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世界简史
2381300000041

第41章 匈奴人,西罗马帝国的崩溃

蒙古征服者开始向欧洲入侵,这意味着人类历史翻开了崭新的一页。在基督教时代的前一个世纪左右,蒙古人与北欧人还没有真正的接触过。尽管蒙古族系的拉普人,从北方丛林以北的冻土地带向西迁移,抵达拉普兰,然而,他们在历史舞台上却从来没有起到任何的重要作用。千百年来,西方的闪米特人、雅利安人和那些主要的浅黑色人种,他们所演绎的仅是彼此间颇具戏剧性的历史进程,除了埃塞俄比亚人入侵埃及等地区之外,几乎从来没有遭受南方黑色人种和蒙古人的入侵。

游牧的蒙古民族西迁的原因大体上有两方面。其一,当中国在汉王朝时,其领土不断扩张,人口迅速增加,国力日渐昌盛和繁荣;其二,气候条件有所变化:有些地方雨量增多,沙漠地带长出小草;也有一些地方雨量减少,森林和沼泽消失;还有的地方一会儿下暴雨,一会儿极为干旱,这些原因共同导致了蒙古人的西迁。另外,罗马帝国人口迅速减少、经济衰退、国力明显大不如从前也是一个原因。罗马共和国后期的富人们挥霍着帝国的财产,又加上行伍出身的皇帝们的税赋官彻底榨干了帝国的活力。根据这些因素,我们就能看出蒙古人向西迁徙的原因、途径和时机所在了,这就是:迫于东方的压力,来自西方的衰落和道路的畅通无阻。

公元1世纪,匈奴人在就已抵达了位于欧洲部分的俄罗斯东部边界,但这些马背上的民族到了公元前四五世纪才真正主宰这片草原。

可以说,公元前5世纪是匈奴人的世纪。旺达尔人斯底利哥的雇佣兵团——傀儡王霍诺留的主子,是第一批进入意大利的匈奴人,不久,旺达尔人原先的居留地——潘诺尼亚就被他们占领了。

公元5世纪的第二个25年间,匈奴部族涌现了一位伟大的军事将领,他就是阿提拉。关于他的军事力量的情况,我们只知道他在统治着匈奴的同时,还控制着日耳曼部族。他掌控的帝国势力范围非常广泛,从莱茵河伸展到欧洲大平原一直跨越至中亚。他经常派往使节前往中国。他在多瑙河东岸的匈牙利平原上建立为自己的大本营,在这里,他还接待过君士坦丁堡的使者普利斯克斯,后者在其《出使记》

中就有对阿提拉帝国的记载。这些蒙古人的生活方式,与那些被他们驱逐的原始雅利安人的生活方式非常相近。一般市民在小屋或帐篷中居住,而部族首领在有围栏的木屋中居住,他们在木屋里进行宴会活动,有时饮酒作乐,有时听着吟游诗人的说唱。先不说荷马史诗中的英雄人物,就算是亚历山大大帝的马其顿骑士,与待在身处君士坦丁堡狄奥多西二世(阿卡丢之子)没落颓废、充斥着繁文缛节的宫廷比起来,他们宁愿待在阿提拉的营帐中。

犹如很久以前未开化的希腊人给爱琴文明带来的冲击一样,一个时期来,匈奴和阿提拉率领的游牧民族在地中海地区对希腊——罗马文明造成了同样的冲击。历史在一个更广阔的舞台上开始重演。比起那些因季节的变迁而迁徙的半农半牧而非真正游牧的古希腊人,匈奴人更喜欢游牧生活,他们四处掠夺,经常入侵,可他们从来都不会在哪个地方过着定居的生活。

在狄奥多西国王的地盘上,阿提拉几年来总是炫耀自己的势力,阿提拉的部队大肆破坏掠劫,直逼君士坦丁堡城下。根据英国历史学家吉本(有史学巨着《罗马帝国衰亡史》)的考证,阿提拉对巴尔干半岛上城市的摧毁超过70座。狄奥多西为了解决阿提拉,在以重金和贡品贿赂没有成功的前提上,曾经派刺客追杀他,但没有成功。公元451年,阿提拉转移了进攻目标,向罗马帝国流行说拉丁语的地区开始实施入侵的计划。后来,匈奴人大举进军高卢,北高卢的城镇几乎全部遭到洗劫。这次,罗马帝国的军队与法兰克人、西哥特人联起手来,一起对抗阿提拉,最终在特鲁瓦大败阿提拉。据多方估计,这场规模宏大的血战,使15万到30万之多的战士死于战场,尽管这次战败使阿提拉侵占高卢的企图破灭,但并没有完全摧毁他的强大的军事力量。翌年,他取道威尼西亚,率领大军向意大利挑起战争,沿途将帕多瓦和阿奎里亚付之一炬,米兰也难逃厄运,被洗劫一空。

很多难民逃离意大利北部城镇,尤其是帕多瓦,逃到亚得里亚海北端的泻湖岛上,还在泻湖岛上建立了最初的威尼斯城邦。到了中世纪,威尼斯得到发展,成为当时世界上最繁华的商贸中心之一。

阿提拉于公元453年将一位年轻的女子娶回家,在举行盛大的婚宴之后暴卒。他那掠夺成性的联盟在他死后迅速瓦解。至此,历史上独立的匈奴部族消失了,融入了周边人口众多的雅利安语系的各部族之中。但我们可以肯定的是,罗马帝国最终灭亡的原因是声势浩大的匈奴人的侵略。在阿提拉死后的二十年间,由旺达尔人和其他雇佣军团扶植的十位皇帝相继统治罗马帝国。然而,来自迦太基的旺达尔人于公元前455年入侵罗马,并攻陷了罗马。一直到公元476年,一位雇佣军首领,即鄂多亚克,他不仅废黜了罗穆卢斯·奥古斯都这个有着响当当名字的潘尼亚人皇帝,还向君士坦丁堡宫廷呈报说:从现在开始,西罗马不会再有皇帝。就这样,西罗马帝国不体面地寿终正寝了。哥特人狄奥多里克在公元493年成为罗马的统治者。

当时,在整个西欧和中欧地区,蛮族首领纷纷称王封侯,掌控着自己领地的大权,他们只是表面上向皇帝效忠,其实都是各自为政。

这期间,出现了很多非法占地为王,各自为政的王侯。尽管拉丁语在西班牙、达契亚、意大利、高卢等地被掺杂了一些当地土语,但通用的语言仍然是拉丁语;而在莱茵河东部地区和不列颠,日耳曼语是人们通用的语言,其中,波希米亚使用斯拉夫语系的捷克语,可以用拉丁文进行阅读写作的只有只有高级神职人员和一小部分受过教育的人。那时,人们在动荡不安的生活中度日,有权者控制着财富;道路状况不断恶化,城堡与日俱增。六世纪初,整个西方世界不断衰落,四分五裂,文化减退,一派黑暗的景象。幸亏当时还有基督教徒和修道士,不然拉丁文化真的会就此不复存在的。

究竟是什么原因促使罗马帝国的崛起,又是什么原因使它消亡得如此彻底呢?一开始,公民权理念使罗马民众凝聚在一起,罗马帝国也因此强盛起来。从共和国扩张时期到帝国初期,罗马的多半百姓对罗马的公民权都非常看重,并认为公民权是罗马公民的权利和义务。

他们对这种在罗马法律保护下的权利深信不疑,还心甘情愿地为它做任何事情。那时,罗马帝国还以公正、恪守法律而闻名于世。然而,在布匿战争期间,这种公民权理念在财富的增加和奴隶制的蔓延下受到了冲击。虽然公民权这一概念有了广泛的传播,但这时关于公民权的观念已经失去本来的色彩。

毕竟罗马帝国只是一个非常初级的组织形式,没有对公民灌输教育;不仅没有对不断增加的民众解释治国之道,更没有让民众参与国家事务的任何决策;没有发布一条新闻表示对民众集体活动的支持;没有一个学校教育体系来确保民众能达成共识。自马略、苏拉时代以来,野心勃勃的军事家只顾着自己争权夺利的大业,从来没有让公民参与帝国事务,人们对公民权的概念已经消失,也无人问津它的消亡。

人类社会中所有帝国、国家、组织机构的维系,都不能离开人们的意志和认识的统一。这种意志的消失,预示着罗马帝国的灭亡。

公元5世纪,拉丁语系的罗马帝国最终走向衰落,但却因半数使用拉丁语的基督教会,罗马的名望和传统才得以延续下来。西罗马帝国虽然消亡了,但基督教会依然存在,因为它体现了人类的意志与灵魂。这样一个庞大的团体凭借书籍、教师和传教士,自始至终凝聚在一起,他们的力量比任何法律和军团要大很多。公元四五世纪,基督教不仅没有随着罗马帝国的衰落而消失,反而迅速发展遍布到整个欧洲。在阿提拉刚要开始进犯罗马时,罗马教皇用纯粹道德的力量说服他打消入侵的念头,完成了一项任何军队都无法胜任的使命。

罗马大主教,即罗马教皇,宣扬要成为基督教会的最高领导人。

既然罗马不再有皇帝,那皇帝的称号和权力就一同归教皇拥有了。他还自己封自己为“大祭司长”,这是先前皇帝称号中最为古老的一种,他成了罗马领土内主持祭祀的最高祭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