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苏州市成立国防动员委员会。1997年6月13日,中共金阊区委、区人民政府和区人民武装部联合组建成立金阊区国防委员会。其主要任务是贯彻中央军委军事战略方针、组织实施区辖范围内国防动员工作,协调国防动员工作中经济与军事、军队与政府、人力与物力之间的关系,提高和增强平战转换能力。
金阊区国防动员委员会人员组成(1997年):区委书记周性光任第一主任,区人民政府区长王元仁任主任、副区长刘古锵、区人民武装部长徐德章、政委沈启明任副主任,区人民武装部副部长肖永良任秘书长。下设武装动员办公室、经济动员办公室、人民防空办公室,分别设在区人民武装部军事科、区政府办公室和区建设局。所在部门负责人兼任办公室主任。1997年6月13日,区首次召开国防动员委员会全体会议,区四套班子领导、各街道党(工)委书记、街道人民武装部部长参加会议。此后,成为例会,每年召开一次。
(第四节)民兵
民兵组织是中国共产党、人民政府领导下的不脱离生产的群众武装组织,是国家武装力量的组成部分,人民军队的有力助手和强大后备力量。解放以来,金阊区的民兵组织建设遵循中央关于民兵建设一系列方针、政策,加强组织建设、军事训练、政治教育和武器装备管理,动员和组织广大民兵积极参加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成为人民解放军和公安部队的得力助手。
【组织建设】1958年实行“全民皆兵”,城区始建民兵组织,各大型工矿企业先后设立人民武装部。1960年根据市委民兵工作小组的要求,对民兵组织进行整顿。1962年,毛泽东主席提出民兵工作要做到组织落实、政治落实、军事落实(简称“三落实”),区委及区人武部认真贯彻,在全区开展全面组织整顿,并重视民兵干部及专职人武干部的配备。
“文化大革命”初期,区人武部受到冲击,民兵组织处于瘫痪状态。70年代初期,民兵组织被参与江青反革命集团阴谋活动的帮派骨干所利用,队伍中鱼龙混杂,并另行设立民兵指挥部。区民兵指挥部还派出小分队进驻街道、居委会。自1974年4月至1976年12月,民兵指挥部任意抓人扣押,甚至指派女民兵在夜晚去街头以色相引诱男青年,名曰“钓鱼”,待人上钩后,再将其抓获,刑讯拷打,造成极其严重的后果。
1977年1月,撤销市、区民兵指挥部,使民兵纳人区人武部的正常工作轨道。1981年对民兵组织进行改革和调整,规定民兵年龄18—35岁,基干民兵18—28岁;取消武装基干民兵,改为基干民兵和普通民兵,撤销区内一些小单位的民兵组织;将民兵制度和预备役制度结合起来,将武器装备配发至基干民兵单位。
1984年6月,根据中共中央关于民兵工作“减少数量,提高质量”的决定,对全区的民兵数量进一步压缩。1986年通过组织调整,配备民兵营长3名、连长54名、排长140名。整组后全区所辖单位有基干民兵营3个、基干民兵连54个、基干民兵排140个,基干民兵3190人。翌年,撤销4个单位的民兵组织,基干民兵压缩到2831人,其中女民兵188人。1988年,继续调整民兵组织。整组工作历时32天,共撤并9个基干民兵排,在区工业局新组建1个基干民兵连,使基干民兵总数压缩到2778人。1989年又撤并3个单位的基干民兵组织。1990年在连续三年整组的基础上,抓好大中型骨干企业的民兵数量回升。全区建立基干民兵组织的单位79个,基干民兵营4个、连64个、排166个、班382个,共有基干民兵3167人,至1992年,全区共有民兵12736人,其中普通民兵9453人,基干民兵3281人。1995年针对7个企业撤并破产的实际,对全区民兵的组建整顿作相应调整,整组后全区建有民兵组织的企业73个,基干民兵3303人。
1996年的民兵整组工作,重点抓好民兵高技术分队的组建,巩固和扩大“三资企业”、新建企业的民兵组织,调整民兵应急分队,强化对民兵的动态管理。整组后,共有民兵单位69个,基干民兵3179人,普通民兵6211人。1998年区人武部对民兵工作调整改革进行调研。翌年,在交通局货运公司、苏钢集团、市供电局编组人员58人,于8月组建预备役高炮团汽车连,并重点抓好民兵三支队伍的组建,建立民兵应急队、专业技术分队和专业对口分队。如在供电局、望亭电厂组建的电力线路、电站抢修分队,在电信局组建通信与信息技术分队,在苏净集团组建电子净化分队等,都是有一定技术的人员组成,其中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占43%,明显提高了民兵队伍素质,至1999年末,全区共有民兵3个营,34个连,78个排,195个班。
【教育训练】民兵的政治教育根据党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中心任务进行。教育时间,在各个时期也有不同的要求。1980年后,政治教育占军事训练时间的10%,基干民兵建立每月一堂政治课(1984年改为每年4次);普通民兵每年进行4!5次教育(1984年改为1!2次)的制度,使政治教育走向制度化。实施方法,主要利用冬训、征兵、年终总结,采用刊授、函授、智力竞赛、电化教育等形式,还邀请红军、老干部、老工人、英雄模范讲历史、讲传统。
国防教育是人武工作的重要任务。80年代后期以来,区人武部首先抓好领导干部的教育,并在区党校开设国防教育课,形成国防教育的“气候”;其次是抓好重点,让广大青年民兵较为系统地接受国防教育;再是抓好“后备军”。在全区各所小学都开展国防游戏活动。在教育方式上,着重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宣传教育活动,举办黑板报联展、召开演讲会、参与省、市举办的知识竞赛,从而增强全民的国防观念。
民兵的军事训练,由区人武部组织实施。训练的内容从射击、投弹和单兵战术,发展到刺杀、爆破、打坦克、打飞机、打空降和班战术;持枪基干民兵,采取小型、就地、因地制宜、劳武结合的训练方法,集中讲课,分散练习。1965年开始,重点以干部训练为主,民兵以基干民兵和专业技术兵为主。训练内容分技术训练和战术训练。技术训练有射击、投弹、爆破和“三打”(打坦克、打飞机、打空降战术训练有单兵、战勤和民兵传统战法等。随着民兵工作的改革,1983年,重点加强专业技术兵的训练,改过去分散训练为分片设点训练。参训对象从抽调在岗职工改为在培训新工人中选训。训练内容有(7高炮、4.5四联高机、12.7高机、2迫击炮等。1986年参训246人,时间20天,合格率为100%。区应急分队的训练,围绕反应、机动、打准、搜索、捕捉、围歼6个课目严格进行。在1991年的抗洪救灾中,区人武部紧急调用应急分队725人,组织抗灾抢险,充分发挥了民兵的突击队作用。
在1997年的民兵训练工作中,开展“当标兵,争第一”的倡议、挑战、应战活动,确保训练任务完成。高标准实训民兵干部30天,20人参训。专业技术兵集训队分片组训或区域联训,实弹射击160人,合格率97%,单位成绩优秀;手榴弹实弹投掷120人,安全无事故。组织120名民兵应急分队队员进驻部队实训15天,综合演练考核成绩优异,列城区第一;冲锋枪实弹射击,优秀率72%,获市第一。1998年共组织民兵专业技术兵200人和应急分队120人参加训练,建立侦察兵、高炮、12.7高炮、82迫击炮#个集训队,采取相对集中、分片组训和联训的办法,严格训练,经考核,实弹射击合格率达96%。
(第二章)主要战事
苏州虽非军事要隘,但商市繁华,亦为兵家必争之地。金阊一带更是常遭战火洗劫,几度兴废。早在春秋时,吴王阖闾伐楚就是从阊门出兵,故阊门又名“破楚门”。现据史料记载,将历代主要战事汇志于下。
(第一节)清代以前战事
一、宋代战事
【金兵南下】南宋建炎四年(1130)二月,金兀术自浙东退军北上途中,于二十四日兵围平江(苏州),从胥、盘、葑、娄四门攻城,二十五日拂晓破盘门而人,即纵兵屠城。据《烬余录》载(兀术陷苏时,荼毒生灵,历古未有。小儿十岁以下,男子四十以上及四十以下不任肩负与识字者,妇女三十以上及三十以下向未裹足与已生产者,尽戮无遗。尤奇者,凡有书籍之民居、有簿记之店肆,必尽火其屋,尽杀其人。”其时,幸存的守城宋军已溃退到周通桥以北的南寨和张香桥东北的北寨,城中数万百姓也随之退集到二寨。二十六日天色未明,二寨皆破,金兵先将宋军残杀于寨外,威逼丁男归献财物,物尽,杀之,再将老妇孩童斩于东北园(今北园一带),并积薪焚尸。就在大屠杀之时,金兀术却在城中天半楼大宴诸酋,席间恣意残虐妇女为乐,连日通宵达旦。三月初一,金兀术率军挟掳掠的财物及妇女二万余(一说连丁男十万余)出阊门北撤。
此时,昔日熙攘繁华的苏州城已是梁焦壁残,瓦砾遍地,尸横街巷,浮尸塞河,十室九空。三月初三由蔡隆兴倡议捐资集力收埋枉死百姓遗体。据虞图南《沼吴编》著录“瘗河中男尸八万五千余、女尸十一万一千余(多为不甘受辱投河自尽,可见当时惨烈之至)、暴露男尸六万二千余、女尸二万五千余,火化男女骨十五万七千余”。之后蔡隆兴还捐出自己的蔡庄,建祠公祭这二十几万无辜亡灵。隆兴元年(1163),苏州百姓为纪念蔡隆兴的义举功德,在其宅址建隆兴寺及隆兴桥,以资后人对其人其事的追怀,铭记遭此屠城血洗的惨史。
今隆兴桥、隆兴寺已不复存在,遗址在今龙兴桥(巷)打线场一带。
二、明代战事
【朱元璋讨伐张士诚】元至正十六年(1356)二月,国号大周、自称诚王的张士诚遣弟张士德攻占平江城(苏州)。三月,张士诚从高邮迁都平江,改名隆平府。十七年,张士诚降元,朝廷诏以张士诚为太尉,仍改隆平府为平江路。是年,张士诚在虎丘筑城。《桐桥倚棹录》引茹昂《虎丘山志》云(士诚环山为城。山之东及前旧有溪,乃复开山后及西相接为堑,而前则跨南北为桥,以通出人。”二十三年,张士诚自称吴王。二十六年,朱元璋派兵二十万进军平江讨伐张士诚。常遇春屯兵虎丘后山。六月,张士诚突出阊门,冲遇春营。遇春分兵北濠截其后,乃合战。士诚引兵于山塘,遇春乘之,士诚兵大败,溺死沙盆潭者无数。十一月,徐达军葑门,遇春军虎丘,郭子兴军娄门,华云龙军胥门,汤和军阊门,王弼军盘门,张温军西门,康茂才军北门,耿炳文军城东北,仇成军城西南,何文辉军城西北。四面筑长围困之,又架木塔与城中浮屠对,别筑台三层,下瞰城中,名曰敌楼。每层施弓弩、火铳于上,又设襄阳炮以击之。翌年九月,平江城破,徐达、常遇春率兵分别从葑门、阊门人城,张士诚被俘解至南京后自尽。
【平息倭患】明嘉靖三十三年(1554)六月,倭寇进犯苏州,自阊门至枫桥“焚掠殆遍”。翌年四月,苏州府同知任环率领苏州军民奋勇杀敌,尽数歼敌于太湖,斩敌首百余级。五月和八月,任环分别在娄门外陆泾坝和浒墅关设伏狙击,歼敌1200余人,倭寇之患平息。
三、清代战事
【清兵入城】据《吴城日记》载:顺治二年(1645),清军六月初三人城后,烧杀不停。该书作者于当日至阊门外,见吊桥以西钩玉巷、南濠街、南城下,直到新开河桥一带,败瓦颓垣,
市廛烧尽。
是年闰六月十三日,抗清民兵攻城,先从葑门人,各门陆续俱进,皆以白布裹头,额加红点,手持大明旗号,城内民众于街衢将巨石及木柱堆垛,以阻碍清军兵马。民兵纵火烧断阊门吊桥,延及月城内,民房俱尽。又放火烧府县署及都察院、北察院、监兑署,俱成灰烬。起义很快遭清兵镇压。清兵又到阊门外“纵火南北两濠,掠取财货、衣饰、妇女无算”。
【太平军进兵苏州】清咸丰十年(1860)四月初,太平军逼近苏州,江苏巡抚徐有壬命清军张玉良部将马德昭布置城防,马主张焚毁沿城民房以利守城。徐给马令箭三道,“首令民装裹,次令迁徙,三令纵火”。阊门外向来万商云集,市肆繁华,马三令齐出,顷刻之间烈焰腾空,三日不绝,居民号声震天,南北两濠鱼鳞万瓦尽为灰烬,阊门至胥门一带沿城房屋夷为平地。太平军攻克苏州后,以苏州为基地,谋攻上海,与清军转战于江南各地。同治二年(1863)双方激战。七月,淮军总兵程学启进逼苏州。十月十七日,戈登夜攻苏州娄门外石垒长城。后因纳王郜永宽、康王汪安均等8人接受敌人诱降,苏州失陷,清军杀太平军无数。十月二十六日,郜永宽等人被李鸿章处死。
(第二节))民国时期战事
一、抗日战争
民国二十一年(1932)初,日本帝国主义在上海挑起事端,“一·二八”淞沪抗日战争爆发,十九路军将士英勇抗战。苏州支援前线,收容伤兵。3月3日,中国红十字会救护队第七支队退至苏州,以桃花坞钱业公所为医院办公处,日在留园设院收容伤兵。至10日,苏地伤兵约1000余人分批送南京疗养。苏州人民为纪念十九路军的抗日业绩,于二十二年初在虎丘山致爽阁下安葬淞沪抗战中牺牲的十九路军将士7名,名为“国魂冢”。
民国二十六年“七七事变”和“八一三事变”爆发后,据有关资料统计,自8月16日至10月末,日机先后来苏轰炸达130余架次,阊门、金门、葑门、齐门、石路、道前街、观前街、沧浪(第一节)募兵亭、火车站等处均遭到破坏。二十六年11月19日,苏州被日军侵占。据民国二十八年3月伪吴县知事公署《事变损害统计表》载:全县13个乡镇被烧毁、破坏的房屋7927间,其中城区4739间;阊门石路商业区被日机投掷燃烧弹烧毁,被毁地带东自石佛寺弄、小菜场一线以北,西至鸭蛋桥以东,南自老石路北侧耶稣教堂以西至惠中旅社以东一线,北至饭店弄南侧。被毁商店、旅社、茶馆、饭店、浴室等二三百家、民宅六七百户。
二、解放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