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踢罐子
对幼儿来说,一只脚支撑着体重且维持平衡,另一只脚抬高踢东西的确相当困难。妈妈可先扶住他的脚,从踢的动作开始,再一步步进展到站着踢,边走边踢。
26.倒退走
画一条线,让幼儿在上面步行或横着走,不过幼儿最喜欢玩的还是倒着走。一开始他会小心翼翼地一面走一面口头看。妈妈可以陪他玩,看谁先走到终点?
27.随着节拍起舞
让幼儿配合着轻快的节奏摆动身体。妈妈握着幼儿的手,带着他一起拍拍手、踏踏步、跳一跳,尽情地玩吧!
28.跟着妈妈的歌声起舞吧
幼儿喜欢有节奏感的游戏,妈妈如为他唱些他听过的重谣或儿歌,一定会很高兴。妈妈开口唱歌,幼儿也会想跟着唱,让他把快乐的心情用身体表现出来,这点非常重要。让他随着歌声自由摆动身体吧!
29.玩乐器
妈妈可以跟幼儿边唱边打击乐器。玩的时候不一定要教他乐器的正确名称,例如玩手鼓时可以跟他说“我们来玩大鼓吧”。一开始由妈妈带领,当唱到“大鼓咯咯”时,可配合着歌词敲打乐器或随兴更改歌词的内容。
30.玩钻纸箱游戏
用纸箱做个山洞让他玩。幼儿缩紧身体钻过山洞的动作,可以训练他身体的柔软度。不管是钻进里面玩耍或爬进爬出,对幼儿来说都非常有趣。玩法可随幼儿高兴,相信他一定可以找到最好玩的游戏方式。
31.在石阶上练习平衡
幼儿喜欢在高高低低的地方游玩,尽量让他在公园的沙场边缘、路旁的石阶等地方练习步行。一开始妈妈可拉着他的手,习惯后轻轻握住即可。对幼儿来说,一步步住上爬、再转身住下走的简单游戏就能让他玩得很高兴了。
32.跳着下楼梯
让幼儿拉着妈妈的手一步一步的从楼梯上面往下跳。一开始可从最下面尝试,习惯后再慢慢升高梯数。
33.从哪里放进去呢
可以开始学习什么是三角形、四边形、圆形了。玩积木游戏时要边玩边跟他说:“这是圆形,这是三角形。”要他把积木按各自的形状放人打了洞的箱中,他也能玩得很高兴。
34.做纸飞机飞上天
用广告纸或彩色纸帮幼儿折纸飞机。让他见识见识,爸爸的纸飞机能飞得老远,给幼儿一架,抓着他的手,让他学习如何放飞机。
35.把小石头丢人空罐中
给幼儿准备装果汁等的塑料制的空罐子,让他玩丢石头的游戏。不管是抓或去,对他来说都是一件快乐的事。把瓶子倒立,从小洞中抓出石头虽然很困难,却非常好玩。
36.什么都丢
幼儿喜欢丢东西掉下去的声音,所以看到什么就丢什么。当他去金属汤匙时妈妈可以在一旁说“钝”,去积木时说“咋啦”,丢手帕时说“咦,没有声音少在游戏过程中幼儿自会知道声音跟物体间的关系。
37.用手指认
让幼儿跟着妈妈做,妈妈一边指着自己的鼻子一边说:“鼻子、鼻子、鼻子”,指着眼睛则说:“眼睛、眼睛、眼睛”,顺着眼睛、鼻子、嘴巴等部位一个个移动。
38.面向镜子说出它们的名字
带幼儿到镜子前玩摸脸的游戏。幼儿因为能在镜中看到妈妈摸着自己的脸,所以玩起来会更高兴。首先,让幼儿坐在镜子前面,妈妈坐在幼儿的后面一面摸着他的脸一面说:“××的脸脸”,接着摸鼻子、耳朵等。
39.妈妈的手在哪里
把“爸爸阶”、“妈妈阶”、“洋洋阶”等人名跟“手”、“脚”等身体部位结合起来问他,如“妈妈的手手在哪里少“爸爸的手手在哪里少“洋洋的手手在哪里少等,让他一个个回答,答对时要高兴地称赞他:“对,答对了。”也可以用布娃娃玩这种游戏。
40.帮妈妈拿东西好不好
这个时候的幼儿如果将报纸、自己的帽子等经常放在同一个地方或看惯的东西,只要用手势配合语言,他就能帮你拿过来。当他拿来时妈妈要高兴地跟他说“谢谢你的帮忙”,他就会很喜欢帮妈妈做事。
41.现在是妈妈了
幼儿非常喜欢学妈妈的一举一动。把玩具放在购物篮里递给他,他就会高高兴兴地提着篮子走来走去。这时候可以鼓励他玩模仿妈妈的游戏,让他背着娃娃,手拿购物篮,他就会在屋里走来走去,玩得不亦乐乎。
42.玩吃东西的游戏
用空杯子、塑料玩具或图画书上的食物等玩吃东西的游戏。妈妈先做几次很好吃的样子,然后拿到幼儿的嘴边说:“啊,好好吃,宝宝也吃吃看”,这样幼儿便会学着妈妈做了。有空多跟幼儿玩这种心灵沟通的游戏吧!
43.把红的拿给我
用着色的积木等玩具跟幼儿玩色彩游戏。先拿出两种较鲜艳的颜色,如红色、蓝色等,一开始先拿几个红色的给他看,跟他说:“这是一样的颜色。”积木有形状相同但颜色不同的,也有形状不同但颜色相同的,幼儿一开始很难分辨,妈妈应该强调“颜色”跟“形状”这两个字,慢慢地幼儿就会理解。
44.全都是红色的
如果幼儿对颜色感兴趣,谈话时可加些描绘色彩的名词,例如带他去购物时可以指着东西说:“红色的苹果好好吃哦!”“想不想吃红色的番茄啊!”回家后也可以跟他玩画画游戏,用红色的蜡笔画出红苹果。
45.把各种颜色串起来
玩2~3种颜色的分类游戏。这段时期幼儿的手指已经很灵巧了,可以试着跟他玩串珠子的游戏,让他把同样颜色的串在一起。在眼、手并用的游戏中,不知不觉中便可分辨颜色。
46.把图画书拿过来
把书放在书架上,幼儿拿得到的地方,方便他什么时候想看都可以拿得到。当幼儿开始偏受某些书时,只要妈妈说出故事内容或书中的人名,幼儿就会自己丢书架找出那本书。拿来时如果妈妈高兴地跟他说“拿对了”,幼儿也会感到非常满足。
47.一起来看图画书
为幼儿读一些有情节的图画书。也许有些父母认为内容深了点,但是幼儿会从图案来了解情节,妈妈说故事的声音也能让幼儿听得人让。对于喜欢的图画书,幼儿会一再地要求父母亲念给他听,不妨应他要术,直到他听厌为止。
48.利用图画书的内容玩对话游戏
幼儿对反复听过、看过的图画书的情节,都已经牢牢记住了,他知道下一页将会出现什么,如果出现的图画跟他预想的一样,他便高兴得不得了。妈妈可顺应幼儿这种期盼的心情,慢慢地翻。
1.5~2岁宝宝的游戏
生理发育
2岁时男孩体重达到10.40~13.25千克,女孩达到9.8~12.5千克,男孩高达81.6~91.4厘米,女孩则为80.1~90.1厘米,出的牙约为20颗。脑重约为1000克左右,大脑皮层基本分儿,呼吸频率为每分钟24次,睡眠时间为每天13小时左右。
此阶段的宝宝动作有了较大发展:从平稳行走到倒退着走、踢着球走和跨越障碍走等;手的大肌肉动作有很大发展,能投掷物品,会翻书等。
心理发展
感知觉:认识的概括化程度不断提高,对事物的认识水平逐步提高。
记忆力:能记住一些日常用品的名称。记忆时间延长,能记住几星期以前的事。
言语:词汇量迅速增加,大约会说50个以上的单字或词;进入双词句阶段如“喝水”、“喂猫”等;能够理解简单的问题,能够听从父母的要求去做;表达能力提高,能较多地使用“不”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已有初步的语法意识,对句型结构比较敏感。
想象:初步萌芽,在孩子的语言、动作中已出现了一些简单的想象成分。
思维:仍处于直觉行动阶段,离不开对事物的感知和自身的动作。
自我意识:突出表现了独立性的发展。喜欢于什么都“自己来”,发生闹脾气等现象。
意志行动:不但有了较明确的目的,而且有了明确的根据目的而决定的行动方法。
交住能力:交往的主动性提高;会向父母表达感情;表现出一定的友好行为,同情受伤、悲伤的伙伴,向同伴表示关心等。
游戏训练重点
独立性及自理能力的培养:使孩子养成吃东西前独立地洗手和正确使用毛巾的习惯,教育他们独立干净地吃东西、用勺子;培养他们参与穿脱衣服的习惯。
培养初步的文明习惯:巩固向别人问好,告别的感谢的技能,养成珍惜玩具,按用途来使用玩具的技能,把玩具收拾好放口原来的地方。
培养人道情感和与其他幼儿良好的人际关系:鼓励孩子对成人、同龄人的同情心。教育他们在游戏时不要互相争吵,培养他与小朋友分享玩具和友好地玩耍。
用易于理解的艺术形剔得宝宝,培养他初步的美感,引导他注意周围世界物体和现象的形象与色调,在看书中的插图时注意颜色的配合;在朗诵和讲述诗歌、故事、笑话时,启发幼儿对成人语言音调的表现力作出情感的反应。
介绍自然界,培养孩子对大自然的好奇与热爱。
以下是相关训练游戏方案,供各位家长选用:
1.采蘑菇
训练走和蹲的动作。
培养孩子耐心、细致的良好习惯,训练孩子的坚持性。
准备一个提篮,用彩色硬纸板剪成“蘑菇”散落在地上。
取出一个玩具小兔,说小兔子饿了,让宝宝给采一些蘑菇。
让孩子提着篮子拾蘑菇,再走回父母身边来。
“蘑菇”不要太多,不要让孩子蹲的时间过长。
“蘑菇”放得不要太集中,让孩子在“采蘑菇”时四处找找,训练孩子的观察力,提醒孩子忽略的“蘑菇”。
家长可和孩子一起拾“蘑菇”,增加孩子的兴趣。
2.宝宝摸一摸
让孩子听指令做动作,培养他的规则意识和注意力。
训练孩子跑的能力。
家长念儿歌:“小宝宝,真好玩,摸摸桌子(沙发、床……)跑回来。”说完“来”后,孩子向指定地点跑去,摸摸指定家具后再跑回家长身边。
3.小帮手
初步培养劳动习惯和劳动能力,学习助人为乐的行为。
洗手帕:家长洗衣服时,给孩子一块手帕,让他学着洗,告诉孩子手帕的用处,培养他爱卫生的良好习惯。
扫地、擦桌子:给孩子一把小扫帚,让他模仿成人扫地的动作或给他一块小抹布,让孩子学着擦擦桌子。
这一年龄阶段的孩子不可能做真正意义上的家务活,可能给家长帮倒忙、添乱。家长注意不要因此责备孩子阻止孩子,以免打击孩子的积极性、挫伤他的帮成人做事的热情。
4.踩气球、拍气球
激发孩子愉快的情绪,活跃家庭气氛。
提高孩子控制身体动作的能力,发展动作的协调性。
准备一些小欢乐球,家长将球系在胳膊上或腿上。
家长在前方走动,让孩子追身上的气球,停下来时,让孩子拍拍胳膊上的气球,或用脚去踩系在腿上的气球。
一定要注意确保他的安全;给球充气时,要避开孩子的脸或小手,以防崩伤孩子;禁止孩子用两只手去捏气球的动作。
走动时要注意控制速度,以孩子能触摸到气球为宜,隔一段时间要停下来,让孩子踩到气球以增强他对活动的兴趣。
5.玩具回家
让孩子克服困难,训练他不依赖他人,自己动手的意识和能力。
让孩子学会收拾玩具,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发展孩子自我保护的意识。
家长把孩子的玩具放在不同的地方,如地上、沙发上、床上、桌子底下……
告诉孩子:“玩具玩累了,该让他们回家了。”引导孩子自己丢拿玩具,并将玩具放在玩具箱内。
玩具放置的位置既要让孩子能轻易地取到又要激励他努力去取到不易够着的玩具。
家长在这一游戏过程中,应始终积极地鼓励孩子自己丢拿玩具。出现困难时,给予适当的启发和引导,当孩子克服了困难和障碍,依靠自己的能力拿到玩具时,应及时地给予表扬和称赞。
注意孩子的安全。当孩子动作有可能出现危险时,家长应该在其身旁注意提醒并加以适当的保护。
6.拔萝卜
愉悦孩子情绪,初步培养孩子的合作意识。
让孩子坐在床上,爸爸牵着孩子的两只手,一前一后地牵拉他,口念儿歌:“拔萝卜、拔萝卜、拔出一个大萝卜。”
牵拉几次后,爸爸装作很吃力,告诉孩子:“萝卜太大了,爸爸拔不出,现在请妈妈一起来拔萝卜。”妈妈抱着爸爸的腰,两人一起牵拉孩子,做出使劲“拔萝卜”的样子。接着可用同样的方式把布娃娃、小花猫等玩具放在爸爸身后一起拔“萝卜”。然后将孩子拉起来,告诉他:“萝卜被拔出来了。”
在牵拉孩子的过程中,动作要轻柔,将孩子拉起来时,预防拉伤孩子肌肉。
等孩子熟悉程序后,家长可和孩子互换角色,家长被“拔”出来,以增加孩子的信心和兴趣。
7.学称呼
学习称谓常识,为日后的社会交往活动奠定基础。
准备一些有不同年龄人物的卡片,指着卡片上的人物告诉孩子怎么称呼他们,如“叔叔、阿姨、姐姐、爷爷、奶奶等。”
指着卡片上的人物,问孩子“这是谁”,让孩子说出对他(她)的称呼,孩子如有错误,及时纠正他。
让孩子按指令分别找出不同年龄人物的图片。
当家里来客人或带孩子做客时,要让孩子养成称呼人的习惯,不对时,家长要更正。
要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对幼儿进行“称呼”教育,直到孩子能基本掌握不同年龄的人如何称谓为止。
8.狼来了
学习安静地等待,培养初步的耐心。
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减轻对妈妈的依赖心理。
准备两个兔子头饰和一个狼头饰。妈妈和孩子扮演兔子,爸爸扮演狼。
让孩子坐在安全处,告诉他:“现在妈妈要出去采蘑菇,你在这儿等妈妈回来。”然后进人另一个房间。片刻,妈妈出来,抱起孩子表扬他或给他食物代表“蘑菇”。
妈妈领着孩子在房间玩,片刻,爸爸戴着“狼”的头饰出现。妈妈告诉孩子“狼来了,不要说话,也不要动。”然后和孩子一起安静地躲在沙发后面。爸爸在房间里走动一圈,假装没看见孩子,离开房间。妈妈再带着孩子走出来继续活动。“狼来了”的情景可重复进行。
不要让孩子一次“等待”的时间过长,当孩子达到成人要术时及时表扬他,给他以强化。
9.为爸爸服务
培养为他人服务的意识和能力,发展孩子的语言理解能力,帮助孩子辨认一些日常生活用品。
爸爸下班时,有意识地让孩子帮忙做一些事,也可教孩子:取来拖鞋,将小板凳拿过来教孩子捶背。
让孩子按指令去取物品,使他们了解一些日常生活用品的名称、用途;通过为爸爸服务,培养孩子关心亲人的意识,逐步树立起对周围人、对社会的服务意识,成为一个具有良好品格的人。
10.爱小动物
培养孩子对小动物的爱心。
让孩子学习动物叫声、练习发音。
培养与人分享食品的习惯。
给孩子看一些动物图片,让孩子辨认动物名称。
家长示范各种小动物的叫声,让孩子模仿发音。
让孩子模仿各种小动物的动作。
将一些动物玩具排列起来,让孩子给它们分发食品,同时可念儿歌:“排排坐,吃果果,你一个,我一个……”
家长可给孩子买一些小东西,如几只小鸡、几条鱼,让孩子观察它们的活动并学会喂食。
11.扮鬼脸
让孩子了解各种表情,培养模仿能力和幽默诙偕的个性。
准备画有哭、笑、生气、发怒等表情的脸部图形若干,让孩子看图片,引导孩子回答图中的人是在干什么?
成人可对孩子做各种鬼脸,如:瞪眼、吊眼睛、垂眼睛或一些哭、笑的表情。
让孩子注意观察成人表情的变化并模仿成人的动作。
成人的动作不要过快,否则,1~2岁的孩子跟不上。可让孩子区分“哭”时的表情与“笑”的表情,让他知道“笑”比“哭”好看,培养孩子养成乐观的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