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道统”教育思想与教育论著选读(第二辑·第六卷)
24019200000023

第23章 教育文论选读(7)

相国:即宰相。其名始自战国,见于《史记赵世家》。汉初置丞相,十一年更名相国。郑公:指郑。字文明。少好学而善为文。大历进士。代宗朝官至知制诰,德宗朝供内职十三年,顺宗朝拜中书平章事,宪宗初掌政,因谦默无闻贬退。性恬澹而耽悦典籍,好与博学之士讲论。事见两《唐书》本传。清陈景云《韩集点勘》卷三云:“按史言,公举进士,投文公卿间,故相郑余庆颇为延誉,由是知名。盖郑相知公在早岁,非自江陵召还始受知也。公登第之岁,郑入翰林。其后郑相自以‘职亲地近’,遂与公久不相闻。及贞元之季,公始登朝,而郑相已远谪,再秉国钧,因悉征其历年诗文也。”韩集有与郑余庆书启三篇,其中《上郑尚书相公启》说:“愈幸甚,三得为属吏,朝夕不离门下,出入五年。窃自计较,受与报不宜在门下诸从事后。”言相互间关系最详,未及郑之延誉及早岁相知事。郑余庆延誉事见载《旧唐书韩愈传》,但与本文“不敢相闻”云云不吻。宋人廖莹中以为郑相即郑,洪兴祖《韩子年谱》说:元和“元年相国郑余庆、郑。公为国子博士在去年(元年)六月,时余庆已罢相。公所见郑公,即郑。”今人童第德《韩集校诠》卷十三:“永贞元年八月,顺宗逊位,宪宗立,以郑余庆同平章事,元和元年四月,郑余庆罢相。公言:‘元和元年六月,自江陵法曹诏拜国子博士,始进见今相国郑公。’时郑余庆已罢,则所见邦公为,非余庆也。公述郑语云:

‘吾见子某诗,吾时在翰林,职亲而地禁,不敢相闻。’,德宗时为翰林学士,累迁中书舍人,宪宗即位,为中书侍郎,同平章事,与公所述相合。是郑相为郑,的然无疑。”宋人樊汝霖、朱熹均以为是郑,其说是。

集诗:某些诗作。

吾时三句:郑自贞元九年入内职,至德宗末年,历任起居郎、翰林、知制诰,颇受见重。韩愈于贞元八年始中进士,十一年方授微职观察推官,在职所汴州呆到贞元十六年,后两次赴京候调,十八年才登朝始作国子博士。郑供内职期间,此时大半为韩愈干谒求官或候调之时,郑却未理睬当时文名日盛的韩愈,故以掌内制机要而不敢与外人交往为辞。职亲而地禁:指所任翰林在皇帝眼下而地处禁中。

通:指一份。

择日时:此谓选择适当时间。

于后句:陈景云《点勘》卷三:说:“‘月’,南宋本作‘日’为是,洪《谱》同。公始见郑相,在元和元年六月,而李翰林以次年正月入相,相去仅七月。以下文再云‘累月’语推之,则前当作‘数日’

明矣。”

为谗:此谓进谗,说坏话。

1愈为五句:贞元十九年,京畿春夏数月不雨,“种不入土,野无青草”,酷吏京兆尹李实聚敛不已,以讨好皇帝。韩愈因被解除博士急于求官,见李实极受德宗宠爱,就奉上一封极尽阿谀逢迎的求谒信--《上李尚书书》,称美他治灾“政绩”,不久拜监察御史。当时诏命因旱饥蠲免京畿租税,京兆府则征敛愈急,韩愈与张署、李方叔共上《御史台上论天旱人饥状》,矛头指向李实,李实恼怒进谗(见洪《谱》)。此年冬三人同贬南方。两年后德宗死去,顺宗即位大赦,韩愈三人俱徙江陵掾(《张署墓志》),韩愈为法曹参军。宪宗即位次年八月,才自江陵召拜国子博士。张署后二月入拜京兆府司录,李方叔还滞留于江陵,韩愈《祭郴州李使君文》说:“逮天书之下降,犹低回以宿留”。郑这时在相位,故有“相国赐文”的感戴语。

已:以。

彻:通,指干谒。

知:了解。

于敌以下:自地位对等的以下的人,即自地位低者。语见《国语》“自敌以下则有雠”。报:报答。

宰,一本作宰相。

堪:可,胜任。《韩非子难三》:“君令不二,除君之恶,惟恐不堪。”

日勉焉:每天在这两方面勉励自己。迨,韩集各本均作“逮”,当从。不逮:犹言不至。即达不到。

束带:整饰衣冠,束紧衣带。表示恭敬。见《论语公冶长》:

“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也。”笏(hù):士大夫上朝所执的手板,有事则记于上以备忘。行:行列。

不见:犹言不被。不肖:犹言不贤。

1敖:通傲。《礼记曲礼》:“敖不可长,欲不可从。”傲谩恶劣的品行,故下句谓之“凶德”。

鲜少:指绝少,很少。

3扳(pān)联:援引,攀附。与“扳援”意同,为作者创词。扳,通攀。

4相先相死:相互争先推让,争先赴死。语见《礼记儒行》:

“儒有闻善以相告也,见善以相示也,爵位相先也,患难相死也。”郑玄注:“相先,犹相让也。”

5宿资:犹言旧资,指祖业遗产。

6腐:与弱对文,犹言乏,缺少。

7乘机:趁着机会。抵(zhǐxī)钻营。,缝隙。《鬼谷子抵》题注:“抵,击实也;,衅隙也。墙崩因隙,器坏因衅,而击实之,则墙、器不败。”柳宗元《乞巧女》:“变情徇势,射利抵。”抵,用作“钻营”的同义词。

8詈(lì):指骂。

9疾:指毛病,缺点。

3李公:即李吉甫,字弘宪。少好学,该洽多闻。德宗时见重于宰臣李泌,而被贬于陆贽。宪宗即位,从饶州刺史召入翰林,时在元和元年底。次年转中书舍人。德宗赖其谋平定刘反叛,由此见信。

二年春,擢为中书侍郎、平章事,采取抑制藩镇政策,选拔后进,时有得人之称。

31阶:梯子。此用如动词,指逐步登上。

3居:平时。心膂,心和脊骨都是身体重要部分,因以喻亲信应作为骨干的人。伪《古文尚书君牙》:“今命尔予翼,作股肱心膂。”

3股肢(gōng):大腿和胳膊,喻佐君之大臣,所谓“君之卿佐,是谓股脓”(见《左传昭公九年》)。

34赐,前云相公之赐,指接待“百官进见”,此当与前义相同。

35病风句:上句“不”,贯穿此句。病风,患疯癫病。妄骂:随意谩骂人。

36自尤:犹言自责。

37咄(duō):表示指责,呵叱。《管子形势解》:“乌集之交,初虽相欢,后必相咄。”

38市有三句:城市内本来无虎,曾参并未杀人,由于传说的人多,令人信以为真。比喻以无为有的流言,可以耸动视听。《战国策魏策二》:庞葱“谓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

‘否。’‘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疑之类。’‘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信之矣。’庞葱曰:‘夫市之无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庞葱侍奉太子质于赵国,担心谗言,临行故以“三人成虎”启示魏王。后来“谗言先至。后太子罢质,果不得见”。

曾参杀人:春秋时,费地人有与曾参同姓名者杀人,人告曾母:“曾参杀人。”曾母说:“吾子不杀人。”照常织布。又有人来告,其母依然不信。等到第三人来告,其母惧,投梭越墙而逃。事见《战国策秦策二》。

39取彼六旬:说必须置那谗人于死地,使苍天制其罪。出自《小雅巷伯》。畀(bì):与,给。有北:指北方寒地。谗,《诗经》本作谮。

4乱之四句:说流言蜚语的可畏。出自《小雅巧言》。僭:通谗。既涵,全都容纳听信。

41远佞人:疏远斥退小人。语见《论语卫灵公》:“颜渊问为邦。子曰:‘行夏之时(历法),乘殷之辂(车),服周之冕(礼帽),乐则《韶》《舞》(舜和周武王时的音乐)。放郑声,远佞人。郑声淫,侵人殆。’”

4庸:指平庸。不高明。

43以爱惑聪:因受蒙蔽而惑乱明智。爱,蒙蔽。

4巷伯二句:意谓《巷伯》所写的被谗言所中伤,那是因为碰到了乱世。

45听聪:听力好,指能辨别言之好坏。

46敦大:犹言厚大。

47不迩:此谓不近。

48有以:有法。

49孰敢:岂敢,哪敢。

5既累月二句:洪兴祖《韩子年谱》:“去年(元和元年)十二月,李吉甫、裴皆为翰林学士。今年正月己酉,吉甫为中书传郎同平章事,‘李公又相’,即吉甫也。公初被召见郑公,后数日既有谗公者,既累月又谗于裴、李,既累月李公又相,《释言》之作,在今春矣。”

51韩愈四句:意谓韩愈也是个有理智的人,他傲慢宰相,又傲慢翰林,得罪这么多有地位的人,那么他以后有所祈求,将依靠什么人呢?何焯《义门读书记》卷三一说:“结法奇绝,仰青云,睹白日,却在重阴积雾中。

5吾乃二句:是希望之词,而事实恰恰相反。李翱《韩公行状》:

说他“改江陵府曹军,入为权知博士。宰相有爱公文者,将以文学职处公。有争先者,构公语以非之。公恐及难,遂求公司东都。权知三年,改真博士。”李翱是他的贴己门生,观“公恐及难”,可知他与“三贤”关系之紧张。韩愈到了洛阳时则道出实情:“在京城时,嚣嚣之徒,相訾百倍。此岂徒足致谤而已,不戮于人,则幸也!追思之,可为战栗寒心!”(《答冯宿书》)所以何焯说:本文“结法奇绝。仰青云,睹白日,却在重阴积雾中。”(《义门读书记》卷三一通解)

今之人以一善为行而耻为之,慕达节而称夫通才者多矣,然而脂韦汩没以至于老死者相继,亦未见他之称。

其岂非乱教贼名之术乎!

且五常之教,与天地皆生。然而天下之人不得其师,终不能自知而行之矣。故尧之前千万年,天下之人促促然不知其让之为美也。于是许由哀天下之愚,且以争为能,乃脱屣其九州,高揖而辞尧。由是后之人竦然而言曰:

“虽天下犹有薄而不售者1,况其小者乎?”故让之教行于天下,许由为之师也。

自桀之前千万年,天下之人循循然不知忠易其死也。

故龙逄哀天下之不仁,睹君父百姓入水火而不救,于是进尽其言,退就割烹。故后之臣竦然而言曰:“虽万死犹有忠而不惧者,况其小者乎?”故忠之教行于天下,由龙逄为之师也。

自周之前千万年,浑浑然不知义之可以换其生也。故伯夷哀天下之偷,且以强则服,食其葛薇,逃山而死。故后人竦然而言曰:“虽饿死犹有义而不惧者,况其小者乎。”故义之教行于天下,由伯夷为之师也。

是三人俱以一身立教,而为师于百千万年间。其身亡而其教存,扶持天地,功亦厚矣。向令三师耻独行,慕通达,则尧之日,必曰得位而济道,安用让为?夏之日,必曰长进而否退1,安用死为?周之日,必曰和光而同尘,安用饿为?若然者3,天下之人促促然而争,循循然而佞4,浑浑然而偷,其何惧而不为哉!是则三师生于今5,必谓偏而不通者矣6,可不谓之大贤人者哉7?呜呼,今之人其慕通达之为弊也!

且古圣人言通者,盖百行众艺备于身而行之者也8。今恒人之言通者9,盖百行众艺阙于身而求合者也3。是则古之言通者,通于道义;今之言通者,通于私曲31,其亦异矣!

将欲齐之者3,其不犹矜粪丸而拟质随珠者乎3?且令今父兄教其子弟者,曰:“尔当通于行如仲尼34。虽愚者亦知其不能也;曰“尔尚力一行如古之一贤35,虽中人亦希其能矣36,岂不由圣可慕而不可齐邪37?贤可及而可齐也38?今之人行未能及乎贤而欲齐乎圣者,亦见其病矣39!”

夫古人之进修,或几乎圣人4。今之人行不出乎中行41,而耻乎力一行为独行,且曰:“我通同如圣人4,彼其欺心邪43?吾不知矣!彼其欺人而赋名邪?吾不知矣!余惧其说之将深,为《通解》。”

[注释通,通达。解,是对疑难的辨析。扬雄始作《解嘲》,后世遂仿作。作者之“解”类的文章,有《进学解》、《获麟解》和《择言解》,这类文字“以辩释疑惑,解剥纷难,与论、说、议、辩盖相通焉”(见徐师曾《文体明辩序说解》)两宋人指为作者少作(廖莹中《韩昌黎集注》引洪兴祖、陈长方说),或有私本。韩集诸本历来文字讹误甚多,本文不见于正集,鲁鱼豕亥的讹误尤甚,大概是吃了“少作”的亏。

弄得“之乎者也,下皆未当””(陈长方语)。本文是为针砭时弊而发,对社会上流行的慕尚通达的风气给予辨析批评。刘禹锡在《董氏武陵集纪》中说:安史之乱“兵兴已还,右尚武功,公卿大夫以忧济为任,不暇器人于文什之间,故其风寝息。”这种风尚本来可嘉,但无形人。”忠易其死:舍弃生命以求忠义。

故龙逢四句:龙逢:姓关。古史传说为夏之贤臣。夏桀无道,为酒池糟丘。他极谏,被桀囚而杀害。事见《庄子人间世》、《荀子解蔽》及《在宥》、《吕氏春秋必己》、《韩诗外传》卷四。割烹:

割肉而烹之。

故伯夷四句:商代孤竹君长子。相传其父遗命立次子叔齐,叔齐让伯夷,不受,两人先后逃往周国。周武王伐纣,两人叩马谏阻。

商灭纣亡,两人耻食周粟,逃到首阳山,采薇而食,卒饿死。事见《孟子万章下》、《史记伯夷列传》。偷:马虎,得过且过。以强则服,谓见强则屈服。葛:藤本植物。薇,野豌豆苗,可食。

百千万,一本作千万。

向:假如。独行:独特的操守、行为。

济道:有益大道。

安用让为:何必谦让呢?

1长进而否退:谓君子道长时则进,道消时则退。与孟子“治则进乱则退”同义。否(pǐ):阻塞不通。

和光同尘:语见《老子》:“和其光,同其尘。”王弼注:“和光而不污其体,同尘而不渝其贞。”后来比喻不露锋芒,与世无争的消极处事态度。

3若然:谓如果都像这样。

4佞:指巧言谄媚。

5是则:一本作是,无“则”字。

6偏而不通:此谓偏狭而不通达事理。

7其:衍字。此句原本无,马其昶据宋闽本校补,无‘其’字。

8众艺:许多才能、技艺。

9恒人:平常的人。

3阙:缺。合,吻合,指符合通达品行。

31私曲:偏私阿曲的行为。

3齐:等同。

3其:岂,难道。不犹,不像。矜,夸耀。拟质:犹言等同。随珠,同“隋珠”。传说中的宝珠。《淮南子览冥》:“故和氏之壁,随侯之珠,出于山渊之精。”又《览冥》:“譬如隋侯之珠,和氏之壁,得之者富,失之者贫。”高诱注:“隋侯,汉东之国,姬姓诸侯也。隋侯见大蛇伤断,以药傅之,后蛇于江中衔大珠以报之,因曰隋侯之珠。”

34通于行:指在行为上通达事理。仲尼:孔子之字。

35尚:表示鼓励、命令等语气。《尚书汤誓》:“尔尚辅予一人。”力一行:努力于某一品行。一贤,一本作贤,无“一”字。

36中人:指一般人。

37由:通过。

38及:赶得上。

39病:谓弊病。

4几乎:几乎达到。

41中行:中等平常的品行。见《荀子子道》:“入孝出弟,人之小行也;上顺下笃,人之中行也;从道不从君,从义不久父,人之大行也。”

4同:疑为衍字。(马其昶说43欺心:指欺骗自己。

行难

或问“行孰难”?曰:“舍我之矜,从尔之称。”“孰能之?”曰:“陆先生参何如?”

曰:“先生之贤闻天下,是是而非非。贞元中,自越州征拜祠部员外郎,京师之人日造焉,闭门而拒之满街。

愈尝往间客席,先生矜语其客曰‘某胥也1,某商也,其生某任之,其死某诔之,某与某可人也,任与诔也非罪欤?皆曰:‘然。’愈曰:‘某之胥,某之商,其得任与诔也,有由乎?抑有罪不足任而诔之邪?’先生曰:‘否。吾恶其初,不然,任与诔也何尤?’愈曰:‘苟如是1,先生之言过矣!昔者管敬子取盗二人为大夫于公3,赵文子举管库之士七十有余家4,夫恶求其初5?’先生曰:‘不然。彼之取者贤也。’愈曰:‘先生之所谓贤者,大贤欤?抑贤于人之贤欤6?齐也晋也,且有二与七十,而可谓今之天下无其人邪?

先生之选人也已详7。’先生曰:‘然。’愈曰:‘圣人不世出8,贤人不时出,千百岁之间倘有焉9,不幸而出于胥商之族者,先生之说传,吾不忍赤子不得乳于其母也3!’先生曰:

‘然。’”

他日,又往坐焉。先生曰:“今之用人也不详。位乎朝者吾取某与某而已31,在下者多于朝,凡吾与者若干人3。”

愈曰:“‘先生之与者尽于此乎?其皆贤乎,抑犹有举其多而缺其少乎3?”先生曰:“固然34,吾敢求其全35。”愈日:“由宰相至百执事凡几位36?由一方至一州凡几位?先生之得者,无乃不足充其位邪37!不早图之,一朝而举焉,今虽详,其后用也必粗38。”先生曰:“然。子之言,孟轲不如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