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华圣贤经典——信
23784800000002

第2章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信是立人之本(1)

《论语·为政》中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在《论语》中,“信”有两层含义:一是受人信任,二是对人讲信用。人在群体中生活,只有人人讲信用,建立起人与人之间的互信,社会才能正常地运行、发展。这就是“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的道理。

孔子以后,孟子把信与诚相连,称“诚信”。孟子说:“诚者,天之道;思诚者,人之道也。”从天道诚信来进一步说明人必须诚信的道理。天地之间,日月星辰的运行,春夏秋冬的交替,花鸟鱼虫自然万物的生长繁息,都是真实的,没有丝毫虚妄;虚妄的东西,在自然界中是不能存在的。所以说,诚是“天之道”。既然自然之道真实无妄,人也应该如此。所以说,诚信是天道之本然,也是人道的根本。

1.言忠信,行笃敬:为人处世行得通

子张问行。子曰:“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立则见其参于前也,在舆则见其倚于衡也,夫然后行。”子张书诸绅。——《论语·卫灵公》

译文:

子张问如何才能使自己到处都能行得通。孔子说:“说话要忠信,行事要笃敬,即使到了蛮貊地区,也可以行得通。说话不忠信,行事不笃敬,就是在本乡本土,能行得通吗?站着,就仿佛看到忠信笃敬这几个字显现在面前,坐车,就好像看到这几个字刻在车辕前的横木上,这样才能使自己到处行得通。”子张把这些话写在腰间的大带上。

国学链接:子张其人

子张,即颛孙师(前503—?),字子张,孔门弟子之一。春秋末陈国阳城(今河南登封)人。出身微贱,且犯过罪行,经孔子教育成为“显士”。虽学干禄,未尝从政,以教授终。孔子死后,独立招收弟子,宣扬儒家学说,是“子张之儒”的创始人。子张之儒列儒家八派之首。子张好学深思,喜欢与孔子讨论问题。在忠、信的思想上受孔子教育极深,他把孔子关于忠、信的教导写在大带上,以示永远不忘。在孔门弟子中,他是忠信的楷模,后人称其有“亚圣之德”。

诸子之言:

中国古代哲学家认为诚信是人的立身之本,也是一切事业得以成功的保证。

在荀子看来,信是君子诸多优秀品质之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君子能为可贵,不能使人必贵己;能为可信,不能使人必信己;能为可用,不能使人必用己。故君子耻不修,不耻见污;耻不信,不耻不见信;耻不能,不耻不见用。是以不诱于欲,不恐于诽,率道而行,端然正己,不为物倾侧,夫是之谓诚君子。”意思是说,君子能够做到品德高尚而可以被人尊重,但不能使别人一定来尊重自己;能够做到忠诚老实而可以被人相信,但不能使别人一定相信自己;能够做到多才多艺而可以被人任用,但不能使别人一定任用自己。所以君子把自己的品德不好看做耻辱,而不把被人污蔑看做耻辱;把自己不诚实看做耻辱,而不把不被信任看做耻辱;把自己无能看做耻辱,而不把不被任用看做耻辱。因此,君子不被荣誉所诱惑,也不被诽谤所吓退,遵循道义来做事,严肃地端正自己,不被外界事物弄得神魂颠倒,这叫做真正的君子。这与孔子的君子之道是一脉相承的。

荀子还说:“体恭敬而心忠信,术礼义而情爱人,横行天下,虽困四夷,人莫不贵。劳苦之事则争先,饶乐之事则能让,端悫诚信,拘守而详,横行天下,虽困四夷,人莫不任。”与孔子所言“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貉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是同一个意思。

宋代理学家程颢在《河南程氏遗书》卷二十五中也说过:“学者不可以不诚,不诚无以为善,不诚无以为君子。修学不以诚,则学杂;为事不以诚,则事败;自谋不以诚,则是欺其心而自弄其忠;与人不以诚,则是丧其德而增人之怨。”可见“诚”对于我们做人、做事是何等的重要!

延伸思辨: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我国传统道德一向强调“诚信为本”。所谓“人而无信,不知其可”,讲的就是守信在立身处世中的重要性。那么一个人无信、失信、寡信的行为主要有哪些表现呢?

一是“面诺而背违”、“阳非而阴是”。约定的事情随意违反,讲过的话随意改变。当面一套,背后一套。

二是见风使舵,左右逢源。奴颜婢膝,曲意逢迎。要么随声附和,要么缄默不语,一旦情况有变,立即翻云覆雨,把责任推卸得一干二净。在这种人身上,当然找不到任何“信”的影子。

三是巧言令色,名实相悖。这种人热衷于做表面功夫,表面上冠冕堂皇,多方许诺,实际的作为却判若天壤。

四是目无定见,耳有偏听。林则徐曾以“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作为座右铭。器识窄小,心存偏私,追名逐利,物欲缠身的人,观察事物时必定缺少主见,听取意见时偏听偏信,不可能做到刚正不阿,言而有信。

以上这四种行为我们一定要引以为戒,以免自己成为受人鄙视,在社会中无立身之地的人。

精彩典故:

柳季不背信

从前,鲁国有个宝贝,叫做岑鼎。这只岑鼎形体巨大,气势宏伟雄壮,鼎身上还由能工巧匠铸上了精致美丽的花纹,让人看了有种震慑心魄的感觉。鲁国的国君非常看重和珍爱岑鼎,把它看做镇国之宝。

鲁国的邻国齐国幅员广阔,人口众多,国力很是强盛。为了争夺霸权,齐国向鲁国发起了声势浩大的进攻。鲁国较弱,勉强抵挡了一阵就全线溃败了。鲁国国君只得派出使者,去向齐国求和,齐国答应了,但是有个条件:要求鲁国献上岑鼎以表诚意。

鲁国的国君很着急,不献,齐国不愿讲和;献,又实在舍不得这个宝贝。如何是好呢?正在左右为难之际,鲁国有个大臣出了个主意:“大王,齐人从未见过岑鼎,我们何不另献一只鼎去,量他们也不会看得出来。这样既能签订和约,又能保住宝贝,难道不是个两全之策吗?”“妙啊!”鲁国国君拍手称是,大喜道:“就照你说的办!”

于是,鲁国悄悄地换了一只鼎,假说是岑鼎,献给了齐国的国君。

齐国国君得了鼎,左看右看,总觉得这只鼎虽也称得上是巧夺天工,但似乎还是不如传说中那样好,况且自己又从未见过岑鼎,加之鲁国答应得又如此爽快,便开始怀疑起岑鼎的真伪来。可是又能用什么方法才能验证它的真伪呢?他思前想后没有法子,只得召集左右一块儿商量。一位聪明又熟悉鲁国的大臣出点子说:“臣听说鲁国有个叫柳季的人,非常诚实,是鲁国最讲信用的人,毕生没有说过半句谎话。我们让鲁国把柳季找来,如果他也说这只鼎是真的,那我们就可以放心地接受鼎了。”齐王同意了这个建议,派人把这个意思传达给了鲁国国君。

鲁国国君没有别的路可走,只得把柳季请来,对他把情况讲明,然后央求他说:“就请先生破一回例,说一次假话,以保全宝物。”柳季沉思了半晌,严肃地回答道:“您把岑鼎当做最重要的东西,而我则把信用看得最为重要,它是我立身处世的根本,是我用一辈子的努力保持的东西。现在大王想要微臣违背自己做人的根本原则,来换取您的宝物,恕臣不能办到。”

鲁国国君听了这一番义正辞严的话,知道再说下去也没有用,就将真的岑鼎献给了齐国,签订了停战和约。

柳季如此守信用,实在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好品质。他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诚实信用是无价的,任何宝贝都不能与之相比。无论何种情况下,我们都不能放弃做人的根本。

重耳不违诺

春秋时期,晋献公晚年十分宠爱一个叫骊姬的妃子,并且为把骊姬的儿子奚齐立为太子,竟将原来的太子申生给杀了。太子申生一死,晋献公的另外两个儿子重耳和夷吾,都感到了危险,于是便逃难到了别的诸侯国。重耳流亡到了楚国。

后来楚国的成王结识了重耳,把他奉为上宾,用招待诸侯的礼节招待他。重耳也对楚成王十分尊敬。两个人就这样交上了朋友。

有一天,楚成王宴请重耳。酒过三巡之后,楚成王半开玩笑半认真地对重耳说:“公子要是有一天回到了晋国,将会怎样来报答我对你的恩惠呢?”

重耳回答:“要是托大王的福,我能够回到晋国,那我一定努力跟贵国交好,让咱们两国的百姓过上太平的日子。万一两国发生了战争,那么在两军相遇的时候,为了报答大王您,我一定退避三舍。”古时候行军,每三十里叫一“舍”。退避三舍,就是退让九十里的意思。

后来,重耳真的回到了晋国,并成了晋国的君王,也就是晋文公。晋文公励精图治,把晋国治理得井井有条。然而,当时群雄皆起,诸侯争霸,发生战争是在所难免的事情。公元前632年,晋国和楚国之间终于因为不和而发生了战争。

由于楚国比较强大,因此想要先发制人,楚国大军重兵压境。而此时晋文公却命令自己的军队不要与楚军交锋,而是退避后撤。晋军的将士很不理解,问:“仗还没打,怎么就退了呢?楚军虽然强大,但是为了保卫自己的国家,我们愿意拼死一战!”

晋文公说:“这是我当初在楚国时对成王许下的诺言,两军相遇,我要先退避三舍。所以即使这一仗败了,我们也要履行诺言。”这样,晋军一口气后撤了九十里,到了城濮才停了下来,布置好了阵势。

楚军见晋军后撤,便想停止进攻。可是楚军主将成得臣却不答应,他率领军队步步紧逼,一直追到城濮,跟晋军相持。成得臣还派人向晋文公下了战书,措词十分傲慢。晋文公派人回答说:“贵国对我的恩惠,我从来都不敢忘记,所以一直退让到这儿。现在,既然你们还是不肯罢手,那么,我们只好在战场上比个高低啦。”

成得臣一向骄傲自大,从不把晋人放在眼里,结果交战时中了晋军埋伏,军队被杀得七零八落。这时候,晋文公又发出命令,让将士们只要把楚军赶跑就是了,不要再追杀。成得臣由此逃了出来,带着残兵败将逃回楚国。

晋国胜利的消息传到周王朝的都城洛邑,周襄王和大臣们都认为晋文公言而有信,退避三舍后还能打败楚国,所以立下大功。襄王亲自去慰劳晋军,于是晋文公趁此机会,给襄王造了一座新宫,并约各国诸侯召开大会,订立盟约。从此,晋文公当上了中原的霸主,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当代镜鉴:诚信是安身立命的基础

做事先做人,这是处事原则;立业先立德,这是做人原则。做事不做人,永远做不成事;做人不立德,永远做不成人。“信以立志,信以守身,信以处世,信以待人,毋忘立信,当必有诚。”这是中国会计之父潘序伦立身处世的格言,同样也应该成为我们每个人做人的准则。我们在社会中生存,少不了与人打交道,只有以诚信为本,才能获得他人的信任,才能在社会中立足。虽然因为诚信,我们有时会丢掉一些眼前的利益,但是,最终诚信会帮助我们成就完美的人生。

乔治是美国知名的房地产商,他成功的秘诀只有两个字——诚信。

乔治在伊利诺州刚开始从事房地产交易时,有一次带一位买主去看森林湖区的一座房屋。房主曾私下告诉他说这栋房子大部分结构都不错,只是屋顶过于陈旧,当年就得翻修。买主是一对年轻夫妇,他们说准备买房的钱很有限,极怕超支,所以想买一处不须修葺的房子。他们看过房子后,很喜欢,马上决定购买,并想立即搬进去住。乔治知道,说出房子屋顶的真相,有可能会毁掉这笔交易。但乔治还是向买主说出了实情:这座房子需要8000美元重修屋顶。果然,这对夫妇一听说要花这么多钱来修屋顶,就不肯购买了,一星期后,乔治得知他们从另一家房地产交易所花较少的钱买了一栋类似的房子。

乔治的老板听说这笔生意被人抢走,十分生气。他把乔治叫到办公室,问他是如何把这笔生意搞吹的。老板听了乔治的解释后,生气地说道:“他们并没有问你屋顶的情况,所以你没有必要告诉他们。你这样做真是多管闲事,现在你把好好的一笔生意给毁了。”说完之后,老板解雇了乔治。

乔治总是把诚信放在第一位,而不是把赚钱看得高于一切。尽管当时他也想把那座房子卖掉,但是他认为不能为此而丢掉自己的信誉。所以,即使丢掉了工作,他仍然坚信自己的做人准则。

乔治从亲戚那里借了些钱,搬到了加利福尼亚,开了一家小型房地产交易所。数年之后,他以做生意公道和为人诚实建立了信誉。虽然他也为此丢过不少生意,但却渐渐赢得了人们的信任。后来,他的生意蒸蒸日上,分店遍及全国各大城市。

乔治虽然因为诚信而丢掉了工作,但是这件事也给他带来了人生的转机,如果他要是放弃了自己做人的准则,那么他可能永远是一个平庸的小职员。正是被老板所不屑的诚信帮助乔治建立起了自己的事业,让他成为知名的房地产商。所以,诚信不是愚蠢,它是我们安身立命、成就辉煌人生的基础。我们只有以诚信为梯才能攀登上人生的高峰,否则,很有可能在半途中就跌下来。

也许有些人会觉得做人太实在会吃亏,是一笔赔本的买卖。其实,诚信是一种长远投资,只要我们坚持以诚信作为立身处世的准则,那么时间久了,我们就会在自己的信用银行中储蓄上一大笔财富,并且这种财富是任何人都偷不走、抢不去的,更不会因为时间而贬值,这种财富的名字就叫做信誉。

信誉是一种“品牌效应”,有了信誉,我们才能获得他人的信赖与尊重,才能在社会上长久地立身处世。诚信的商人才能生意兴隆,财源滚滚;诚信的官员才能广纳良才,得到百姓的拥护和爱戴;诚信的文人才能创造出宝贵的精神财富……总之,我们每个人都要以诚信为做人的根本,珍惜自己的信誉,让诚信为人生的远行保驾护航。

2.无信人之言,人实不信:做人要言行一致

无信人之言,人实不信。——《诗经·郑风·扬之水》

译文:

不讲信用的人说的话,人们是不会相信的。

国学链接:“国风”

“国风”是《诗经》中的精华,是我国古代文艺宝库中璀璨的明珠。“国风”中的周代民歌以绚丽多彩的画面,反映了劳动人民真实的生活,表达了他们对受剥削、受压迫的处境的不平和争取美好生活的信念,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国风包括: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齐、魏、唐、秦、陈、郐、曹、豳,共一百六十篇,表现了各地的民情风俗习惯。国君以诗教化百姓,百姓以诗讽刺君王,可以潜移默化,移风易俗,也可以讽刺施政得失,反映民情。

诸子之言:

中国古代哲人历来要求做人要言行一致,《礼记·中庸》中有:“言顾行,行顾言。”切不可“自食其言”、“面诺背违”、“阳是阴非”。孔子也说过:“论笃是与,君子者乎?色庄者乎?”意思是说:“听到人议论笃实诚恳就表示赞许,但还应看他是真君子呢?还是伪装庄重的人。”意在告诫人们看人不仅要听其言还要观其行,看他是否做到了言行一致。

要做到言行一致首先要做到不食言,西汉扬雄《法言·重黎》曰:“或问信,曰:‘不食其言’。”西汉经学家刘向《说苑·谈丛》曰:“君子之言寡而实,小人之言多而虚。”所以朱熹认为“信是言行相顾之谓”,要求“口能言之,身能行之”,这才是“国宝”;如果“口言美,身行恶”,那是“国妖”,是为君子所不取。

延伸思辨:言与行的关系

言与行,常常联系在一起。人们常说“言行一致”、“言行不一”,就可见言与行的紧密关系了。言,往往是行的先导;行,往往是言的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