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华圣贤经典——信
23784800000004

第4章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信是立人之本(3)

梁武帝接见了侯景派来的使者以后,马上召集大臣商议。大臣们大多认为南梁和北朝多年相安无事,现在接纳了北朝叛将,只怕引起纠纷。但是梁武帝却认为接纳了侯景,可以乘机恢复中原,再想起他做过的一个梦,认为这是佛祖来帮助他了。于是他不听大臣的劝阻,接受了侯景的投降,把侯景封为大将军、河南王,并且派自己的侄儿萧渊明带兵五万去接应侯景。

萧渊明带兵北上,受到东魏的进攻。梁军多年没有打仗,纪律很差,跟东魏一交锋,几乎全军覆没,萧渊明也被俘虏了。东魏又进攻侯景,侯景大败,只剩下八百个人逃到南梁境内的寿阳。

东魏派使者到南梁,主张双方重新讲和,说他们愿意把萧渊明送回来。侯景知道这件事,害怕起来,派一个人冒充东魏使者送信到建康,提出用萧渊明交换侯景。梁武帝不知道这是侯景的试探,写了一封信交给使者,说只要把萧渊明放还,就立即把侯景交给东魏。

侯景本来不是真心投降南梁,看到梁武帝的信,就决定叛变了。被东魏打得走投无路的侯景,对付腐败的南梁,倒还很有力量。他的人马很快就打到长江北岸。梁武帝派他的侄儿萧正德在长江南岸布防抵抗。侯景派人诱骗萧正德说,只要他肯做内应,在推翻梁武帝之后,就拥戴他做皇帝。萧正德权迷心窍,秘密派了几十艘大船,帮助侯景的叛军渡过长江,还亲自带领叛军渡过秦淮河。侯景顺利地进入建康,把梁武帝居住的内城——台城包围起来。

后来侯景攻进了台城,梁武帝成了侯景的俘虏。

侯景自封为大都督,掌握了朝廷大权。他先杀了那个一心想做皇帝的同伙萧正德,又把梁武帝软禁起来,连吃的喝的也给他很少。梁武帝要什么没什么,最后,活活饿死在台城里。梁武帝死后,侯景又先后立了两个梁朝皇帝当傀儡。公元551年,自立为皇帝。侯景到处屠杀掠夺,给百姓带来深重的灾难,百姓对侯景切齿痛恨。第二年,梁朝大将陈霸先、王僧辩率领大军从江陵出发,进攻建康。侯景的叛军立刻土崩瓦解。最后,侯景只带了几十个心腹乘了一只小船狼狈逃走。侯景反复无常、机关算尽,自以为聪明的他最终还是难逃悲惨的下场,在半路上被他的部下刺杀了。

当代镜鉴:不要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士兵,非常不善于长跑,所以在一次部队的越野赛中很快就远落人后,一个人孤零零地跑着。转过了几道弯,遇到了一个岔路口,其中一条路,标明是军官跑的;另一条路,标明是士兵跑的小径。他停顿了一下,虽然对做军官连越野赛都有便宜可沾感到不满,但是仍然朝着士兵的小径跑去。过了半个小时后到达终点,没想到却是名列第一。他感到不可思议,自己从来没有取得过名次不说,连前50名也没有跑过。但是,主持赛跑的军官笑着恭喜他取得了比赛的胜利。过了几个钟头后,其他人终于跑到了,他们跑得筋疲力尽,看见这个最不擅长跑的士兵赢得了胜利,他们也觉得奇怪。这时军官告诉大家:“这次比赛的冠军是属于最诚信的人的。”士兵们恍然大悟,同时也都羞愧地低下了头。他们意识到在岔路口的诚实是多么重要。

在这个故事中,士兵在岔路口抵制住了诱惑,因为坚守诚实而赢得了冠军。他的行为看似愚蠢实则是一种明智,在人生的路上,我们每个人同样会遇到许许多多岔路口。一个岔路口,两种不同的命运,只有像士兵一样选择诚信之路,我们才能顺利到达终点,相反,如果投机取巧,那么就会离目标越来越远,最终被自己的小聪明所害。

诚实守信,是我们中华民族非常重要的一种传统美德。然而今天,“诚信”这两个字越来越被人们所遗忘、忽略,甚至出现了这样的喧嚣声:“诚信值几何?良心又值几何?”于是“豆腐渣”工程、劣质奶粉、放了福尔马林的米粉等等违背诚信原则的现象层出不穷。“人无信不立,业无信难兴”,这些行为存在一时却不能存在一世,最终一定会在人们的唾骂声中惨淡收场的。

几年前,流行起养生风,人们开始喜欢吃绿色山野菜,由于A县的气候环境特别适合培育山野菜,因而所种出的山野菜十分新鲜,利润丰厚且供不应求,是当地农民重要的生财之道。

山野菜的最佳采收时间只有十天左右,采收完毕之后,还要摊在阴凉处晾晒一天,隔天翻面再晒一天,把水分充分蒸发。如此一来,人们买回去之后,只需要再用冷水浸泡一下,就可以吃到又鲜嫩又青脆的山野菜了。

但是种山野菜的农地有限,步骤又繁琐,一些农民于是开始想办法增加山野菜的收成,不管三七二十一,只要长到了适当的大小就采集下来。而且,为了省去晾晒的时间,干脆直接放在炉子上烘烤,不到两个小时便干透了。

这些赶工出来的山野菜,外表看起来并没有什么不同,只是食用时,不管在水里浸泡多久,还是一样又老又硬,难以下咽。

经销商纷纷提出抗议,可是这些农民屡劝不听,商人只好对山野菜进行全面封杀。最后,这些农民投机取巧的行为不但没有增加收益,反而损失了信誉,断送了自己的财路。

A县农民为了降低生产成本,却将人格也降了下来,结果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投机取巧或许能得到眼前的小利,却将失去更重要的信誉和大利,所以,我们千万不要“聪明反被聪明误”。世间没有捷径可走,踏踏实实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这样才能成就大事。

4.精诚所至,才能金石为开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汉·王充《论衡·感虚篇》

译文:

人的诚心所到,能感动天地,使金石为之开裂。

国学链接:王充其人

王充(27—107),字仲任,东汉著名思想家。会稽上虞(今浙江上虞县)人。自称出身“细族孤门”,父、祖曾与豪族对抗。二十岁左右受业太学,师事班彪,但不守一家之言而好博览各家之说。一生除做过几任小官外,大部分时间以教书为生。著有《论衡》、《养性书》(已佚)等。

诸子之言:

诚,原指胸怀坦荡,真实无伪。孟子曰:“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道也。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不诚,未有能动者也。”荀子曰:“天地为大,不诚则不能化万物;圣人为知,不诚则不能化万民;父子为亲,不诚则疏;君上为尊,不诚则卑,君子养心莫善于诚,至诚则无他事也。” 《中庸》曰:“惟天下之诚为能化,君子诚之为贵。” 《大学》曰:“心诚求之,虽不中,不远矣,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周敦颐说:“诚,五常之本,百行之源也,诚者,圣人之本。大哉乾元,万物资始,诚之源也。”由此可见,古人把“诚”作为为人处事的最高道德准则,认为“诚”乃为人之本。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这句话最早的出处是在《庄子·渔父》。“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古人对“诚”是很重视的,早在《中庸》里就对“诚”做了全面而完整的论述,建立了一个以诚为核心的伦理道德体系,提出了“君子诚之为贵”的命题。“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是故君子诚之为贵。”诚,是自然的道理,万事万物的本末终始都离不开它,没有“诚”,就没有万事万物了。所以,君子把“诚”看得特别宝贵。

延伸思辨:请将不易,激将获助

请求别人心甘情愿地帮助自己,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有时我们诚心诚意去请求别人帮助,结果往往遭到白眼与不耐烦。说实话,只是一味地“软”,并不是最好的办法,这时采用激将法,以言相激,说不定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激将是以语言信息的反作用力作为刺激,激起对方按照说话人的意向说话或回答问题,这就是俗话说的“请将不如激将”。说到底,人是感情的动物。所以在求人帮忙中,必须想方设法调动感情的力量,来激发对方的积极性,调动其热情和干劲儿。

当然,激将法是要讲究分寸的,锋芒太露和过于苛薄的语言,容易使对方形成对抗心理;而语言无力,不痛不痒,则又难以达到效果。因此,在使用激将法时,一定要注意自己语言的适度。

精彩典故:

愚公移山

太行、王屋两座大山,方圆七百里,高七八百万丈。它们原来位于冀州的南部、黄河北岸的北边。

北山脚下有个叫愚公的人,年纪将近九十岁了,面对着山居住。愚公苦于山将北面道路阻塞,进进出出曲折绕远。于是愚公便召集全家人来商量说:“我和你们用尽全力铲平险峻的大山,使它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他的意见。愚公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量,连魁父这座小山都平不了,又能把太行、王屋这两座山怎么样呢?况且把土石放到哪里去呢?”大家纷纷说:“把土石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面。”愚公于是带领子孙中能挑担子的几个,凿石头,挖泥土,用箕畚搬运到渤海的边上。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孤儿,刚刚开始换牙,但却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们。冬夏换季,才往返一次。

河曲有一个聪明的老头笑着阻止愚公说:“你真是太不聪明了。凭你年老体衰的这点力气,连山上的一根草木都动不了,又能把泥土和石头怎么样呢?”愚公长叹一声说:“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不能改变的地步,连寡妇孤儿都不如。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没有穷尽的,可是山不会增高加大,何必愁挖不平呢?”河曲那个聪明的老头无言而对。

山神听说了这件事,怕他不停地挖下去,向天帝报告了这件事。天帝被他的诚心感动,命令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两座山。一座放在朔方东部,一座放在雍州南面。从此,冀州的南部,直到汉水的南岸,便没有高大的山阻隔了。

宋就以诚感人

先秦时期,梁国有一位叫宋就的大夫,曾经做过一个边境县的县令,这个县和楚国相邻界。梁国的边境兵营和楚国的边境兵营都种瓜,各有各的方法。梁国戍边的人勤劳努力,经常浇灌他们的瓜田,所以瓜长得很好;楚国士兵懒惰,很少去浇灌他们的瓜田,所以瓜长得不好。

楚国县令因为梁国的瓜好,所以怒责楚国士兵没有把瓜种好。楚国士兵心里忌恨梁国士兵瓜种得比自己好,于是夜晚偷偷去翻动他们的瓜,所以梁国的瓜总是枯死的。梁国士兵发现了这件事,于是请求县尉,也想偷偷前去报复,翻动楚营的瓜。县尉拿这件事向宋就请示,宋就说:“唉!这怎么行呢?结下了仇怨,是惹祸的根苗呀。人家使坏你也跟着使坏,怎么心胸狭小得这样厉害!要让我教给你办法,一定要每晚都派人过去,偷偷地为楚国兵营好好地浇灌他们的瓜田,不要让他们知道。”于是梁国士兵就在每天夜间偷偷地去浇灌楚兵的瓜田。楚国士兵早晨去瓜田巡视,就发现都已经浇过水了,瓜也一天比一天长得好了。楚国士兵感到奇怪,就注意查看,才知是梁国士兵干的。

楚国县令和楚王知道这件事后,深深被宋就以德报怨、以诚待人的行为所感动,自觉惭愧,于是拿出丰厚的礼物,向宋就表示歉意,并向梁王请求两国交好。

当代镜鉴:做人做事要有诚意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出自这样一个典故:

西汉时期,有一个著名将领叫李广,他精于骑马射箭,作战非常勇敢,被称为“飞将军”。有一次,他去冥山南麓打猎,忽然发现草丛中蹲伏着一只猛虎。李广急忙弯弓搭箭,全神贯注,用尽气力,一箭射去。李广箭法很好,他以为老虎一定中箭身亡,于是走近前去,仔细一看,未料被射中的竟是一块形状很像老虎的大石头。不仅箭头深深射入石头当中,而且箭尾也几乎全部射入石头中去了。李广很惊讶,他不相信自己能有这么大的力气,于是想再试一试,就往后退了几步,张弓搭箭,用力向石头射去。可是,一连几箭都没有射进去,有的箭头破碎了,有的箭杆折断了,而大石头一点儿也没有受到损伤。

人们对这件事情感到很惊奇,疑惑不解,于是就去请教学者扬雄。扬雄回答说:“如果诚心实意,即使像金石那样坚硬的东西也会被感动的。”“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这一成语也便由此流传下来。意为人的真诚达到一定程度,便能感动天地,使金石为之开裂。

做人做事贵在“精诚”,也难在“精诚”。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如果我们能够做到诚心诚意,那么就没有做不成的事。赵耀东下跪求才、“海尔”砸冰箱事件就是最好的证明。

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凭的是真诚。中国台湾钢铁大王赵耀东,聘请台湾财经奇才陈世昌靠的也是真诚。

钢铁大王赵耀东想请陈世昌担任其下属公司中钢的财务顾问,但陈世昌婉言拒绝了。赵耀东知道陈世昌理财的本领十分高超,非请不可。在一请二请都不奏效的情况下,赵耀东干脆跪在这个奇才的面前。陈世昌大惊,慌忙下跪还礼。赵耀东说:“你不肯应承,我就不起来。”陈世昌说:“何必强我所难。”如此对跪了整整15分钟,这两位年近花甲的老人,终于握手大笑而起,陈世昌被赵耀东的真诚所打动,应允出山相助。赵耀东诚意求才的故事,在业界传为美谈。

20世纪80年代初的海尔集团,是一个资不抵债、濒临倒闭的600人小厂。1985年,海尔从德国引进了世界一流的冰箱生产线。一年后,有用户反映海尔冰箱存在质量问题。海尔公司在给用户换货后,对全厂冰箱进行了检查,发现库存的76台冰箱虽然不影响冰箱的制冷功能,但外观有划痕。时任厂长的张瑞敏毅然用一把普通的大锤,硬是在600名职工面前,将76台不合格冰箱砸成了垃圾。并提出“有缺陷的产品就是不合格产品”的观点,在社会上引起极大的震动。

正是靠过硬的质量,“真诚到永远”的企业理念,海尔由弱到强,18年间海尔保持了平均约78%的增长率,发展成为中国家电行业唯一一家五大产品全部通过ISO9001国际质量体系认证和国内首家通过ISO14001认证的家电集团,中国第一个列入美国UL认证名录的企业,并通过了欧盟EN45001认证,是中国第一家产品在国内就可获得国际认证的企业。其产品已出口到世界160多个国家和地区,甚至把工厂办到了意大利、美国。

张瑞敏说:“一个企业要永续经营,首先要得到社会的承认、用户的承认。企业对用户真诚到永远,才有用户、社会对企业的回报,才能保证企业向前发展。”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成功并没有什么神秘深奥的诀窍,“精诚”二字是一切成功者共同的法宝。在现代社会,如果我们能够以诚待人,以诚意做事,那么就不怕得不到别人的真心拥护,就不怕事业不成功。

5.小信诚则大信立:即使是小事情也要讲诚信

小信诚则大信立。——《韩非子》

译文:

在小事情上讲信用,那么大的信誉就会树立起来的。

国学链接:韩非子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