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意识地锻炼孩子的实践能力
无论一个孩子的学业成绩有多好,哪怕到了博士学历,实践能力的培养是不可或缺的,因为平面的书本知识过渡到立体的现实生活是非常不一样的。有人做过这样一个实验,问几个孩子同一个问题:“一块豆腐切三刀,切成8块,怎么切?”孩子都拿出纸笔去画,三条线画来画去最多能切七块。实验者找来一个家庭主妇,她毫不犹豫地把手一挥,作出菜刀的样子,划了个十字,然后从中间一剖,解决了这个问题。其实,孩子都知道2的立方是8,可实际生活中应用时却忘了豆腐是立方的了。难怪我们中国有句俗语叫“手巧心更灵”,所以,培养孩子的实践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自从李时珍立志从医后,他就阅读了大量的医书,特别是关于“本草学”的书,每读到这些书,他总是精神百倍,废寝忘食。他读书时特别喜欢用实践来证明药书上的说法,也可以说,他只相信实践。
一次,他读到药书上说柴胡和麦冬可以治寒热,可以润肺。李时珍就故意让自己咳嗽发烧,然而用了这几味药,却没有什么效果,后来用了黄芩才治好。李时珍想,黄芩为什么能治好这样的病呢?过去的药书上没有提到过,还有待研究和补充。
李时珍在读书与实践过程中,发现了不少医书的错误。他决定编订一本新的本草,把这些错误的医术理论删掉,加进自己实践后得到的正确结论。
他和父亲商量这件事,老人对他说:“修订本草是一项浩大的工程,要耗费大量的财力、物力和人力,这不是个人能办到的。”父亲想到编订本草的难度,所以不赞成他的想法。社会上的一些人听说他要重修本草,都不屑地说:“擅动古人经典,简直狂妄至极。”他虽得不到别人的支持,但病人痛苦的神情却不断出现在他的眼前,他着书的理想更加坚定了。
李时珍阅读了浩如烟海妁书籍资料,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之后他走出书斋,穿上草鞋,背起药筐,拿起药锄,带上记录纸,起早贪黑,不辞辛劳地投身到大自然中,投身到人民中去。他边走访,边记录,不畏严寒酷暑,不怕山路艰险,翻山越岭,足迹遍及湖北、河南、河北、安徽、江苏、江西等地。他不耻下问,在祖国各地的山野中,在群众智慧的海洋里,获得了广博的医药知识。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将近三十年的发愤读书、辛苦实践的磨砺后,产生了我国药学宝库中的一颗闪亮的明珠——《本草纲目》。《本草纲目》在李时珍逝世三年后正式出版。问世不久,便得到广泛流传;还先后被译咸日文、拉丁文、德文、法文、俄文、英文、朝鲜文等多种文字,被誉为“东方医学巨着”。
实践出真知,目前,很多小学都开设了“综合实践课程”作为必修课程,把培养孩子具有初步实践能力作为新课程的重要培养目标。学校已经开始“行动”了,家长在家里也要重视孩子的实践能力。
家庭中如何锻炼孩子的实践能力呢?
给孩子实践的机会
现在大多数孩子都是独生子女,是父母的心肝宝贝。孩子处处都处在父母的关心保护下,甚至生活的一切都是父母代办了,孩子唯一的任务就是读书。殊不知,孩子已经六年级,他已经完全可以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了,将来他们还要离开父母走上社会。因此,家长要给孩子实践的机会,凡孩子能做的事尽量让孩子做,以免让孩子长大以后在实践方面的能力有很大的缺失。
对待孩子实践行为要宽容
六年级的孩子虽然已经是“大孩子”了,但他们的实践活动仍然会带有冲动性、探索性,因此,很有可能在实践的过程中产生一些负面的结果。比如,把妈妈刚整理好的书房弄的乱七八糟;把爸爸新买的花瓶打碎了等等,甚至产生一些成人眼中的错误行为。面对这样的孩子,家长一定要记得宽容一些,不要动辄训斥孩子,因为训斥只会加剧孩子的逆反心理,抹杀孩子实践的愿望。
给孩子必要的帮助
在孩子实践的过程中,他们会遇到很多挫折、不解,这时候家长一定要给予孩子关怀、帮助、鼓励。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不少发明家小时侯就有爱动脑、爱动手的良好习惯,同时与家长的关心支持也是分不开的。作为父母,应该对孩子的实践活动给予必要精神和物质的帮助,当孩子蒙发实践愿望时,应积极引导,鼓励帮助孩子。
在生活中培养孩子的探索能力
探索是孩子学习知识,发展能力的必要途径。培养孩子的探索能力对于丰富孩子的精神生活、增长知识、锻炼意志、发展特长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今天的孩子将是21世纪的建设者,创造者,他们不仅需要丰富的知识和熟练的技能,而且要学会创造性、探索性的学习。因此,从小培养孩子的探索能力非常重要。
威格尔斯沃斯是一位举世闻名的国际生物学家,当他接受采访谈及自己的科学历程时,却出人意料地谈起一件对他一生科学研究起重要影响的小事。
威格尔斯沃斯7岁时,无意中看到一只毛毛虫,淘气的威尔格斯沃斯问爸爸:“这么丑的东西真的能变成蝴蝶吗?”父亲没有立刻回答,而是帮助威尔格斯沃斯将这只毛毛虫放进透明的瓶子里,让他自己看看到底会发生什么事情。
结果,毛毛虫竟然在瓶子里吐出了白色的丝,很长很长,并慢慢地结成了茧,毛毛虫把自己关在了里面。威格尔斯沃斯感到非常惊讶。几天之后,威格尔斯沃斯发现了更惊人的事情——一只蝴蝶从那个“壳”里钻了出来!
这一连串奇妙的事情,让威格尔斯沃斯萌发了对动物生长过程最原始的探索欲望,奠定了他一生事业的基础。
虽然,现今人们认为威格尔斯沃斯最伟大的发现只是有关“保幼激素”,但威格尔斯沃斯本人却不这样认为,他说,玻璃瓶里的毛毛虫事件,才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科学发现。”
一些平常的小事,在我们看来习以为常。许多今天已认识到的科学现象,对我们已完全不再新鲜,但这一切对孩子来说,却是全新的、可探索的未知领域。也正是由于这样的探索和执着,推动了人类科学的不断进步。从“造物观”到“进化论”,从“牛顿经典力学”到“爱因斯坦相对论”,也许在未来的某一天,对现有学说进行补充或者修正的就是我们的孩子!
那么,在生活中家长怎样培养孩子的探索能力呢?
鼓励孩子多质疑,勤思考
质疑是孩子探索事物的开端,创造发明往往是从质疑问题开始的。质疑是孩子探索意识的良好表现,所以在日常生活中,家长要支持孩子多思考,提出各种各样的新颖问题,并对孩子的质疑精神给予肯定。然而,六年级的孩子对学校、社会的新鲜感已经不像小朋友那样,对什么都很好奇了,孩子经常在熟悉的环境中生活就会对这种环境中所存在的问题持熟视无睹的态度。要想激发孩子多质疑、勤思考,家长就要经常找机会领孩子到一些比较特殊的陌生环境中去,比如孩子没去过的科学馆、历史遗迹等等。这样,在前后不同环境的对比中,孩子就会产生更多的质疑,进而培养孩子的探索能力。
不要着急地“纠正”孩子
当孩子进行探索活动的时候,家长可能会发现,孩子的很多想法和逻辑与成人的思维大相径庭,他们有自己的理论,自己的方法,自己的逻辑组合。尤其是六年级的孩子,知识水平有了一定的积累,总会萌生出很多“匪夷所思”的独特的探索方式,家长这时候不要着急地“纠正”孩子,不妨让孩子自己去探索,自己去“碰壁”,这对提高他们的探索能力是极为重要的一环。
帮助孩子总结探索过程
在探索活动中,记录信息是个重要的环节,它可以促进孩子思维的发展,让孩子懂得比较、分析、概括,养成孩子良好的思维习惯。当然,孩子只有六年级,不可能要求孩子像大人一样做出完善的探索记录,不妨让孩子自由一些,灵活一些,用多种形式记录探索活动,只要孩子能够养成记录的好习惯就可以了。比如,孩子探索研究“蚕宝宝的生长发育”,家长可以建议孩子用画笔把自己观察到的现象画下来,然后在每幅画下面注明蚕宝宝的变化、观察时间等等,这样就显得简单明确,还有条理性。总之,孩子的记录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家长不用拘泥,让孩子乐在其中最为重要。
鼓励孩子讨论、交流
当孩子探索某一现象并且记录下来之后,家长要鼓励孩子向老师、同学、父母汇报自己的探索过程,最好就探索的现象展开交流讨论,这对孩子总结自己和他人的经验十分有益。交流的形式也是有多种的,可以是几个小伙伴一起讨论;也可以由家长组织孩子和自己一起交流;更好的是和学校老师合作,在班级里就孩子的探索活动讨论交流,这对巩固孩子的探索兴趣十分有益。
发展孩子的观察力
观察是聪明的眼睛,没有敏锐的观察力,就谈不上聪明,更谈不上成才。观察是孩子认识事物的重要途径,是智力活动的基础,是完成学习任务的必备能力。观察能力的强弱对孩子的学习、成长有着重要意义。比如,有些生字的字形和写法只有细微差别,观察力较强的孩子能够识别;而观察力较差的孩子就常把它们认错或写错;再比如,看到一种动物,观察力较强的孩子能够看到它的外貌特点、生活习性,并引发“为什么这样”的思考;而观察力较差的孩子则可能在走马观花的观察之后,没有留下任何印象。观察力虽然只是生活中的小细微,但是却影响着孩子的成长、学习。因此,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观察力,是父母责无旁贷的使命!
约翰是个特别善于观察的孩子,一次,他在动物园里看到山羊吃草,便问爸爸:“为什么小山羊是吃草的?它们能不能吃肉呢?”
爸爸一时答不上来,便说:“一般来说,山羊是吃草的,你们老师也是这样说的吧?”
约翰点点头,可他还是觉得很纳闷,为什么山羊就不能吃肉呢?于是他拿出了自己书包里带着的火腿,对爸爸说:“我们试试吧!看看山羊吃不吃!”
爸爸点头同意,试验的结果让父子俩都惊讶不已!小山羊竟然律津有味地吃起来了!看来小山羊不仅能吃草,也能吃肉。
爸爸对约翰连连夸奖,还让约翰回到学校后对老师讲讲自己的发现!老师自然也是惊讶不已,还大大表扬了约翰!
约翰尝到了观察的乐趣,后来,他通过观察发现了大自然中的许多秘密!比如蜗牛日复一日都会回到固定的地点睡觉;蜜蜂和蝴蝶爱在阳光下飞舞;虾米、螃蟹、小鱼都爱躲在石缝的水坑里……
孩子由观察产生兴趣,由兴趣又开始思索,再由思索到丰富知识,由知识中了解这个事物,就此周而复始,一次次的循环,一次次的了解、学习。可以说,观察是孩子认识事物、增长知识、锻炼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
前苏联教育家赞科夫,曾经做过这样的一个试验:他拿学生不认识的一种鸟的标本给学生看,要求他们一边观察一边说出这种鸟的特征,还为此专门设立了两个班:普通班和实验班。
起初,这两个班的孩子对鸟的观察结果基本相同。而一年后,特别注意培养观察力的实验班的学生,不仅能说出鸟的颜色,而且还能说出鸟体各个部分的形状和大小。有的学生在观察后,还能判断:“这种鸟的嘴和爪子很尖利,可能是一种猛禽。”而普通班学生的观察力,多数仍旧停留在鸟的颜色特征上。
由此可见,孩子的观察能力经过有意识的培养是可以得到提高的,是否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观察力,其结果是大不相同的。只有当孩子拥有良好的观察习惯、敏锐的观察力后,观察才能到位,才有实验班的那种观察效果。反之,如果孩子没有良好的观察习惯和敏锐的观察能力,成才便无从谈起。因此,家长应该有意识的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以充分发挥孩子的天分和才能。
那么,家长具体该如何培养孩子的观察力呢?
帮助孩子养成观察兴趣
对于任何东西,有了兴趣,就会津津有味地去做;反之,不感兴趣,“走马观花”,必然只能获得肤浅的印象。所以,要培养孩子敏锐的观察力,首先要让孩子有观察的兴趣。这一可通过言传身教,家长多注意观察,为孩子树立榜样;二可多鼓励孩子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给予赞赏的评价,使孩子感到不断取得成功,也就增强了兴趣;三可通过尊重、信任孩子,促进孩子对观察兴趣的保持。
利用家庭环境诱发孩子的观察力
孩子在家里的时间比较多,对家里一切(亲人、物品、家具)比较熟悉,家长可有意识创设各种有利于孩子观察的情境与机会。如电视放不出图像,让孩子亲自看看,插头是否插好,碟带是否放入;天气转冷了,家里人穿衣有什么变化;客人来了,家里人各自采用怎样的行动招待客人;过节了,家里摆设有什么变化……让孩子在生活中不断得到观察的锻炼。
利用自然环境培养孩子观察力
大自然是培养儿童观察力的好课堂,孩子如果家居城市,家长应带孩子到公园、广场、动物园、植物园去散步、游玩、欣赏;或带孩子去参观自然博物馆、花木虫鸟展览会等。每隔一段时间,带孩子去旅游或在假期让孩子到农村的亲友家小住,让孩子尽情观察在城市看不到的大自然美丽风光。如果孩子家居郊区、农村,家长可放手让孩子去观察,去动手,并有目的的加以引导。
观察要有目的性、顺序性
孩子的观察力发展有着缺乏稳定性的特点,即使是六年级的孩子,有了一定的自制力,一般也很少会自觉地为某一目的而进行观察,常常受到身边事物的较为突出的外部特征及当时的情绪、个人兴趣所支配。因此,家长应给孩子提出具体的观察目标,任务描述得越具体,孩子观察的目的越明确,观察的效果就越好。如:当孩子发现花坛中有一只蜗牛时,兴奋地招呼家长来看,家长就可以抓住机会利用问题引导孩子有目的的观察认识蜗牛。从寻找五官到观看爬行,再观察寻找蜗牛的食物等一系列观察活动,使孩子在其兴趣中逐步发现观察的广度和深度。在观察中,还要给孩子一些指点,以使其集中注意力。
教给孩子正确的观察方法
由于孩子缺乏生活经验和有系统的观察能力,家长要教给孩子正确的观察方法。
第一种,一个物体的观察方法。观察一个物体,一般有两种方式:一是有顺序地进行观察。指让孩子根据观察对象的外部特点从整体到局部或从局部到整体,从左到右、从上到下、从外到内,以及一一对应的观察。二是从不同角度进行观察。指从远处、近处、正面、侧面等各个角度进行观察。比如带孩子参观本市某一建筑物,先带孩子从远处的正面、侧面、背面看建筑物的全貌;再带孩子走到建筑物的正面、侧面、背面看建筑物的全貌;最后领孩子走进建筑物里面,看看建筑物内部结构怎样,陈设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