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工业技术“三江”水能开发与环境保护
23726200000050

第50章 怒江水能资源开发:向贫困宣战的理性选择(1)

怒江是一条发源于青藏高原唐古拉山南麓,穿越青藏高原和云贵高原,流经我国西藏、云南两个省区流出国界的一条美丽、神奇的河流。

千百年来,怒江奔流在高原峡谷之中,带着神秘面纱,远离文明社会。

直到近些年来,随着探险旅游的发展,怒江才开始逐渐走进人们的视野。而使怒江一夜闻名,成为全体国民乃至全世界人民关注的热点,却是与怒江有关的两件事情:一是“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申报成功,怒江神奇壮丽的自然风光和流域区生物资源多样性开始为大众所认识;二是2003年国家发改委主持召开了《怒江中下游水电规划报告》审查会,会上通过了怒江中下游两库13级梯级开发方案,全级总装机容量2132万千瓦。在怒江上要建13座大坝的方案出台后,立即引起多方争议并持续至今。如何实现流域区人和自然协调发展,是开发还是保护,如何开发,如何保护,是人们必须对怒江做出的回答。

一怒江映象:富饶中的极度贫困

怒江奔腾咆哮于高山峻岭之中,环境险恶、人迹罕至的怒江大峡谷,成为世界上最为神秘的峡谷之一。不仅如此,怒江流域还有丰富的水资源、生物资源和矿产资源。怒江干流2020公里,其中云南境内公里,有丰富的水能资源,水力资源理论蕴藏量为3640万千瓦,其技术可开发容量居全国第六位,待开发的可开发容量居全国第二位。怒江流域有丰富的生物资源,248流域内容纳了寒温性、暖热性的多种植物类型,成为地域性植物类型组合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有多种珍稀动物,被列为保护的动植物资源1500多种。有色金属矿产资源也十分丰富,已经探明储量的金属矿产有20多种,资源价值在1000亿元以上。

怒江流域在行政区划上主要包括怒江州的贡山、福贡、泸水和保山地区的隆阳区、施甸、龙陵、昌宁等7县市。土地面积2.4×104平方公里,人口201.2万人。在这片土地上,生存着彝族、傣族、白族、傈僳族、苗族、回族、布朗族、佤族、阿昌族、景颇族、满族、怒族、独龙族、普米族等众多少数民族,云南7个人口较少特有民族中,就有5个分布在这区域。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资源,为怒江流域更加增添了神奇魅力。

然而,大自然丰厚的赐予,并没有给祖祖辈辈生活在这里的少数民族带来财富和幸福,相反,他们却时刻承受着生存的艰辛。

走进怒江大峡谷,你看到的是,少数民族在陡峭的山岩之中的小块土地上艰难耕种。这些土地十分狭小,几乎无法使用锄头一类的工具,更不用说耕牛及其他机械化农具,只能用木棍进行小心刨地。山坡太陡,人在上面进行生产或行走,不小心都有可能滚落下山死亡,这种情况时时发生。庄稼收成十分微薄,在风调雨顺的年份,一亩地可以收获玉米100公斤左右,遇到自然灾害,便颗粒无收。一年的收获,最多只能维持五六个月,生活的不足,只能等待政府的救济。木(草)棚是他们的栖身之所,在棚子里,只有三角架、铁锅、碗、木床、破烂被褥等最为简单和基本的必需品。

他们出行,要走狭窄危险的山道,过溜索。尽管乡、村基层组织所在地,已经修建了简易的公路和通电,但由于居住分散,能够享受到交通、电力设施的少数民族很少。而且由于地方政府和基层政府缺乏维护公路的资金,公路通畅能力也十分有限。2004年9月,当人们为媒体报道“居住在怒江大峡谷深处的独龙村开通了无线通讯,云南省已经全部实现了村村通电话”的消息欣喜时,可曾想到,对于每年人均纯收入仅有六七百元、住四处透风的木棚、每年断粮半年的村民,有几个人能够真正用得起现代化的通讯工具?

一组统计数据能够很直观地反映怒江流域少数民族的生存境况:

2002年,怒江流域人均GDP为2928元,低于云南平均水平近2倍;流域区农民人均纯收入1229元,为云南平均水平的76%;人均财政收入仅为148元,更是远远低于云南省480元/人的平均水平。

二怒江问题:贫困加剧了生态环境恶化

怒江流域是生态状况极为脆弱的地区之一,也是地质灾害频繁发生的地区。仅2004年7月怒江流域发生特大洪灾和泥石流灾害,造成人畜伤亡,房屋倒塌,大批农作物被毁。其中死亡10多人,受伤30多人,倒塌民房近500间,直接经济损失上千万元。

导致怒江流域生态环境恶化的根源是贫困。生活在峡谷深处的贫困少数民族几乎没有资产,为了维持生存,向自然资源索取,就成为他们必然的选择。于是,砍伐森林、射杀野兽、毁林开荒、过度放牧,造成了对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另一方面,对于挣扎在贫困线的少数民族而言,除了自身的体力资本,他们几乎没有进行再生产的资本,他们只能用自身的躯体,与恶劣的自然环境进行艰苦的“肉搏”。为了获得更多的体力资本,他们唯有多生育。贫困导致了人口的过度增长,人口过度增长进一步加剧了对环境的破坏。

资料表明,怒江流域耕地占土地总面积的12.52%,土地垦殖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5.1个百分点。陡坡垦殖率很普遍,坡度大于15°的耕地面积占耕地总面积的58.5%,坡度大于25°以上的耕地面积占耕地总面积的14.7%。加之怒江流域降水丰沛,使得怒江流域土壤侵蚀面积占到土地总面积的31.7%,其中中度以上的侵蚀面积占到土地总面积的18.1%,而且仍然呈加重趋势。沿山放牧是少数民族传统的牲畜养殖方式,也是在人与自然艰难抗争中的必然选择。由于过度放牧,使本来就十分脆弱的生态环境更加恶化。据怒江州和保山市草山资源调查,怒江流域鲜草总产量为47.8×108公斤,理论畜载量为60.3×104个黄牛单位。目前,云南怒江流域食草牧畜超载约16×104个黄牛单位,对草山草场和区域生态环境造成了很大的压力。大面积的陡坡垦殖,过度的草场利用,导致严重的水土流失,引发泥石流、山体滑坡等地质灾害,严重危及流域的生态安全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怒江流域是一个十分特殊的生态区域,有80%的土地资源属于自然保护区范围内。积极保护生态资源,是协调怒江流域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目标。然而,令我们十分担忧的是,生活在怒江流域区的100多万人口,在贫困状况没有得到根本改善的情况下,人类向大自然的索取只会不断加剧,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也不可避免。因此,要切实能够对怒江流域的生态环境实施有效保护,最为重要的是尽快彻底改变流域区少数民族的贫困面貌。

三怒江水能资源开发:反贫困的利器

发展经济是实现少数民族地区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反过来,良性生态系统又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要保障。因此,进行环境保护,关键不是在于放弃开发,而是在于以不同的方式进行适度开发。

自然资源条件是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要素之一。怒江流域自然资源丰富,其资源特征为:可利用的土地资源少,土地的生态系统脆弱;矿产资源丰富,但矿产的开发对环境破坏大;生物资源丰富,但多种生物资源受到保护,不能随意开发;旅游资源丰富,但受其旅游资源的特殊性和当地交通条件的限制,近期大规模、产业化开发前景不乐观。目前,最具有开发前景的资源是水能资源。

国家发改委通过的《怒江中下游水电规划报告》,将在怒江中下游两库13级梯级开发方案,全级总装机容量2132万千瓦,年发电量1029.6亿千瓦时。其中云南境内共12个梯级,装机容量1712万千瓦(松塔除外),年发电量850.9亿千瓦时。怒江流域水量充沛,稳定,水电开发条件好;目前所选择的水电开发坝址对外交通方便,水库淹没损失小;技术经济指标优越,造价低,效益好。怒江水能资源的开发,每年可创造产值340多亿元,直接财政收入可达到80多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可以增加27个亿,仅怒江州地方财政收入每年就将增加10个亿。

可见,怒江水能资源开发具有技术可行性,又具有显着的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