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细说中国佛教
23973400000018

第18章 元朝佛教(2)

“拉康钦莫”是南寺的主体建筑。该建筑原为回字形平面的大殿,据说可容纳一万名喇嘛念经。殿内有大柱40根,中间的四根尤为粗壮。关于这些粗壮的柱子,萨迦地区有许多传说。

“欧珠拉康”在南寺也占有重要的地位。这里有11座萨迦法王的灵塔。在“欧珠拉康”的后殿,有一幅十分珍贵的历史题材的壁画,它记录了西藏政治史上的一件大事——萨班与阔端的会晤。

由于萨迦寺曾为西藏地方政权所在地,寺内保存的历史文物十分众多,其珍贵者有:元代中央政权给萨迦地方官员的封诰、印玺、冠位与服饰,以及宋元以来的佛像、法器、瓷器等。萨迦寺的藏书浩繁惊人,不仅有罕见的用金粉、殊砂抄录的甘珠尔、丹珠尔和贝叶经,还有上万卷有关天文、地理、历算、医药、文学、历史等方面的藏文典籍。因此,萨迦寺又有“第二敦煌”的誉称。

萨迦寺还是元朝流放朝廷重犯的地方。据很多史料记载,南宋最末一个皇帝赵显便被发遣到萨迦寺,在晨钟暮鼓中度过了他的余生。

宁玛派(红教)及其代表人物和寺庙

宁玛这个字有古和旧两义。就古义而言,这一派自以为他们的教法是从8世纪来到西藏的莲花生传下来的,这比西藏佛教其他各派的起源要早300年左右,所以可以称为古老的一派;就旧义而言,这一派自称以传承弘扬吐蕃时期所译的旧密咒为主。宁玛派所遵信、传承的主要的密教典籍,据他们说是由莲花生、无垢友等印人和毗卢遮那、娘定内增桑波等藏人翻译传承下来的,这些都属于旧密咒。宁玛派既以传承弘扬旧密咒为主,所以称为旧派,故名宁玛。

桑耶寺

桑鸢寺亦译桑伊寺、桑耶寺,在藏南扎囊县雅鲁藏布江北岸。8世纪,藏王赤松德赞为弘扬佛法,聘来印度高僧莲花生进藏传法,于唐大历十四年(779)建成此寺,藏王亲自选派7名贵族子弟为僧,成为西藏第一座剃度僧人出家的寺院。9世纪中叶,吐蕃禁佛教,曾被封闭。10世纪后半期,佛教势力恢复,后遂成为喇嘛教宁玛派(红教)的中心寺院。寺几经火灾,重修后建筑已不复旧观,但仍保持宏伟、庄重的外形。

寺占地ll万多平方米,在一个1000多米长的圆形围墙之内。建筑布局十分奇特,据说是按照佛经中关于世界地理传说布局的。圆围墙是佛经中铁围山的象征,耸立正中心的乌策殿是须弥山的象征。乌策大殿的东、西、南、北,各有一座神殿,称为四大部洲。周围又有八座小殿,称为八小洲。大殿南、北各建太阳殿(尼玛拉康)和月亮殿(达瓦拉康),象征日、月二轮。大殿四角建红、绿、黑、白四座佛塔,象征四大天王。四塔是四位大臣修建的:二文臣修红、白二塔,二武将修绿、黑二塔,各具特色。自塔四周设围墙,墙上立小塔108座。塔身方形,塔腰以上层层收束如阶梯,上有覆钵形塔肚,宝刹上置17环相轮。黑塔通体青黑,用条砖砌成。塔形如覆钵三叠,塔刹托宝剑,显武将之相。绿塔最显华丽,用绿色琉璃砖砌成,光泽漫溢。塔体高耸,形为四方多边,共三层。

乌策大殿各层墙壁上和四周回廊墙壁上都有壁画,内容有佛经故事、莲花生事迹及拳击、摔跤、举重、赛跑等竞技题材。数量多,幅面大,绘制细腻精美。大殿面积5000多平方米,分三层,一层为藏式用石造,二层为汉式用砖造,三层为印式用木造,每层雕塑、壁画、佛像也都是这三种式样,因此其寺被俗称“三样寺”。大殿正门向东,门内有宽敞的回廊和天井。进二门才入正殿,前部是经堂,后部是佛殿,主供一座3米多高的石刻佛像,趺坐在黄金铺面的宝座上。二层主供长寿佛,三层主供如来佛。殿顶有五座宝顶相峙而立。

桑耶寺内的塔,以数量、样式多而著称。离江不远,路旁立有五座石塔,高10多米,都是整块巨石凿刻而成。在圆形围墙上,每隔1米便有红塔一座,千塔排列如林,洋溢着佛国风采。

噶当派及其代表人物和寺庙

噶当派渊源于阿底峡,创立于种敦巳,至博多哇时盛行于西域。以后,由朗日塘巴、夏尔哇巴递传至拉卓微衮波,才有了一个主属寺系统,扩大了这一教派的组织规模,是为噶当教典派。另由甲域哇即熏奴斡嘉玛仁进冈巴所传,称为噶当教授派。

那当寺

在西藏日喀则西南,南宋绍兴二十三年(1153)由西藏佛教噶当派僧人董敦洛追扎巴建造。13世纪晚期,该寺住持君丹惹墀曾将寺存大量藏译佛经编订为《甘珠尔》、《丹珠尔》。寺前大殿外檐悬有清雍正帝书写“普恩寺”匾额,寺内保存有大批明清两代的唐卡和精美造像。该寺以编订、刻印藏文《大藏经》闻名于世。

桑浦寺

位于西藏拉萨河南边堆龙德钦县奈乌区,全名桑浦奈托寺,为西藏佛教噶当派的主要寺庙之一。北宋熙宁六年(1073)由阿底峡的弟子、著名译师俄·来比喜饶兴建,后又由阿底峡的另一弟子洛桑喜饶扩建。15世纪出格鲁派兴起后,噶当派与之合并,成为格鲁派寺院。寺以提倡佛教逻辑、辩经而著名全藏,每年藏历四月,拉萨附近各寺僧人千余名集中在此辩经,为期一月。后寺遭破坏。

噶举派(自教)及其代表人物和寺庙

噶举派的派名有两种写法,一种是噶尔举,一种是噶举。噶尔举,译为“白传”;噶举,译为“口传”。后来也有人把这一教派的传承,叫为自传。由于这一派特别着重密法的修习,而这些密法的修习又全靠师长口授,因此他们就特别重视师徒口耳相传的那些秘诀,因此,这一派名通用为噶举派。由于这一派的祖师玛尔巴、米拉热巴等人在修法时都着白布僧裙,遂有白教的称呼。这一派从最初起就有两个传承。一个开始于琼波南交,名为香巴噶举,另一个是由玛尔巴传下来的,名为塔波噶举。这两派的密法,都来自印度,他们在印度的传承是同源的。传到西藏以后,他们传播的地区不同,规模势力也有悬殊。香巴噶举到14、15世纪,已成尾声;而塔波噶举则有一些支派一直流传到现在。因此,现在提到噶举派。就是指的塔波噶举;而在历史上,则不能不谈到香巴噶举。

楚布寺

位于西藏堆龙德庆县,南宋淳熙十四年(1187)由西藏佛教噶举派噶玛支系的创始人都松钦巴主持兴建。为噶玛噶举派主寺。寺主噶玛巴活佛曾受明朝“如来大宝法王”封号,为当时喇嘛教噶玛噶举派的领袖人物。7世纪中叶,格鲁派得势后,该派受挫,寺内有格鲁派一僧人常驻,以示监督。寺保存明代以来文物甚多。

蔡公堂寺

位于西藏拉萨市东20公里的蔡公堂区,是蔡寺和公堂寺的合称,南北相对,相距0.5公里左右。由宇扎巴·达玛寻努于南宋淳熙二年(1175)初创蔡寺,12后又建公堂寺,系西藏佛教噶举派蔡巴支系的主寺。现蔡寺已毁,公堂寺主要建筑祖拉康保存完好。祖拉康原为三层,今存两层,底层大殿高约8米多,由26根大柱组成。殿内有千尊释迦佛等壁画,色泽鲜艳。后殿为“赞康”,内有一尊数米高的佛祖释迦牟尼塑像,工艺精美。

其他派及其代表人物和寺庙

除以上几大派外,藏传还有希解派、觉域派、觉囊派、夏鲁派等小派。其中希解派、觉域派已消亡,寺院也不存在了。觉囊派在历史上曾有觉囊寺、达丹彭错林寺,如今只有在川青交界处还有一些觉囊派的小庙保存下来,但觉囊派做为一个教派到此时就已消失了。夏鲁派只有夏鲁寺存在。

夏鲁寺

坐落在西藏日喀则县东南距县城20公里,始建于宋元二年(1087,藏历火冤年),由喇嘛杰尊喜饶迥乃主持兴建。是一座汉藏台式的建筑群。14世纪中叶,著名喇嘛布烦·仁钦朱(1290~1364)主持寺务,对寺字进行重修和扩建。后人以夏鲁寺为中心,创立了喇嘛教的夏鲁派,又称布顿派。寺的主要建筑有夏鲁拉康(大殿)和卡瓦、康清、热巴、安宁等四个扎仓(经学院)等。拉康内有木雕、泥塑各种造像,四周墙上有壁塑千佛}底层为藏式内院式大经堂,计49间,面积有1500余平方米,经堂侧有偏殿,周有转经廊等各种建筑:二层布置四座汉式殿堂,分前殿、正殿和左右配殿,成轴线对称分布。斗拱承托,重檐歇山琉璃顶。各层围栏布满元代壁画及浅雕石版画。此外。寺内还珍藏有八张八思巴文的文告等珍贵文物。

自居寺

为西藏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寺庙全称“吉祥轮上乐金刚鲁希巴坛城仪轨大乐香冰海寺”。简称“白阔德庆”,即“吉祥轮大乐寺”。一般通称“班廓曲第”,意为“吉祥轮寺”。据《江孜地区佛教源流》、《黄琉璃》等史料说,自居寺始建于14世纪末15世纪初,系明代建筑。1390年,帕巴贝之子贡嘎帕创建自居寺,修桑波仁波林佛殿。1414年,贡嘎帕之孙曲吉饶登衮桑帕和宗喀巴弟子一世班禅克珠节扩建禅林,建“白阔曲登”。

寺庙位于江孜平原年楚河畔江孜镇的西端,坐落在一个小山坳内,东、西,北三面有山环抱,四周围以夯土城墙,城墙设城垛和敌台。建筑群以措钦大殿及白阔曲登(十万佛塔)为中心,分散布置古巴、琴各洛、洛布干,德娃今、塞贡、四刚王马、仁定、顿各洛、拉刚、杰布久、翁卡、西乃、列珠、长米切、康萨,拉乌(后与仁定合井)、下琴巴(后与西乃合并)17个扎仓和马林,荣康,甘登、凯居、巴久等佛殿,以及扎厦、僧居等建筑,总平面呈椭圆形。扎仓中,以洛布干、长米切、拉刚建筑的最早,以仁定、西乃、四刚王马、琴各洛的规模为最大。17座扎仓,分别隶属于萨迦、噶丹、格鲁三个教派。聚众教派于一寺,为自居寺的一个显著特点。这在教派纷争对立的情况下,是比较少见的。在众多的瑰丽的建筑组群中,以措钦大殿和白阔曲登最为雄伟。

措钦大殿居寺庙中心,坐北朝南,建筑平面呈十字形,三层。底层中间为佛堂.计有48根立柱。北左壁有一尊大型强巴(弥勒)佛铜造像,高达二层。经堂之北为觉康正殿,宽五间,深三间,供养三世佛大铜造像三尊。两侧塑十六应真,造像作风浑厚、庄重。经堂左右,分别为东、西净土殿。东净上殿中间佛龛供养强巴(弥勒)像,像后东壁塑千手千眼十一大悲观音,像高大且美。殿之四周均有壁画。西净土殿,殿中龛室供养卢舍那佛,四壁布置菩萨、供养天塑像。供养天均作舞姿,体态婀娜多姿,异常优美。壁画绿底黑线,别具风格。

大殿二层,有召开全寺最高级会议——拉基会议的拉基大殿,及朗斋压殿、登觉殿等。登觉殿中有一直径约3米左右的立体时轮坛城,二层殿中的十八罗汉塑像形象逼真,体态各异,是闻名于西藏的明代艺术品。大殿北部的三层殿堂叫夏耶拉康。四面墙壁上绘满大小不等的5500个坛城。殿堂顶棚天花由六角形图案组成,图案中画莲瓣及六字真言,这在西藏寺院建筑中是比较少见的。措钦大殿是一组保存较为完好的明初建筑,殿内之绘画雕塑艺术田都是与建筑同时代的作品。

白居塔是寺院中最为华美的一座建筑物。塔的藏语称“白阔曲登”,于1414年动工兴建,历时10年完成,费工达100余工日。因塔内有77间佛殿、佛龛,素有塔中寺之称。佛龛、佛殴内的雕塑,绘画中的神像,达10万余尊。数量之多,十分惊人,故人们又称其为“十万佛塔”。建筑占地2200平方米,分塔座、塔瓶、塔顶三个部分:塔座四面二十角(俗称四面八角),高四间,逐渐收束,层叠而上。塔瓶圆柱形,直径20米,内有佛殿四间。塔顶十三天比较粗壮,与后期纤细的做法大不相同。全塔高9层,约40米,整个建筑立面构图十分严谨。东西、南北方向的建筑外轮廓线与座宽基本上相等,构成全等边三角形。这种构图原理的运用,使得建筑物具有良好的比例,它雄伟、稳重,给人以强烈的印象。这座大塔的设计者和建造工匠们,将佛教中的八种佛塔之特点融合于一身,成为西藏佛塔建筑中独一无二的珍品。

自居寺的另一个最大成就,是它的造型艺术创作。寺中的塑像、壁画、雕刻数量不仅多,而且极其精美。无论是佛、菩萨、度母、金刚、天王、罗汉、侍者、供养天,还是喇嘛教各派祖师以及松赞干布等著名历史人物的塑像,性格鲜明,富于神韵;造型洗练,舞姿飘逸,潇洒婀娜,栩栩如生,表现技巧,简练泼辣。在西藏传统雕塑、绘画艺术的基础上较多地吸收汉地以及尼泊尔、印度、克什米尔的艺术手法,自成风格,形成江孜流派,对以后西藏雕塑、绘画艺术产生深刻的影响,堪称是一座最辉煌的艺术博物馆。干布时代。寺廊中悬挂有一口铜钟,钟上铭文说,此钟为汉族比丘仁钦所监造,施主是赤松德赞第三妃菩提氏,这从侧面也反映了昌珠寺的建造年代比较早。帕竹政权时期,大司徒强曲坚村进行了大规模的改建和扩建。以后,历代都有修缮。晚期该寺属格鲁派。

昌珠寺,汉语译意为“鹞龙寺”。昌珠重要建筑有大门、乃定学、措钦大殿等。乃定学,传为昌珠寺中最古老的殿堂,二层砖木结构,底层供养松赞干布像。二层殿名“乃定当”,主像系莲花生。

措钦大殿,系寺院的主体建筑,由殿前廊院、大殿和回廊三部分组成,殿门西向。大殿底层平面呈凸字形,东西长45米,南北宽29米,面积1300余平方米。建筑内部中闻为天井天棚,呈半开敞明堂形式。经堂计有柱64根。主要佛殿三间,居东部。南、西、北三面墙很厚,凿壁建佛殿,形式与大昭寺较为类似,具有洞窟之效果。大殿计有噶丹拉康、护法神殿、喜珠节拉康、塔殿、达金拉康、曲结拉康、措钦拉康、脱吉拉康、赤巴拉康、德谢拉康、乌金拉康、通曲拉康等12座佛堂。

围绕着昌珠寺,有许多动人的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说松赞干布为不忘雅砻之本,常与文成公主到这里来居住。寺庙周围的柳林,为文成公主亲手种植。大殿西南角有一土灶,上面放置陶盆,传说这是文成公主使用过的。

可惜的是,这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文化大革命”中,遭到严重破坏,大殿不复存在.从所剩无几的一些建筑来看,可以想像得出,盛时之昌珠寺是极为壮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