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苏]休金娜学校教育教学观与《中小学教育学》选读
24012300000012

第12章 道德教育(1)

道德教育--学生全面发展的主要环节

教育过程并不是一些因素的简单的组合,在这个过程中要培养完整的个性。但是,在这个综合体中起主导作用的基本的、主要的因素是道德教育,这是整个教育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的、最为复杂的组成部分。一个人通过活动和交往形成对世界、对人们的各种各样的态度,这态度就是人的道德基础的写照。

正因为交往贯穿于一切活动,而道德因素又是个性的组成部分,所以在一切场合--游戏、学习、劳动、体育运动--道德因素总是伴随着个性同时得到反映的。一个学生和自己的一个同学一起准备功课,他不但自己学习,而同时又在帮助那个同学,因而他的活动动机不仅有认识方面的因素,而且还有道德方面的因素。在学校演剧活动中,学生醉心于自己所扮演的角色,而同时演剧也使学生有可能极其深刻地了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了解人的使命和生活的道德方面。一个人通过任何一项活动来理解并感受自己的行为和他人的行为,来形成对人们、对活动、对自己行为的各种态度,这就是一个人道德形成的过程。同时,应该注意的是:这些态度本身也影响着周围的现实,影响着这个人所处的环境的道德气氛。①由此可见,人们适应社会目的而形成的道德态度本身成为具有客观意义的因素。

在人的全面发展的总体系中,道德教育与该体系所包括的其他部分是相互作用的。任何一项具有道德动机并能促进道德态度形成的活动(社会活动、艺术活动、游戏、学习、劳动、体育运动)都是个性形成的重要源泉。

道德因素是通过学生的道德动机、道德态度、行为的道德表现(关心、体贴、互相帮助、对于事业和人们的忠诚)而进入人的全面发展体系的任何一个组成部分(智育、体育、劳动教育和美育)的。个性的道德形成的各个因素之间相互充实和对个性其他方面的教育工作也是在这些方面进行的。

道德教育过程是由教师组织和指导的:教师要设法创造能激发道德行为的必要的条件,选择必要的活动内容并在活动中为交往创造专门的情境,从而使劳动、游戏、学习的参加者之间的道德关系得以表现。同时,这个过程不仅受到有组织的影响,而且还受到自发的影响。这些自发的影响可能是并发的,并且可能对积极的影响起反作用,这就使得道德教育过程复杂化,因而就需要组织再教育。

如果能做到使受教育者本人参加教育过程,那么借助于自我教育,学生的道德形成就会进行得自由些、容易些,而且更有成效。

由此可见,道德教育贯穿于学生的任何一项活动,它使活动充满了一个人对世界、对人们的态度所具有的特殊性质。而在这些态度影响下形成的道德特征,乃是学生个性的核心。因此,列宁在向青年阐明共产主义教育的任务时强调指出:“应该使培养、教育和训练现代青年的全部事业,成为培养青年的共产主义道德的事业。”

苏维埃社会道德教育理论和实践的方法论基础

学校道德教育体系的思想基础来自社会的道德准则。共产主义的道德准则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伦理学中得到了科学的和哲学的论证,它对社会主义制度起着制约作用。

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伦理学是与资产阶级伦理学相对立的,它认为适用于一切时代和一切社会形态的永恒不变的道德是没有的。它认为道德是社会意识在历史上形成的复杂形式,它制约着人们在社会中的行为。随着社会及其物质基础的发展,道德也在不断地发展和变化。

在阶级社会中,道德具有阶级性。占统治地位的是统治阶级的道德。但与此同时,与之相对抗的阶级确立起另一种道德,即他们自己的道德。

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道德的分水岭是对待生产资料私有制的态度。资产阶级的道德,正如其前身--封建道德一样,维护私有制,巩固剥削;而无产阶级的道德,即共产主义道德,则以消灭私有制,消灭剥削为主要使命。

新道德的基础在资产阶级社会内部已经得到发展,而无产阶级就是新道德的体现者。

随着新社会的产生和发展,随着剥削的消灭,无产阶级的道德开始具有共产主义的全人类的道德的特征。掌握这种道德准则,把这些准则变为人们的意识和行为,这是向共产主义社会过渡的先决条件。

共产主义建设者的道德规范从道德的几个基本方面阐明了共产主义道德的准则,这几个方面就是:人对社会主义社会的态度;对劳动这个社会生活基础的新的共产主义态度;对人的态度(这些态度表现在集体主义、人道主义、同志式关系的原则中);对自己、对自己的行为、对自己个人品质评价的态度,等等。

共产主义建设者的道德规范为学校所实施的道德教育指明了基本方向。规范不仅反映了青年学生道德品质形成的主要方面,而且对我们时代的人、对具有高尚道德面貌的人、对同破坏共产主义道德准则的行为积极斗争的战士,进行了综合性的评述。

道德教育的任务

学校道德教育的任务取决于人的社会使命。在新社会的建设中,道德因素渗透在人们的劳动和其他活动中,它是一种实际的力量,是群众进行创造,是提高生产率,征服宇宙空间,在生产、技术、科学和艺术领域取得成就的一种实际的力量。

在一个正在成长的人的经验中,应该从小就体现出社会生活的道德准则。当共产主义道德准则在各方面的实际活动中、在人们的相互关系中得到确认,并在儿童和青少年的日常行为中得到巩固时,这些准则就会自然而然地成为建设新社会的成熟的人的习惯。儿童时代的反面经验常常是和分不清善恶,和破坏社会道德准则的实践,和人们相互之间不和睦的关系联系在一起的。这种经验会对人们以后的活动产生不良影响,而且会干扰他们的社会生活和个人生活。

正因为如此,道德教育的任务才显得特别重要,这些任务就是:

始终不渝地向儿童、少年和青年灌输社会道德准则;形成儿童自己的正面的道德经验;把学生的意识、感情、行为引导到掌握和实现共产主义道德的原则上去;形成作为社会主义社会成员的个人的道德面貌。

完成这些任务有它的复杂性,这就要求学校教育工作的整个体系要特别重视这种复杂性。

首先,灌输社会道德准则的过程是异常复杂的,而且充满着矛盾,因为这些道德准则与趋于衰亡的旧道德的残余是相关联的,而这些残余仍然存在于儿童所生活的小环境里,并影响着他的道德经验。

不管怎样,道德教育总是在一定程度上充满着斗争(与沮丧情绪、劳动中的懈怠态度、民族主义的种种表现、粗暴行为、与人们不友好的关系等等作斗争)。正是在这一方面,最需要的不仅是教育过程,而且是再教育的过程,按照A·C·马卡连柯的说法,这是一个艰巨而痛苦的过程。

解决道德教育任务的复杂性还在于,在我们社会现代人的道德面貌中包含着范围极其广泛的道德品质,这些品质决定着一个现代人对社会、对劳动、对人们、对自己的态度。这些品质之间有着极其复杂的相互联系和依存关系。如果在道德形成的实际过程中。破坏了这种联系,那么人的道德特征的总的和谐性就会失调。例如,一个人工作得很好,但对别人却可能漠不关心;或者一个人对家庭很关心,而对社会义务等等却漫不经心。在道德面貌形成过程中要防止这些矛盾的产生,并加强学校道德教育体系的协调性和衔接性,这是一项非常艰巨的工作。这不仅要求道德教育体系本身为正在成长着的人的道德面貌的形成拟定一个广泛的大纲,而且还要创造现实条件,组织学生的活动、交往和全部生活以形成真正的道德关系。

同时,还应该始终考虑到这样一种情况,即儿童的道德动机和行为不仅受到学校中有组织的道德教育体系的影响,而且还受到许多自发地起作用的因素的影响:周围环境、街道、和邻居小朋友的自由交往,以及和参与儿童生活的成人的自由交往。应该承认,儿童对后一种影响的感受往往要比学校有计划的教育影响更加强烈、更加深刻。

由此可以得出结论:学校的道德教育体系对学生道德形成的影响,应该超过学校以外的影响;道德教育体系应该考虑到儿童的心理、儿童的生活环境和个人经验,以便使教育符合儿童的需要,激发儿童对道德完善和自我教育的迫切愿望。至于如何制止不良影响,这也是教育过程的一个复杂部分。在这方面,对学校道德教育体系来说,是没有什么小事可以忽视的,重要的是要能预见并估计到很多情况,但是最主要的还是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发展学生对道德的深刻感受和使学生表现出有道德的举止和行为。

道德教育大纲

学校的道德教育应当有一个内容广泛的大纲,以形成学生各方面的道德品质。这份牵涉面广而且内容复杂的大纲,其主要方面是根据道德规范确定的,它包括如何形成学生对社会、对劳动、对人们、对自己的态度。

我们在说明学生道德教育大纲中的基本道德品质时,应该注意到,道德教育体系是以形成完整的有道德的个性为目的的,个性道德面貌的每一个组成部分都是受其他组成部分制约的,并且本身也对它们起影响。

培养能决定社会态度的道德品质培养对社会的态度--这意味着培养这样一些道德品质:苏维埃爱国主义、公民责任感、无产阶级国际主义。正是这些道德品质决定着我们这个时代的人的社会目的性,因为这些品质不仅反映出公民的志向、苏维埃人活动的社会动机,而且体现出他们为祖国多作贡献的实际行动。

苏维埃爱国主义是共产主义道德的一个复杂的特征。列宁当时曾经揭示过俄罗斯人民爱国主义的种种表现:热爱祖国,为自己的人民的劳动而感到自豪,憎恨祖国的敌人、奴役者和压迫者,以及为自己祖国的繁荣富强而主动积极地奋斗。

在苏维埃人的道德面貌中,所有这些特征都体现在公民责任感中。公民责任感体现出最高尚的行为动机--以人的社会义务及其在社会中的使命来确定他的行为;公民责任感反映出这样一些不可分割的特性,如荣誉感、自尊感、为自己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摆脱了剥削的社会的一员而产生的自豪感;公民责任感还体现出社会积极性,这不仅是一种愿望,而且是通过社会公益活动来改善生活环境的一种能力。

无产阶级国际主义是以我们社会的多民族性为客观依据的。国际主义作为共产主义道德的一个原则,丰富了爱国主义的志向,它使爱国主义不局限于民族主义的狭隘范围内。

正如党的第二十五次代表大会所指出的并在苏联宪法年)中所写明的那样,在我国已经建立了具有成熟的社会主义社会关系的社会,在这个社会里产生了人们的一个新的历史共同体苏联人民。

苏联共产党第二十五次代表大会强调指出,要在青年一代的意识中确立苏维埃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国际主义的思想,这始终是党的极其重要的任务之一。

培养与各个民族、各个国家的儿童的国际主义友好感情和同志关系,有助于巩固学生的公民志向。居住在苏联的各族人民的成就,各民族地区的自然特点以及他们的民族传统和艺术不断丰富着祖国这个概念。

无产阶级国际主义有助于发展学生之间的人道主义关系,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各国人民的阶级团结,更好地掌握列宁的民族政策思想和各国人民的无产阶级思想体系。

共产主义劳动态度教育共产主义的劳动态度体现了共产主义道德的特点,它实际上决定着人们整个活动的目的性,因为离开了劳动,离开了为社会、为人们而进行的活动,生活就失去了道德内容。

学生共产主义劳动态度的主要特征是:高度的劳动自觉性,认识到劳动对整个社会、对每个人的重要意义,热爱劳动,愿意参加集体劳动,尊重成年人的劳动,尊重每一个为造福社会而劳动的人。

在劳动活动中会出现高度的劳动热情、对劳动过程的创造性的态度、主动性、积极性、对丰硕的劳动成果的向往、为集体的劳动成果而感到的欢乐和自豪,因此,劳动过程本身在很大程度上能巩固学生的劳动态度。

在劳动过程中组织儿童之间的交往:互相帮助,共同感受,客观地评定自己的劳动和同学的劳动(劳动质量、劳动的效果)--这一切能使学生的共同劳动成为道德教育的学校,并对社会目的性的形成作出宝贵的贡献。

培养对人们的道德态度对人们的道德态度是通过学校,通过教育过程形成的,其最重要的道德品质是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

集体主义产生于无产阶级的道德、工人阶级的共同利益及其在阶级斗争中的团结一致。随着新社会的发展,作为共产主义道德原则的集体主义体现在为达到共同目的而进行的各项活动、行为和劳动之中。

在一个正在成长的人的个性形成过程中,集体主义是个性目的性的一个主要环节。它渗透到这个人的每一个道德特征中,他的性格中,甚至他的智力特性中。

爱国主义、人道主义、国际主义的情感和行为、共产主义的劳动态度、高度自觉的纪律性--所有这一切离开了对儿童的集体主义情感的培养就不可能实现。而作为资产阶级道德基础的个人主义是形成这些品质的障碍。

勇敢、大胆、原则性、主动性--所有这些意志特点在一个集体主义者身上表现得非常强烈而且积极,这是一些儿童个人主义者所无法比拟的。

集体主义还影响到对人的认识能力和智力的磨练。对于一个集体主义者来说,甚至连他的认识积极性也往往不同于寻常:这种积极性表现为他渴望参加共同活动,以别人的成就来衡量自己,愿意把自己的知识告诉别人,在遇到困难时乐意帮助与自己一起参加活动的人。毫无疑问,所有这一切会增强作为个性特征的集体主义,并影响学生认识能力的发展。

由此可见,集体主义作为一种道德品质,具有种种表现。这些表现如同许多纤细的线分布在学生的生活、活动和交往之中。集体主义突出的特点是:渴望而且善于把个人利益同集体利益结合在一起;积极参加集体的一切活动,在活动中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善于听取别人的建议和要求;善于并乐于既当好集体中的一个组织者,同时又能当一个良好的、模范的执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