利润。所以,我们最好不要笼统地讲什么“美国人更注意景观概念”,也不要轻易地给别人送上什么“自然保护”“先驱”等桂冠,更不要以此作为反对建坝的论据,甚至以此指责别人“急功近利”,只考虑“发多少电,开多少矿”。

有些环保专家、学者还担心少数民族独特的民俗文化与社区会由于建坝、移民而瓦解,要求对环境影响、社会影响都进行评估。

这样的意见可以理解。我们要说的是:民俗文化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及自然地理环境下长期形成的。它又会随着社会的变迁、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发展,尽管这变化、发展比较缓慢。但是民俗文化又有相对的稳定性,并不会随着社会物质生活的变化而立即变化。例如,中华民族现已遍布世界各地。尽管所在国民风迥异,有的国家华人不多,但中华民族传统的习俗并未因此而被废弃。而兄弟民族风俗习惯上的这一特性更加明显。如远离西藏,工作生活在北京、上海等地的藏族同胞,每逢藏历新年都要按藏族习俗聚在一起欢庆。同样,远离新疆,工作生活在内地的维吾尔族、哈萨克族等民族,106过开斋节的习俗亦并未因远离家乡而改变。所以,我们不必担心移民后少数民族独特的民俗文化会不会消失。更主要的是我们都一再强调以人为本。这里所说的“本”

恐怕就绝不能只是限定在民俗文化能否保存上,更不能为了一些民俗文化的保留而让最需要关注的少数民族仍停留在“经济上不富足”、甚至停留在比较原始的状态。也许有的兄弟民族如有些学者所说的那样,对“经济上不富足”的生活感到“很快乐”(2004年1月21日《中国青年报》“学者视点”:《江河呼唤分类规划》),但作为享受着高度现代化物质文明生活的学者们恐怕不能以“保留民俗文化”为由,希望我们的民族兄弟一直保持着这样的“经济上不富足”的生活状况吧?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建坝与环保不应是水火不相容的对立关系,建坝与环保都应着眼于当地兄弟民族生活的提高。为了开发好怒江的水电,又不使现有的生态环境再受破坏,为了使当地的群众今后生活得更好,应有的权利得到充分的保障,我们应更好地交流、沟通,在科学的发展观、环保观和社会观、民族观上尽快地取得一致,使怒江州兄弟民族不要再失去发展的机遇。

作者系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中国西南民族研究学会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