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航母时代的号角——中途岛海战(下)
23875100000025

第25章 失败(2)

用第三者公正的目光来看,在日本海军业已无法继续有组织的作战(指配备有十分必要的航空兵力在大洋上进行的作战)以后进行的数次战斗,只不过是业已取得初步胜利的美军扫荡残敌的作战而已。

塞班岛决战胜负已定,日军显然已无法达到自己的作战目标,既然如此,为什么还一定要进一步演出一场场流血的悲剧呢?

在回顾太平洋战争的历史时,这也许是我们应特别注意的问题吧。

既然在马利亚纳海战中遭到失败,塞班岛被敌军攻陷,“阿代号作战”也终未成功,那么为什么还要把战争拖到昭和二十年8月15日?要及早偃旗息鼓,结束战争岂不更合乎情理吗?

四、细枝末节的问题

战争的目的并非战争,而打仗的目的就在于取得胜利。

日本的战争指导者往往往这个问题上头脑不清,他们有时因过于拘泥于手段而看不清目的。

当然,冈村下面要讲的都是战后的话。作为海军一员,冈村赶上了美军最初在日本本土登陆的机会。美军最初,在日本东京湾登陆时,登陆地点是房州的馆山航空基地。在这以前,冈村就非常清楚地知道美国海军陆战队登陆作战的纲领,因此,冈村一直考虑美国的登陆作战能否实现这个问题。

昭和二十年8月28日,大约1200名美国海军陆战队从3艘运输船上下来实施登陆,登陆艇分成多组,每组10艘,来势甚猛地从海面上向海岸接近过来。来到距离海岸约1000米的地点时,顺着海岸按单纵队前进,尔后,一齐改变方向,舰首方向一致,向着陆地杀了过来。刚一来到海岸,立刻打开艇首大门,待命行动的陆战队员们按顺序跳到海水里。登陆完毕的士兵排成4路纵队,向着宿舍开过去,从登陆艇上卸下了载重汽车、推土机、电报机。尔后,这些装备也都被送到陆上。上陆后,人们立刻开始作业。还不到5分钟的时间,海岸附近的积尘和土堆都被推土机给推得老远,陆地马上被打扫干净。卡车开始搬运重物,电机开始通信业务。其余的登陆组按2、3分钟的间隔继续登陆,就这样,不到1个小时,所有部队登陆完毕,海岸又恢复了平静。

在这段时间里,冈村一次也没有听到美军发出号令。这很象法国式轻松歌剧的舞台。要是日本军队,那怕是一个不大的行动也要弄得号令、命令满天飞。一想到这里,冈村又觉得眼前的光景使人难以思议。然而,他们只要按事先规定的职责进入自己的部署就可以完成任务,完成任务以后可以随便休息,一面开动推土机,一面逍遥自在地吸烟。用日本军队的标准来看,这简直是吊儿郎当。然而,从他们工作之迅速和效率之高来看,确实是日本军队望尘莫及的。

战后,冈村作为一个日本的飞行员曾多次有机会跟美国人一起乘坐飞机,对于美国人的驾驶技术冈村认为并没有什么值得欣佩的。只是刚刚停战后不久,飞往北海道的飞机驾驶员是一个优秀的飞行员,给人的印象是一个老资格的强者。而以后遇到的都是一些平平常常的人,跟日本的年轻驾驶员没什么不同的地方。看他们那种驾驶技术,有不少地方叫人为他们担心。然而,有一点确实令人钦佩,这就是他们的机体和发动机便于操纵,特别是制动器非常灵敏。

日本人为了胜利,时常鼓吹所谓必胜的信念,但是,这种所谓的必胜信念在许多场合下,只是强调确信天佑神助和敢死拼命而已,也就是说只有战斗的信念,而缺少胜利所需的实际行动。在现代战争条件下,单凭把生死置之度外的信念和舍命攻击是并不能使敌军崩溃的日本的科学和科学家有不少达到或超过世界最高水平。仅以飞机为例来看,日本的海军飞机有不少是世界上最先进的,尤其是零式战斗机最为突出,最早出现的零式战斗机同任何一种外国当前的飞机相比也毫不逊色。

人们不会忘记,战争结束前不久,从硫黄岛起飞。威胁日本本土的P-51战斗机是很活跃的,可是日本的零式战斗机在战争之初就曾在大洋上飞行600海里,取得了对菲律宾的制空权。

“阿代号作战”时使用的二式舰裁侦察机的性能也远比美国的同类侦察机高超。具体说,美国的视线侦察机的最大活动半径也不过320到330海里,而日本的此种飞机的活动半径为640海里,尤其是能准确地发现美军。另外,在攻击珍珠港当时,日军成功地使用了深度小的航空鱼雷(关于这种情况,还在日本军队证实之前,珍珠港调查委员会就提出报告说在水深只有10米的珍珠港泊地日军成功地进行了鱼雷攻击),这一点是出乎当时美英专家意料之外的。在马来海战斗,一式陆上攻击队所取得的成功使邱吉尔首相也为之色变。如此这般的事例是数不胜数的。可是。这些先进飞机的活动基地却很蹩脚。如果考虑到航空母舰、飞机基地、以及与此相关的雷达、热带地区的防疫、战地补给、燃料和器材的运输等情况,那么,上述先进的飞机就缺了一条腿。再有一点就是日本国民的生活水平没有美国人那样高,日本人没有迅速建成机场和强化运输的潜力。因此。虽然拥有先进的飞机,但没有机场,结果多次失去重要的战机。

还要提到的是日本虽然拥有夸耀于世的造船技术,可是除了昭和初年建造的陆军用大型摩托艇以外,再也没有其他任何登陆舰船了,对比,今后的历史学家不知当做何种评说。

这些事情看起来都是些细枝末节的问题,可是正是这些因素不断地加速了日军失败的进程。

五、反思

现在,他们再回顾一下日机动部队所经历的命运,这种回顾可以具体地表示出日本国运的推移过程。

继开战初期的珍珠港空袭之后,仍以所向披靡之势而夸耀于世的日本海军机动部队(南云部队)虽在中途岛海战中彻底失败,但以后在南云中将指挥下又重新建成。从整体上来讲,虽然规模变小,但其本质却没有变化。

飞行员们认为美国机动部队在中途岛海战中所表现出来的技术水平并不高超。日军飞行员的训练比以往还要迅猛。新编的飞行队的技术水平很快逐步得到恢复。

以第二航空战队的俯冲轰炸机为例,由旧式战列舰“摄津”号(长160米,宽20米)改装的靶船,在以16节的最高航速航行时,无论如何转舵回避,仍被9架编队的飞机击中9颗炸弹。这种全弹命中的情况并非罕见。

鱼雷发射的情况也是很好的,航空母舰“隼鹰”号即使以20节以上的航速实行战斗回避时,仍然被大部分鱼雷击中,战斗机的水平更是完全可以信赖的。

以后的战斗(包括南太平洋海战在内)是瓜岛周围的海空战。

作战结果,南云部队没有辜负人们的期望,仗打得很好,然而,自身的损失也是重大的。再加上家底不厚,东拼西凑,而且还要准备完成特殊任务,结果,不得不把数量极其有限的舰载飞行队投入泥潭般的基地航空战。

航空母舰上训练的飞机用于陆上作战可立见功勋,一经使用便认为是珍宝,以后,接连不断地转到地面上来使用。

自昭和十七年8月28日以来,先后12次向布卡岛、布因岛、威瓦克岛,卡维恩等岛屿派出舰载飞行队。每次出动都遭到重大损失。结果,南太下海战以来,日本海军的航空母舰部队终于每况愈下,以至失去了舰队作战的能力。

昭和十八年以后,日本飞行队一心寻找机会同美航空母舰作战时,美航空母舰部队却不让日军的计划得以实现。

飞行队的战斗力是人和物两种因素的总和,其中人的因素首先是指挥官,其次是军官,再其次是人数最多的士官飞行员,地勤人员,无线电报务员等。而物的因素,除了飞机的数量之外,还包括飞机的性能,地面通信设施等等。

日本海军缺乏补充新式飞机的能力,讲战斗机,从始至终,一直使用零式战斗机。尤其是冈村所在的小泽部队的飞行队中零式战斗机所占比重特别大,第一航空战队的225架的飞机总数中,零式战斗机占81架,第二航空战队的144架飞机中,零式战斗机占81架,第三航空战队的31架飞机中,零式战斗机占63架。“捷罗·发伊塔”一语曾使敌军闻而生畏。然而,就是此种战斗机,开战两年以后,在数量上也没有保持胜过美国的F6F式战斗机的优势。

俯冲轰炸机同样有问题。马利亚纳海战开始前,第一航空战队的各舰曾配备了新式“慧星”型飞机。此种飞机确实比当时美同的同类舰载帆优越,但是由于操纵和修理上的困难,一时时尚不能充分使用。另外,第二航空战队的“隼鹰”号上装配有9架“慧星”型飞机,9架九九式舰载轰炸机,“飞鹰”号上有18架九九式舰载轰炸机。九九式名实相副,是一种比零式战斗机还早一年的老式飞机,在航空母舰部队中唯有此种飞机没有可以收回的起落架,因此,在空中一目了然。在腊包尔曾经见到过F6F机群,如果命令九九式轰炸机飞到敌机群中去实施突击,那么显然要成为敌机的牺牲品。可能的话,最好将此种飞机全部换成“慧星”型飞机,但是,“隼鹰”号这种改装成的航空母舰,其最高航速也只不过26节,在海面上无风的情况下,飞机难以起降。

为了弥补这一缺陷和“九九式”舰载轰炸机的性能上的不足,特别在零式战斗机上挂250公斤的炸弹,将此种改装后的飞机叫做“战斗轰炸机”。此种飞机在第二航空战队的3艘军舰上有9架,第三航空战队的航空母舰上各有15架。

“天山”型是一种新型的舰载攻击机。第一航空战队的各舰上装备18架,第二航空战队母舰上各有9架,第三航空战队的母舰小,因此,18架“九七式”舰载攻击机和9架“天山九”型飞机各以三分之一的分额配给各舰。

综上所述,可以明显看出,从飞机的性能来看,门本方面的情况根本不能说是好的。

那么飞行员的情况又怎样呢?

首先看一看飞行队的指挥官。从战争初期的珍珠港奇袭到印度洋战争这一段时期,南云部队的飞行队长都是一些出类拔萃的佼佼者。具体地说,任总指挥官的赤城飞行队长渊田中佐是海军学校第五十二期毕业生(大正十三年毕业);其次,桥口,高桥两位少佐是五十六朗毕业生(昭和三年毕业),板谷,岛崎、楠美三位少佐是五十七期毕业和;年轻的江草、村田两位少佐是五十八期毕业生。中途岛海战时,只是增加了一位五十九期的友永大尉,变化也不算太大。

然而,珊瑚岛和中途岛海战中,指挥官一个接一个死去,航空母舰部队又进行了改编。结果,指挥官的班底发生了巨大变化。到南太平洋海战前夕,换上了五十八期的关、村田、寺岛三位少佐,第五十九期的新乡少佐和第六十一期的高桥少佐。

马利亚纳海战前夕,作为主力部队的第一航空战队的指挥官换上了第六十四期的垂井少佐,第二航空战队换上了第六十二期的石见少佐,第三航空战队换上了六十四期的山上少左。

冈村在机动部队任职的两年多的时间里,飞行队的指挥官实际上年轻了10岁。一些黄口小儿也担任了指挥官的职务,未免太不成体统。对于飞行员来讲,10年是一段相当长的时间,不论从经验,还是单纯从飞行的机数来讲,10年的差距是相当大的。开战时的指挥官飞行小时都在3000左右,而马利亚纳海战时,飞行小时超过1000小时的指挥官已为数很少。

日本海军声称要进行最后决战,集海军之全力进行作战准备,可是为什么却没有完成决战所需的编成呢?一个致命的原因就是航空作战上有漏洞和作战指挥方面手伸得过长。昭和十七年末的南太平洋海战以来,美国海军根据国家实力对重大的作战方针进行了调整,对航空母舰兵力进行了扎扎实实的训练。而日本海军却与此相反,一方面充分地认识到了对航空母舰部队进行训练的必要性,然而由于战局所追,不得不拆东补西,将理所当然应在海上使用的航空母舰飞机派往陆上基地,每次都损失大量历经艰辛培养出来的熟练的飞行员。结果,陷入了进退维谷的境地。不过,这种变化是缓慢进行的过程,而且发生在一般海军军人难以察觉的陆上基地上,尤其是其总数还不及一艘大型军舰上的舰员人数,因而不彻底了解航空战的人是无法理解这种变化所造成的严重恶果。

单从数字来看,飞行员损失的结果跟损失一艘军舰的后果是一样的,同样使联合舰队失去活动能力。

只要航空母舰部队健在,其他种水面舰艇就可以发挥其巨大威力,而如果失去航空母舰部队,则巨舰大炮只不过是浮在水上的巨型铁块而已。原因是战争已经进化到了这种地步。

总而言之,太平洋战争是空中之战。飞机这种灵活机动的兵器成为主要的兵器以来,好端端的“大和”号,“武藏”号战列舰也因为无用武之地而退出历史舞台了。

国力匮乏的日本适合于保持昔日那样的军备形式,无论怎样急迫,造一艘战列舰要用3年时间,-要培养一个海军大尉则需要10年时间。日本人勒紧了腰带,经过了一段很长的时间终于建设了具有世界水平的军备,而且总算保卫了国防的安全。

然而在以飞机为中心的现代化战争中,不可能长期靠勒紧腰带的办法建设军备。航空军备与国家的总的人力物力有着直接关系,国民生活的潜力直接受其影响。美国能很快生产出天文数字的飞机,而经过30年惨淡经营的日本联合舰队则显得无能为力。

战争中,冈村根据俘虏提供的情报,时常亲自了解到美国前线的情况。据说美军十分奢侈,没有巧克力和咖啡就不打仗,可是日本军队却很能忍受饥苦,给点腌梅子和饭团就可以度日。这样俭朴的军队怎么会叫那样奢侈的美国军队给打败了呢?这难道不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吗?现代战争的情况已和往日不同了,光凭精神力量是无济于事的。国民生活水平高,生活奢侈的军队有着更大的现代军备的潜力,这一点是不能忽视的。

冈村根据自身的经验得出了一条教训:靠勒紧腰带来勉强建立军队,国家的安全未必能得到保障;与此相反,如果8000万日本国民每家都有一辆家用汽车的话,那么,即使国内看不到一兵一卒,自然而然地也就有了一定程度的军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