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安岳县志(1986——2005)
2380700000034

第34章 商业(1)

(第一章)经济所有制构成

(第一节)国有商业

80年代中期,全县国有商贸业主要集中在商业局、粮食局及供销系统。1986年,商业局辖百货、糖酒、食品、煤建、石油、五交化、饮食服务、蔬菜公司等独立核算的商业企业。全县经营网点267个,从业人员3252人。90年代以后,国有商业企业(含商办工业)经营网点增加较快。1992年,增至675个,从业人员4980人。随着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人,国有商业的弊端不断显现,企业负债日益严重,流动资金不足,市场竞争力不强,经营出现亏损。1994年9月底,全系统亏损额达1124.5万元,潜在亏损520万元。7户企业资不抵债。县政府出台《安岳县转换企业机制条例》和一系列改革政策,推动企业体制改革。饮食公司所属安岳宾馆改制重组,建立安岳县锦华餐旅有限责任公司。蔬菜公司破产解体。90年代中期以后,全县进一步加快国有商贸企业体制改革步伐。自1997年,相继对县五交化公司、县国营酒厂、县怡乐食品厂、县煤建公司、县石油公司、县百货公司、县糖酒公司进行产权制度改革。到2000年7月,改组完毕,商业局所属企业全部改为股份制。改制后,各企业仍经营困难,资不抵债,先后破产倒闭。与此同时私营个体商户快速增加,截至2005年底,全县商业经营网点发展到1.59万个(户)。

80年代中期,全县粮食系统有国有粮食购销和生产加工企业72个。其中,区粮油管理站10个,粮管所50个,粮店1个,储粮点6个,加工、运输、中转企业(站)5个。到1996年,粮管所增至64个。1997年5月,粮食局将面粉厂改组为安岳县穗丰面粉制品有限责任公司。饲料厂整体并人川粮集团公司,更名为川粮集团倍力饲料安岳生产厂。2001年3月,根据国务院《关于深化国有粮食企业改革的通知》和县委《关于深化国有粮食企业改革的通知》要求,粮食系统开展全面改革,将在职职工减少50%,减员1260人。之后,继续深化改革,到2005年底,10个区粮油管理站及所属粮管所全部撤销,同时设立安岳县银禾粮油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和安岳县立升粮粮油经营有限责任公司。粮食系统所属其他企业全部转人保护网经营轨道。

(第二节)集体商业

1986年,商业局系统所属企业代管的集体企业(独立核算商店)31个,从业409人。90年代以后,集体商业企业随着市场变化和自身管理体制的要求,逐步开始改革,实施资产转让,财产分割,企业解体等。1994年,饮食服务公司所属新民理发店、适时食店、青林餐厅、红星加工店、交通旅店、群益旅馆6户集体企业率先推行改革。至2000年,饮食服务公司代管的5个饮食店,2个旅馆,7个理发店,百货公司代管的4个百货商店,糖酒公司代管的5个商店,蔬菜公司代管的2个商店,共25个店全部解体。

(第三节)股份制商业

1986—1993年,全县无股份制商业企业。1994年,商业局按照“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原则和“改、转、租、卖、破、股、并、联”等形式和方法,在安岳宾馆进行改革试点,组建商业系统第一家股份制公司一安岳县锦华餐旅有限责任公司。对蔬菜公司进行破产重组试点,组建兴华蔬菜副食品有限责任公司。到1997年,万达饮食服务有限责任公司、家乐五交化有限责任公司、宏泰有限责任公司等4家股份制商业企业组建成立。2000年,县百货公司、县煤建公司、县石油公司改制。至年底,商业系统所属12个独立核算的国有商业企业全部改制为股份制公司。

(第四节)个体私营商业

80年代前个体私营商业数量不多,从业人员较少。80年代以后,从事个体私营商业经营的人员逐年增多。1986年,全县个体工商户7564户,从业1.2万人。此后,县委、县政府相继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个体私营商业经营发展。1990年,市场疲软,经济滑坡,效益下降,个体工商户下降至6950户,从业8670人,比1986年分别下降10.88%和13.79%。

1992年,县委、县政府发出《关于放手发展个体私营经济的决定》、《将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纳人全县的“六个经济增长点之一”的通知》、《关于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经济的补充通知》,将个体私营经济发展,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突破口,并把石桥铺、毛家、周礼、元坝、通贤等6个场镇作为民营经济试验区,以优惠政策重点扶持、重点保护个体私营商业企业。同时实行开放式经营、封闭式管理,促使个体私营经济超常规快速发展。到1998年底,个体工商户增加到1.47万户。2000年以后,随着全县国有商业改革和下岗分流人员的大幅度增加,个体事商业经营户增多。2001年,县委、县政府按照“三个有利于的标准”,放手、放胆、打破常规,实行全方位,多层次,加大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以30户民营企业,100户个体工商业户和县城的广场市场、建设街市场带动全县商贸市场的繁荣。以小集镇民营经济试验区和国道319线,内安、内遂公路沿线的集镇为依托,大力发展非公有制商贸经济。到2005年,全县个体商户达1.18万户,从业1.22万人;民营商业企业697户,从业7846人。

(第五节)供销合作社

1986年,县供销社辖县农业生产资料公司、县日杂废旧物资公司、县棉麻烟公司、县土产果品公司、县储运站、县贸易货栈、内江转运站、邮亭转运站和10个基层供销社及83个供销分社,零售网点503个。1992年,县供销合作社改组成立安岳县供销社企业集团公司。与县供销合作联社实行两块牌子,一套人马。下属企业有农资、棉麻、日杂、土产果品、农产、废旧物资、贸易、运销、建筑、财务等10个公司和10个中心供销社及下属供销分社。2005年底,全县供销系统另有村级综合服务站880个。

(第二章)生产资料购销

(第一节)农业生产资料

1986—2005年,全县农业生产资料销售总值15.99亿元。供应氮肥171.27万吨,磷肥110.42万吨,农药1.39万吨,中小农具376万件,农药械12.14万部。

一、化肥

1986年,全县化肥基本上由县供销社系统负责购销。全年销售化肥15.43万吨。1988年,国务院决定对化肥、农药、农膜实行专营。化肥属国家计划管理商品,按国家指令性计划由上级直接调拨,从中央到地方逐级分配,计划不足部分,外出采购填补。1993年,国家取消农资专营办法,逐步放开化肥经营。全县销售化肥16.79万吨。1995年,县政府决定化肥仍由农业生产资料公司经营,实行一个渠道进,一个漏斗出的“五统一”原则。除上级调拨以外,全县还根据实际需要自行组织货源,并由各中心供销社和农技站代销,农技“三站”开展技术有偿服务所需化肥由供销社经销。因当年求大于供的矛盾十分突出,县联社和农资公司抽出42人,组成五个工作组,分赴山西等省,驻厂落实和调运。全年组织尿素9499吨,小氮11.41万吨,磷肥4.99万吨,复合肥2604吨。1998年10月,对供销社化肥经营实行“统一进货,统一出售,统一价格,统一核算,统一信贷,分站考核”的管理办法,全年销售各种化肥15.07万吨。销售氮肥10,58万吨,占计划的94.5%,磷肥4.86万吨,占计戈78%。

2002年,化肥市场全面放开,供销社化肥经营的设施一部分由供销社职工租赁承包经营,一部分改作它用。到2005年底,供销社系统经营量仅3.4万吨。全县化肥个体经营户达460户,从业517人,经营数量2.6万吨。

二、农药及药械

1986年,化学农药仍属省管商品,分配原则是:常用农药由省、市根据各县要货计划统一平衡分配。每年,县农资公司根据各基层供销社所报要货计划,调拨给基层社。经营品种有:杀虫剂“1605”、甲基1605粉剂、敌百虫、敌敌畏、敌杀死、乐果、氧化乐果、锌硫磷等三十多余个;杀菌剂硫酸铜、稻瘟灵、稻瘟净、托布津、富士一号、甲基硫菌灵等15种;除草剂农达、拿辅净等5种。供销社系统还经销喷雾器等农药配套相关药械。

三、中小农具

1986年以后,全县中小农具经销仍然是供销社的传统业务,凡市场能自行调剂的品种均以市场调剂为主,供销社经营为辅,以销定购。货源购进一般以县内自产为主,外地适当购进为辅。各区供销社均设有木制农具加工修理厂,生产、修补犁头、犁弯、耙子、粪桶等木制农具。铁制农具的铧尖、二锤、钢钎、锄头等同当地铁工厂签订加工生产购销合同,落实货源,保证供应。不足部分和缺少的品种均从外地采购。经营品种有犁头、铧尖、锄头、镰刀、桑剪、大锤、二锤、石尖、弯刀、晒席、斗席、谷箩、米箩、围席、蚕箥、竹扁担、造耙、平耙、拌捅、风车、粪当、粪桶、秧盆、犁勃、枷担、牛纤绳、箩绳、蚕网、草帽等。1986—1992年,供销社系统销售中小农具257.78万件。1992年,随着开放,农民所需竹木农具,大部分由市场调剂解决,供销社业务下降。2000年以后,供销社停止购销,业务全部市场化。2005年,全县销售锄头4.8万把,镰刀2.64万把。

(第二节)石油

1981年,石油业务从煤建石油公司划出,组建安岳县石油公司,承担全县石油购销业务,经营汽油、柴油、润滑油、煤油四大类石油产品。采取“计划分配与自寻货源补充相结合”的购销办法。计划内石油由上级公司按年度计划调拨,县公司按平价实行计划分配。煤油仍根据上级调拨量按实际需求批发给县供销合作社所属农村代销网点,由各网点造册或发放油票,或凭粮食定购合同平价供应到户。同年,全县调进各类计划分配石油产品6600吨,自寻货源2389吨,销售汽油、柴油、润滑油、煤油、机油8989吨,销售总额778万元。

1990年,市场逐步开放,石油经营开始出现私营化,但货源供应仍由县石油公司承担,私营仅以销售为主。1991年初,全县私营加油站(点)发展到8户,从业人员84人。全县调进并销售(含自购)石油1.48万吨。1999年,全县购进销售石油1.85万吨。2000年以后,石油市场全面放开,私营石油商户猛增,各行业、各种车辆、机具以及生活用油均根据所需自行到各经营商店、加油站(点)购买。2005年,全县有石油销售经营站(点)32个,购进各类成品石油2.25万吨,销售2.06吨(销售汽油7333吨,柴油1.29万吨,润滑油3101吨)。年销售总额1.19亿元。

(第三节)煤炭

1986年,国家取消计划内煤炭平价,执行与市场同价政策后,煤炭价格上扬,工、商等行业用煤大户均转向产销地直调,不通过煤炭经营企业购煤。全县有个体经营煤炭的商户10户、从业76人。同年,为保持煤炭市场经营,县政府决定:“对城镇居民生活用煤仍继续由安岳县煤建公司经营。差价亏损由县财政补贴,实行‘凭证定量、补贴包干(县财政核实当年补贴16万元)、超支不补、节约分成’的办法”。全县销售煤炭7.31万吨,销售总额778万元。

1988年,私营煤炭经营户发展到32户,从业190人,分别比1986年增长2.2倍、1.5倍。由于煤炭市场价格频繁上涨,县财政补贴不敷,企业亏损很大。1985—1991年,煤建公司累计亏损320.56万元,县财政应补金额287.19万元。1992年,国家取消煤炭调人计划和煤炭亏损补贴,通过商业渠道年销售煤炭5.21万吨。同时,全县私营煤炭经营户增幅较大,煤炭销售量也相应增加。1997年,经销煤炭(含蜂窝煤)5.45万吨。

1997年以后,煤炭经营基本私营化,个体私营煤炭经营业主成为全县煤炭经营主体。到2005年,全县规模以上的工业企业直接由产地购进煤炭7.76万吨(其中,原煤7655吨,金额2578万元;焦炭1007吨,金额110万元),销售煤炭7.73万吨(其中,原煤2.62万吨;焦炭1105吨)。随着县城及龙台、通贤等部分乡镇居民和部分饮食业逐步改用天然气,原煤仅工业生产和少数其他行业使用。蜂窝煤主要销售市场转人农村。

(第四节)天然气

80年代中期,县境内仅有通一井、通二井等石油钻采点生产少量天然气,供丝二厂生产用气,

无商业性和民用天然气供给。90年代以后,县境内停止天然气生产。县内工业、商业及民用气源均自遂宁川中油气公司磨溪油气田输人。1996年6月,县天然气工程点火启动后,安岳县顺发天然气公司正式向县内商店及居民供气。同年底,用户达7045户(其中,商业经营用户10余家),年营业收人429万元,实现利润163万元。

2000年以后,天然气用户逐年快速增多。除供商业饮食服务业、交通运输业和个别工业企业外,大部分供应城镇居民住户。2003年,全县天然气用户发展至1.38万户,年供气586万立方米。2005年底,用户达1.8万户。其中,居民用户1.73万户,工业、交通运输、商业等用户700户。年供气总量875万立方米,年营业收人1450万元。

(第五节)废旧物资

1986年,全县废旧物资收购业务仍由县供销社系统独家经营。废旧物资主要是旧金属制品、棉麻布制品、废旧纸张、塑料制品等。一般采取设门市定点收购。对收购单位和个人均在年初下达收购计划。县供销社所属日杂废旧物资公司在县城设4个收购门市,各乡村设网点。

80年代中后期,废旧物资收购垄断经营被打破。1988年,个体经营户扬朝玉开始在县城安内公路茶店子设点收购废旧物资。1990年,物资局所属公司在县城开设废旧物资收购门市。1992年,县日杂废旧物资公司下属公司,以及各区供销社和分社均设废旧物资收购门市,形成多头收购的市场化局面。收购点(户)132个。

1993年以后,废旧物资收购形式发生明显变化,形成由个体户上门收购,再转售给中间商,由中间商外销的格局。废旧物资种类细分为有色金属、黑色金属、破旧布料、纸板纸张、塑料、杂骨等五大类,品种40余种。经分类打包处理后,销往成都、重庆、宜宾、泸州、自贡等地。到1999年,全县有废旧物资收购网点186个。2001年开始,废旧物资收购量快速上升,除县供销、物资系统和私营中间商外,全县参与收购的个体散户常年100余人,年收购总金额达1900余万元,且逐年上升。

(第六节)建工建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