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认识兴趣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
在新出现的社会要求和科技进步的要求下,苏联教学论越来越重视从现代人的未来生活和活动的远景出发,培养学生的积极的、创造性的和独立性的个性,其中特别重视认识的内部改造问题、使学生掌握各门学科的主导思想问题、科际联系问题、形成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问题;越来越深入地研究学生的内部动力问题--学习动机、需要、兴趣、对知识和活动的态度问题;越来越深入地研究学生的交往和集体关系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创造一种良好的小气候问题。
在心理学家们的着作里,正在研究学校如何发展学生的高层次的概括类型,如何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学生在掌握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从事创造性的活动。
教学论专家们正在探索多种途径来提高教学效果。例如,问题教学学派主张发展学生的独立探索能力,反对要求学生用统一规定的刻板方法解题;主张从学生的个体特点出发布置区别对待的题目,以便取代面向全班的统一布置的认知任务。学生在课堂上的独立活动的比重有所增长。但遗憾的是,这些科学研究的成果还没有进入实践,没有使教学过程得到根本改善。
我们提出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认识兴趣的思想,旨在有目的地利用教和学的两方面的客观和主观的有利因素。这一思想有助于探寻这样一些手段,它们能把学生吸引过来,使学生从内心愿意跟教师一起参与共同活动,使学生的学习处于积极状态。而教师的教学活动,一旦依靠学生的经验和兴趣,利用学生宝贵的志向和需求,就能在教学过程中取得很大效果。
苏联教学论在研究学生的认知兴趣时考察的中心问题是:认识兴趣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问题;认识兴趣的源泉以及激发这种兴趣的方法问题;作为学习动机的认识兴趣与认知活动方式的相互制约的关系问题;各种教学观点对兴趣的影响问题。
对于在教学过程中激发认识兴趣的源泉和激发认识兴趣的方法的考察使我们看到:兴趣中的客观依据和主观依据是相互作用的,对兴趣的产生客观上具有价值的教学内容,只要借助一些特殊的激发兴趣的方法,就能使学生感到亲近。与此同时,一旦学生成为活动的主体,他就从活动过程中得到特别的满足,体验到一种智力活动的欢乐,而这种欢乐感又进一步强化了认识兴趣。
在这个领域里进行的研究还发现:认识性刺激和社会性刺激是一致的,例如,学生对学习(以及对别的任何活动)的兴趣在交往的影响下会得到强化和发展。在交往中,大家交流信息,相互合作,对活动参加者的倡议给予支持,能够创造良好的人际关系的气氛。
在激发学生认知兴趣的研究中,教学方法问题是十分重要的。
对教学方法的研究,应当着眼于如何利用学生活动的内在潜力。在这方面,现代教学论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学生活动的动机领域和操作领域的相互制约性的问题。学者们的研究表明:学习兴趣是在学生掌握概括性技能(ОбобщенныеУмения)的影响下形成的,而掌握这些必要技能的过程又受到认知兴趣的影响。把激发兴趣和掌握技能密切联系起来,才有可能使学生取得成功,而取得成功又能激励学生进行更大的追求。研究表明,认知兴趣在问题教学中起很大作用。因为,一方面,问题教学的高潮是使知与未知、过去的经验与获得新知识和新方法之间的矛盾尖锐化,另一方面是依靠构成认知兴趣的心理结构的那些积极过程来解决问题,查明事物的本质联系。
程序教学和算法化教学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认知兴趣。总之,教学效果的取得不是只依靠某种单一的教学类型来达到的。各种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的配合运用,能在更大的程度上促使学生的外部操作和内部过程积极化,激发学生的学习独立性,对培养认知兴趣发生良好的影响。
在教学过程中,认知兴趣贯穿于教学的所有功能中(认知、教育和发展)。以认知兴趣作为依靠点,能够综合地促进学生的整体个性的形成。
教学的认知功能的发挥,如果能利用学生的学习兴趣,把知识的客观价值与学生的意识过程密切联合起来,就能使认知达到更高的水平,给教师和学生的活动带来满足。
教学过程中的认知功能的发挥也有相当复杂的情况。这不仅因为学生要思考和理解的信息范围很广泛,而且要注意学生获得这些信息的过程。学生的一个学习日排满了各种作业,解答这些作业的过程是很紧张的。教师不应当让学生在整节课上都处于紧张状态。
如果一位教师在自己的课上让学生高度紧张,那么别的教师在他们的课上就会损失很多。作业紧张努力这当然是教学过程发挥认知功能的重要条件。但是,这种紧张和努力并不能创造内部动机,而内部动机是每一个教师都应当促使其形成并加以依靠的。
进一步说,兴趣并不能取消紧张和疲劳,它只不过是为学生求取知识“扫清道路”,使掌握知识变得比较容易、比较自如而已。有了学生的兴趣作为依靠的学习,有利于学生掌握教学内容也有利于培养学生把学习作为一种愉快而欢乐的活动的个人态度。
学生的认知兴趣对于发挥发展性教学的职能十分重要。可以把认知兴趣称作学生认为有意义的一切过程的“充电器”;所谓“有意义的过程”,是指学生在选择性的认知领域里对学习活动有参与意识的那些过程。有了这样的认知兴趣,就可以克服学生对学习、对学校的冷淡态度和无所谓的态度。认知兴趣可以给任何内部过程增加亲身参与、全身心投入的成分,提高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和情绪积极性。
认知兴趣也是学生个性的一般发展的指标。学生掌握知识有不同的水平,学生所能达到的概括水平也各有不同,同时,这也说明认知兴趣有不同的水平。有些学生只对描述性的和事实性的东西感兴趣,这说明他们的智力活动和认知兴趣尚不成熟。只有进入知识的深层,探寻其因果联系和内部联系的本质的兴趣,才能表明学生达到了较高的概括水平。
但是,不容置疑的是:学生有了认知兴趣,就能保证他们较迅速、较扎实地掌握知识,也有利于他们获得心理活动的高级形式。发展性教学的职能只有依靠兴趣才能发挥,同时,它又能使兴趣更加丰富。认知兴趣已经进入学生个性品质和性格特征的结构之中。好奇心、求知欲、对周围发生的事情的参与感,--这一切都跟兴趣交织在一起,兴趣在任何情况下,在人的活动和生活中始终都要表现出来。
正由于此,认知兴趣跟教学的教育职能就有了直接联系。
前面谈到过,兴趣和态度是融和在一起的。而人的态度又是跟情绪表现、观点、立场以及个人的微妙体验(认知体验、道德体验、审美体验)密不可分的。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职能,表现在使学生能处理好集体和个人的关系、学习和活动的业务关系以及人际关系。
使学生对世界观问题和作为世界观的基础的自我认识问题产生兴趣,使学生积累必要的知识背景和生活经验,才能为教师形成学生的世界观提供肥沃的土壤。学生在兴趣的影响下才能提出他们所深切关心的问题,才能体验到自己对世界观、自我认识领域里的一些复杂问题需要解答的心情。
我们的教学内容都是有思想方向性的。只要学生对获得知识的过程有好感,从思想上和内心里愿意接受这些知识,就为信念的培养打下了良好基础。
和认知兴趣相关连的是,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培养学生具有活动家的品质:组织性、目的性、办事有条理、有意志、有创造精神。据分析,并不是所有学生都能做到这一点,许多学生不会运用合理的工作方法,办事目标不明确,精力分散,遇到困难就泄气,干事有始无终。这里的问题不在于某些技能的培养,而在于对学生的教育和他们的自我教育。如果教师把活动安排得引人入胜,把教学过程组织得稳妥、均衡、高效,就会对学生发生影响,有助于他们克服自我安排中的缺点。
教学的教育职能也渗透在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在集体中的交往过程中。认知兴趣能丰富交往过程。在兴趣的基础上,大家相互交流知识和技能,交流合理的活动方法,有助于加强学习气氛,提高活动效果。在有稳定的认知兴趣的班集体里,在课堂上就没有必要用外部手段来维持纪律,也不用担心学生懒惰和思想不集中。
大家积极地参与活动,专心致志地讨论所关心的问题,交流读书心得,交流彼此获得的广泛信息,--这一切都有助于提高学习效果,加强学生的社会联系,培养集体观念。
总之,在认知兴趣的影响下,教学的各种职能将结合成教师和学生的活动的统一体,使教和学都进行得更加有效,减少损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