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在一百余年的办学历程中,曾以其一流的典雅校舍环境、设施设备、名师队伍和教育教学质量,吸引了苏、沪等地的莘莘学子,培育出包括中科院院士张新时、驻外大使许光健、大学校长张一伟等在内的数以万计的优秀人才。20世纪90年代,学校提出“进一步确立历史名校的传统地位,争创高质量、有特色、现代化的一流知名中学”的办学目标,加快推进现代化工程,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在办学体制、办学模式、学校内部管理体制以及各项教育教学方面进行改革。经市教委批准,1999年学校列人“两权分离”办学体制改革试点学校,并与江苏省苏州中学联合创办国有公办民助性质的高中实验班,参照民办学校的运行机制,借鉴重点学校的办学经验和特色,激发办学活力,提高办学水平。学校以教科研为先导,组织教师学习现代教育理论,开展“信息筛选整合与语文创新教育”(市教委与中央教科所《教育研究》杂志社国家级合作课题的子课题)多项课题研究。多年来,学生在各级各类竞赛中获奖,包括全国书法一等奖、全国英语竞赛二等奖、省计算机应用操作技能个人决赛一等奖和“姑苏晚报杯”足球冠军等多项国家、省、市级荣誉。中考成绩显著上升,高考升学率明显提高,1999年高考录取率达95,,本科录取率达44.9,。学校先后获得“江苏省德育先进学校”、市“文明单位”、“花园式学校”、市“五四红旗团委”等荣誉称号。
【苏州市第十二中学】位于西园路29号。1970年在苏州农校原址开办。1979年农校复办。为迁离农校,市政府拨款建新校舍,1982年建成后迁人。校园占地面积20934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5681平方米,有教学楼、办公楼、实验楼各1幢,食堂兼活动室1座。设有语音室、多媒体教室、网络教室,另有图书馆、阅览室、实验室、音乐教室、美术教室、劳技教室、医务室等。还有250米环形跑道及6200平方米活动场地,规模和设施基本达到义务教育规定的标准。
学校经过30年城乡结合部初中教学规律的探索,初步形成团结、守纪、勤学、强身的校风,使学生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得到全面发展。
【苏州市第十六中学】创办于清光绪十五年(1889),由美国基督教监理公会的女布道会委派金振声女士来苏办学,学校先设在申衙前(今景德路中段),十九年迁长春巷一衙门旧址,定名为“英华学堂”,增设初中部,并分为男女两校。三十年十月女子部迁人慕家花园今址,命名为英华女子初级中学。当时除设中、小学外,兼有幼稚师范,附属幼稚园及慕道刺绣科等。后因房屋不够,民国六年将幼稚师范并人景海女师。二十四年起学校改办初级中学及完全小学,并附设幼稚园。抗日战争开始,学校停办。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侵占校园,财物被洗劫一空,校园一片荒芜。民国三十四年10月英华复校。1951年秋,纯一、社光、英华三校合并,改名为苏光中学,男女生混合编班,小学部分并人其他学校。1953年元旦,学校由政府接办,定名为苏州市第二初级中学。1969年7月,改名为光明中学。1971年下半年,更名为苏州市第十六中学,一直沿用至今。至1999年学校总建筑面积1万余平方米,绿化面积3838平方米。
学校规模,1953年由市接办时共18班,其后每学期安置少量华侨学生。1954—1955年度曾试行以男女性别和年龄分班,1956年秋又恢复为男女混合编制,是年增至21班,学生超过1000人。I960年秋,增加两个高中班,学生由初中直升,次年即停办。1971年学校改称十六中时,初中各年级各为9班,学生1427人。至1977年猛增为44班,初一至高二共2118人,为在校学生人数的最高峰。1981年秋后,班级数渐趋稳定,保持为初中8班,高中6班。1983年后,以办初中为主,1985年下半年为初一6班,初二7班,初三12班,学生1094人。至1989年建校百年大庆时,全校3个年级24个班级,学生1050人,教职员工122人。
1985年在同类学校教学质量中,居于上游;1986—1989年名列前茅;1990—1994年创建高质量、有特色的市窗口学校;1992年学校义务教育达标,被市教委正式命名为“窗口学校”,又经市政府批准,列为对外开放单位;1995—1999年创建教育现代化示范学校、省模范学校。期间,1996年荣获“省德育先进学校”称号,1997年被市政府授予先进集体称号;1988年至1998年连续5次被评为市文明单位,1999年学校荣获“省教育现代化示范初中”、省“文明单位”、省“模范学校”3项荣誉称号。
【苏州市第二十一中学】位于景德路高井头7号,前身为河清中学,创办于民国二十八年(1939)。创办人陈友生,初办时名诚一补习班,地址在古市巷。三十年改为诚一中学,并迁往刘家浜。三十四年更名为河清中学,次年迁至景德路肇基中学旧址(今金门小学),三十五年王尚忠创办苏民中学,校址在西美巷,1949年迁至景德路高井头。1950年苏民中学增设农科班,改名为私立苏民初级中学暨初级农业学校,1952年农科并人苏州农校。1954年河清、苏民两校合并为私立城西初级中学。1956年市教育局接管改名为苏州市第七初级中学。1962年市教育局在宝林寺前原工农师范旧址创建阊南初级中学。1970年第七初中(1969年曾改名为人民中学)和阊南初中(1968年曾改名为井冈山中学)合并为苏州市第二十一中学。
学校占地面积14997平方米,建筑面积7923平方米。有设施一流的理生化实验室、多媒体演示教室、语言实验室和能用于上网教学的计算机网络教室;还开辟科技活动室、外语活动室等课外活动场所,1999年建成现代化图书馆。
二十一中建立时为初级中学,于1972年秋至1982年春间增设高中,1982年秋恢复初中建制;学校规模建立时初中19班,1985年9月有初中16班740人,教职工115人。1999年学校有20个初中教学班、在校学生1000余人,在职教职员工85人。
学校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1982年后,改变按程度分班的办法,对程度不同的学生分别采用讲座、竞赛和辅导、补课等方式,收到较好效果。与此同时,组织多种学科兴趣小组,发展学生特长,开拓学生智能。1983年始,以办好初中作为学校工作重点,加强起点班的管理与重点学科的教学力量,并配合市教研室,在初一、二数学、物理学科中进行教改试点,每学期举行公开课,开展评教活动。90年代,学校继续以物理、数学学科教改为龙头,初步形成“注重基础、发展特长、轻负高效”的办学特色。物理、数学教学在全市处于领先地位。学校在中考中的综合指标(包括合格率、优秀率)历年来均居苏州市前茅。科技教育活动有良好的基础,并有一批优秀的校内外科技辅导员和科技活动基地,学生的科技作品屡屡获奖。1995—1998年学校连续四年被市科委、市科协、市教委评为苏州市科技活动先进集体。
【苏州市第二十四中学】位于阊门内下塘久福里,前身为民国三十五年创办的私立光华中学。学校曾是中共地下党活动基地之一,在领导学生参加“反饥饿、反迫害、反内战”的爱国运动中,发挥过重要作用。1956年市人民政府接管,改名为苏州市第十初级中学。“文化大革命”期间一度改称新光中学!970年定名为第二十四中学,并开办高中班。1972年市二十七中学并人。1982年教育结构调整,恢复为初级中学建制。1996年创办初级职业技术班特色教育(点心制作专业)。现学校有普通班、职业班13个,在职教职工69人,教师学历达标率90,以上,具有中高级职称占任课教师的85,。
学校占地面积10505.1平方米,分久福里校本部和更楼弄分部(原二十七中址)。学校拥有一流水平的微机房、语音室、多媒体和点心操作室,还有造型别致的理、化、生实验楼和宽敞明亮的教学大楼。
学校的校风"“爱国、守纪、勤学、朴实”;教风是“严谨、爱生、业精、创新”;学风为“尊师、好学、求实、奋进”。学校重视教师队伍建设和校园环境建设,始终把教育工作放在首位,尤以体育教学成为学校特色教学,培育出多名国家级和省级运动员,有2名学生在国际比赛中获得较高奖项。1981年学校被市教委、市体委命名为市排球项目传统学校,学校教师中有多人先后被评为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在各类学科竞赛中获奖。90年代,先后有近十名学生在全国、市各学科竞赛中获一、二、三等奖。学校退休教师尤玉琪、胡民康在书法、绘画、文学等方面都有较深的造诣,在社会上颇具知名度。
【苏州市第三十中学】位于路西街16号,成立于1970年8月15日,由原安源中学(位于虎丘的苏州市技工学校)和原精益中学(位于后宝元街的苏州市金阊区民办初级中学)合并,移址金阊区湖田小学原址扩建而成。学校占地9180平方米,设有宽敞明亮的教学楼,室内活动房,功能完备的实验楼、语.音室、电脑房、多媒体室等专用教室,是苏州市首批验收的义务教育达标学校、省级绿化达标单位、市级卫生达标单位。
1999年末,学校有教职工83人,中、高级教师占教师人数的75,;设17个教学班级,近800名学生,是一所中等规模的初级中学。学校先后培育出特级教师、全国“千名优秀体育教师”、市教坛新秀“十佳”、市级学科带头人、省级教材改革先进和一批在苏州市有一定影响的教学骨干。学校已形成“敬业、爱生、善导、创新”的良好教学风气。
学校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坚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确定“以合格为主目标,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保护学生的个性发展,鼓励优秀学生脱颖而出”的办学思路,成绩显著。初中毕业升学会考合格率逐年稳步提高,录取重点高中的学生比率逐年增多。1993年苏州中学开办国际班以来,已有多人被录取;1996年在市初中会考中,该校有学生获总分661分(满分为684分),列苏州市初中会考西北片第一名。在历届全国数学“希望杯”竞赛中,有较多学生获银奖或铜奖;在英语、物理、语文、美术等学科市级以上的竞赛中,均有学生获奖。该校的体育工作处于全市领先地位,是市群众体育工作先进单位,达标率一直在市中学的前列,为市田径传统项目学校。该校两名体育老师先后获得“全国千名优秀体育教师”称号。
【苏州市三元中学(市一中分校)】创建于1989年9月,1995年9月与苏州市第一中学联合办学,成立苏州市一中分校。学校位于苏州市干将西路三元新村中区,占地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建有高四层的教学楼一幢,设备齐全的艺体馆一幢。内有36个标准教室、8个专用教室、7个实验室、2个电化教室、2个电脑室,语音室、阶梯教室、图书馆、室内标准篮球场、形体房、多功能报告厅,教育现代化信息网一并到位。校内还有400米标准跑道的运动场。
1999年学校有30个班级,学生1500人左右,教职工120人,教师中本科学历占52%,高级教师占25%。建校后十年间,学校教师在各科教学评优课、基本功、教学论文等评比中,曾分获全国、省、市各级奖励300余次;已结题和仍在研究的市级课题5个,形成老中青结合的教学水平优良的教师队伍。
学校确立“人民教育为人民,新村配套学校为新村百姓办教育”的指导思想,以“面向全体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管理好教育教学全过程”为追求目标,全力推进学校教育。建校后十年间,教学质量稳步上升,特别是与市一中联合办学后,学校环境、卫生、安全状况明显改善,教学质量显著上升,没有一名流生,学校人学率、巩固率均达100%,中考合格率达95%,升学率99%。学校已成为江苏省首批现代化示范初中学校、江苏省德育先进学校、苏州市文明单位、江苏省科技特色学校、江苏省绿化达标学校、苏州市红十字青少年工作示范学校。
【苏州市彩香中学】是1984年创办的一所与城市居民新村相配套的新型初级中学,地处三香路彩香新村内,学校占地2.31万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9000平方米。
学校以“团结、文明、勤奋、进取”为校风,“勤学、善思、刻苦、求真”为学风,“热忱、严谨、求实、创新”为教风。近几年来,曾多次被市教委评为“文明学校”、“优秀党支部”、苏州市治安先进单位。1997年将该校列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窗口”学校。
(第二节))中等职业技术学校
苏州的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创始于清代末期。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创办的苏州府官立农业学堂,就设在现金阊区内的西园路。民国以后,中等专业学校大都发展师范学堂,但设在现金阊区境内的仅一所私立成烈体育师范学校(民国七年创办,二十六年停办)。嗣后,随着近代工业的发展,迫切需要中、初级技术人员,民国二十年2月,以黄炎培为社长的中华职业教育社在留园召开专家会议,对当时职业教育的兴起,有积极推动作用。
1960年开始创办技工学校,专为厂矿企业培养技术工人。1979年根据教育部改革中等教育结构的精神,苏州市区开始举办高中性质的职业中学。中专、技工学校、职业高中在金阊区内都有较快发展,至1999年,设在金阊区内的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共有15所。
一、中等师范学校
民国七年(1918)在阊门外朱家庄建立成烈体育师范学校,至民国二十六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停办。1976年,在金阊区山塘街创办苏州幼儿师范学校,简介如下:
【江苏省苏州幼儿师范学校】位于山塘街845号,创办于1976年,是一所专门培养幼儿教师的中等师范学校。学校占地2.7万平方米,校舍面积1.3万平方米,面向苏州市区及所辖县(市)招生。从1998年开始招收五年一贯制师范(专科)学生。1999年有19个教学班近800名在校生。学校还有两所附属幼儿园及遍布全市的21所一类幼儿园,作为教育实习和教育科研基地。
学校校址处于虎丘山麓,旧称塔影园,始建于明朝,清光绪二十八年改建为李鸿章祠堂,题额“靖园”。得天独厚的文化底蕴,风景秀丽的自然环境,现代化的教学设施,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使学校成为具有苏州园林特色的培养一流幼儿教师的五年制师范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