徕民第十五
商鞅对于力量的产生、维持与使用这一战略过程的具体看法是,在国内能够保障农业生产不受到耽搁、同时在境外又能够凭借着秦国强大的军队不受掣肘地进攻各诸侯国。商鞅强调说他所说的对外作战,并不是要使用秦国全部的兵力而是应当首先调查清楚秦国国内能够供给给军队的粮草数目,由此可见,在商鞅的思维中,强大力量的使用不是没有限度的而是要依据国家自身所能承受的限度来进行使用的。一方面在国内保障自己的农业生产不受到耽搁,另一方面使用秦国强大的军队在春天包围诸侯国的田地、在夏天去吃他们储存的粮食、在秋天去夺取他们收获的粮食、在冬天将他们收藏好的粮食挖出来,不是单方面的一方强大或者弱小而同时另一方相对弱小或者强大,商鞅这种战法的效用是使自己不断强大的同时又实际削弱敌方的力量,其效果是呈几何倍数增长的。
“一个国家有方圆一百里的土地,那么山林和丘陵就要占据十分之一,湖泊、沼泽占据十分之一,山谷河流占据十分之一,城镇道路占据十分之一,贫瘠的田地占据十分之一,肥沃的田地占据十分之四,凭借这些土地就可以供养五万个进行农业生产的农民,而其中的山林、丘陵、湖泊、沼泽、山谷、河流就足以为他们提供各类物质生活条件,这些就是先辈帝王们用来划分土地治理民众的方法呀。
现在的秦国拥有五个方圆一千里的土地,但是用来种植庄稼的土地却不能占据其中的十分之二,田地数目还不到一百万亩,本国境内的湖泊、沼泽、山谷、大山、大河所产出的物资原料,又无法被秦国人充分有效地利用,这就是所说的人口数量与土地面积大小不相匹配。与秦国相邻近的是三晋之地,而秦国想要出兵攻打的国家却正好是韩和魏国。韩国与魏国这两个国家土地面积狭小但是民众却非常多,他们所居住的房屋犬牙交错地连接在一起;这两个国家的从事商业的人,对上不向国家登记自己的姓名,对下又没有田地和居住的房屋,但是他们却总是带领着一群奸邪的从事手工业的人到处谋求生计;韩国和魏国境内在山北山地以及沼泽湖水之处挖掘洞穴居住的人超过了其人口数量的一半。
这就是说韩、魏两国所拥有的土地不足以供养两国所拥有的臣民数目,其严重程度甚至于还超过了秦国民众数目不足以匹配其土地面积的程度,猜测民众们的心意,他们所想要的东西正是田地和居住房屋,但是三晋之国没有这两样东西是很确定的了,而秦国拥有充足的田地和房屋也是很显然的。尽管是这样而三晋之民却不向西迁入秦国的原因,正是秦国的士大夫们忧虑而民众又很辛苦。我私下里认为国君手下的官吏们都很聪明但是他们的为政之措却都错了。而他们之所以即使贫弱也不去争夺三晋之民的原由,正是因为他们太过吝啬爵位和免除租税徭役了。这些人声称:‘三晋之所以非常弱小,那正是因为他们的民众追求享乐而赋税徭役又轻易地被免除、爵位轻易地被赐予人。而秦国之所以非常强大,则是因为民众们甘愿辛苦劳作而国君又不肯轻易免除赋税徭役和赐予爵位呀。现在假如秦国也轻易免除赋税徭役、赐予别人爵位,这就是放弃了使秦国强大的方法,而去追求使三晋弱小的方法来治国呀。’这些就是国君的官员们重视爵位、吝啬免除赋税徭役的说辞,但是臣在私下里却并不这亲认为。之所以要让民众劳苦劳作而使战力强大,就是要用来攻打敌国以成就国君想要达成的目标呀。兵法中说:‘敌国的战力弱小来而本国的战力自然就会强大了。’这就是在说本国还没有失掉用以进攻的凭借,而敌国就已经失去了用以防守的凭借。现在三晋不能战胜秦国,已经经历了四世了。自从魏襄王当政以来,他们野战打不过秦国,守卫城池又必定会被秦军攻破,各种大大小小的战争中,三晋丢失给秦国的土地,其数目是难以计量的。然而即使是这样而三晋却仍然不肯屈服于秦国,这就是因为秦国只攻取他们的土地,却并不能不夺取他们的民众啊。
对战争的态度及认识(画策第十八)
在商鞅看来,战争只不过是治理国家的一种政策工具,国家应当使用战争工具来达到消除战争的目的。同时,一个国家的君主想称王称霸,也只要通过战争、取得巨大的胜利才能够真正实现。但是民众们通常都会厌恶战争,因此只有能够使民众乐于作战的君主才能够赢得战争胜利,而要想使民众勇于作战,就必须依靠严酷的战争法令。
“用战争来消除战争,即使要进行战争也是可以的;用杀人来消除杀人,即是要杀人也是可以的;用刑罚来去除刑罚,即使要实施严刑峻法也是可以的。”
《商君书》与《练兵纪实》的思维模式颇有类似之外,《练兵纪实》是在军事力量的产生、维持与使用的思维模式中突出强调一个练字,而《商君书》则是在强大战力的产生、维持与使用的框架体系中以使国家走向强大为要旨。
如果一个国家能够全心集中精力做某一件事情,那么这个国家必然能够就此取得巨大成就。但问题是,现实中的许多当政者并没有掌握举国一致的治国方法,而法家的核心理念即是以法为唯一尺度来治理国家。在高效的法治国家中,中央集权制不仅强化了法制而且同时也使得国家的一切资源与精力凝聚到耕战这一国家战略的主题之中,于是,强大的战力得以产生。紧接着,以强大的战力为依托,依靠实力去进行外交和攻伐,实力源源不断地产生,同时也会被持续加以有效地使用以达成特定的政策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