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金阊区志
2402900000112

第112章 教育科技(5)

1995年,区文教党校、文教局干部培训中心和教师进修辅导站合作,建立党训、干训和师训“三位一体”的全员继续教育制度;组织45周岁以下校(园)长、书记参加市“双学双考”,39人获微机合格证书,42人参加外语培训班培训,合格率和参训率分别达93%,80%。至1996年末,全区教师学历达标率上升到96.7%,中青年教师大专学历的比例达21.9%。1997年,青年教师中获“双考”合格证的有409人,占青年教师总数的71%。至1999年末,全区教育局系统959名教师中,具有中级以上职称教师占50.7%,具有大专学历的教师占47%。

(第五节)学校选介

【金阊区实验小学】1949年2月,三乐湾宝莲寺主持松万等在寺内一隅开办了一所小学,定名私立青光义务小学,即为学校前身。解放后政府接办!950年2月改名苏州市三乐湾代用国民学校。1951—1958年先后易称苏州市三乐湾小学、苏州市三乐湾中心小学;1958年8月,定名为苏州市金阊区实验小学(简称“区实小”)。“文化大革命”初期,曾名工农兵小学,1972年复名。1976年后,在原校址宝莲寺西侧,陆续建造教学楼、办公楼、专用教室楼等校舍。1999年有教学班30个,学生1384人,教师73人。学校占地6446平方米,并建有室内面积均达80平方米以上的微机、语音、音乐、舞蹈、自然实验、美术及多功能等专用教室和藏书1.3万余册的学生图书馆。

定名为区实小后,学校开展一系列教学实验研究和改革。1960年,在9个试行五年一贯制的班级加强阅读指导和作文训练,改革语文教学。配合课堂教学,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课堂教学采用“看看、学学、议议,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方法,培养学生观察、思维、想象能力。试行按学生智能程度编班,因材施教,以求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设计制作汉语拼音教学幻灯片,开展电化教学。1983年,学校改革考试方法,取消传统的期中考试,并严格控制平时的测验和抽查,以保证教学进度和减轻学生负担。1984年,在一年级部分班级中进行“注音识字、提前读写”的试验,学生阅读能力明显增强。还开展“七步识字法”教育,在一年级增设常识课,数学教学采用引导发现法等10多项实验研究方法。1986年,进行《现代小学数学教材》(中科院心理研究所编写)的试用实验,1990—1996年,完成“九年制义务教育”各科教材的首轮试用实验,为全国的教材编写工作提供了第一手数据。近20年来,在校学生的全科合格率始终保持在99,以上,语、数主课的优秀率均达70,左右。

学校坚持把德育放在首位,在校内外、课内外开展“我们周围的共产党员”专题调查,同天安门国旗班通信,举行“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为主题的队会,都收到良好成效。1981年五(1)中队受到团中央表彰,获少先队“红花集体”称号。1987年,学校少先队被团中央授予“全国红旗大队”称号。学校与驻苏部队无线电连开展军民共建精神文明活动,1991年11月创办全市第一所少年军校,使校园文明得以提高,初步形成“爱国、尊师、勤学、守纪”的良好校风和“勤奋、踏实、互助、进取”的优良学风。1986年、1988年两度评为江苏省文明单位。1983—1998年连续10次评为苏州市文明单位。1996年获全国优秀少年军校、省红旗大队称号,1999年又获得江苏省实验小学、苏州市教育基本现代化示范学校的荣誉称号。

【苏州市东中市实验小学】前身是私立钱业小学,创办于民国二年(1913),由钱业同业公会捐款开办,校址在阊门内东中市90号钱业公所后进。开办初,只设初级班,以后逐步扩大,至二十三年,学校设高级2班,初级4班,学生236名,教师19人,公所的大部分房屋为学校所用,学校占地面积1.1亩,校舍20间。三十三年,伪吴县教育局实施“刷新教育”,接收私立钱业小学,改为县立,并改校名为“中市中心小学”。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接办,恢复私立钱业小学。1956年学校由国家接办,更名为东中市小学。1959年试行寄宿制,校名换称苏州市金阊区寄宿制小学,全校设6个班,招收寄宿生240人。1962年撤销寄宿制,恢复走读制!学校复名苏州市东中市小学。“文化大革命”期间,一度改名为井冈山路小学!划归街道管理。1978年被定为金阊区重点小学,1980年复名东中市小学。1981年9月,学校改为中心建制,命名东中市中心小学。1990年,中街路小学并人,校址亦迁至中街路。后在改建扩建过程中东中市校址与中街路校址内部连成一体。1994年9月,学校撤销中心建制,改名东中市小学,创办实验小学的独立学校。1999年9月,正式命名为东中市实验小学。至年末,学校有24个班级,学生1069人,教师60人。

在创建实验小学过程中,学校依靠政府支持,社会赞助、自筹资金等渠道,进行扩建改造,至1999年9月全面竣工,扩大校舍2500平方米,建成4幢共4136平方米的教学楼,扩建后的学校占地面积9000平方米,建筑面积7116平方米,教学专用场所从5个增加到12个,其中有多媒体电化教室、可制作录像的多功能演播厅、设施齐全的美术教室、自然实验室和藏书3万余册的图书楼,还有300多平方米的排球馆和2000平方米的塑胶跑道操场,成为20世纪末全市设施先进、规模较大的小学校之一。

学校被定为区重点小学后,更加注重教学研究和改革。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抓好班队建设,注重学生德智体美劳诸方面科学的、和谐的发展。围绕“加强两基、发展智能”的要求,锐意改革课堂教学方法,坚持直观教学的原则,注意发挥教具的作用;注意精讲多练,改进考试方法,把主要精力放到培养学生能力、发展智力上,教学质量明显提高。许多学生的习作和科技、文艺作品多次在市、区比赛中获奖,全校人学率、巩固率均为100,,毕业率自1985年以来连续为100,。

学校于1983年被评为区“五讲四美三热爱”先进集体,1984—1987年被评为区、市文明单位。1989年学校少先大队被评为省红旗大队,1997—1998年再次评为市文明单位,1998年少先队大队部荣获“全国红旗大队”荣誉称号。

【苏州市三元中心小学校】创建于1990年,坐落在城西三元二村内。原名三元第二小学校,1991年更名三元中心小学校。学校占地面积13694平方米。设有教学楼、行政楼和语音室、电化室、自然实验室、图书阅览室、音美教室以及200米环形跑道操场。1999年学校有15个班级,学生700多人,教职员工40人。

学校的开办得到市、区领导及社会各界关心和支持,1992年3月香港实业家朱恩余捐资2万港币创办学校图书室。学校坚持“三个面向”(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办学思想,发扬“拼搏进取、务实求新”的办学精神,围绕“四个一流”(管理、师资、设备、质量)的办学目标,注重科研,争创特色,以审美素质教育为突破口,构建“以美辅德、以美促智、以美健体”的实验体系,1993、1995年连续被评为区文明单位、德育先进集体;学生多次在全国、省、市、区各级各类竞赛中获奖;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学生毕业率和各科合格率分别达到100,和98,以上。

【苏州市商业职工子弟小学】原名丁家巷中心小学,创办于1956年,系原私立新安小学(前身为安徽公学分校,创建于民国十七年)和旅业小学(创建于民国三十七年)合并而成,称丁家巷小学,1958年改制为中心小学。1993年5月,经区政府批准,丁家巷中心小学与区商业局联办,改名为苏州市商业职工子弟小学。1995年12月,区商业局投资近80万元,建造780平方米集音乐室、语音室、电脑室、会议室、图书室为一体的综合教育楼,学校投资25万元添置电脑、语音学习机等设施。1999年末,设16个班级,847名学生,有教职工37人,学历达标率100,,其中35周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占57,,大专学历达41,;另有附属南浩分校教学班6个,在籍学生300人。

学校一贯以合格加特长作为培养人才的目标,全面落实素质教育,特别是加强活动课程的探索,利用周三下午开展丰富多彩的兴趣活动,师生参与率达100%。学校首创并向全国推广的“一字节约”活动,得到全国少工委的重视并召开现场会,在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中播出;学校大队部多次被共青团中央授予“全国红旗大队”称号;1990年,“中国人民建设银行苏州市丁家巷中心小学火炬小银行”在校挂牌营业;学校还组织全市第一支“小交通警察队”;学校教研室承担省级课题“‘引导自学’课堂模式子课题”的研究!996年向省、市、区进行阶段性成果汇报,受到好评。开展红十字青少年活动,于1999年荣获“市红十字青少年示范学校”称号。

【苏州市金门中心小学校】原名吴县公立半日制学堂第一校,创办于光绪三十三年(1907),建校后几易校名,几经迁移,于1978年迁至景德路379号,改称苏州市金门中心小学校。1999年末设15个教学班,学生720人,教职工38人。学校拥有语音室、微机室、书画室、陶艺室、美术室、音乐室、舞蹈房等10余个专用教室,每班配有“两机一屏”现代化教育设施,学校还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大专学历的教师占67%,高级教师占64%。

1987年,金阊区在金门中心小学首批推行校长负责制试点。学校以“进取、严谨、创新、求实”为办学方针,以内部管理体制改革为核心,对教师管理推行“三制”(教师工作岗位责任制、工作量制、奖惩考核制),实行“四化”(教师管理规范化、标准化、系统化、民主化),取得明显成效,1990年这些做法在全区推广。学校还先后获得江苏省“手拉手”先进学校、苏州市德育先进、区文明单位等荣誉称号。

学校以教学科研为先导,于1995年开始进行“培养社交能力,提高合作意识”的实验研究,至1998年进行中期汇报,得到市、区教科所的肯定。为申报“十五”课题,学校利用与金阊区少年宫联办的优势,以艺术教育为学校特色,将篆刻、陶艺、围棋、舞蹈等30多个兴趣小组的艺术教育作为课题,经过1999年一年尝试,初步形成“班班有特色、个个有特长”的局面,学校被评为区艺教先进单位。

【苏州市桃坞中心小学】前身是教会办桃坞中学附属小学,民国五年(1916)开办。1952年人民政府接办学校,改名苏州市桃坞中心小学。

学校把“提优补差”作为教学工作的重点,组织学习成绩后进的学生补课,争取家长的配合辅导。教研活动注重教材分析,分阶段进行演示教学。建立教学资料室,及时掌握教改信息,推动各科教改的不断深化。以课堂教育为主,结合少先队活动,对学生加强爱国主义、学习目的性、劳动和社会主义教育。1985年,在区内率先开展学习陶行知爱国主义思想活动,成效显著。

1997年9月,学校申报市级课题“小学科普教育的研究”,在全校广泛开展科技教育活动,成立科技活动兴趣小组,建立科技发现室、科技展品室和航模室,取得多项省、市级竞赛奖,1997年被评为区科技特色先进学校,1999年被命名为省科技特色学校。

1998年学校在建立各类兴趣小组的基础上,筹建桃花坞木刻室,学生作品在省、市、区多次获奖,并经常在《姑苏晚报》、《苏州日报》上发表,两报和苏州教育电视台多次报道。1999年学校还探索小班化教育,深人实施素质教育。

【苏州市留园中心小学】创办于民国三十六年2月,当时名新民桥小学,后改为营坊场中心小学,1991年改名苏州市留园中心小学。

学校重视学生的课余、校外生活,重视因材施教,使学生学有所长。坚持办好各类兴趣班,并组织学生参加各级各类竞赛,校女排曾获市小学生排球运动会“三连冠”,学生的作文获华东六省一市二等奖,在全国“华罗庚金杯”数学竞赛中有学生获铜奖,在书法、美术、天文知识、科技小论文、“故事大王”等竞赛中都先后获得过多项荣誉。

学校在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九年制义务教育法》,实施素质教育,加强学校管理,加快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先后获得江苏省红旗大队、市区文明单位、市德育先进学校、区常规管理先进单位、区青年文明号、区巾帼示范岗等十余项荣誉称号;在学校管理、校风建设、教学“六认真”流程管理、家长委员会工作、双休日校外教育、“养成教育”等方面的总结报告、论文,先后参加省、市、区交流,获得好评。教师中有数十人获得过各级各类奖励和竞赛优胜。

【苏州市山塘中心小学】位于山塘街136号原岭南会馆,民国元年为圣公会学堂,民国十八年(1929)8月创办惠群小学,抗战期间一度停办。民国二十八年至三十一年曾改名为镇立万里小学。抗战胜利后复校,仍名惠群小学。1956年改名为山塘街小学。1957年、1958年分别与世德小学(北浩弄)、三友小学合并。1960年改名山塘中心小学。1974年原世德小学(当时为山塘街小学幼儿园)校舍划归丽新印染厂,由厂方在山塘中心小学校园内建三层楼一幢作为交换。1989年9月,杨安浜小学并人,称二院。1999年末有教学班15班(含附设幼儿园2个大班),教师43人,学生789人。

随着教育现代化的推进,学校办学设施不断改善,现已配备办公电脑房、微机室、语音室、美术室、图书室、阅览室、自然实验室、音乐室等十余种专用室场,班级配有“两机一屏”。学校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为区培养多名校级领导人。课题研究《小学教学引导自学模式的探索》课题,《中国教育报》于1997年2月13日曾作过专题报道。

学校先后被评为市常规管理先进单位、市德育先进单位、市教育科研先进单位、语.文教育学会分会、数学教学尝试教学基地、区文明学校。教师中有22人次先后获得省、市、区各级各类奖励。1995—1999年,学生参加全国、省、市各类学科、技能比赛中,获全国奖的有4人,省级奖的4人,市级奖的67人。

【苏州市彩香小学】始建于1983年,为新村配套学校。1999年末有46个班级(含幼儿园3个班),2323名学生。有教师100人,其中高级教师48人,大专以上学历的59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