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丁谓(966—1033)宋长洲(今苏州)人,字谓之,后更字公言。太宗淳化三年进士。为大理评事、通判饶州,迁尚书工部员外郎、三司使。真宗大中祥符年间以户部侍郎参知政事,历任工、刑、兵、吏四部尚书,进尚书左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封晋国公。机敏有智谋,狡过人,善揣摩人意。喜为诗,通晓图画、博弈、音律。真宗朝营建宫观,伪造祥异多发于谓及王钦若。仁宗即位,因其前后欺罔,与内侍雷允恭交通,擅迁真宗陵寝,贬崖州司户参军,徙雷州、道州。明道中授秘书监致仕,卒于光州。其别墅在今阊门外丁家巷,巷即由此得名。
19.郑戬(992—1053)宋吴县(今苏州)人,字天休。《吴郡志》载:郑戬居皋桥天库前,九岁而孤,长客京师,师事杨忆(宋文学家,翰林学士),天圣三年(1025)进士第三,累历龙图阁学士、知开封府。为人刚毅,不畏权势,理案善听敏决,体察民情,放贷济贫。康定元年(1040)以同知枢密院知杭州。重农桑,兴水利,发兵数万拓挖西湖,蓄泄兼益,深得民心。庆历二年(1042)任陕西四路都总管、经略安抚招讨使。每当军情趋紧或风雪寒夜,戬不居衙署,与将士同帐戍守巡防。越年,西夏久战疲困,与宋讲和,西北边事暂缓,戬力图设市互贸,养息边民。皇祐年间以资政殿大学士知并州(今山西太原),时值辽与西夏交战,塞外烽火迭起,各路镇守谍报至上。独郑戬不报,朝廷降问,郑奏“戎狄相攻,中国不足忧”。即升任宣徽北使院检校太保、奉国军节度使,并赐出人仪仗,以示身份。后卒于职,年六十三,赠太尉,谥
号文肃。当年在郑戬所居天库前(唐至宋初称天库巷),巷南有一条与巷平行的横河。天圣五年(1027)!郑戬重建巷东口贯通吴趋坊的过河桥,吴人称郑使桥,天库前亦曾以桥易名为郑使桥巷。今河与桥均废,无迹可考。
20.朱长文(1041—1098)字伯原。宋吴县(今苏州)人,嘉祐四年进士,其父公倬、长子发亦举进士,史称“累以三世进士登第”。朱长文由苏轼举荐任州学教授,时与范仲淹等齐称吴郡“五贤”,州学中建有“五贤堂”以示景仰。他为范氏首创的学宫撰有《州学记》传世。朱长文应知州晏知止请,编有地方志《吴郡图经续记》,《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将其与《长安志》并列,足见评价之高。《墨池编》是其书法碑刻专著,亦列人《四库全书》。他还著有《琴史》六卷。朱长文自撰的《乐圃记》云:北宋庆历年间(1041—1048),其祖母吴夫人始购得五代吴越国王钱谬之孙钱文恽的池馆别业“金谷园”旧址,面积广逾三十亩。后经逐年营建,初具规模,名之曰“乐圃”,有知州章岵题额。时人因而尊称朱长文为“乐圃先生”,所居街坊亦称乐圃坊,即今慕家花园。
21.马光祖(生卒年不详)宋婺州金华人,字华父,号裕斋。理宗宝庆二年进士。从真德秀学。历知临安府、浙西安抚使,人觐历陈京师艰食、和籴增价、海盗致寇三害。为江东安抚使、知建康府,减租税,养鳏寡孤疾,兴学礼贤,辟召僚属皆极一时之选。以资政殿大学士兼淮西总领,进同知枢密院事。度宗咸淳三年迁参知政事,五年知枢密院事兼参知政事。以金紫光禄大夫致仕。卒谥庄敏。今金阊区有马大箓巷,据《宋平江城坊考》,马大箓可能指宋人马光祖。《宋史》记(马光祖,迁浙西安抚使。岁饥,荣王府积粟不发。光祖具道其详,得粟活民甚多,进同知枢密院事。”
22.吴感(生卒年不详)宋吴县(今苏州)人,字应之。仁宗天圣二年(1024)省(尚书省)试第一,授湖州归安主簿。九年,中书判拔萃科,授江州军事推官。官至殿中丞。以咏红梅词知名。其故居在今金阊区吴殿直巷,巷即由此得名。
23.高定子(1177—1247)宋邛州蒲江人,字瞻叔,号著斋。宁宗嘉泰二年(1202)进士。知夹江县,创同人书院。改知绵州,以防遏招收溃兵功,进直宝章阁。累官端明殿学士、佥书枢密院事兼参知政事。后退居吴中,日以著述自娱。卒谥忠襄。曾修孝宗、宁宗《日历》。有《著斋文集》、《北门类稿》等。今金阊区高师巷有其故居,《宋平江城坊考》称“赐第平江仰家桥”,高师巷即由此得名。
24.文天祥(1236—1283)宋吉州庐陵人,字履善,又字宋瑞,号文山。理宗宝祐四年进士第一。开庆初,元兵攻宋,宦官董宋臣主迁都,天祥上书请斩宋臣,进御敌之计,未被采纳。任军器监兼权直学士院,草制语讥贾似道,遭劾罢。度宗咸淳九年起任湖南提刑,改知赣州。恭帝德祐初元军东下,破家财为军费,率义兵万人人卫临安。次年任右丞相兼枢密使,出使元军议和被拘,至镇江脱逃回朝。端宗即位,复拜右丞相兼枢密使,因与左相陈宜中议论不合,率兵在福建、广东坚持抗元,收复州县多处。祥兴元年被俘于五坡岭,次年拒元将张弘范诱降,书《过零丁洋》诗以明心志。“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其忠心报国的真实写照。后被囚于元大都3年,屡拒威逼利诱,视死如归。临刑作《正气歌》。谥忠烈。有《文山集》。文天祥于德祐元年(1275)曾兼任平江知府,指挥抗元战争,部署兵力作久守之计,虽仅40天,但深孚众望。明代在今文丞相弄建文山祠奉祀,后改为文山寺。
25.俞士悦(1387—1468)字仕朝,明长洲(今苏州)人。永乐十三年进士,擢监察御
史。正统中历官浙江参政,筑乍浦、澉浦二城以备倭寇,升大理寺卿。土木堡之变,以右副都御史留守京师,日夜筹划,甲胄未尝去体。事平,升刑部尚书加太子太保。天顺初坐事调戍辽东,成化初赦还,年八十卒。墓在原横塘乡三元村(今金阊区三元四村),俗称“俞大坟”。已于1985年发掘清理。(参见第三卷(第四章)(第二节)之“俞士悦家族墓群”)
26.徐有贞(1407—1472)明吴县(今苏州)人,初名王呈,字元玉,号天全。有文武才,通天文、地理、兵法、水利等学。宣德八年进士,授编修,进侍讲。正统间土木堡之变后倡言南迁,受于谦等斥责。后乃改名有贞。景泰中治河,开广济渠以疏水,浚漕渠以通粮运,塞沙湾决口成功。进左副都御史。为石亨定计,拥英宗复辟,封武功伯兼华盖殿大学士。诬杀于谦、王文,朝野侧目。得志后,欲与石亨等立异,遂被构下狱,发云南金齿卫为民,释归卒。有《武功集》。乾隆《吴县志》载:徐有真(贞)宅在日华里,武功伯徐有真所居。《姑苏志》载:日华里即景德寺前。今景德路王鏊祠(苏绣博物馆)即为景德寺故址。
27.刘缨(1442—1523)明吴县(苏州)人,字与清,号铁柯。成化十四年进士。知滕县,历三年,召为河南道御史。弘治中按福建,时守臣鬻南海良家子数百人充太监,缨悉释之回家。历官兵部右侍郎,正德五年擢南京刑部尚书,致仕卒。按《宋平江城坊考》:徐大船巷,又作徐胡桥巷,即今刘家浜。刘尚书缨宅在定光寺西。
28.王鏊(1450—1524)字济之,号守溪,晚号拙叟,人称震泽先生。明吴县洞庭东山人。成化年间,接连以解元、会元高登榜首。成化十年(1474)殿试,中第三名探花,授翰林院编修,后任吏部侍郎。正德元年(1506)进户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次年加少傅兼太子太保、武英殿大学士。因与太监刘瑾不合,郁郁不得志,正德四年辞官回归故里。今学士街第十八中学校址即王鏊故居怡老园。王鏊博学有识见,文章尔雅,议论明畅,在文坛极有影响,使当时“文体为之一变”,被推为“制艺”之祖。著有《震泽编》、《震泽稿》、《震泽纪闻》、《姑苏志》、《春秋辞令》、《守溪笔记》、《诗文集》、《史馀》、《四书文集》等。王鏊在苏州地方上享有很高声誉,唐寅撰写的刻在东山梁家山王鏊墓前石坊上的楹联“海内文章第一,山中宰相无双”,概括了王鏊的生平。(参见第三卷(第一章)(第五节)之“怡老园”及该卷(第三章)(第一节)之“王鏊祠”)
29.唐寅(1470—1523)字伯虎,一字子畏,号六如居士、桃花庵主,别号逃禅仙史。明书画家。吴县(今苏州)人。性颖利,少时与里中狂生张灵纵酒,不事科举,拜周臣学书,与祝允明、沈周友善,祝规劝之,乃闭户浃岁。弘治十一年(1498)举乡试第一。后世称“唐解元”。次年会试,座主梁储奇其文,还朝示程敏政,亦为所赏。程敏政为泄试题事被劾,寅为此株连下狱,谪为吏,耻不就。归来筑室桃花坞,日与客醉饮其中,邀游名山大川,致力绘画。寅擅山水,并工人物、花鸟,兼精书法、诗文,曾自署章曰“江南第一风流才子”。宁王宸濠闻其名,以厚币聘之,寅察其有异志,佯狂使酒,露其丑秽,宸濠不能堪,放还。寅文词敏快,尤以绘画有名。诗文初尚才情,晚年颓然自放,谓(后人知我不在此!”论者伤之。画与沈周、仇英、文徵明合称“明四家”。有《六如居士全集》及《画谱》传世。其故居在今西大营门双荷花池,祠在廖家巷前新街。(参见第三卷(第五章)(第三节)之“唐寅故居遗址”及该卷(第三章)(第一节)之“唐寅祠”)
30.都穆(1459—1525)明文学家。字玄敬,吴县(今苏州)人。七岁能诗,及长不习章句,泛览群籍,教授濠上二十年。与沈周等友善,时作诗酒会。弘治十二年(1499)进士。
授工部主事。正德元年(1506)改官南京。三年,回北京任礼部主客司郎中。八年,奉使至秦川,访其山川形势、故宫遗壤,搜访金石遗文,皆形诸文字。官至太仆寺少卿致仕。穆好学不倦,有文名,志尚考索微隐,所著凡数十种。家居后放情山水,绝迹公府,人皆钦敬而高尚之。家住阊门外南濠街,故号南濠居士。卒葬西郊花园山。辑著有《都公谈纂》二卷、《听雨纪谈》一卷、《铁网珊瑚》二十卷,又《别录》一卷、《使西日记》二卷、《金薤琳琅录》二十卷、《游名山记》、《玉壶冰》一卷、《寓意编》一卷、《南濠文略》、《南濠诗略》、《南濠居士诗话》一卷等传世。
31.祝允明(1460—1527)明文学家、书法家。字希哲,因生枝指,自号枝山,又号枝指生,长洲(今苏州)人。五岁能作径尺字,九岁能诗。稍长,博览群书,为文多奇气。弘治五年(1492)中举人,会试不第。授广东兴宁知县,迁应天府(今南京)通判,未几,谢病归。当筵疾书,思若涌泉。尤工书法,名动海内。小楷学锺繇、王羲之,狂草学怀素、黄庭坚。又好酒色六博,善新声,玩世自放。与唐寅、徐祯卿、文徵明并称“吴中四才子”。允明为诗,取材颇富,造语妍丽’文饰潇洒自如,时复有致。著有《怀星堂集、三十卷,又有《九朝野记》、《兴宁县志》、《苏材小纂》、《祝子罪知录》、《读书笔记》、《前闻记》等传世。其故居遗址在今金阊区三矛观巷。
32.吴一鹏(1460—1542)明大臣、文学家。字南夫,号白楼,长洲(今苏州)人。少丁内忧,庐于墓侧。弘治六年(1493)进士。官翰林。遇逆瑾(太监刘瑾)无加礼,瑾衔之,迁南漕郎。瑾诛,方见柄用。召拜礼部右侍郎,与尚书毛澄、汪俊力争大礼,颇著风节。俊去,一鹏署部事。累进尚书,官至东阁大学士。人内阁,典诰敕。张璁、桂萼忌之。出为南京吏部尚书,加太子少保致仕。居尝葺陈孝子祠,复陆宣公墓,建三贤祠以祀范文正、胡安定、尹和靖,其显扬先烈多类此。卒年八十三,谥文端。其故居在今广济路东杨安浜16号,即玉涵堂,俗称阁老厅。(参见第三卷(第五章)(第三节)之“吴一鹏故居”)
33.任环(1519—1558)明山西长治人,字应乾,号复庵。嘉靖二十三年进士。历任广平、沙河、滑县知县,迁苏州府同知。在苏任职期间,为抵御倭寇骚扰,于阊门外古运河(今称上塘河)畔构筑青龙、白虎关各一座(青龙关位于今普安桥,又名金阊关;白虎关位于今白莲桥附近)。据《苏州府志》载:“倭患起,长吏不娴兵革,环性慷慨,独以身任之。尝遇贼,短兵接,身被三创,几殆。已而复裹创出海击之,怒涛作,摇舟者失色,环意气弥厉,竟败贼。屡战皆捷,数败倭寇。”嘉靖三十四年,任环与俞大猷破倭寇于陆泾坝、马迹山。在战斗中,环与士卒同寝食,凡战斗所得悉均分将士。军整,终夜露宿,或数日绝餐。尝书姓名于肢体曰(“战死,份也,先人遗体他日或收葬”。将士十分感激,愿为用命,故屡建战功。后官至山东右参政。著有《山海漫谈》。
34.文徵明(1470—1559)明书画家。初名壁,字徵明,以字行,更字徵仲,号衡山居士,长洲(今苏州)人。幼不慧,稍长,颖异挺发。学文于吴宽,学书于李应祯,学画于沈周,与祝允明、唐寅、徐祯卿并称“吴中四才子”。宁王宸濠慕其名,贻书币聘之,辞病不赴。正德末,以岁贡生赴吏部试,并以巡抚李充嗣荐,授翰林院待诏。世宗即位,预修《武宗实录》,侍经筵,致仕归。徵明善诗文,尤擅书画。工行草,精小楷;擅画山水,多写江南湖山、庭园,亦善花鸟、兰竹、人物。名重当时,学生甚多,形成“吴门画派”。与沈周、唐寅、仇英合称“明四家”。终年九十,私谥贞献先生。文学德行为时所宗。著有《甫田集》。曾绘《拙政园三十一景》并系以诗传世。据民国《吴县志》记载,其故居名停云馆,在今金阊区曹家巷。现已无迹
可寻。
35.文伯仁(1502—1575)明长洲(今苏州)人,一作吴县(今苏州)人,字德承,号五峰、葆生、摄山老农。文徵明之侄。诸生。善画山水、人物,亦能诗。今阊门内下塘街北之五峰园相传为伯仁所筑(一说为嘉靖年间尚书杨成所筑,俗称杨家园)。(参见第三卷(第一章)(第五节)之“五峰园”)
36.海瑞(1514—1587)明广东琼山(今属海南省)人,字汝贤,自号刚峰。回族。嘉靖二十八年举人。初署南平教谕,升淳安知县。布袍,脱粟,令老仆种菜自给。严嵩党都御史鄢懋卿过,供具甚薄。迁户部主事,时世宗专事斋醮,不理朝政,乃上疏切谏,预买棺与家属诀别。虽被逮人狱,帝闻其状,亦感动叹息。穆宗立,得释。隆庆三年(1569)任应天巡抚(治所在苏州),锐意兴革。疏浚吴淞江、白茆塘通流人海,民赖其利。摧抑豪强,力行清丈,推行一条鞭法。贫民田人于富室者,率夺还之。徐阶罢相居家,瑞按向其家,绝不宽假。寻被解任。万历初,张居正当政,惮其峭直,虽中外交荐,卒不召。至万历十三年居正卒,乃召为南京右佥都御史、吏部右侍郎,两年后病卒,谥忠介。有《海刚峰集》。今海红坊原有海瑞祠,相传曾供奉海瑞所穿大红袍,巷由此得名。阊门外阿黛桥原名海公桥,相传亦为纪念海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