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幼儿科学启蒙教育案例与解读
23886000000024

第24章 论幼儿园科学教育与环境教育结合的策略(3)

(5)进行科技活动是大胆尝试,在探索过程中获得直接的体验。

(6)对已理解的问题能引申出新的问题,根据所得的知识对其进行判断,预估结果并推断其合理性。

3、家长

(1)在与孩子一起活动时,利用亲子关系的优势,及时细致、深入与孩子共同探索他们感兴趣的问题,并就问题发掘家庭及周围(社区)的相关资源。

(2)协助、引导孩子发现、解决活动中的问题,在可能的情况下有目的地使问题复杂化,以引导、促进孩子更有价值的学习。

(3)积极与教师及园方配合,给予孩子有针对性的辅导,根据孩子独特的问题,发掘适合孩子个性特点的资料,深化其对问题的理解,支持其对问题的继续探索。

4、园方

(1)确保教师有相应渠道可以及时了解国内外相关信息。

(2)请专业人士对教师进行专题活动辅导,扩展教师的知识面,使教师在组织教育活动时,更具条理性及科学性。

(3)尊重教师的工作,给予充分的鼓励和提供足够的物质资源及支持。

四者关系密不可分,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如我园科技活动《奇妙的镜》的资源库,一共分为九大资源,有文字资源、图像资源、媒体资源、人力资源、材料资源、工具资源、市场导购资源、社区资源和结构性布局资源。幼儿提出问题并且提出查找资料的途径,同时在可能的范围内查询初步的资料;教师整合幼儿的问题并根据《幼儿园教育工作指导纲要》的精神,设计相应的目标与活动,同时发动家长、同事一起寻找相关的不同形式的资料;家长不但协助幼儿查找资料,还要参与一些活动的组织工作;园方根据教师的申请,与相关的单位联系,请其协助提供必要的资料。同时调动园内的各种力量(如后勤、行政等)的支持。

充实各种资料,在四方面的共同努力下,建立起丰富学习资源库。

四、科技教育活动的创新

(一)科技教育活动资源的创新主要表现对科技教育活动资源运用的创新上。

(二)赋予科技教育活动资源以生命力,能刺激幼儿不断生成新的问题,开发新的活动资源。

(三)科技教育活动资源的创新不仅表现在其物质资源会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改变,还表现在其使用范围及表现方式也会随之改变。

五、体会

每个孩子都是“天生的科学家”,他们稚嫩的心灵对这个世界充满了好奇。从小让他们习得科学的认知观、具有优质的思维、健康的心理、较强的学习能力,将使他们终身受益。而科技教育活动是很需要教育手段。

在科技教育活动中,我们应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发掘科技教育活动资源,科学地将它们整合在一起,建立起以专题为单元的,具有多样性、系列性、结构性、大容量、全方位和发展性的资源库。全力支持幼儿科技教育活动,赋予科技教育活动丰富的活动力及强大的后劲。

论幼儿科学活动中材料的投放

吴海琳

[摘要]幼儿科学教育是对幼儿进行的科学启蒙教育。利用日常生活中的科学现象启发幼儿接触和认识周围环境。作为教师要为孩子探索发现环境创造条件。本文从科学活动材料投放的适度性、精准性和精炼性入手,探讨幼儿科学活动中如何要让材料说话,借助环境和材料引领幼儿自主学习。

[关键词]科学活动材料幼儿

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是指教师充分利用周围环境,为幼儿创设条件、提供物质材料和选择适合幼儿学习的内容、通过运用不同的方法、方式设计与组织幼儿参与的各种科学探索活动,是对幼儿进行的科学启蒙教育。充分利用幼儿对周围环境的好奇心,以基本科学知识和思维方法教育幼儿,激发其探索欲望和主动求学的兴趣,引导幼儿热爱科学、理解科学,培养科学的意识。并运用科学方法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促进其智力和个性的全面发展。

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对物质世界的认识是感性的、具体形象的,他们的思维还常常需要动作的帮助。幼儿对物质世界的认识还必须以具体的事物和材料为中介,必须借助于对物体的直接操作。孩子们对周围的事物都存在着极大的好奇心及求知欲。对感兴趣的物体都要摸一摸、看一看、问一问、闻一闻,他们最好奇也是最喜欢的就是以摆弄物品的方式进行探索。他们在摆弄中发现问题,经过不断尝试、探索从而解决问题,以获得独特的、富有挑战性的直接经验。同时在此过程中更获得与同伴合作的乐趣、成功的喜悦等等。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中指出:“为幼儿的探究活动创造宽松的环境,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参与尝试;支持、鼓励他们大胆提出问题,发表不同意见,能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幼儿学科学具有直观性和活动性的特点,当他们面对某些具体的事物或现象时才会提出问题。同时他们需要自身的活动和亲手对物质材料的操作,用自己的感受去充分感知事物来获取知识,发展智力。

结合《纲要》精神,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组织开展科学活动。围绕科学活动的目标,设计内容,考虑幼儿的思维特点是具体形象,而为幼儿提供具体操作材料不仅为幼儿的思维活动提供了有效的体裁,而且可以有效地激发幼儿主动学习的兴趣。幼儿在不同的科学活动中获取不同的知识,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选择适当的操作材料,根据幼儿的兴趣,幼儿的发展水平以及阶段教育情况,为他们提供丰富的便于幼儿操作与观察的、蕴含教育价值的材料。

但一个科学活动需要选择什么样的材料、怎样投放才能真正意义地实现科学领域的要求和目的,一段时间以来,我们似乎走入到一个误区:老师组织科学活动内容设计越深奥越好,材料投放越新奇越好,老师们眼睛都往高、新、深方向看,使教学走入瓶颈。

《纲要》中提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孩子们需要探索的是身边的事物,而不是深奥的问题。选择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操作材料并不是一件困难的事情,但在科学活动中如何让材料真正起到引领幼儿学习的作用,这就需要老师精心、精练、精要的思考选择了。

一、材料的选择要适度

幼儿科学活动中,我们经常会说老师要提供丰富的材料让幼儿操作。而老师们也总是尽可能的为幼儿准备人手一份的、种类繁多的操作材料,并把它们一一摆好,所需材料幼儿随手可得,从教学准备的角度看来教师确实考虑得十分周到,准备得十分到位。但是,如果从幼儿的发展角度出发,材料的过于周到反过来也限制了幼儿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导致了幼儿对老师准备材料的依赖性。那么,“丰富”是否代表越多越好,越复杂越好呢?

有一个《瓶子乐器》的科学活动,教学目标是让孩子们在操作过程中感知不同的物品放在瓶子中会发出不同的声音,相同的物品不同数量所发出的声音也有所不同。活动中老师收集了许多物品,不同的扣子、不同的豆子、米、小石头、布、纸张等等几十个品种。当孩子们看到这么多琳琅满目的物品时显得很兴奋,光介绍这些材料就用了5分钟,当听到可以开始操作时孩子们雀跃着东一把,西一把往瓶子里装,有的孩子装满了倒出来继续装,有的孩子每一样都往瓶子里放一个;什么先观察再比较、记录都抛到九霄云外去了……

为什么会这样呢?反思整个活动过程发现了问题:活动前老师认为提供丰富的材料便于幼儿去探索,幼儿可以从不同的材料中去感受不同的声音。然而在实践中却发现过于丰富的材料干扰了孩子的思维,把简单的事情复杂化。我们教师为孩子提供的材料要经过反复思考、精心准备,活动材料丰富但一定要适度,不能盲目的多,要考虑这些材料是否真正的能帮助幼儿去探索,而不是起到干扰作用。而这个活动材料的投放恰恰是由于过于丰富而干扰幼儿操作,孩子们被丰富的材料所吸引,好奇心驱使他们每一种都要去尝试一下,扰乱了他们的思维,也偏离了教师投放材料的预期目的。因此幼儿园科学活动过程中,材料的投放一定要做到“在适度的基础上丰富,丰富的同时不忘度的把握”。

二、材料的选择要精准

对于学前儿童来说好奇心是他们的特点,而科学教育往往以观察和实验探索为主,动手操作性强,在科学活动操作材料的投放上,如何准确的把握幼儿的年龄特点和活动目标投放活动材料,即我们所说的精准性。例如认识磁铁活动,这是幼儿园中最常见的科学活动了。一块小小的磁铁看似简单,但如何投放则需要老师认真思考。小班的孩子年龄小,他们对磁铁的认识只是初步感受磁铁可以吸东西,至于为什么会吸上,吸上什么东西并不作为目前的活动目标。因此在活动过程中我们只是为其准备了沙子、磁铁两种材料。并把铁砂混在沙子中,材料虽然简单,但孩子们深深的被它们所吸引,孩子们拿着磁铁在沙子里自由的玩,突然,孩子们发现磁铁上多了一些“能动的东西”,显得非常兴奋,他们更加投入到用磁铁玩沙的行为中,希望知道会不会有更多的东西跑到磁铁上来。整个活动充满了欢快的笑声,孩子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磁铁上。两种简单材料的组合投放充分激发了幼儿对科学现象的兴趣,并不断重复验证,基本实现了小班科学活动的目标。而对于大班幼儿来说,他们对磁铁有了一定的了解,这样我们老师就要为活动提供具有可比性的材料,幼儿在操作不同材料的过程中去猜想、去比较、去发现、去探索,不断进行观察记录,最后总结磁铁可以吸上什么物品,为什么能吸上这些物品,而不是那些物品,最终获得事实的真相,即磁铁和铁的关系,并进一步延伸到生活中去,一根细小的铁针掉在地上,我们可以用一块磁铁来寻找等等。

同样是认识磁铁,老师提供的材料不同、目标不同,孩子们的收获也不同,但科学活动的一个核心点就是培养孩子们积极探索的态度,并能够只用科学的操作方法,在不断探索的过程中发现规律,并利用规律作出合理推断,最终能帮助我们解决实际问题。

三、材料的选择要有针对性

科学活动中,我们要时刻明确,我们的活动目标是什么,面对的幼儿年龄特点是什么,根据这些来确定材料的选择类型。例如科学活动《垃圾压缩放》,活动目标是让幼儿了解压缩及在生活中的作用。第一次活动老师为幼儿提供了三种废品(矿泉水瓶、易拉罐、牛奶盒),三个小箱子,幼儿进行操作,通过反复操作感受压缩后物体所占空间的变化,最后使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生活情境中出现的各种压缩的场景。第二次活动老师只是为孩子提供了一种废品(易拉罐),三个小箱子,幼儿进行操作,通过反复操作感受压缩后物体所占空间的变化,最后一组多媒体课件,一个简单的垃圾压缩前后的体积比较,孩子们“哇”地欢呼起来,在强大的视觉冲击下,孩子们感受到“压缩”在生活中的用途。两次活动相比较,不难看出其效果的不同。活动的目标是让孩子们了解压缩的作用以及在生活中的应用,第一次活动中虽然选择三种材料但只能使孩子获得相同的经验,活动后老师播放的多媒体课件,让孩子们看了日常生活中“压缩”的情景,仍然是在强化已获得的经验。而第二次活动老师只提供同一种材料,反而促进孩子们思考:为什么同样大小的箱子所放的易拉罐数量不同呢?孩子们在反复操作实践中感受到物体压缩后与所占空间大小的关系,最后老师用多媒体课件只播放了两个生活中“压缩”前后体积变化的镜头,视觉冲击下关于“压缩”的认知又一次得到强化。

教师给孩子提供的材料要简约。激发幼儿动手操作的同时思考如何有效的使用最少的材料达到最佳的效果。科学活动《彩棒站起来》,活动目标是让孩子探索不在一条直线上的三根彩棒稳定站立的现象,初步感知三角架的原理,老师为幼儿提供的只是简单的一根皮筋及几根彩棒。活动开始幼儿借助皮筋让一把彩棒站了起来,当孩子们兴奋之时,老师又马上提出看谁能让最少的彩棒站起来,又一次给幼儿提出了任务,孩子们马上开始新一轮尝试,在不断失败中终于让三根彩棒站立起来了,接着老师适时的联系到生活中三角支撑架的原理,孩子们把学到的本领运用到生活中,整个活动孩子们始终摆弄着几根彩棒,专注的想办法让彩棒站立起来,在不断的尝试过程中孩子们发现了不在一直线上的三根彩棒稳定站立的道理,既增长了知识,同时在操作中锻炼了幼儿动手能力。老师提供给幼儿的材料虽简单,但其作用是无限大的。

由此可见,老师为幼儿提供操作材料不要一味的追求“丰富”,“一定要考虑材料呈现给幼儿的方式,要给幼儿合理的量,以给他们更多的选择机会,确保材料的可接近性,要比给孩子一大堆材料更有益”(《幼儿科技教育研究》)

科学更是一种通过亲身经历去探求自然事物的意义,进而理解这个世界的过程。在幼儿园阶段,我们需要借助科学活动扩大幼儿的眼界,满足孩子的好奇心,帮助幼儿主动获取科学经验、建构概念、发展智能、养成科学态度。但同时我们也要清楚学前儿童的思维发展特点,因此幼儿园开展科学活动需要教师及时提供操作性强的、符合幼儿探索需要的材料,支持和引发幼儿积极主动地与材料产生相互作用。

同时我们也要遵循科学活动的科学性原则,紧紧围绕科学活动的目标,提供与教学内容紧密相连的、适度的、精准的、有针对性的材料给孩子,在相对宽松的环境里,真正使孩子们在操作材料的过程中实现对事物关系的发现和探索,从而进一步激发幼儿对周围事物的探索兴趣和欲望,保护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体验自我发现的乐趣。

在应用题学习中培养大班幼儿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何碧霞

[提要]逻辑思维是借助于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所进行的思考活动,是一种有条件、有步骤、有根据、渐进式的思维方式。思维能力是通过幼儿认识事物的过程来进行训练培养而逐渐发展起来的。幼儿学习应用题可以培养幼儿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是幼儿发展逻辑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本文探讨了数学活动中应用题的学习与幼儿逻辑思维发展的关系,以及如何在学习应用题中培养幼儿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关键词]逻辑思维学习应用题大班幼儿初步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关于数学教育,明确地提出了四个方面的目标,其中之一是:培养幼儿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