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苏]阿莫纳什维利实验教学体系与教育论著选读
24002500000018

第18章 一个学日的总谱(第22天)(1)

(一)音乐和教育

每天早晨,我总要随身带一份新的一个学日的总谱到学校去。

这是我在昨晚谱写成的。我已经养成了这样的一个习惯:每天晚上,我都要先分析一下已逝去的一个学日的情况,然后设计我的小学生们下一个学日的全部活动,我的全部教育旋律及其变曲。每一个学日好比是一部交响乐,而这交响乐的主旋律,在我听来,就是孩子们的叽叽喳喳声。我在自己的想象中弹奏着我与他们在一天中交往的全部内容的乐曲,描绘着他们的学校生活的一幕幕情景。

在创作这一交响乐的过程中,在把它的总谱谱写下来的时候,我总有一种犹如身临其境般逼真的感觉,这种感觉是那样的强烈,以致使我往往把这学日的实际情况看作是自己的学生生活经验的复归,因此,我创作起来也就更加信心百倍了。我又把这学日的实际情况看作是使我的教育意图具体化的过程,因此,跟孩子们在一起,我始终是快乐的、精力充沛的、有鼓舞力的。我还把它看作是一个使人的心灵升华的过程,因此,我满怀着对儿童的责任感。

在设计好了下一个学日的计划之后,我们就要借以洞察孩子们的成长过程,他们在掌握知识和养成遵守道德准则的习惯方面的进展过程了。我还要通过明天一天的活动来检验我的教育学,革新我的教育学,并因之也改造改造我自己。我走向自己班级的孩子们中间时,不能是一个从昨天拉回来的人,而应该是一个从明天提携到今天来的人。我经常思考的就是这样的一个问题:教师应当是未来一代人的榜样。我认为:

一个真正的当代教师--这不是一个把自己的学生推向他本人也已经告别了的过去中的人,而是一个从未来“跨越”过来的人,以便激励他们,率领他们奔向未来,教导他们树立远大的理想。

为什么我要把日常的教学和教育工作计划称做总谱呢?莫非是因为我喜欢这一个音乐术语么?

是的,我喜欢这个词及其含义:它指的是为乐队、合唱团、演奏团写成的音乐作品的所有乐谱或音部的全部乐谱。在我的设想中,每天对儿童进行教育和教学的一切必要的和可能发生的过程的全部文字记载,就是一个学日的总谱。我还设想了按照这一总谱“演奏”教学和教育过程的艺术和技巧,并且要“演奏”得完美到同样能够用音乐的术语来表述的地步。

现在,我对我自己在很久以前按照十分死板的模式编写授课计划的做法感到吃惊,当时我的授课计划不外是检查提问、讲解新课、巩固新课、布置家庭作业这几个环节。我还给这每一个环节都配上了几个问题和练习。但是,总的说来,当时我认为,这里面没有什么复杂的东西:难道我不能直接在课上根据可能发生的情况随机应变地想出一些补充的问题和习题吗?说老实话,那时我甚至反对这种公式化的授课计划:“干吗需要它?这是形式主义!有哪一个教师不作备课就不能给小学生上课?”

这是我在儿童、整个学校生活尚未教会我懂得在教育过程中无易事的道理之前的想法。儿童是我的老师,是我的教育者!多年来他们一直在教育我要有耐心,教育儿童的工作是非常复杂的事,因此,我懂得了:为了使我能够较容易地教育他们,为了使他们能够在每一个学日都得到快乐,为了使我作出的努力能够获得加倍的成果,我必须预见明天,把这一个学日的教学和教育过程尽可能设计得更精确,更具有明确的目的。

但光有一个学日的总谱还不够:演奏教育旋律的艺术同样也是重要的,对此也应该事先加以考虑和认真思考,因为演奏的质量原来是以激起儿童对知识、对认识活动和对自己的老师的正确态度为转移的。这里的问题不仅仅是知识本身的问题,无论它们是多么有趣和多么重要,这还不是问题的一切,问题还在于使儿童掌握知识的艺术。这里的问题也不仅仅是要有热爱儿童的教师的问题,而且还在于教师要掌握体现这种爱的艺术!应该思考教育和教学过程的艺术!但是,直接在课堂上思考是不行的,这如同扮演主角的演员直接在舞台上面对着观众思考他应该怎样表演一样,是一件荒唐事。一个学日的总谱,这不单单是这一天的工作计划,我还倾注了自己的全部心血:怎样关怀儿童,怎样使他们得到快乐,我该怎样度过自己的教育生涯。

音乐和教育!音乐和教学!

也许人们会问:音乐在这里有什么名堂?

我发现,音乐的理论能够以洁净、晶莹的仁爱和快乐的甘泉丰富教育的理论和实践。为什么不能把学校生活设想成师生之间无休止的斗争和角逐,为的是开导后者,而要设想成雄伟壮丽的音乐,以便塑造纯洁的心灵和富有同情感的心肠呢?这音乐的极大部分曲调都是快乐的,有时也有一点忧郁的曲调,没有和谐的曲调是不行的,但是,这音乐的曲调不应该是命令的、强制的、神经过敏的、愤怒的、粗暴的。音乐不需要这种演奏的方法,教育的旋律也不应该用这种方法来演奏。

音乐--这是人的心灵华美和仁爱的基础之一。一个教师,当他带着这学日的总谱来到儿童们中间,手持教育的魔棍站在学日指挥者的乐谱架前,在儿童们的叽叽喳喳声中听到这一总谱的乐曲时,他不能不因选择了教师的职业而感到无比的幸福。

一个教师,如果他怀着凶狠的心肠,最好别走进学校里去,以便不摧残儿童的心灵;如果没有明确的目的和教育的意图,最好别走进学校里去,以便不把使儿童莫明其妙和不知所措的教育拉杂强加给他们;如果没有摆脱昨天的束缚,没有经过自我更新,最好别走进学校里去,以便避免类同和给儿童带来烦闷;如果不相信教育学,最好别来到儿童们中间,以便不使他们丧失对他们自己和对自己老师的信心。其所这样,这是因为,教师站在每一个儿童的个性发展的源头上,并正在用自己的双手和自己的活动为他们的未来奠定基础。没有灵感,没有信心,没有忠诚,是不能为他们的未来奠定基础的。

我认为,与其写每堂课的授课计划,不如谱写整个学日的总谱。

不言而喻,课是学日的基础。但是,儿童们来到学校不仅仅是为了上课,这不也是明白无疑的么?他们来到学校,既是为了上一堂堂互相交替进行的课,也是为了获知在学校里出现的新情况、新事物,为了与同学和教师互相交往,总之,为了在学校里致力于有趣的共同的事情。儿童不仅在课上接受教育,而且也通过整个学校生活的气氛、学校的整个交际和活动的体系接受教育。

我的实践使我坚信:

课的情感色彩和儿童在课上的认识渴望的强弱取决于儿童在整个学日中的生活是怎样予以组的织当我还是一个青年教师的时候,我曾理直气壮地带着通常的授课计划走进教室,并且自认为,有了它,可以万无一失地上课,如果发生别的什么问题,视具体情况再加以考虑,而现在,在积累了多年的经验之后我忽然谈论起什么学日的总谱来啦,这岂不有点不合常情么?未必。我个人并不认为在这里有什么不合常情的地方。是的,我害怕在与自己的小学生见面时,我对我们该怎样更好地、更聪慧地生活没有先见之明!我害怕盲目地对他们进行教育和教学!我担心不能完全彻底地为他们而献身,不能在与他们的交往中献出自己的全部知识和经验!此外,当时我还不完全懂得,我在谱写雄伟壮丽的、无与伦比的教育的乐曲,它要求我--乐曲的作者和演奏者--具有高超的职业艺术、优美的技巧、个人的风格,当然还要具有仁爱的心肠。

(二)教育“交响乐”的主旋律

第122学日。我打算从哪里入手呢?

今天我给孩子们准备了下述功课。

建议孩子们以《春天快要到来!》为题画一幅图画,听C·拉赫曼尼诺夫的短曲《春天快来了》、JI·阿萨季阿尼的诗歌《春天》的录音。△=?

这是一个智力测验题:在该图形中有几个三角形。

“我鄙视那朝三暮四的变节者”。--鲁斯塔韦利这段格言可在语文课上讨论寓言时运用。

ма·т·ктябрь·екабрь·юнь·оябрь·прель这一字谜的谜底是“родина”(祖国)。

(译者附注:上述俄文词自上而下分别为“三月”、“十月”、“九月”、“六月”、“十一月”、“四月”,用“·”表示空缺的几个字母,自上而下正好组成俄文词“祖国”。

很多孩子都喜欢读大数目的数字。他们可以互教互学(还可以辩论),怎样正确地把它们读出来。

我把所有上述课题分别画写于走廊里的黑板上(见下图示)。

我的大多数6岁岁学生每天均在上课开始前10-15分钟就来到了学校,有的提早20-30分钟到校。他们很喜欢停留在走廊里的黑板前,解答习题,热烈地讨论这些习题,甚至在课间休息的时候还会再一次聚集到这儿来。这仿佛是行将到来的认识活动的前奏曲。

课--是一个学日的总谱中的主要部分,象交响乐一样,课也有主题和主题的展开--课的课题和解答各种问题。怎样的课题?怎样的问题?从前,我在编写授课计划时,可根据教学大纲的内容写下这些课题:“课题--10以内数的加法和减法”、“课题--乌龟和蝎子”,等等。借助这些课题,一方面,我指引儿童把注意力集中到掌握教材上去,另一方面,又千方百计地制止他们做与课题无关的事,说与课题无关的话。难道谈论儿童生活中的新鲜事、在昨天他们感兴趣的问题,这能与加法和减法的课题有什么关系么?我干吗需要知道,某个儿童昨天晚上睡得怎么样,他看了什么电视,他知道了什么新闻,他家谁人病了?

当时我认为,所有这一切全是多余的,它们与课毫不相干,因此,我竭力不让偏离课题,不在这种在我看来所谓的“小事”上徒费时光。我竭力要使儿童把自己生活中种种快乐和悲伤的事,种种新的印象都丢在校门外的某个角落里,然后再走进校门,跨进教室,在教室里专心听我所教的功课。如果发现某个孩子心不在焉、思想开小差,我可能会对他说:“你想到哪里去啦?”如果发现某个学生从自己的书包里取出一个锡制的士兵玩偶,并着手玩弄了起来,我可能会指责他:“这是什么东西?你到课堂里干什么来着?”我很可能会从他手中一把夺下这个玩偶,并命令他回家时告诉自己的家长:明天得来学校一次。我可能会毫不客气地对这个学生的家长说:“您干吗不瞧瞧,您的孩子往书包里塞了些什么东西?他在课堂上思想开小差!”

是的,从前我很可能会这样做,因为当时我认为:课--这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它是使儿童排除日常生活中形形色色的引诱的最好形式。儿童进教室来了吗?这就是说,学习就是一切!就得让他学习!任何其他事情概不允许!但现在,过了很多年以后的今天,我已不这样做了。我改变了,我和我的教学法都已根本改变了。

感谢你们,亲爱的孩子们!我在小学里教育你们已有多年,你们每一代人都给我留下了自己的赠言和自己的忠告!在4年里我顺利地教会了你们每一个人读、写、算,用知识武装了你们,对你们的变化和成长之快,我自己感到非常吃惊!然而,看来,改造我自己较之使你们掌握知识要复杂得多。是的,我们--教师们,是这样的人:一旦我们习惯于那样地工作,一旦我们的工作方法在实践中一次证明行之有效,我们就会认为自己是扪心无愧的,精通了教育和教学的科学原理,并以“自己的方法”、“自己的原则”、“自己的教育学”自我陶醉和自吹自擂起来!难道可以认为,一个教师,他的实践有限,却能在某时某刻发现对像你们一类人--儿童进行教育和教学的万能的方法么?你们--就是永远地,一秒钟也不停滞的生活本身!

既然生活是如此不可抑制地在滚滚向前,既然它如此迅速在改变周围一切的面貌,既然你们如此迅速地在年复一年更新自己,以你们的才能和可能性而使我们感到惊讶,那末,我们做教师的有什么权利在芸芸众生中永远停留在奥林普斯山的山麓上,即既无进展也不变动呢?恰恰相反,我们应该一刻不停地奔向明天,奔向后天,体现出你们明天生活的精神,要像你们--儿童更新自己一样地更新自己,并以这样的面貌来到学校与你们见面!但是,如果我们--教师,有时实在难以转变过来,难以摆脱陈腐的死板公式的束缚,那怎么办!莫非我们要在远离热火朝天和飞速前进的生活之外的某个地方寻找一个安乐窝么?有一个问题始终在搅扰着我,这就是Π·Π·布隆斯基向我们大家提出的:要留神,是不是你自己常常充当了革新学校的主要挡路人!”不,不能是这样!决不容许肩负着创造生活的使命的教师延缓生活的进程,--哪怕这不是出于他的本意,哪怕他不懂得这一点,哪怕出于他的善心和具有教育的信念,--不容许他延缓儿童的前进运动。因此,不能让教师把自己的经验--哪怕是二十年、四十年的经验--看作是完美无缺的东西,不需要在与儿童每一次见面之前重新加以思考。如果这种情况还是发生了,有人停留在原有的经验上毫无进展,孩子们,你们就要坚定不移地帮助他对你们刮目相看!就我个人而言,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在对你们的教学和教育工作中,在培养你们成熟起来的过程中,一直把你们视为与我的善良意图作对的人,只是由于在你们之前好几代儿童的不懈努力,才使我改变了对你们的看法,把你们当作我在教育你们的工作中的战友。也正因为这样,才使我终于懂得了:

如果课的教育环境能使儿童生活变得愈益生动有趣和愈益充满着激情,他们就会喜欢上课。

那么,我深入钻研的课的主题究竟是什么呢?是的,我正要说这一问题,我的主题只有一个--发展中的儿童的生活,他们的成长。

无论是今天的课,还是170个学日中的所有的课,决定其成败的就是这一主题。那么,我又是怎样在课上展现这一主题的呢?概要地说,在课上应该突出儿童多方面的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中的主要之点,并加以深化。不用说,这就是儿童的个性、他们的认识兴趣、激起他们的认识(不言而喻,还有生活)渴望的活动形式,例如,独立探索、揭示事物的奥秘、自由讨论问题、解答难题、纠正教师的“错误”、论证自己的意见的正确性,等等。

不经过要求儿童不屈不挠地努力的细致耐心的工作,要使儿童掌握熟练技巧和发展能力是不可能的,但是,包含在整个认识活动体系中的这种学习劳动,儿童不可能是消极被动地接受的,在这中间,使儿童感受到成功的快乐的认识活动气氛起着有力的推动作用。

所有这一切乃是我要提出的教学论原则的理论根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