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苏]阿莫纳什维利实验教学体系与教育论著选读
24002500000024

第24章 教学:问题教学法(2)

在学习过程中,师生之间的关系基于这样一个事实:即学习活动是作为共同的事业而组织起来的。教师工作的重点应当是发展小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和对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发表自己观点的能力。鼓励学生跟教师一起进行讨论。这些布置作业的方法能激发学生的认识兴趣和学得更好的愿望。例如:“你们谁愿意来解答这些问题--有容易的,也有难一些的?”“明天我们将讨论这些方程式,谁愿意先走一步,来帮助我们解答这个问题呢?”“我不知道你们中间是否有人能发现从语法上分析句子的一些规则,有谁愿意试一试?”

或者说:“如果你们中间有人觉得这首诗不合自己的兴趣,那么就请他另选一首诗自己背诵出来。”

在实施问题教学的过程中,学生们得到了特殊的训练,发展了独立判断和活动的能力。在这方面尤其重要的是,要制定一些标准,学生可以根据这些标准来判断自己努力的方向以及获得的结果是否正确。根据所用教材、练习以及教学方法的性质,以实物、例题、图表、法则的形式为学生制定了标准。学生通过经常运用这些标准,渐渐对这些需要学习的范例有了充分的了解。

因为学生是教学过程的一部分,所以要求他们组成小组来对各种学习活动的结果及实际过程进行评价。教师提出一些专门的练习,以发展学生的下列能力:自我检查和检查别人作业的能力,发现和改正错误的能力,做课文填词练习并证明自己所填的词是正确的能力,作出条理清楚的概括的能力,分析和证明习题答案的能力,提出和证明假设,进行涉及处理图表的复杂智力活动和实际操作等能力。教师给学生布置一些作业,其目的在于使他们发现其中的错误,找出产生错误的原因以及改正错误的方法。学生的预见性也得到了培养,也就是说,学生可以预料到采用这套或那套方法后可能得到的结果。

教育实验中采用了各种由学生进行的评价练习和评定;检查和评价同学学习活动的结果,检查书面作业,相互提问并对所作回答进行评论,等等。通过这些方法,学生逐渐学会了依照这些模式来进行评价和评定。

另外,为实验班专门编写了各种辅助材料:学习手册、课本、成套的练习和教学法参考书,所有这些都符合教育实验的总体思想。在所有这些辅助材料中,教材的编制是以能促进问题教学法在课堂教学中的实施为目的的。

我们还作了很大的努力向家长和社会界解释,在实施没有分数的教育时,成人和儿童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其目的是为了使家长们更加关心他们孩子的发展的内容方面(与分数制的形式方面相对立):他们学习了什么,他们的长处是什么,他们遇到了什么困难,对什么感兴趣;他们表现出什么样的道德和伦理品质等。通过一些实际的例子,向家长们提供了一些能使孩子们的兴趣定向并使之参与创造性活动的方法和指导。我们努力把家长的注意力吸引到与学习动机的形成尽可能密切相关的动因上去,但对于子女在学校活动中的成功或失败不采用奖励或强制的手段。

孩子和家长每年二次(十二月和五月底)收到一份书面报告,它包括:孩子在各种知识领域中还存在哪些不足,建议如何提高技巧和改进学习习惯以及有关应该发扬的良好的性格特征和应该克服的不良品质的资料,等等。这些报告是有针对性的,教师事先与每一个孩子共同讨论过。除了这种报告以外,家长还收到自己孩子在学校所做的作文、数学作业、刺绣及图画的样本。很可能,孩子们在和家长谈论学校里的学习活动时,已经讨论过这些内容了。

我们是在1963年开始采用问题教学法进行教育实验的。开始时仅作为一个教学实验室(包括一个或两个班级),以后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大规模的实验。在格鲁吉亚共和国教育部的支持下,目前实验已经扩大到共和国的九个市和乡镇,大约有5000名小学生参加了实验。

(三)部分实验结果

研究者采用各种参数在不同的时期内对在教学中运用问题教学法所得的结果进行了测量。将所得的数据与采用常规教学法和分数制(五分制)的对照班的同样测验结果进行比较。在各种情况下都表明:实验班的学生比对照班相对应的学生具有更加丰富的知识并显得更为成熟。

调查是以长期观察以及给予实验班和对照班的学生一系列的作业和测验为基础的。以往对学生动机问题做过特别研究的苏联心理学家已得出这样的结论:对于小学生来说,分数是学习的主要因素。

分数造成了一些与儿童在社会团体中的地位有关的刺激,具体地说,小学三年级中大约有46%的学生学习是因为有来自家长的压力,或者因为感到有学习的责任和义务;仅有4%的学生是由于学习本身而形成了学习动机。在三年级的学生中,感到被学习责任、家庭作业和学习压得心情沉重的现象越来越普遍。这种状况已在实验中采用常规教学法的班级里得到证实。

实验班的学生比对照班的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加课堂教学活动。在56%的情况下前者更乐意接受老师布置的任务,积极主动地解决各种问题,参加各种讨论,自愿地发表意见,回答问题,等等。而在对照班里,仅17%的学生有类似的表现。在对照班里,有47%的学生在或长或短的时期内不去上学,而在实验班里,这种情况只占15%。

以下的情况同样值得注意:尽管对照班的学生往往能回答老师的提问或者解答给他们做的习题,可是大多数学生倾向于沉默。而在实验班里,即使学生不能确信自己的回答是否正确或者对事物的观察是否准确,他们仍然积极地加入班级的学习活动。

另外,作业习题和问题的性质有很大的区别。在实验班里,要求孩子们自己决定事情,对事物做出自己的判断,用批判的眼光提出问题,参与评定活动,提出假设和建议,作出“发现”,获得结果;而在对照班里,则要求学生记忆、跟读、抄写、背诵、复述、使用短语、听写、等等。

对照班的学生倾向于保持沉默,因为“如果你出了差错,你将得到一个坏分数。”然而,实验班的学生不怕出差错,他们渴望探索,与同学共同讨论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当让对照班的学生自由选择较容易或较难的作业时,几乎有一半的学生选择容易完成的作业,以便有把握取得一个好分数。即使向他们保证不对这些作业评分,他们仍然选容易的做。可以用这样一句话解释他们要这样做的理由:“要是老师改变了主意打了分呢?”只有在第二次当他们绝对相信老师不给作业打分时,对照班的大部分学生才会选择较难的作业。而在实验班里,在三次类似的情况下,所有的学生都选择较难的作业,并且可以这样来解释他们的选择:“做困难的题目可以接受更大的挑战!”

为了看出孩子们受分数束缚已经到了何种程度,做了下面的试验:要求孩子们从1-9中选择一个数字,然后说明自己选择这个数字的理由。实验班的学生们选择了所有的数字,并说出了种种理由,如:选择数字5(或其它数字),是因为它是他们生日的日期;选择数字7,是因为这个数字使他们想到了一位舞蹈者的舞姿;选择数字1,是因为它是这一组数字中的第一个;选择数9,是因为它数值最大并且在故事中经常提到它,如此等等。而在对照班里,几乎每一个学生都选择数字5,因为“5是最好的分数”,“我只想得5分。”

最后,关于孩子们选择朋友的动机因素的资料表明:实验班的学生们能与所有的儿童,或者具有良好品质的儿童,或者需要别人帮助的儿童(占全体儿童的83%)建立友好关系。在对照班里,有的儿童愿意与学业好的同学交往,因为“他们是学习最好的”,“每一个人都称赞他们”,或者“能从他们那里学到好的东西。”

在教学中采用问题教学法可以使儿童加速获得知识,发展他们各方面的能力和智力。问题教学法使得在实验班里实行每周学习五天、每节课35分钟的制度成为可能。

从进行了十五年之久的问题教学法实验中,我们可以得出下面的一些初步结论:

这种旨在指导孩子们学习活动的教学方法十分有益于培养小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及对于知识的渴望,而这种渴望又成为促进他们学业表现的因素。

问题教学法也不需要以分数、奖励或鼓励等形式作为外界刺激物。所有这些外界刺激物都会转移学生对学习的自然爱好;它们会妨碍孩子的认知活动和学习兴趣,并可能成为学习的目的,从而作为学习活动的刺激物取代了学习。

实验的成功提供了一种将评价成分应用到小学生学习活动中去的方法,也就是说,要培养一种将自己的学习结果与某些需要理解掌握的标准做比较的能力;这样就要求采用符合这一目标的一系列方法,制定出特定的课堂教学活动计划。

最后,旨在指导学习活动的问题教学法有助于发展学生良好的个性和道德品质以及创造性,有助于培养学生按照世界本来面目去客观和清醒地看待它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