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重庆在1997年成为我国第四个直辖市以来,交通建设获得了飞速发展。在公路方面,目前以重庆为中心已建成五条高速路(成渝、渝万、渝邻、渝合、渝黔)和四条国道,还有若干省道与区内县级城市相连,初步形成了较为完整的道路网络;在水路方面,区内有长江、嘉陵江和乌江等三条主要江河穿越,水运条件十分便利。但尽管如此,从区域拟合的实施条件来看,由于重庆交通建设成本较高,除自然景区外,目前大多数古镇仅依靠乡道来对外联系,路面状况良莠不齐,极大地限制了古镇的区域拟合。未来的拟合工作可借力于重庆整体交通的继续改善,着力调整古镇对外交通布局,提高古镇乡道的等级和质量,加强古镇与区内快速交通要道的直接联系;同时应进一步利用三峡库区水位抬升的契机、大力发展水上交通,实现古镇对外联系方式的多元化,为促成重庆周边古镇拟合片区的形成创造有利条件。
(3)渝东南土家族、苗族古镇拟合片区:该片区位于彭水、酉阳、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和黔江区,是重庆少数民族的聚集区。与前述两个区域相比,这一区域最为突出的特色即为原生态的少数民族风情和自然景色。区内有青山秀水的百里乌江画廊,有景色绮丽的龙门峡、小南海、官渡峡,还有奇险并绝的大酉洞。由于地处偏远,该区目前尚完整地保存了八个具有浓郁少数民族风情的古镇,其中有被誉为“渝东南乌江岸边第一古镇”的龚滩古镇、有曾为“小南京”的龙潭古镇、还有深处大山、景色秀丽的石堤古镇..。总体来看,黔东南地区自然景色与人文风情兼具,古镇分布并融入其中,遗产资源特色鲜明,具有构建古镇区域保护拟合片区的先天优势。
渝东南地处偏僻的武陵山区,经济落后,交通建设不足,实施区域拟合的基础条件较差。
公路方面,目前只建设有319、326两条国道和另外八条省道,尚未形成完善的道路系统;水路方面,尽管有乌江、阿蓬江、郁江、梅江、濯河、酉水分布其间,但由于山区河流盘曲狭窄,水流湍急,所以航运条件不佳。综合本区的基本状况,今后本区的拟合工作应从完善区内的交通网络入手,加快湘渝高速公路的建设,继续提升国道、省道和县道的等级,改造并灵活开辟乡道;同时积极利用现有水系,开发水上旅游航线,创造古镇区域拟合的交通条件。
(4)渝东北长江古镇拟合带:该片区位于重庆丰都县至巫山县的长江流域带,是长江三峡风景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相当丰富的自然风景资源和历史人文资源。在自然风景资源方面,有长江三峡的瞿塘峡、巫峡等峡江风景区,也有龙河、小江、汤溪河、梅溪河、大宁河、神龙溪、马渡河等次流域自然风景带,还有奉节的天坑地缝等自然风景点。在历史人文资源方面则更为丰富,包括丰都鬼城,忠县石宝寨、汉阙、白公祠、双桂堂,云阳张飞庙、大钟塔,奉节白帝城等命名扬海外的历史文化景点;之外,沿长江及其支流还分布着10来个规模不同,特色各异的古镇。“自然风光与历史古迹这两个方面的内容相交织、融合,使旅游资源和生态价值更具有内力。”[51]该区域水域交通自古以来就十分发达,以长江为主轴的八条河流呈鱼骨状分布,沟通了沿江地带与内陆腹地之间的联系,是区内最重要的航运线路;公路交通则已建成渝宜高速公路、318国道和数十条省道,形成了东西向为主的道路骨架。基于古镇与区内自然景区以及其他文化遗产在分布格局上具有重叠性,古镇保护的区域拟合一方面应利用水域交通优势,借助三峡流域的保护和开发,积极开辟次流域水上交通航线,并在岸线上的古镇设置停靠点;另一方面,在公路交通方面,应积极加强南北向次级道路的交通建设,尽量将古镇纳入线路规划。
(5)川南古镇拟合片区:该片区位于四川南部的泸州、宜宾、自贡、乐山所辖行政地区之内。区内自然景色秀丽、历史遗迹众多,既有宜宾蜀南竹海、石海洞乡、峨眉山等着名的自然遗产,也有乐山大佛这样的世界文化遗产;除此之外,该区域还分布着4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泸州、宜宾、自贡、乐山),以及10来个古镇以及大量的历史文物。在古镇中,有川南山地古镇福宝,有沉淀深厚抗战文化的古镇李庄,还有享誉海内、号称“山顶一条船”的古镇罗城..。综合来看,因该区域开发历史悠久,历史文化资源比自然资源显得更加丰沛。
自古以来,川南便是巴蜀相对富庶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高,交通条件较为优越。整体来看,该区域南北交通较为通达,而东西交通联系不足。在公路交通方面,该区域已建成了成渝、隆纳、内宜三条主干高速公路和国道213和321线,并且即将修建乐山至自贡的高速公路;在水域交通方面,分布有东西走向的长江、大渡河与南北走向的岷江、沱江、赤水河。
该区域的古镇多布局于偏僻乡野,与主要交通干道(水系)相距较远,缺乏直接联系。针对这一态势,古镇的区域拟合应着力提升古镇与干道(水系)联系道路的等级,或修建与之联系的快速道路,实现区内的快捷联系;同时兼顾周边自然景区的交通建设,主动融入到旅游线路之中,实现自然资源与文化资源的良性整合。
(6)川北古镇拟合片区:该片区位于四川北部的德阳、绵阳、广元、巴中、达州、南充地区。
川北地区蕴藏着丰富的自然景观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前者如巴中的光雾山、广元的白龙湖、天台山,后者如代表三国文化的广元剑门蜀道、千佛岩石窟等等;除了上述自然景区与历史文化景区外,本区有一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阆中和近10个古镇,历史文化积淀较为深厚。
总的来看,川北地区南北走向交通较为顺.,而东西走向交通欠缺沟通。其中,公路交通包括成绵和渝邻两条高速公路,318、108、212和210四条国道,以及多条省道;水路交通则主要由涪江、嘉陵江、渠江三条主要干流构成。川北地区的古镇多在省道两侧或附近,这为古镇的区域拟合提供了一定条件,但古镇分布却较为分散,与区内自然景区和历史城市的关系也较为疏离。基于这种情况,对该地区古镇的拟合应以省道为主轴,通过提高古镇连接省道的道路等级,强化古镇对省道的依附性;同时以古镇为中心,对附近的自然景区、文物点可因地制宜地进行小范围的拟合。
当前,巴蜀古镇保护正由古镇个体的片面保护走向遗产群体的整体保护,所面临的复杂性问题和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迫切地需要我们解放思想、开阔思路,以新的思维和方法来加以解决。以人居环境科学的融贯学科思维作为方法论基础,将“拟合”这一独特的方法思维引入古镇区域保护的工作领域,建立以地域意义为划分标准、交通联系为实现条件和旅游开发为牵引动力的“拟合”模式,正是回应了这种趋势和需求,必将有力地推动巴蜀古镇的区域保护工作,也为类似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一种具体的思维方法。
6.2.2结构形态的类型保存——古镇传统镇区保护的基本方法
巴蜀古镇传统镇区是在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的交互过程中形成的,因此对镇区保护的技术路线需要根据两者具体的互动关系来进行研判与拟定。
一方面,巴蜀古镇自然环境的要素构成及作用机理十分复杂,地形地貌、河流水系所产生的限制、分隔、引导等“自然力”深刻地影响着古镇人工环境生成与构成,具有明显的牵引导向作用;另一方面,巴蜀古镇的先民在构建人工环境的过程中,也形成和发展了顺应自然、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和方式,并营造出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的古镇人工环境。自然环境与人工环境在有限的空间内复杂交融,加之差异性的文化介入,使得巴蜀古镇的传统镇区呈现出纷繁芜杂的结构形态。
面对复杂的保护对象,基于适应性保护的技术运用导向,巴蜀古镇保护必须针对传统镇区的具体特点与问题,对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的结构形态实施“类型保存”。所谓“类型保护”,是指从自然环境与人工环境两大层面切入,针对巴蜀古镇结构形态的具体要素采取对应的技术方法,并结合古镇镇区的差异分类形成类型化的技术方略。这种有别于其他地区单一化的保护技术策略,是基于巴蜀古镇类型差异的一种技术判断与现实选择。
1)自然环境的保护
一般意义上的自然环境保护,其内容多限于对自然本身的生态关注。而巴蜀古镇的自然环境与人工环境存在着密切的关联,因此既要考虑自然环境的自身保护,同时还要兼顾到人工环境保护;既要拟定基于生态机理的保护措施,又要提出视觉景观的保护方式。巴蜀古镇自然环境的保护包括两个工作步骤:其一,以人工环境保护为核心保护对象,明确划定自然保护的空间范围,在此基础之上来谋划自然景观格局的整体保护;其二,从景观风貌和自然生态两个意义层面提出保护的具体措施,明确古镇自然环境的技术方式和手段。
(1)保护范围的确定:目前,我国历史城镇自然环境保护范围划定的技术依据是景观美学的视觉分析,表现为通过城镇的视觉景观分析来确定自然环境的保护范围。尽管这种方法牵涉的因素单纯并且易于操作,但对于巴蜀古镇的自然环境保护却并不完全合理。因为相对来说,巴蜀古镇自然环境保护范围的确定牵涉到的因素要广泛和复杂得多——巴蜀地域自然环境构成的复杂性使得古镇人工环境与其所在区域的山地、水体、植被等自然环境要素建立了相互依存的有机联系。自然环境不仅仅是人工环境的视觉背景,而且也影响和引导着人工环境整体格局、景观结构和空间形态的生成与构成。“由于自然环境与人环境保护工环境具有多重意义的紧密联系,单纯从景观保护的角度保护自然环境是不够的,而应从区域景观、自然生态、历史文脉等方面综合分析,扩大自然环境的保护范围,深化自然环境的保护内容。”
从区域景观来看,巴蜀古镇传统镇区的自然环境整体构成均表现为一种有差别的、大尺度的区域景观关系,与古镇所在地的区域景观要素结构的完整性密切关联。按照区域景观理论,完整的区域景观范围通常包括斑块、廊道和基质这三大要素。[93]若以古镇为研究对象的话,则古镇镇区可视为斑块,道路河流则可视为廊道,而周边自然环境则为基质。从地理关系的类型学观点来看,基于古镇自然环境立体三维特性的差异,川西平坝古镇的区域景观范围相对较小,而分布于川中、渝西丘陵地区以及渝东山地的巴蜀古镇,所据有的区域景观范围则相对较大。
从自然生态来看,巴蜀古镇自然环境由山体、水系、园野、植被等几种基本要素组成,如果以人工环境为地理中心的话,则每一种与之粘接的要素都有一个完整的空间范围,它们相互叠加可以形成一个更大的空间范围,这个范围就是古镇的生态区范围,应被视为古镇保护的空间领域。从生态关系类型学的角度来看,基于巴蜀古镇自然要素构成在不同地理环境中的差异,其生态区范围的大小存在着一定的差别。一般来讲,川西平坝古镇所粘连的自然要素单一,自然生态范围相对较小;而分布于川中、渝西丘陵地区以及渝东山地的巴蜀古镇,所粘连的自然要素复杂,形态绵延,因此范围要相对大一些。
从历史文脉来看,巴蜀古镇人工环境的生成过程,也是古镇先民被动适应与主动改造自然环境的过程。巴蜀古镇的自然环境作为人类活动的一个领域和对象,因“人化自然”的过程而具有历史文化含义。一方面,自然环境常常通过朴素的风水观念渗透到古镇人工环境之中,将人类思维意识融入古镇镇区的空间构成里,并使得自然环境成为古镇整体环境的一部分;另一方面,古镇周边的自然环境也常常是古镇居民在历史上的活动空间,留下了许多历史遗迹,这也就是巴蜀古镇周边自然环境中常常存在着古墓葬、石刻、碑文的原因。基于上述两种人文因素,则凡是与古镇人为活动相关的自然内容及其空间范围都应被纳入古镇自然环境保护的范畴。从类型学的角度看,前者一般在丘陵地区古镇中体现得较为明显,而后者则与古镇人类活动的范围大小有关,但却没有明显的类型学意义。
(2)保护措施的拟定:
基于对古镇自然环境的认知,笔者认为巴蜀古镇自然环境的保护体现在两个技术层面上,其一是景观风貌意义上的保护,其二是自然生态意义上的保护。从自然环境结构形态的保护来考量,前者是对外在形象的保护,后者是对内在秩序的保护,实质上是同一保护目标下的两个不同保护方向。
景观风貌意义上的保护,即是在确定的区域范围内,以古镇人工环境为视觉中心,借助视觉分析法,对视域范围内与人工环境有“视觉粘接”的自然景观进行梳理与整治,以达到维持自然环境风貌构成的完好并取得与人工环境协调的目的。景观风貌保护的基本方式是在确定的古镇保护范围内,通过“山——水——城”整体视觉关系的分析,明确视域范围内需要保护的山水格局,将古镇自然风貌格局结构形态的完整性作为景观保护目标。一方面要保证山体之间、山水之间、山水与城镇之间的空间和景观联系(自然廊道与视觉廊道);另一方面,对视域范围内的自然环境破损处进行修补或清理,使之恢复原生态的自然风貌,保证视觉景观上的连续性和完整性。
自然生态意义上的保护,则是指基于生态学原理,对相关生态因子展开污染治理和灾难防治,这也是巴蜀古镇自然环境保护中最为迫切的工作。目前,巴蜀古镇中的生态问题主要表现为土壤、水体的污染,山体滑坡、崩塌、泥石流,以及各种有害生物入侵。从技术角度看,上述问题可以尝试通过以下措施来解决:首先,通过销售、使用等渠道的监控,对古镇生产和生活污染源采取严格、有效的管理,尤其要加强化学用品(巴蜀古镇中普遍使用的化学肥料、杀虫剂和含磷洗涤剂)使用的控制,同时尽快实现固体废弃物定点收集、运输和集中处理,以达到根治古镇土壤、水体污染的目的;其次,从植被培育、通道疏浚和建设控制等几方面入手图6.24巴蜀古镇自然生态意义上的保护来降低地质灾害发生的几率,必要时可通过清挖、锚固或拦挡等工程措施予以补充和完善,以实现古镇山体滑坡、崩塌和泥石流等生态灾害的预防和治理,这对丘陵、山地古镇自然环境保护尤为重要;其三,对于生物入侵,则“应建立和健全风险评估和预警系统,对造成重大危害的生物入侵种制定稳妥的控制对策和技术措施。”
2)人工环境的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