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华圣贤经典——信
23784800000017

第17章 民无信不立,取信于民:信是管理之法(2)

李嘉诚之所以能有今天的成就,与他的以诚待人是分不开的。他打了这样一个比喻:“我是杂牌军总司令,难道我拿机枪会好得过那个机枪手吗?难道我可以强过那个炮手吗?总司令懂得以诚换诚,凝聚人心就可以了。”

美国沃尔玛公司的董事长沃尔顿也认为,企业管理者必须以真诚的态度来对待自己的员工,必须了解员工的为人、家庭情况、员工的困难和希望,必须尊重他们、关心他们,这样才能赢得员工的心。沃尔顿后来在一篇文章里写道:“我们都是人,都有不同的长处和短处。彼此真诚相待,才能取长补短,营造和谐的

3.人先信而后求能:重用忠诚之人

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论语·为政》

译文:

鲁哀公问孔子说:“如何做老百姓才会拥护我?”孔子回答说:“推举任用正直的人,废置邪僻罔曲之人,那么老百姓就服从管理;推举任用邪曲之人,废置正直的人,那么老百姓就不服从管理。”

国学链接:鲁哀公祭孔

哀公,姓姬,名蒋,鲁国国君。鲁哀公曾向孔子问政,对孔子的学识和见地颇为敬服。周敬王四十一年(公元前479年),孔子去世,鲁哀公亲往拜祭,对这样一位伟大人物的逝去颇为感慨。但是孔子的学生子贡却不领情,说:“生前不重用,死后写祭文哀悼他,非礼也。”

诸子之言:

孔子的这段话是针对鲁哀公与三桓之间的嫌隙所说的,孔子意在指出哀公为政之失:舍贤任佞,以致三桓专权。同时孔子也希望能规谏哀公,举贤以服民。所以面对国君如何进行管理才能服人的提问,孔子的回答非常干脆,就是要尽可能提拔正派的人。正派、忠诚的人居于高位,处理事务公正,自然使人心服。

我国古代著名兵书《三略·下略》中也曾有过相近的论述:“贤臣内则邪臣外,邪臣内则贤臣毙。”意思是说,贤臣得到任用,那么邪恶之臣就会被排斥在外,邪恶之臣得到任用,那么贤臣就会被处死。刘安《淮南子·说林训》中有:“马先驯而后求良,人先信而后求能”之言。诸葛亮也曾上书刘禅说:“亲贤臣,远小人。”这些都是对孔子用人思想的继承与发挥,同时都说明了“选贤任信”对管理者的重要性。

延伸思辨:才德并举

一个人的才能很容易鉴定,但忠诚的品格却需要长久的考验才能发现。管理者往往犯“蔽于才而遗于德”的毛病,选拔人才时过分看重才能,甚至会被对方的才能所蒙蔽而忽视忠诚。只是单纯强调能力而忽略忠诚,这是不可取的。

司马光曾提出“用小人不如用愚人”,这一点在今天看来虽然有失偏颇,但是却给管理者敲响了警钟,那就是小人千万用不得。对于能力不足的员工,企业可以慢慢培养,但是管理者却不能够冒风险接受一个不忠诚的人,以免给自己埋下一颗随时爆炸的炸弹。

当然,我们也不能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员工的才能也是不能轻视的。不可否认,员工的能力是企业的第一需要,能力可以为企业创造效益,促进企业的发展。所以管理者要广纳贤才,让那些能力出众、卓尔不凡的精英员工为我所用。

精彩典故:

孙春阳任人唯信

明代苏州有个叫孙春阳的杂货店,其店分为南北货房、海货房、腌腊房、酱货房、蜡烛房,售者由柜上取下一票,自往各房发货,而管总者掌其纲。一日一小结,一年一大结。自明代至清乾隆年间二百多年,子孙尚食其利,无他姓顶代者。

像苏州这个店铺林立之地,孙春阳的杂货房生意竟然能兴盛二百多年,其成功之奥秘当得益于他的用人之道。杂货店虽小,但是孙春阳选的伙计都是诚信之人,绝不会掺假使假,做到了以诚待人、童叟无欺。由于名声大著,有人想要以重金赁其肆名,但是遭到了店主的一口回绝,并说:“彼果诚信,何藉吾名也!”

当代镜鉴:忠诚是用人的第一标准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著名的麦克阿瑟将军曾说过:“士兵必须忠诚于统帅,这是义务。”对于集体的忠诚,是整个集体实现自己目标的关键因素。因为忠诚,就会形成巨大的凝聚力,就会无坚不摧,战无不胜。对于一个企业而言,员工必须忠诚于企业和企业的管理者,这也是确保整个企业能够正常运行、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

在一项对世界著名企业家的调查中,当问到“您认为员工应该具备的品质是什么”时,他们几乎无一例外地选择了“忠诚”。比尔·盖茨在优秀员工的十条准则里,把忠诚排在必须具备的美德的首位。

可口可乐任用员工的首要标准就是忠诚与敬业。可口可乐认为,人类正处在知识爆炸的时代,各行各业的技术与知识,可谓日新月异,不断演变与革新。但唯一不变的,就是一个人的品德以及他对待企业与工作的态度。这一点甚至比技术与知识更重要,因为技术与知识是可以短期速成的,若财力许可的话,也可用金钱购买。但一个人的品德及对待工作的态度是经由长期磨练累积而成的,并非金钱可购买的。

著名的索尼公司也有自己严格的用人标准。索尼有这样一句话:“如果想进入公司,请拿出你的忠诚来”,这是每一个意欲进入日本索尼公司的应聘者最常听到的一句话。索尼公司认为:一个不忠于公司的人,即便再有能力,也不能录用,因为他可能为公司带来比能力平庸者更大的破坏,索尼公司不喜欢“叛徒”。

其实何止是索尼公司,又有哪个企业会喜欢不忠诚的员工呢?忠诚,已经成为人才的第一竞争力。人才越来越市场化的今天,人才的竞争,已经从单纯知识和技能的竞争,转向了品德与技能的竞争。而在所有品德中,忠诚排在第一位。过去很长的一段时间,管理者在寻找人才时,大多数是把学历和能力放在首位。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任人唯才的用人标准已经不能够百分之百行得通了,如今世界500强中的众多优秀企业在选拔人才时,都把忠诚排在第一位。所以,这一点一定要引起管理者的重视,管理者要严把选人、用人关,保证员工成为能为企业创造财富的资源,而不要成为损耗企业的负担。

4.其身正,不令而行:管理者要以身作则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

译文:

孔子说:“自身是端正的,不用发号施令老百姓也会自觉去做;自身是不端正的,即使三令五申老百姓也不会听从。”

国学链接:孔子的母亲

颜徵在(约公元前568年—公元前535年),孔子的母亲。孔子3岁时,父亲叔梁纥去世,从此颜徵在和孔子的生活相当贫困。坚强勇敢的颜徵在十分重视孔子的教育,在极为困难的情况下将孔子培养成以博学闻名的英才。孔子17岁时,颜徵在由于操劳过度而早逝。

诸子之言:

《荀子·王霸》篇云:“故用国者,义立而王,信立而霸,权谋立而亡。”荀子希望通过上行下效的办法推行信德,他说:“故上好礼义,尚贤使能,无贪利之心,则下亦将系辞让、致忠信而谨于臣子矣。”也就是说,只有仁德贤明、以身率正的国君才能统率天下,达到天下大治。

孟子也说:“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只有君先立于仁,才会有尽忠的大夫、讲信义的士以及敦厚本分的百姓。反过来说,一国之中诚信缺失,仁义不行,原因不在倡导不力,而在管理者没有作出模范的表率。

关于“正人先正己”的思想,唐太宗李世民说:“若安天下,必须先正其身。”他对统治者的表率作用是这样看的:“凡人君之身者,乃百姓之表,一国之的也。表不正,不可求直影,的不明,不可责射中。”意思是说,如果君主不能自己作出榜样,而希望管理好老百姓,这如同“表”歪却要求影子正一样是不可能办到的;如果君主自己不能修持高尚的品德,而要求老百姓去修持,就如同没有“靶子”却要求射中目标一样荒唐可笑。

延伸思辨:以身作则但不要亲历亲为

工作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以身作则”还是“亲历亲为”的困惑,究其原因是混淆了两者之间的概念。以身作则是指以自己的言行作为榜样,去影响带动别人;亲历亲为是指亲身经历,亲自动手解决问题。显而易见,以身作则不等于亲历亲为。

亲历亲为是企业发展初期企业家的不二选择。“天将降大任于斯人,必先劳其筋骨、饿其体肤、苦其心智。”只有亲历亲为,才能感知市场,体味艰辛,为企业的腾飞打下坚实的基础。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企业的管理者也一样,以身作则是最基本的职业操守。规章制度是企业的行为准则。规章制度的推广实施是否成效显著,是否做到令行禁止,关键在于企业管理者是否能够以身作则。正所谓:“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而不从。”所以,以身作则是企业发展过程中管理者所必须具备的品格。为了企业共同的目标,管理者带领员工身先士卒,勇往直前,披荆斩棘,为企业的发展立下汗马功劳。

当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时,管理者就要从“亲历亲为”者成长为“以身作则”者,如果此时管理者仍然事事“亲历亲为”,无疑会遏制下属的能动性和创造性,造成依赖心理,不利于员工的成长。

因此,一个成功的管理者,要学会把握自己的岗位角色。创业初期必然要“亲历亲为”,企业成熟期要成为“以身作则”的楷模,企业发展壮大之后就应该成为企业成长的导师。

精彩典故:

樊迟学信礼

公元前496年夏历八月二十七日,这一天是孔子五十六岁生日。由于孔子当时游历在卫国,住在卫国大夫蘧伯玉家里。孔子怕蘧伯玉为其庆寿,惊扰了他,便大清早带领着弟子们到帝丘(当时卫国的国都)郊外一片树林去漫游。

在一棵老柏树下,孔子最欣赏的弟子颜回来到师傅面前,恭恭敬敬地施了一个大礼,说:“请夫子上坐,受弟子们一拜!”接着搀扶孔子来到老柏树下早已摆好的小桌子旁。

孔子不解地问:“颜回啊,你要干什么?”

颜回说:“今天是夫子的生日,弟子怎敢忘记!”

说话间,弟子们已七手八脚地在孔子的面前摆出了酒肉和新鲜的寿桃,然后颜回和子路率领大家一起跪倒在地,向夫子磕头拜寿。

孔子忙说:“都快快请起,师生之间不必这样!”

弟子们磕完了头,拜完了寿,众星捧月似地把孔子围了起来,或说,或笑,或敬酒,但草地上却还跪着两个人不肯起来,其中一个是子贡,另一个大家全都不认识。

原来子贡当时在卫国做官,卫灵公看中了他的辩才,便常派他出使各国,办理外交大事。子贡前不久出使鲁国,今天是为了给孔子庆寿而星夜赶回来的。跪着的另一个青年叫樊迟,他一身农民打扮,憨厚朴实,少言寡语,见人还羞得满脸通红。这次子贡去鲁国,碰上樊迟在到处拜师求学。子贡见他虽然十分腼腆,但却聪明,便自作主张地领回来拜师。

孔子知道这些以后,忙将樊迟扶起,问道:“樊迟啊,你想学习什么本领?”

樊迟低声说:“我想学习种植五谷杂粮。”

孔子说:“种植五谷杂粮,我还不如一个普通的老农。”

樊迟又说:“那就向夫子学习种植蔬菜。”

孔子说:“种植蔬菜,我还不如专门种菜的农民。”

“那……”樊迟茫然地盯着孔子,“那夫子能教授我什么样的学问呢?”

孔子耐心地说:“樊迟啊,君子要有雄心壮志。身居高位的人如果礼贤下士,老百姓没有不佩服他的;如果诚实守信,老百姓没有不诚恳地对待他的。身居高位的如果能做到知书达礼、诚实守信,那么四面八方的老百姓都会领着妻子儿女来投靠他的。”

樊迟连连点头说:“那弟子就学习礼,学习信。”

曹操正人先正己

三国时的曹操曾被人称为“治国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他在治国治军方面深得将士尊重,因为他深谙管理之道:正人先正己,以身作则。

麦熟时节,曹操率领大军去打仗,沿途的百姓因害怕都躲到村外,无人敢回家收割小麦。曹操得知后,派人挨家挨户告诉百姓和各级官吏,他是奉旨出兵讨伐逆贼为民除害的,现在正是麦收时节,士兵如有践踏麦田的立即斩首示众,以儆效尤。

百姓心存疑虑,都躲在暗处观察曹操军队的行动。曹操的军队在经过麦田时,都下马用手扶着麦秆,一个接着一个,相互传递着走过麦地,没一个敢践踏麦子。百姓看见了,无不称颂。

当曹操骑马经过麦田之时,忽然田野里飞起一只鸟,坐骑受惊,一下子蹿入麦地,踏坏了一片麦田。曹操为服众立即唤来随行官员,要求治自己践踏麦田之罪。

手下官员说:“怎么能给丞相治罪呢?”

曹操言道:“我亲口说的话都不遵守,还会有谁心甘情愿地遵守呢?一个不守信用的人怎么能统领成千上万的士兵呢?”他随即抽出腰间的佩剑要自刎,众人连忙拦阻。

此时,幕僚郭嘉走上前说:“《春秋》上说,法不加于尊。丞相统领大军,重任在身,怎么能自杀呢?”

曹操沉思了好久,说:“既然《春秋》上有‘法不加于尊’的说法,我又肩负着天子交付的重任,那就暂且免去一死吧。但是,我不能说话不算话,我犯了错误也应该受罚。”

于是,他就用剑割断自己的头发,说:“那么,我就割掉头发代替吧。”曹操又派人传令三军:丞相践踏麦田,本该斩首示众,因为肩负重任,所以割掉头发替罪。

古人云:“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割发也是很重的惩罚了。曹操割发代首,严于律己,实属难能可贵。要正人,先正己,自己以身作则才能约束他人。

当代镜鉴:做企业的灵魂、员工的榜样

对于管理者来说,要想让员工做到诚信,就必须以身作则,这比什么都重要。俗话说:“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正如孔子所说“子率以正,孰敢不正”。管理者要是讲求礼节,那么员工就没有不尊敬他的;管理者要是讲求道义,那么员工就没有不服从他的;管理者要是讲求诚信,那么员工就不会不讲实话。纵观古今中外,凡是优秀的、成功的管理者,无一不是以身作则的。

如果管理者不能够正其身,那么就不能正其人;不能守其信,那么就不能教其人。管理者要做到正身守信,就应修己慎独,恪守自律,时刻牢记“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以求防微杜渐。这样才能得到下属的信服。总之,最好的管理是以身作则。

一些管理者总是埋怨员工工作不认真、态度不端正、为人不诚信等等。但是,在埋怨之前,作为管理者应该先反思一下自己是否为员工树立起了良好的榜样。

曾热播一时的电视剧《亮剑》中,主人公李云龙说:“任何一支部队都有自己的传统。传统是什么?传统是一种性格,是一种气质。这种传统和性格是由首长的性格和气质决定的。他给这支部队注入了灵魂,从此不管岁月流逝,人员更迭,这支部队灵魂永在!”同样,管理者是一个企业的灵魂,一个企业只有本正源清,才能稳固发展、细水长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