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兼综百家”思想与教育论著选读(第一辑·第九卷)
24017300000025

第25章 议论(10)

孟轲[原文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孟子·公孙丑下》

[注释天时:指季节和气候因素。在古代,这方面的因素对于攻城守备是很重要的。有些学者把这里所说的“天时”同阴阳五行说联系起来,无据。地利:指城高池(护城河)深、兵甲坚利、米粟充裕等物资条件。人和:指人民支持,大家齐心协力。

郭,指外城。

亲戚:是指同王室有亲缘关系的臣民。畔:同“叛”。

[原文齐人伐燕,取之。诸侯将谋救燕。宣王曰:“诸侯多谋伐寡人者,何以待之?”孟子曰:“臣闻七十里为政于天下者,汤是也,未闻以千里畏人者也。《书》曰:‘汤一征,自葛始。’天下信之,东面而征西夷怨,南面而征北狄怨,曰:

‘奚为后我?’民望之,若大旱之望云霓也。归市者不止,耕者不变,诛其君而吊其民,若时雨降,民大悦。《书》曰:

“傒我后,后来其苏。’今燕虐其民,王往而征之,民以为将拯己于水火之中也,箪食壶浆以迎王师。若杀其父兄,系累其子弟,毁其宗庙,迁其重器,如之何其可也?天下固畏齐之强也,今又倍地而不行仁政,是动天下之兵也。王速出令,反其旌倪,止其重器,谋于燕众,置君而后去之,则犹可及止也1。”

(《孟子·梁惠王下》

[注释事在齐宣王六年。

引文或出自逸书《汤征》。

吊:安抚。

若时雨降:好象天降时雨。

傒(xī);等待。后:国君。此指汤。

苏:复苏。

若:你。指齐宣王。

倍地:增地一倍。

旄:同“耄”,八、九十岁的老人。倪:同“儿”。反其旄倪:把抓来的老人、儿童送回去。

置君:择立国君。

1犹可及止:还来得及使各国停止兴师伐齐。

[原文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此所谓率土地而食人肉,罪不容于死。故善战者服上刑,连诸侯者次之,辟草莱、任土地者次之。

(《孟子·离娄上》

[注释连诸侯:指联合某些诸侯攻打另外的国家。战国时期的合纵、连衡即属此类。

辟草莱:垦荒。任土地:根据土地的面积和等级征收不同量的赋税。垦荒和这种税制破坏了孟子理想的井田制,故为孟子所反对。

[原文孟子曰:“不仁哉,梁惠王也!仁者以其所爱及其所不爱,不仁者以其所不爱及其所爱。”

公孙丑曰:“何谓也?”

“梁惠王以土地之故,糜烂其民而战之,大败;将复之,恐不能胜,故驱其所爱子弟以殉之,是之谓以其所不爱及其所爱也。”

(《孟子·尽心下》

[注释“仁者”二句:实行仁政的国君把他对待亲爱者的恩德推行到非亲爱者的身上,不实行仁政的国君把对待非亲爱者的坏事推行到亲爱者的身上。

将复之:准备再战。

[原文有人曰:“我善为陈,我善为战。”大罪也。国君好仁,天下无敌焉。南面而征,北狄怨;东西而征,西夷怨,曰:

“奚为后我?”武王之伐殷也,革车三百两,虎贲三千人。

王曰“无畏!宁尔也,非敌百姓也。”若崩厥角稽首。征之为言正也,各欲正己也,焉用战?

(同上[注释陈:通“阵”。

北狄:今木作“北夷”,据焦循《孟子正义》引闽监毛三本校改。

《孟子·梁惠王下》有“南面而征北狄怨”句,亦作“北狄”。

贲(bì):唐兰着文以为此字与“帔”近,帔即披肩,虎贲即披着虎皮披肩的武士。(唐文载《文物》1979年第5期宁尔:安定你们。

厥:顿。角:额头。厥角与稽首均为磕头之意。

[原文春秋无义战,彼善于此,则有之矣。征者,上伐下也,敌国不相征也。

(同上[注释敌国:地位相等的国家。

荀况[原文凡用兵攻战之本在乎壹民。弓矢不调,则羿不能以中微;六马不和,则造父不能以致远;士民不亲附,则汤、武不能以必胜也。故善附民者,是乃善用兵者也。故兵要在乎善附民而已。

(《荀子·议兵篇》

[注释壹民:统一国民的思想行为。

羿:相传为夏代有穷氏部落首领,以善射着称。微:小目标。

六马:古帝王用六匹马驾车。

造父:周穆王的御者,以善御着称。

[原文陈嚣问孙卿子曰:“先生议兵,常以仁义为本。仁者爱人,义者循理,然则又何以兵为?凡所为有兵者,为争夺也。”孙卿子曰:“非女所知也。彼仁者爱人,爱人故恶人之害之也;义者循礼,循礼故恶人之乱之也。彼兵者,所以禁暴除害也,非争夺也。故仁人之兵,所存者神,所过者化,若时雨之降,莫不说喜。是以尧伐兜,舜伐有苗,禹伐共工,汤伐有夏,文王伐崇,武王伐纣,此四帝两王皆以仁义之兵行于天下也。故近者亲其善,远方慕其义,兵不血刃,远迩来服,德盛于此,施及四极。”

(同上[注释陈嚣:荀子弟子。

循理:遵循礼义。

所存者神:指仁义之师驻守的地方很快出现社会安定的奇迹。

化:教化。所过者化:指仁义之师经过的地方得到教化。

说:同“悦”。

义:今本作“德”,据王念孙校改。

[原文李斯问孙卿子曰:“秦四世有胜,兵强海内,威行诸侯,非以仁义为之也,以便从事而已。”孙卿子曰:“非女所知也。女所谓便者,不便之便也。吾所谓仁义者,大便之便也。彼仁义者,所以修政也。政修则民亲其上,乐其君,而轻为之死。故曰:凡在于君,将率末事也。秦四世有胜,諰諰然常恐天下之一合而轧己也,此所谓末世之兵,未有本统也。故汤之放桀也,非其逐之鸣条之时也;武王之诛纣也,非以甲子之朝而后胜之也,皆前行素修也1,此所谓仁义之兵也。今女不求之于本而索之于末,此世之所以乱也。”

(同上[注释李斯:荀子弟子,后为秦相。

秦四世:当指李斯入秦以前的四代秦王。秦至惠文王十四年始更元称王,以下有武王、昭王、孝文王、庄襄王。据《史记·秦本纪》,孝文王即位仅三日。如不把孝文王计算在内,则四世当指惠文王、武王、昭王、庄襄王四代。

以便从事:怎么方便就怎么干。

君:今本作“军”,据《荀子集解》引卢文弓召校改。

率:通“帅”。

諰(xǐ)諰然:恐惧的样子。

末世之兵:乱世用兵之法。

本统:指实行仁义。

鸣条:古地名,今山西省运城县安邑镇北。相传商汤起兵,追逐夏桀至此进行决战,最后消灭了夏师。

甲子之朝:甲子那天早上。此时相传为周武王诛纣灭商纣的日子。

1皆前行素修也:都是以前一贯实行仁义的结果。

附《管子》语[原文夫兵虽非备道至德也,然而所以辅王成霸。今代之用兵者不然,不知兵权者也。故举兵之日而境内贫,战不必胜,胜则多死,得地而国败,此四者用兵之祸者也。四祸其国而无不危矣。大度之书曰:举兵之日,而境内不贫,战而必胜,胜而不死,得地而国不败。为此四者若何?举兵之日,而境内不贫者,计数得也;战而必胜者,法度审也;胜而不死者,教器备利,而敌不敢校也;得地而国不败者,因其民也。

(《兵法篇》

[注释兵权:指用兵权衡利害得失。

大度之书:无考。

计数得也:是由于在经济上筹算得当。

法度审也:是由于法纪严明。

教器备利:军事训练和军事装备都很好。校:对抗。

因:顺应。因其民:指顺乎占领国居民的基本生活要求。

[原文成功立事,必顺手礼义。故不礼不胜天下,不义不胜人。故贤知之君,必立于胜地,故正天下而莫之敢御也。

(《七法将》

[注释正:通“征”。

[原文为兵之数;存乎聚财,而财无敌;存乎论工,而工无敌;存乎制器,而器无敌;存乎选士,而士无敌;存乎政教,而政教无敌,存乎服习,而服习无敌;存乎遍知天下,而遍知天下无敌;存乎明于机数,而明于机数无敌。故兵未出境,而无敌者八。

(同上[注释为兵之数:指用兵方法。

而财无敌:使资财无敌于天下。以下各“而”句均仿此。

论:通“抡”,选择。论工:挑选技术高明的工匠。

器:指兵器。

服习:指军事训练。

遍知天下,指搜集各国情报。

机数:指战机和作战策略。

[原文小征,千里遍知之。筑堵之墙,十人之聚,日五间之。

大征,遍知天下。日五间之,散金财用聪明也。故善用兵者,无沟垒而有耳目。兵不呼儆,不苟聚,不妄行,不强进。呼儆则敌人戒,苟聚则众不用,妄行则群卒困,强进则锐士挫。故凡用兵者,攻坚则轫,乘瑕则神。攻坚则瑕者坚,乘瑕则坚者瑕。故坚其坚者,瑕其瑕者。屠牛坦朝解九牛,而刀可以莫铁1,则刃游间也12。

(《制分篇》

[注释“筑堵”三句:即使是对一墙之隔、十人之会这种细小情况;也要每天侦察五次。间:间谍。此作动词,有刺探、侦察的意思。

“日五”二句:要做到“日五间之”,就要花钱收买耳目。五:今本作“一”,据上文改。

儆:同“警”。呼儆:高声报警。

苟聚:随便集合。

不用:不肯效力。

“攻坚”二句:攻坚容易受阻,攻其薄弱部分就会取得奇效。

轫:刹住车轮的木头。此作动词,阻止的意思。瑕:玉上的疵斑;罅隙。此指敌军的薄弱点。

二句意为:攻坚,则其薄弱部分也会变得坚固;攻弱,则其坚固部分也会变得薄弱。

坚其坚者:对敌方的坚固部分暂不去攻击,让它暂时坚固一段时间。

瑕其瑕者:削弱其薄弱部分。

坦:屠牛者之名。

1莫:削。

12刃游间也:是因为他的刀刃总是在牛体骨肉之间的空隙中活动。

[原文重静者比于死,重作者比于鬼,重信者比于距,重诎者比于避。夫静与作,时以为主,时以为客,人贵得度。知静之修,居而自利;知作之从,每动有功。故日“无为者帝”,其此之谓矣。

(《势篇》

[注释“重静者”四句:用兵尚静时,近于不动的死尸;尚动时,近于迅疾的魔鬼;尚伸时,近于税利向前的鸡爪;尚屈时,近于不前的跛足。重:尚。句中各“重”字,今本作“动”;鬼:今本作“丑”,分别据俞樾、郭沫若校改。比:近。信:通“伸”。距:鸡爪。诎:通“屈”。

避:通“辟”。

人:今本人字在“时以为主”下,据许维校正。

“知静”四句:懂得尚静需要遵循的原则,静处时就能自得其利;懂得尚动要遵从的原则,每次行动都会有成效。修:学习,遵循。

(十四)名辨名辨,即名实之辨,是讨论概念(名)同它所代表的事物(实)之间的关系问题。稷下是战国名辨思潮的策源地。这不仅因为稷下许多学者都讨论过名实问题,而且因为名辨的一些基本命题,如“白马非马”,也由稷下学者较早提出。名辨思潮在稷下经历了前后两个发展阶段。前一阶段对名实问题的讨论,还没有取得完全独立的形式。如淳于髡有“先名实者,为人也;后名实者,自为也”的说法,其中也包涵有名实相符的思想,但他所说的名实是就人的名位与其实际作用的关系讲的,并没有上升到一般理论的高度。前面辑录的孟子与告子的人性之辨,也涉及名实问题,但他们的谈论还没有脱离政治伦理的范围。宋、尹文则有所不同。他们主张“名当”、认为“名不得过实,实不得延名”,坚持先名后实、名宜符实的名实观。其说虽较简略,但具有一般认识论的意义。其后,儿说先于公孙龙倡“白马非马”说;田巴以辩论“离坚白、合同异”等问题而闻名稷下。这些命题的出现,标志名辨已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取得了独立的思辨性质。稷下后期学者荀子还从制名的原因、根据、原则等方面建立自己的名实理论,对中国古代逻辑学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名辨思潮的出现和发展,是中国古代思维活动深入发展的标志,在认识论和逻辑学方面有积极意义。但后期名家离形言名,具有空谈倾向,故受到荀子、鲁仲连、邹衍等人的批评。

在《管子》书中,除宋、尹的《心术》、《白心》二篇外,《宙合》、《枢要》也言及名实问题,所论比较简略,思想接近宋、尹学派。

淳于髡[原文淳于髡曰:“先名实者,为人也;后名实者,自为也。夫子(按,指孟子)在三卿之中,名实未加于上下而去之,仁者固如此乎?”“有诸内,必形诸外。为其事而无其功者,髡未尝睹之也。”

(《孟子·告子下》

宋尹文[原文物固有形,形固有名。名当,谓之圣人。

“物固有形,形固有名”,此言名不得过实,实不得延名。

姑形以形,以形务名,督言正名,故曰“圣人”。

(《管子·心术上》

凡物载名而来,圣人因而财之而天下洽。名实不伤,不乱于天而天下治。

(《管子·心术下》

原始计实,本其所生。知其象,则索其形;缘其理,则知其情;索其端,则知其名。是以圣人之治也,静身以待之,物至而名自治之。正名自治,奇名自废。名正法备,则圣人无事。

(《管子·白心篇》

上圣之人,口无虚习也,手无虚指也,物至而命之耳。

发于名声,凝于体色,此其可喻者也;不发于名声,不凝于体色,此其不可喻者也。及至于至者,教存可也,教亡可也。

(同上儿说[原文儿说,宋人,善辩者也,持“白马非马”也,服齐稷下之辩者。乘白马而过关,则顾白马之赋。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田巴[原文齐之辩者曰田巴,辩于徂邱,议于稷下:毁五帝,罪三王,訾五伯,离坚白,合同异,一日而服千人。

(《太平御览》卷46引《鲁连子》

荀况[原文今圣王没,名守慢,奇辞起,名实乱,是非之形不明,则虽守法之吏,诵数之儒,亦皆乱也。若有王者起,必将有循于旧名,有作于新名。然则所为有名,与所缘以同异与制名之枢要,不可不察也。

异形离心交喻,异物名实玄纽,贵贱不明,同异不别。

如是,则志必有不喻之患,而事必有困废之祸。故知者为之分别制名以指实,上以明贵贱,下以辨同异。贵贱名,同异别,如是,则志无不喻之患,事无困废之祸,此所为有名也。

然则何缘而以同异?曰:缘天官。凡同类同情者,其天官之意物也同;故比方之疑似而通,是所以共其约名以相期也。·心有征知。征知,则缘耳而知声可也,缘目而知形可也,然而征知必将待天官之当簿其类然后可也。五官簿之而不知,心征之而无说,则人莫不然谓之不知,此所缘而以同异也。

然后随而命之:同则同之,异则异之;单足以喻则单1,单不足以喻则兼12;单与兼无所相避则共13,虽共,不为害矣。知异实者之异名也,故使异实者莫不异名也,不可乱也。犹使同实者莫不同名也14。故万物虽众,有时而欲遍举之,故谓之物。物也者,大共名也15。推而共之,共则有共,至于无共然后止。有时而欲偏举之16,故谓之鸟兽。鸟兽也者,大别名也。推而别之,别则有别,至于无别然后止。名无固宜,约之以命,约定俗成谓之宜,异于约则谓之不宜17。

名无固实,约之以命实,约定俗成谓之实名。名有固善径易而不拂18,谓之善名。物有同状而异所者19,有异状而同所者,可别也。状同而为异所者,虽可合,谓之二实。状变而实无别而为异者,谓之化20;有化而无别,谓之一实21。此事之所以稽实定数也2,此制名之枢要也。后王之成名,不可不察也。

(《荀子·正名篇》

[注释名守慢:遵守统一名称的事松懈下来了。

诵数之儒:讲述典章制度。

所为有名:制定名称的原因。

所缘以同异;名称有同有异的根据。

“异形”四句:在事物形体不同、人们的认识不一致的情况下交换看法,往往会把不同事物的名实问题搞乱,从而造成贵贱不明、同异不别的情况。离心:指人们在认识上的差异。玄:借为“眩”,混乱。纽:纽结。

天官:指人体感官。

意物:对事物的感觉印象。

约名:共同约定的名称。期:期会,交往。

征知:对感觉得来的印象进行验证。

簿:同“薄”,接近。类:指感官外的物类。

1单。单名。

12兼:复名。

13避:通“背”。违背。共:共名,即类概念。

14同实:今本作“异实”,据《荀子集校》引“或曰”校改。

15大共名:指外延更大的类概念。下句“别名”指比共名低级的类概念。

16偏举:进行部分概括的意思。今本作“遍举”,据俞樾校改。

17异于约:不是约定俗成的。

18径易:简易。拂:违背。

19所:处所。此作实体解。同状异所:形状相同而实体不同。

20“状变”二句:形状发生变化而实体没有差别但成为两种东西的,就叫做“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