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细说中国佛教
23973400000016

第16章 辽、金、西夏佛教(2)

独乐寺的始建年代不详,我国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认为“寺之创立,至迟亦在唐初”。中国历史博物馆文物鉴定专家史树清考证,建于天宝十一年(752)。天津市历史博物馆考古专家韩嚣谷认为“独乐寺约始建于隋文帝时期”。

现存独乐寺的主要建筑,是辽圣宗统和二年(984)重建的。据清朝朱彝尊所著的《日下旧闻》记载:“独乐寺不知创臼何代,至辽时重修。有翰林学I:承旨刘成碑,统和四年孟夏立石,其文略曰:故尚父秦王请谈真大师入独乐寺,修观音阁,以统和二年冬十一月再建,上下两级,东西五间,南北八架,大阁一所。重塑十一面观音像。”

山西大同上、下华严寺

坐落在山西省大同市西南隅,是我国佛教华严宗重要寺庙之一,为我国现存规模较大、保存较完整、形制古朴、气势雄浑的古代术构建筑。《辽史·地理志》载:“清宁八年(1062)建华严寺,奉安诸帝石像、铜像。”辽保火二年(1122)寺内部分建筑毁于兵火,后又重建,元代初年仍为云中(指云中郡,即今大同雁北一带)巨刹。明初,寺被没收成为官产,宣德(1426~1435)、景泰(1450~1456)年间进行重修,并补塑佛像,寺院焕然一新。明中叶分为上下二寺,各开山门,自成格局。清初因有姜壤之变,寺院又遭摧折,经儿番修缮,遂成今日之规模。

位于寺内伽教藏殿内的辽代彩塑,共31尊。造像技法娴热,如出一手,是辽塑中的精品。1982年我国发行的邮票中,有此辽塑。

大同善化寺

位于辽、金时期的陪都西京——山西大同城南门内,故俗称南寺,是国内目前保存最为完整、规模最大的辽金寺院,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据碑文记载,始建于唐开元年间(713~741),当时称开元寺。宋初,易名大普恩寺。辽末保大二年(1122)大部分毁于兵火,金天会六年(1128)至皇统三年(1143)由住持和尚圆满主持重修。明正统十年(1445)始更为令名。因历代修葺及时,故至今保存完好。

寺院坐北朝南,占地1400余平方米。沿轴线分布的主建筑有天王殿(山门)、三圣殿(过殿)和大雄宝殿,层层迭高。大雄宝殿两侧各有三开间的方形重檐楼阀,东为文殊阁(已毁),西为普贤阁,东西还有庑廊配殿。这七处主要建筑,是按“伽蓝七堂”之制布局的。整个殿字,布局严谨、宏伟壮观。

普贤阁位于寺西侧,为重檐歇山顶楼阁,三间见方,外观结构精巧,比例匀称,玲珑秀丽,建筑手法为辽式平座暗层方法。

大明辽塔

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宁城县辽中京遗址内,塔白色,屹立于小岗之上。塔为密檐式实心砖塔,不能登临。塔的平面呈八角形,基座每边长14米,第一层塔身高大,上施密檐13层,共高74米,是全国第二高塔。

僧尼服俗与试经度僧——金代佛教金代佛教概述

1115年,女真族完颜部阿骨打在今天黑龙江阿城一带建立了大金国,至1235年,被蒙古和南宋联合消灭,火金国历时120年,金代佛教即是指这一时期的北方佛教。

女真族本以萨满教为本民族信仰,但在金建国以前,便受邻近的高丽等国佛教的影响,有了佛教的信仰。建国后,消灭辽国,南进中原的过程中,深受辽及宋地流行的佛教文化的影响,佛教信仰逐渐在金地普及。

金忉历代统治者对佛教的基本态度是既有信仰、提倡、支持,又有限制。金太宗完颜禀最先将佛教引进王室,在内廷供奉佛像,他曾迎旃檀像于燕京悯忠寺,每年举办法会饭僧。天会二年(1124),太宗命僧人善详在山西应州建立净土寺,还为僧人佛觉大师海慧在燕京建立了寺庙。金熙宗完颜亶既提倡尊孔读经,又信仰佛教。曾邀名僧海慧到首都上京,并为其建大储庆寺。他还任命著名律师悟铼(?~1154)为中都右街僧录。海陵王完颜亮于1153年迁都燕京后,其主要任务是要消灭宋朝,对佛教和儒学思想都不以为然,佛教曾一度受到限制,他曾杖责一些过度崇信佛教的大臣和妄自尊大的僧人,以示警告。世宗完颜雍时期,是金代全盛期,佛教也重新受到了保护。世宗刚即位时,为筹集军费,曾仿照北宋的政策,标价出倍度牒、紫衣、师号、寺额,但此政策随着战事的变化很快废止。世宗本人早年受贞懿太后影响信仰佛教,但其即位后,即放弃了佛教信仰,他曾说:“人多奉释老,意欲缴福。朕早年亦颇惑之,旋悟其非。”但是这并不妨碍他对佛教的支持和保护,从1162年至1184年,他在燕京建立大庆寿寺,赐钱二万缗,良田20顷;在东京建清安禅寺,度僧500人,因其生母贞懿太后出家为尼,又特在该寺别筑尼院,增大寺塔,赐奴婢400余人。出于政治上的考虑,世宗在支持佛教的同时,也加强了对佛教的管理,如严禁民间私建寺庙,私度僧人。要求僧尼服从世俗礼节,拜父母及奉行丧礼。章宗完颜景基本保持了世宗的佛教政策。1193年亲召曹洞宗名僧万松行秀到内廷说法,并赠送锦绮大僧袈衣及各种珍品,以表示对佛教的尊崇。但同时又严格规定各级僧人数目,规定由国家组织僧人的资格考试,考试3年进行一次。一般的僧侣则考经、律、论三门,中选的授为三宗法师,名额每次控制在80人左右。章宗末年,由于财政困难,又恢复出售度牒以充实国库的做法,使得上述严格的试经度僧制度名存实亡。

金代佛教深受宋代的影响,华严、禅、净、密教、律等各宗派都有所发展,而尤以禅宗最为盛行。金人占领黄河流域之前,禅宗的杨岐、黄龙两派的势力最盛。金人入主中原后,仍有不少禅师在此地传禅,著名的如道询(1086~1142)、继承黄龙派的净如在济南灵岩寺弘法。此外佛日、圆性、广温等禅师也活动于北方地区,所传禅法以看话禅为主。

金代最著名的禅师当为曾深受金章帝赏识的曹洞宗僧人万松行秀(1166~1246),俗姓蔡,河内(今洛阳南)人,15岁出家。初学于庆寿寺胜默,后又投磁州(今河北磁县)大明寺雪岩,获得觉悟后,返回其出家的寺庙邢州净土寺,建万松轩,自号万松野老。曾被章帝召入宫中说法。行秀的俗家弟子耶律楚材,出身辽皇室,曾为金、元两朝的重臣,跟随行秀参禅三年,自称“杜绝人迹,屏斥家务,虽祁寒大暑,无日不参,焚膏继晷,废寝忘食者几三年。”他接受了行秀三教合一的思想,认为“三圣之说,不谋而合”。行秀的另一名俗家弟子李屏山(1185~1231),是章宗朝进士,后受行秀影响,主张三教一致,在当时名重一方。

金代华严学的著名弘扬者有宝严、义柔、惠寂,他们在不同的地区多次开讲《华严》,各有一定影响。此外,相传印度那烂陀寺高僧苏陀室利,精通华严,在85岁高龄时,远涉中土,到达五台山后未及宣扬他的学说,即告辞吐。密宗在辽代的盛况入金后已不复在,可考者仅有法充和知玲等。净上仍以共宗的形式出现,专精者有祖朗、禅悦等。金代律学的宗匠有悟铢和智深,二人都以戒行精严闻名天下。

金代佛教文化中的一件大事是《大藏经》的刻印,这就是1934年山两赵城县广胜寺发现的《赵城藏》,史称“赵城金藏”。据考证,此次刻经活动的发起人是比丘尼崔法珍,她在山西解州天宁寺断臂发愿,棼集资金,翻刻北宋官版大藏经,并有所补充。自熙宗黄统九年(1149)开始,到世宗大定十三年(1173)完工,全藏约682帙,共7000卷。此藏是迄今保存较为完整的古代藏经,有较高的史料价值。

金代花塔

北京长辛店镇岗塔

金代建筑以花塔为典型代表。镇岗塔位于丰台云岗村东,是金代花塔的典型代表。塔为砖筑实心,平面呈八角形,通高18米,由双重须弥座承托,从上到下依次为宝珠塔刹、斗拱、平座、仰覆莲、塔身、磨砖砌叠涩檐、七联砖雕佛龛、须弥座。环绕塔身的七层砖雕佛龛,共计104座,龛内佛像、门窗与塔的各部分和谐地组成一个精美古朴的整体。

三教合一——西夏佛教西夏佛教概述

西夏立国的当年,元吴在发展佛教方面又开始了一项浩大的工程,即用本民族文字——西夏文翻译佛经。这就使包括皇族在内的党项族有可能直接接受佛教的理论和知识,为佛教在西夏境内的顺利发展和西夏文佛经的流传创造了先决条件。可以说,用西夏文翻译佛经,这一具有远见卓识的创举,在西夏佛教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西夏立国之初,为了发展佛教,就已经开始兴造佛教建筑。元吴筑坛受册称帝的前两个月,就已经建成了舍利塔。这是目前所知西夏兴建的第一个大型佛教建筑。修塔碑铭中记载:元吴“钦崇佛道”,使“东土名流、西天达士”都前来进奉佛舍利。这不仅反映了当时西夏崇佛的政策,也直接证明西夏佛教一开始就受到中原和印度佛教的直接影响。

在西夏最高统治者的大力提倡下,西夏佛教迅速发展,佛教地位不断提高,寺庙、僧人也逐渐增多。天授礼法延祚五年(1042)北宋清涧种世衡派僧人王光信(后改名王嵩)潜入夏国行反问计,以腊丸书送交西夏大将、野利皇后的哥哥野利旺荣,设法使元吴对旺荣产生怀疑,最后终于杀掉旺荣。北宋知渭州王韶、总管葛怀敏也使僧人法谆持书信前往西夏活动。宋朝接连两次派僧人去西夏,应是考虑到僧人在佛教方兴未艾的西夏境内便于活动的有利条件。

西夏的刻经事业

西夏雕版印刷事业兴起较早,政府设刻字司专主刻印事业。保存至今有年款的西夏木刻本文献,以仁孝时期为最多。木刻印刷为佛经的大量散施、流传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目前所能见到的仁孝时期刻印的汉文佛经有人庆三年(1146)雕刻的《妙法莲华经》,天盛四年(1152)所雕《注华严法界观门》,天盛十三年(1161)所印《大方广佛华严经普贤行愿品》,天盛十九年(1167)刻印的《佛说圣佛母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和《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乾祜十五年(1184)刻印的《佛说圣大乘三皈依经》、《圣大乘胜意菩萨经》。同年还由私人重印《佛说金轮佛顶大威德炽盛光如来陀罗尼经》,乾澈十六年(1185)比丘智通印施《六字大明王陀罗尼》,乾_祜二十年(1189)仁宗雕印《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经》、罗皇后雕印《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等。这一时期刻印的西夏文佛经有天盛二十年(1168)所印的《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在甘肃武威发现的西夏文献中有一纸刻本西夏文施经发愿文残页,其中记叙印施佛经的善事,为皇帝求福祈寿,祝愿皇帝、皇族、大臣等“共成佛道”,末记年款“乾祐乙巳年二月施”,即乾澈十六年(1185)。只是由于残损,不知所印为何经。从上述保存至今,刻有年款的部分佛经,不难想见,仁宗一朝刻印的佛经是相当多的。

黑水城的佛教

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额济纳旗达赖库布东南35公里,纳林河东岸的河岸三角洲上,是西夏著名的佛教遗迹。现存城墙高9米,周围约2公里,东西两面开设城门。城西半部分有佛塔三座和数座寺庙遗迹。城西北隅保存有高大的一座覆钵式塔及其他塔四座,其他建筑遗址残柱颓壁仍到处可见。城外西北部有小佛塔群。总计城内外有佛塔20余座。城内外出土了大量西夏文佛经、汉文佛经、佛像、西夏文木雕经版等。可知此地不仅寺庙集中,还是印刷西夏文佛经的场所。帝国主义分子根据传说,在城中肆意挖掘,埋藏珍宝虽未寻获,但盔走不少西夏、元代珍贵文物。如著名的西夏汉文字典《番汉和时掌中珠》,存于世界各大博物馆及图书馆。

西夏佛教建筑

银川双塔

银川市区有双塔,即俗称西塔的承天寺塔和俗称北塔的海宝塔。承天寺塔位于老城西南隅,始建于西夏天佑垂圣元年(1050)。明初寺毁塔存,清乾隆三年(1738)11月,塔因地震圮,嘉庆二十年(1820)修复。塔为砖砌,平面八角形楼阁式,11层,连塔尖通高64.5米。塔室方形,采用后壁空心式木板楼层结构,有木梯可盘旋而蹬各层。底层朝东辟门,塔身每层各面除设门窗外,其余都作壁龛。塔外现立体轮廓呈角锥形,秀削挺拔,高耸入云。海宝塔位于市北郯,史料记载建于十六国时期的夏国,清康熙和乾隆时期因地震被破坏,后重修,塔为楼阁式砖砌,共11层,通高53.9米。 张掖大佛寺 位于甘肃省张掖市城内,1日名释迦如来寺,又名宏仁寺,大佛寺为俗名。寺建于西夏永安元年(1098)是甘肃境内最大的西夏建筑遗存。寺内主建筑大佛殿,系两层楼,重檐歇山顶,面廓九间,进深七间.总面积达1370平方米,其平面呈长方形。

大佛殿正中有大佛一尊,为释迦牟尼涅槃像,身长34.5米,肩宽7.5米,木胎泥塑,金装彩绘,姿态自然,线条柔和,比例匀称。像前两侧塑优婆夷、优婆塞,南北两侧塑十八罗汉,或喜或怒,形态各异。四壁绘有金刚、天女、西游记故事、西方极乐世界和道教题材的大量壁画。 拜寺口方塔 方塔位于银川市西北拜寺口内10余公里的山洞处。塔为11层密檐实心砖塔,高约30米,边长6.2米。每层略有收分,层次分明,面南塔檐下正中有一浅滩。塔身外抹以白灰,上有彩画,似为力士,双手托日月。塔西有寺庙遗址。塔的建筑年代不见记载。近年由于人为破坏,塔圮,在塔基下出土西复活字印刷经文。此外,离此不远还有一对双塔,也建于西夏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