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让孩子有个好心态
23741100000029

第29章 正确教育和引导,培养孩子健康的竞争心态(3)

孩子间的竞争是从争抢玩具开始的。几个孩子在一起玩耍,经常会为争抢玩具而闹矛盾。有的父母认为这是培养孩子竞争意识的机会,因而鼓励孩子勇敢地争抢,不要谦让。但孩子间为了玩具争抢得你死我活,就是好的做法吗?谦让与竞争并不是对立的,而需要区别对待。

教育孩子在竞争中谦让一点真的会磨灭孩子的竞争意识吗?其实未必,多一点谦让,反而会使竞争变得更人性化。身处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我们应该让孩子用谦让代替无谓的争抢,让孩子的谦让成为他的竞争优势之一。这样孩子才不会因为谦让而变得不思进取,并形成健康的竞争心态。

在妈妈的教育下,彤彤从小就懂得要谦让别人。刚上幼儿园时,一个小男孩把彤彤的玩具机器人抢走了,她既没哭也没发狠抢回来。等那个小男孩玩了一会儿不玩了,把机器人扔在地板上时,她再捡起来,并对小男孩说:“你不玩了吧?那现在该我玩了,你不要再抢我的了。”

彤彤上大班了。一个星期天,彤彤的妈妈和几个熟悉的朋友带着孩子一起去爬山。一个孩子提议说:“我们比赛爬山吧,看谁先爬到山顶。”彤彤在几个小朋友的邀请下参与了比赛。比赛中,大家都很卖力地爬着,就在即将到山顶的时候,有一段狭窄的小道。眼看在最前面的彤彤就要率先到达山顶了,几个小朋友慌忙地往前挤。彤彤没有说什么,主动让开了道说:“你们先走,我正好累了,歇一会儿。”

在后面的几个孩子的父母看到了彤彤的做法,纷纷夸奖彤彤。几个小朋友也明白,其实彤彤原本应是第一个到达山顶的。当然,也有一个孩子的父亲数落彤彤的妈妈:“你的孩子怎么这么没有竞争意识啊,现在的社会,人人争先恐后,她倒好,‘歇一会儿’,自甘落后,这怎么行啊?”对此,彤彤的妈妈只是微微一笑。

我们选择了竞争,但也不能丢弃了关爱和谦让。不要为了培养孩子的竞争意识而让孩子变得残暴不仁,应该时刻不忘记教孩子谦让。正是因为竞争原本是争先恐后,甚至有时候是你死我活的,孩子的谦让才显得更为可贵,孩子会因为谦让而赢得更多的尊重和欢迎。

不少家长表示,孩子因为谦让经常受人欺负,所以教孩子学会对别人“狠”一点,也是为了将来更好地适应竞争激烈的社会。然而,小孩子是非观念不清,如果父母过早地教孩子打、抢、斗、不能吃亏、竞争竞争再竞争,那么孩子就会把“赢”作为唯一的目标。而最珍贵的“爱”却无法从他身上找到,这样孩子不可能拥有好心态。

当你的孩子相信善良和谦让时,真诚和爱才会来到他的身旁。当你的孩子乐于做一个谦让的人,不在乎因谦让而与胜利失之交臂时,他才可以体会到这中间甜蜜幸福的滋味。否则,你的孩子总是什么都去争抢,抱着那种虎视眈眈的目光看待竞争,相信他一定不会获得真正的幸福。

谦让并不意味着孩子胆小怕事,不意味着孩子老实受欺负,相反,懂得在竞争中适时谦让,可以让你的孩子赢得更多的理解和赞美,认可和尊重。我们的孩子需要竞争,需要蕴藏着激情去打拼世界,同时,他们也需要平和的心态去竞争。要知道,竞争的胜利并不是人生唯一的目的。

8不要插手孩子间的竞争

为了让孩子在竞争中获胜,一些父母坐不住了,恨不得代替孩子参与竞争。有的父母给孩子提供各方面的有利条件,协助孩子参与竞争,结果不但没有使竞争起到提升孩子能力的作用,反而使竞争变了味。

小学三年级的刘罡被父母视为掌上明珠,家人从小就对她呵护备至,也对她寄予了很大的希望。因此,在刘罡的记忆里,妈妈的影子在自己的竞争和比赛中总是挥之不去。最近,刘罡班上搞了个手工制作比赛,妈妈觉得刘罡笨手笨脚,很难在比赛中获得好成绩,干脆大包大揽,帮女儿剪了个剪纸让她送去参赛。结果刘罡确实得了第一名,但她一点都不高兴。

面对如今无处不在的竞争压力,父母不可能处处插手帮助孩子赢得竞争。今天的大包大揽和插手就等于让孩子失去演练的机会,而没有演练机会他的能力就得不到提高,这反而等于害了孩子。因此,父母不能太在意竞争的结果,而应该让孩子独立地面对竞争,为孩子以后进入社会、面对竞争打好基础,创造好条件。

父母最好不要插手孩子的游戏和竞争。当然有些界限要事先确定下来:比如不要让竞争对孩子的身体造成危险,或者不能排斥弱小的孩子等,这些需要父母的适当指导。父母也应当注意孩子之间的团结,别让孩子单枪匹马地逞能,而是要有与小朋友们一起玩的能力。

然而,总有一些父母忘了这一点,他们害怕孩子在竞争中做错或是有什么危险,干脆什么都不让孩子做,完全替孩子包办一切。最后,孩子不能独立面对竞争,变得毫无主见,自信心也大受打击。父母的插手严重影响着孩子对自己能力的评价,甚至可能导致孩子产生消极的心理,对孩子的成长造成极为不利的影响。

张宁是个12岁的女孩,但是妈妈却还把她当成什么都要父母管的小孩子。考试之前,妈妈会帮张宁削好铅笔,准备好草稿纸;竞选班干部时,妈妈会提前和老师打招呼,让老师关照一下张宁;体育比赛时,妈妈一定会来到现场,又是帮张宁拿衣服,拿鞋子,又是给张宁买饮料,忙得不亦乐乎。张宁有时也不同意妈妈的做法,但妈妈却说:“小孩子懂什么,妈妈这都是为了你好。”

张宁苦恼地说:“我知道妈妈很疼我,但是眼看我就要小学毕业了,妈妈还不让我独立面对竞争,好几次同学们都说我获胜是不光彩的,我一点也高兴不起来。”

父母的插手和帮助确实能给处于竞争中的孩子不少实质性帮助,但如果总是为了使孩子赢得竞争而为孩子创造条件,那么会使原本简单的竞争变得复杂且失去公平。即使你的孩子赢得了竞争,也难以让其他的孩子信服,还可能影响到他的人际关系。这样,你的孩子很难快乐起来。

有的父母要是看到孩子穿衣、穿鞋笨手笨脚,就会忍不住过来帮孩子穿好;看到孩子吃饭磨磨蹭蹭,也会忍不住亲自喂孩子……父母这样做等于剥夺了孩子自己动手学习的机会,也让孩子养成了什么事都依赖父母的习惯。尤其在竞争中,父母的插手非常不利于孩子的独立和坚强等品质的培养。

而有的父母通常会放手让孩子去竞争,即使明知孩子会在竞争中失败,也鼓励孩子参与,他们十分注意让孩子凭自己的实力去竞争。当然,父母在事后会帮助孩子面对失败。

几个美国孩子在一起比赛系鞋带,看谁系得最快,其中一个年龄最小的孩子才4岁。看他正弯腰吃力地系着鞋带,孩子的哥哥想帮助他,却被他拒绝了。比赛结束了,孩子问哥哥:“你知道我多大了吗?”哥哥说:“你才4岁呀!”孩子挺起了胸膛,说:“4岁已经不小了,我应该自己来。”

这个孩子觉得自己已经长大了,比赛系鞋带这样的小事应该由自己来做,这种独立面对竞争的意识是非常宝贵的。

父母应该首先看淡竞争的结果,这样孩子才会以平常的心态参与到竞争中,并且不会因为竞争失败而沮丧、不安。要引导孩子学会感受竞争中的乐趣,这样孩子才会爱上竞争,才不会因为竞争失败而畏惧竞争,自暴自弃。当父母用平常心看待孩子的竞争时,也就不会忙着插手孩子的竞争,甚至为了孩子赢得竞争而为孩子包办,这样孩子就能在独立竞争中变得更坚强、更成熟。

9让孩子关注比赛的乐趣而不是输赢

对孩子来说,做游戏、比赛或是完成一件事情,乐趣应是第一位的。如果孩子能积极参与比赛,通过自己的努力,克服比赛中的困难,虽然孩子可能最后没有赢得比赛,但在比赛的过程中感受到了乐趣,父母就应该为孩子感到高兴。所以,竞争应当是健康的,关键是让孩子从中享受过程、感受快乐,而不是过分看重最终的输赢。

一场热闹的亲子趣味运动会落下了帷幕,赛场上的一幕幕情景还在人们脑中浮现。

一个孩子在起跑的时候不慎摔倒,索性趴在地上哭着不愿意起来,任凭爸爸妈妈如何劝慰,也丝毫不为所动。孩子的爸爸抱起大哭不止的孩子,轻轻安慰:“没关系的,咱们重在参与,下次比赛的时候你要注意,预备的时候身体不能太往前趴了。没事的,下次你一定可以跑第一。”

另一个孩子可没这么幸运,他的妈妈正在训斥他。原来在运球项目中,有的孩子玩的得心应手,而这个小朋友平时参加运动少,所以一时不知该如何操作。孩子倒没觉得如何,可一旁的妈妈却不乐意了,踢了孩子的屁股一脚:“人家都把球运到了终点,你还在这边磨蹭什么?”下了赛场,这位妈妈还不依不饶地教训孩子:“你怎么那么笨啊,你看别的小朋友玩得那么利索,你怎么就不会啊,吃的那么胖,只知道长肉而不长脑子。”孩子低着头,两眼泪汪汪。

更有甚者,有的家长看到自己的孩子在比赛中表现的不是很好,就抓着裁判非要再重来一次,被裁判拒绝后,愤愤不平地说:“真不公平,早知道就不来了!”而一旁的孩子怯怯地看着妈妈和裁判老师争论不知所措。

类似的比赛,主办方的目的是让孩子和家长感受快乐,增强孩子的体质,丰富孩子的生活,并促进亲子之间的感情。然而,一些家长过分看重输赢,却忽视孩子在比赛中体验乐趣的重要性,给孩子造成了不良的影响。

家长让孩子“争先向上”的思想无可厚非,但没必要把这种想法无限扩大,让孩子处处争先,事事出头,毕竟冠军只有一个,难道没拿到冠军的孩子都是失败者吗?当然,明智的家长也有,一位家长就说了一番意味深长的话:“女儿在家没学过系带子,所以在比赛刚开始时显得不知所措,浪费了很多时间,还好总算学会了。虽然是最后一名,但她学会了系带子,在我眼中她就是冠军。”

事实上,年幼的孩子根本没有那么大的得失心,在他们心中快乐才是最重要的。然而,父母却把孩子的输赢看得比享受快乐还重要,这对孩子无疑是个误导。让孩子有一个竞争的心态并非让孩子远离快乐,竞争和快乐并不矛盾。孩子完全可以快乐地竞争,平常地看待输赢,这才是健康的竞争心态。

在400米赛跑中,刚起跑不久,张静就落在队伍的最后面,但是她没有放弃,而是拼命追赶着,在她的努力下,跑了个倒数第三名。比赛结束后,她没有一点难过的表情,还友好地恭喜获胜的小伙伴,并快乐地跑到爸爸妈妈身边,轻松地对他们说:“今天我玩得很开心,流了很多汗。”父母也给了她一个热烈的拥抱。

在父母眼里,孩子能坦然面对失败,就已经是个胜利者了。比赛重在参与,在比赛中尽力而为了,就不必太在意最后的输赢。对孩子而言,比赛、游戏首先带给孩子的是快乐,如果父母过分强调输赢,孩子就会受“输赢”所累,就不能轻松地体验快乐。

因此,想让孩子有一个健康的心态、快乐的童年,父母不能只顾给孩子灌输竞争观念而忽视孩子对快乐的需要,而要让孩子积极参与比赛,尽力发挥自己的能力,用心感受比赛的乐趣,但不过分关注输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