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工业技术“三江”水能开发与环境保护
23726200000088

第88章 金沙江水能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以昭通地区为重点地区研究对象(3)

1.气候因素

金沙江流域的气候除了属于典型的西部季风气候,干湿季十分分明,降水集中。本区雨季一般为5~10月,雨季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85%以上。降水量有随海拔增高而增多的趋势,山区降水量要比坝区、河谷区多。由于全区地势高差悬殊,局部地区容易形成控制面积小,历时短促,降水强度大的单点性暴雨,表现为电闪雷鸣,大风冰雹和倾盆大雨齐来的天气,从而激发滑坡泥石流。

2.特殊的地质地貌

云南省金沙江干热河谷主要是山区,一般地势高亢,坡度陡峻,土层较薄,水力侵蚀强,在这种地质地貌条件下所形成的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对外界的干扰和敏感性强,自我调节和自然恢复能力差,地表水、土等物质随时可进入运动状态,从而导致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条件的改变,致使生态进一步失衡,表现出极大的脆弱性。

3.生态环保机构不健全,队伍不完善

水土保持、天然林保护及退耕还林工程作为支撑生态建设的三大重点工程,国家在机构设置上给予相当高的重视,相应设有水利部水土保持委员会、天然林保护办公室和退耕还林办公室,但在金沙江流域大多数地区除了在省一级水利水电部门设有水土保持办公室外,两大工程的管理工作一直由天保及退耕办一个办公室来完成,下属各(市)地州也几乎都是两办合一。由于两大工程性质不同,履行的职能也不尽相同,人员少,工作任务繁重,容易顾此失彼。另外,由于(市)地州级的天保和退耕办成立时间较晚,又都是临时从各办公室抽调组成,缺乏应有的系统知识基础,有时甚至难于完成上级交给的工作任务,更不可能开展适宜当地实际情况的研究和创新。而且对他们还缺乏必要的培训制度。

4.资金投入不足,到位不及时

尽管国家非常重视金沙江流域的生态环境建设,近年来,中央政府通过不同的渠道在该地区投入了大量资金,也取得了很好的效益,但对于该区域生态区位的重要性以及生态建设的艰巨性而言,资金投入仍然显得捉襟见肘。如水土保持、天然林保护等都有大量的设计、检查、指导、培训、调研和接待等繁重任务,但自天然林保护工程启动以来,国家未安排前期工作经费,工程经费也不足。并且生态建设的基建投资大都很难到位。生态环境建设工程每年项目的资金到位时间,都是在计划下达后的次年春季以后。而金沙江流域的气候季节性强,干湿季分明,冬春季是实施工程的最佳季节。由于资金到位不及时,不但影响了工程的进度,而且使工程错过实施的最佳季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工程质量。如2000年的中央资金,云南省有14个县是年底才到省里,2001年初才陆续到达各县,有21个县直到2001年4月才到达省里,下半年才陆续到达各县。虽然有的县年初采取了贷款、赊欠工程款、群众投工投劳等办法组织施工,但最终因资金迟迟不到位而被迫停工。

5.生态意识不强,环保意识薄弱,法律法规观念淡薄

生态意识不强,环保意识薄弱是导致金沙江流域生态环境恶化的重要原因。在金沙江流域,九年制义务教育普及困难,教师的学历偏低,受高等教育的人员比例很低,文盲数量大,对于“生态”、“环保”知之甚少,因而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极为严重。甚至某些部门、单位和个人在开发建设及生产活动中,以破坏生态环境、不计水土流失为代价来换取一时的利益,有意无意地无视了一系列法律法规。特别是有些行政执法部门在制止其违法活动行为时,往往得不到支持和理解,甚至受到围攻等。

四金沙江水能资源开发给涉及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目前,针对金沙江水能资源开发将给涉及区域的生态环境带来什么样的影响,成为各方面人士尤为关注的问题。我们认为,科学合理地开发金沙江水能资源将有效地推动流经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加快当地人民迈入小康社会的步伐。金沙江水能资源科学合理的开发在产生巨大社会、经济效益的同时,也有利于涉及区域的生态环境保护。其主要作用表现在如下诸方面。

(一)解决涉及区域最突出的人地矛盾

从金沙江水电开发总体规划来看,由于水电站的建设而导致的土地淹没区域主要集中在人地矛盾突出、水土流失最严重的河谷地带,而生活在这一地带的广大群众基本上都还延续着刀耕火种的原始农业耕作方式,祖祖辈辈“靠山吃山”。长期以来,当地群众为了满足基本生存需要所进行的大量人为活动已经给本已脆弱的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的破坏。因此,尽管水电站的建设会带来土地的淹没,但不会对生态环境造成太大影响,总体上仍趋于和谐。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库区移民,一方面将会减轻当地大规模人为活动对环境造成的压力(如居民因生存需要而进行的毁林开荒活动),对半山以上相对完整的生态环境反而会起到更好的保护作用,使原有的自然景观和原始生态得到有效保护;另一方面,随着金沙江水能资源的合理开发和水电支柱产业的建立,必将使涉及区域的产业结构得到调整,从而为广大的山区群众提供可观的就业岗位,逐渐把他们“靠山吃山”的生产方式转移到“靠水吃水”的服务行业上来,使落后的山区农业转移到生态旅游和为水电开发服务的现代产业上来。这些改变将有效地遏制人类活动对森林和草原植被的破坏,从根本上解决山区贫困群众人为造成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最大限度地减轻大范围人为活动对环境造成的压力,有利于原本脆弱并已失衡的生态环境逐步得以恢复与重建。

(二)节约能源、减轻环保治理的压力

众所周知,水电是无污染、可再生能源。因此,对金沙江水能资源进行梯级开发不仅不会使水资源枯竭,反而带来了大量清洁能源的产出。通过实施“西电东送”工程,由金沙江水电开发带来的巨大的水电资源将在很大程度上替代东部因水能资源缺乏而需新建的大量火电站,大大节约了对煤炭这种不可再生资源的无止境消耗,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据统计,仅以溪洛渡电站每年东送200万千瓦一项测算,每年可替代火电560亿千瓦时,相当于减少燃煤2650万吨。毋庸置疑,火电站数量的减少就意味着原煤燃烧的减少,这就必将减少大量热水、废渣、灰尘以及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废气的排放,从而降低对大气的污染,减小温室效应,保护了生态环境。此外,水电站建成后,将为当地人民群众获得充足的电力资源提供强有力的保障,使当地政府有效实施“以电代柴”工程成为现实。据专家推算,从目前山区群众烧柴煮饭、取暖所耗去的木材来看,每年至少可保护50万立方米以上的林业资源,直接的生态保护效果是十分明显的。

(三)降低对下游生态环境的污染

金沙江水电梯级开发完成后,其防洪、拦沙、灌溉、供水以及水土保持等作用将得到有效的发挥。首先,462金沙江上的梯级电站通过“分散泄洪、分区消能”的布置原则将减轻长江中游的分洪压力,提高下游城市的防洪标准,工程建成后必然成为整个长江防洪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比如向家坝水库就可以运用腾空的库容,发挥滞洪错峰作用,从而提高下游城镇特别是宜宾市的防洪能力。其次,各水电站建成后将有效拦截进入三峡水库的泥沙,减缓三峡工程的泥沙淤积。比如溪洛渡和向家坝两座巨型水电站就可以使三峡水库入库泥沙颗粒变细,并有效减少三峡库尾的泥沙淤积,不但能改善下游航运条件,还大大减少了对下游河段的污染,有效保护了长江流域的生态环境。最后,大坝的建成还将对减轻持续干旱具有重要作用。电站建成后,除了发挥防洪功能、降低洪灾危险之外,还将为流经区域的生产、生活提供充足的水源。同时,人们还可利用水库蓄水向湿地、干枯地带补水,改善正在恶化的生态环境。如向家坝电站建成就能灌溉下游218.3多万亩农田。

(四)调节气候条件、改善生物生存环境

金沙江水能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建设梯级电站蓄水发电。

水库蓄水必然导致水库水位上升,而这一变化有利于生态环境的改善。

相关资料表明,水库水面增加有利于调节空气湿度,改善植物物种的生长环境,进而增加库区森林的自我修复能力,自然减少石漠地和荒地问题。另外,电站的建成不仅通过蓄水发电带来水库水域面积的增大,还通过恢复植被、减少水土流失及滑坡泥石流面积,从而降低水库泥沙含量而使水库水质得到改善,这不仅不会导致鱼类物种的灭绝,反而为水域栖息种类创造更为有利的生存、繁衍条件,有利于水生物种多样性的保护。因此,水电开发的生态效应对气候、对生物生存环境有着良好的调节作用,而这种良好作用对于生物的保护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五)增加对生态环境治理的财政投入

金沙江水能资源的综合开发将带动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为当地居民脱贫致富奔小康提供了前所未遇的机遇。水利水电的建设将通过增加税收、形成招商投资市场、促进第三产业发展等形式有效实现地方财政增收。实践证明,只有在涉及区域实现了经济社会的繁荣,使当地人民群众真正摆脱贫穷,地方财政得到充实,才能使地方各级党委、政府把更多的精力转移到环境保护的工作重点上来,才能有能力、有条件不断加大环境保护的投入,使环境保护的各项措施真正落到实处,从根本上形成开发与保护并重、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双赢的局面。

(六)有利于增强当地人民群众的环保意识

金沙江水能资源开发一方面能给涉及区域带来巨大经济效益,从根本上解决当地人民群众的贫困问题。只有当地人民群众真正脱贫致富后,人们才会对周围的生态环境提出更高的要求,才会珍惜和爱护他们所赖以生存的宝贵资源和持续发展的环境,才会自觉、有意识地去保护生态环境。另一方面,金沙江水能资源开发也将为相对闭塞、落后的流域地区打开面向世界之门。随着新的科学技术、新的思想理念的引入,当地人民会逐渐改变一些落后的传统观念,真正意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当然,在金沙江水能资源开发带给涉及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各种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不少来自观念和技术方面的挑战,例如,如何科学量化淹没对耕地、文物和自然景观的影响;如何通过技术、经济手段使其负面影响降至最低点以及当前受少数人推崇的“反水坝论”的负面影响等问题。机遇和挑战是并存的,只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针对具体项目进行具体分析,通过调查研究、专家论证,科学地对金沙江水能资源进行统筹规划、合理开发,就能带给涉及区域人民群众更多的机遇,也才能把生态环境建设所面临的挑战转化为机遇。

五金沙江水能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机制研究

(一)金沙江水能资源开发对当地生态环境恢复与保护的价值作用

金沙江流域在海拔1500米以下的河谷和支流地区,生态环境比较恶劣。地质灾害、泥石流滑坡问题比较严重,其中很多地方的泥石流是工程措施所无法治理的。而且,金沙江生态环境非常脆弱,自我调节、自我恢复的能力很差。囿于经济发展的水平,这里的地质灾害靠地方自身力量根本无法解决。金沙江水能资源的开发为当地改变这种恶劣的生态环境、治理自然灾害提供了很好的契机。

金沙江水能资源的开发,464提供了人们思想观念转变的契机。金沙江水利电力的开发,促进了当地干部群众的观念的转变和认识的提高,使科学发展观深入人心,人们逐步认识到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增强了当地干部群众的环境保护意识。

金沙江水能资源的开发,有利于系统发现金沙江流域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并及时提出解决的措施,早日开展治理行动。同时,有利于当地政府争取有利的政策和经费支持。

金沙江水能资源开发是流域保护生态环境,改善生存条件,实现山川秀美的最佳契机,有利于营造良好的经济社会发展环境。地处金沙江下游的云南省昭通市永善县,由于人口增长过快,灌溉不够,粮食不足,滥伐森林,坡度开荒,牲畜超载,不断造成森林植被破坏,生态失调导致区域环境恶化。全县主要有23条沟河,全部属于泥石流沟。到2003年末,局部地方流失程度还在加剧。年均侵蚀量达468.84万吨,平均侵蚀模数每年每平方公里4429.76吨。全县每年进入金沙江泥沙均在705万吨以上,占流入金沙江总流量6.4亿吨的1.1%。全县共有滑坡43处,其中特大型滑坡17处,大型滑坡22处,中型滑坡4处。地质环境非常脆弱。单靠当地政府的能力,治理这些自然灾害是比较困难的。而随着溪洛渡、向家坝电站建设的相继开工建设,为当地政府治理生态环境提供了新的契机。

从国家的层面上来讲,水能资源的开发,有助于探索开发与治理并重的新路子,有利于整个国家生态环境的总体改善。在总结世界水能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问题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探索水能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的新途径,同时,为全球生态环境的改善做出贡献,提升了我国的国际形象。我们坚信,只要建立高效的生态环境保护协调机制,这一目标一定能够实现。

(二)金沙江水能资源开发面临的生态问题

长期以来,金沙江流域面临着严峻的生态问题,开发金沙江水能资源,要保护好环境,处理好经济加速发展与保护环境、生态失衡的关系,必须走开发与治理并重、建设“绿色工程”与“绿色电站”和可持续发展的新型水电开发之路。

1.金沙江流域面临着严峻的生态保护问题

金沙江流域在水能资源开发前,原有的生态环境基础较为薄弱,金沙江流域是强度流失区,土壤侵蚀达到8.29亿吨,多年平均输沙量2.57亿吨,占上游输沙量5.3亿吨的近50%。金沙江河流泥沙主要来自流域地表冲蚀,支沟冲刷和泥石流等。这一江段地质构造复杂,地貌类型多样,山高坡陡,断裂带发育,岩层破碎,雨量充沛,风化和重力作用强烈,加上历史上长期以来毁林开荒,陡坡耕作,大于25°陡坡地的耕作较为普遍。因而,金沙江流域面临着严峻的生态保护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