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金阊区志
2402900000027

第27章 园林名胜文物古迹(8)

城外现存牌坊多为立于山塘街一带的清代石坊。

【清礼部儒士贝启祚程氏节孝坊】在山塘街原603号。(参见本卷(第三章)(第一节)之“贝节孝祠”)

【吴中英孝子坊】在山塘街596号。

【唐肇虞孝子坊】在山塘街696号虎丘中心小学幼儿园门外。

【陶松龄聘室张氏贞孝坊】在山塘街701号。(参见本卷(第三章)(第一节)之“陶贞孝祠”)

【萧烈妇坊】在山塘街704号。

【清赠奉直大夫陈松妻张氏节孝坊】在山塘街707号。

【义风千古坊】在山塘街775号五人墓。(参见本卷(第四章)(第二节)之“五人墓”)

【宗仁主义坊】在山塘街787号鲍传德庄祠。(参见本卷(第三章)(第二节)之“鲍传德庄祠,)

【俞赐麟妻胡氏节孝坊】在山塘街840号。

【吕大绵妻袁氏节孝坊】在山塘街540号。

【佚名功德坊】在渡僧桥下塘水星弄口河埠。两柱出头石坊,刻有柱联“宏一方之利济,念万姓以长宁”。

(第四章)遗址墓葬

金阊区辖境古遗址和墓葬甚多。从已发掘的墓葬、遗址和发现的珍贵文物中,可知我们的祖先很早就生息繁衍在这片土地上,创造了丰富灿烂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现存的五人墓、葛成墓和阊门遗址,则是名闻遐迩的古迹。

(第一节)遗址

一、古遗址

【新庄遗址】在阊门外原郊区虎丘乡新庄村,现为新庄新村,属留园街道管辖。原为土墩,1983年发现古遗址,苏州博物馆发掘清理,发现水井3口、灰坑2个、烧窑1座。水井全系土井,略近圆形,号井壁用芦苇编织加固,号井壁以木桩加固,以防井壁崩塌。灰坑均呈不规则圆形,号坑满贮碎陶片。烧窑断面呈椭圆形,前端尚存烟道一截,略向前倾。窑底有厚8!10厘米的灰烬,伴有黑衣陶、灰陶和印纹硬陶碎片。

出土遗物以泥质黑衣陶为主,次为泥质灰陶、印纹硬陶、夹砂陶和原始青瓷器。器形有釜、鼎、豆、甑、瓿、罐、盆、盘、杯、壶、碗和角状器等。纹饰除弦纹、方格纹、麻布纹外,还有圆圈纹、云雷纹和变形S纹等仿铜器纹饰。此外出土石器、榫卯木构件、木莆等生产工具。从遗迹遗物分析,这里可能是东周时期以制陶业为主的村落遗址。

二、城址

【阊门】位于苏州城西偏北,始建于春秋时期,为周敬王六年(前514)伍子胥建造吴国都城时所辟八门之一。嗣后屡有兴废。现存城门南侧城墙、月城墙基和水门金刚墙。从吊桥东堍沿南码头下,可见青石与花岗石叠成的墙基,以及原三香庙内的城垛,可知明朝时月城的规模;沿聚龙桥下亦可见城墙基。从水关桥或探桥上,可看到水门遗址青石顺砌的金刚墙。1998年11月阊门遗址被列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参见第二卷(第一章)(第一节)之“阊门,)

【新阊门】位于金门稍南。民国十年(1921)开辟。比阊门小,一个拱门直对恤孤局。当时要由黄鹂坊桥弄(今景德路西段)翻过一个“矮土墩”才能出城门。民国二十年金门建成后,此门即废弃。旧址在现航运公司库房后面。(参见第二卷(第一章)(第一节)之“新阊门,)

【平门城墙遗址】在平门桥西南300!1250米处。1956—1957年在该处城墙东段长约300米、面积约300平方米的范围内,出土残石斧、石刀、陶纺轮及泥质灰陶片、几何印纹陶片等。发现城基压在新石器文化层上,城墙下层为含几何印纹陶片堆积的春秋战国时期土垣,中层含有汉、唐、宋陶瓷片等堆积,并砌有宋代小型城砖,上层含有明清瓷片堆积,并砌有明清大型城砖。1958年拆除城砖后,又经历年挖土,至1975年尚存土垣一段,长650米,宽12.2米,高出路面约3米,方向自东至西偏南20度。

(第二节)墓葬

据民国《吴县志》和李根源《吴郡西山访古记》所载,苏州有数以百计的历代名人墓葬,阊门外虎丘山塘四周尤多。近年来又陆续发现并发掘清理了一些古墓。现将金阊区辖境的墓葬分已清理古墓和现存名墓记述如下。

一、已清理及废毁古墓

【西塘口墓群】在平四路东四亩田。1974年发现多座三国单室砖墓,出土铜镜、青瓷器等。墓址已被用作木材仓库。

【平门城墙古墓群】分布在平门桥西南600!1250米的城墙土层内。1975年8月至1976年7月,共发现六朝墓32座、唐墓2座。六朝墓中3座为土坑墓,29座为砖室墓,后者有长方形竖穴单室券顶墓和瓶形墓。共出土器物125件,陶器有壶、坛、罐、盂,青瓷器有壶、罐、碗、钵、盂、虎子,铜器有洗、碗、镜、铃和慑子等,金银器有指环、镯、钗、针箍等。据此分析,其中有东吴墓2座、东晋墓1座、南朝墓1座,余均为西晋墓。两座唐墓均为单人砖室券顶墓,随葬品有铜镜、铜洗、铜钱、陶坛、陶壶、陶灯罩和银盒等20件。两墓各出砖刻墓志一方。

【破虏墩墓群】在山塘街小鱼塘。1987年建住宅楼时发现。在占地300平方米的土墩下,清理出东汉墓7座,六朝墓和唐墓各1座,结构分土坑墓、砖室墓两种。随葬品有汉代釉陶器、红陶器和唐代陶俑、铜俑等。

【汉徐福墓】在原郊区虎丘乡新庄村。1984年5月在新庄新村住宅建筑工地的一座土墩下发现。经苏州博物馆发掘清理,是一座竖穴土坑式双人合葬墓,长3米,宽2.6米,方位185度,有边厢和脚厢。棺木和人骨架均已腐烂,仅见红漆皮。东棺发现铁刀、剑各1件;泥冥印1件,正面刻“徐福”两字,反面刻“徐中孺”3字。边厢和脚厢出土青铜瓿、盆、釜等6件,釉陶罐、壶、鼎、灶、仓、屋、灯、耳杯、勺及腹下带席纹的瓮等42件。另有漆耳杯及盘已朽,仅见漆皮。

新庄村是苏州汉墓较为集中的地带,已发掘了数十座,但以此墓最为完整,其时代约为西汉中晚期。

【俞士悦家族墓群】在原郊区横塘乡三元村。1985年初建三元新村住宅时,在占地200余平方米俗称“俞大坟”的土墩下,发现明俞士悦夫妇及其父母子媳等10座墓葬。俞士悦387—1468),字仕朝,明长洲(今苏州)人,永乐进士,官至刑部尚书、太子太保。天顺初因事谪戍辽东。成化初赦还,卒于苏州故里。经苏州博物馆清理,除其父母墓为砖室墓外,

其余均为石椁墓。出土文物极少,主要有墓志石11方。该墓原有石翁仲、石兽、墓碑、神道,

早已废毁。

【王锡爵墓】在今西环路来凤桥西北(原虎丘乡新庄村凤凰墩)。王锡爵(1534—1610)字元驭,别号荆石,明太仓人。嘉靖会试第一,廷对第二,授编修,万历初掌翰林院,累官至太子太保、吏部尚书、建极殿大学士,卒谥文肃。李根源《吴郡西山访古记》载(明王文肃公锡爵墓,外建赐茔神道坊。享堂毁……有翁仲、石狮、石虎、石羊。坟围坊题‘建极殿大学士太保王文肃公墓’。围广约二十丈。……左建祠,祀文肃像,壁嵌苏州府建祭田碑。全茔地广二百亩。”1957年被列为省文物保护单位。据当时调查,墓地仍广约510平方米,封土高约2米,尚有翁仲、石兽、石坊柱、断碑等物20余件。1966年初遭到破坏,同年12月苏州博物馆清理。该墓外用“三合土”浇浆密封,圹内以青砖砌成竖穴券顶双室,并列套椁楠木棺两具,王锡爵与妻朱氏合葬。出土随葬品有冠、袍、衾、鞋等绸缎衣物,有制作精工的明器如锡制杯、盘、盆、壶,木制床、桌、椅、衣架、盆、桶及牌、扇、伞等仪仗,有玛瑙朿发罩、白玉兽钮印章、水晶杯、白玉带钩、戒指和洒金折扇等,共161件。另有申时行撰墓志石。这对研究明代手工业的发展和工艺技术水平有一定参考价值。

【周顺昌墓】在现枫桥路白莲桥南(原白莲桥浜马家墩)。周顺昌(1584—1626),苏州人,明万历进士,官至吏部文选司员外郎,东林名士,后被魏忠贤害死。墓前有墓碑、石人、石马。1963年列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1969年被毁。

二、现存名墓

【五人墓】在山塘街青山桥东,是明代苏州人民抗暴斗争中死难的颜佩韦、杨念如、周文元、沈扬、马杰五义士之墓。天启六年(1626),魏忠贤亲信巡抚毛一鹭勾结织造太监李实,仗势在苏州残酷剥削人民,并上疏诬害被誉为“七君子”的周顺昌等东林名士。当魏忠贤派缇骑到苏州逮捕周顺昌时,苏州人民激于义愤,一时万人云集,涌进官衙,痛打缇骑,并抗议加派捐税,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抗暴斗争。魏忠贤闻讯诬陷苏州人民谋反,派兵镇压,颜佩韦等5人为保护群众,挺身投案,英勇就义。翌年,魏忠贤失势,畏罪自杀,苏州人民把毛一鹭为魏忠贤所造“普惠生祠”拆毁,葬五人义骨于废基,立碑大书“五人之墓”。复社领袖张溥有感于五义士“激昂大义,蹈死不顾”的英勇气概,撰写了《五人墓记》。墓门临山塘街,壁嵌《五人义助疏碑》。门后立双柱出头石坊,“义风千古”四字为杨廷枢所书。过石坊是享堂,面阔3间,进深6界,明间立“五人之墓”碑,为1981年自墓门移此。东次间立《五人墓记》碑和清代书条石10方。堂后五人墓冢一字横列,围以条石,长17米,宽6米,高1.35米,正面分嵌五人名碑。

五人墓原已荒芜不堪,1956年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并清理维修,加砌墓冢护壁,构围墙,植松柏。1966年后又遭破坏,981—1982年再次整修,拓展墓地,移建饮马桥附近清代厅堂于此,题名“义风堂”,并增建长廊,植树绿化。

【葛成墓】位于山塘街775号五人墓旁。葛成568—1630),明代苏州织工抗税斗争领袖。明万历二十九年601),太监孙隆受派到苏州增税,私设税官,擅立关卡,横征暴敛,民怨沸天;苏州又遭水灾,桑蚕无收,丝价腾贵,机户杜门罢织,万余机匠失业,“哄聚填街塞巷”,一场以手工业工人为主体的抗税斗争一触即发。六月初三日,葛成在玄妙观“手执蕉叶扇,一呼而千人响应”,于是“千人奋梃出,万人夹道看”,“若狂三昼夜”,焚毁税官居室,杀死税官黄建节等,吓得税监孙隆逃窜杭州,众人又将为虎作伥的地痞汤萃等打死,一时人心大快。所到之处,纪律严明,不取群众一线一物,不伤及无辜一人。当取得抗暴胜利,正待复工之际,官府派兵镇压,四处搜捕为首者,葛成挺身而出承担责任,被关押13年。出狱后,吴人敬若神圣,尊称为葛贤、葛将军。葛成因敬仰“五人”之高义,自愿为其守墓。至崇祯三年(1630)病殁,众人将其葬在五人墓侧。葛成墓门和享堂今与五人墓通用。墓冢朝西,长方形,四周以条石围护,东距五人墓冢仅2米,墓碑刻文震孟所书“有吴葛贤之墓”,立于崇祯三年。《吴葛将军墓碑》刻石为清康熙十二年(1673)陈继儒所撰,在享堂西次间。1956年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并维修,1981年再修。

【钱处士墓】位于虎丘西麓。古时称有才行而隐居不仕者为处士。钱处士名近仁,清乾隆年间苏州人。父母早丧,家境贫寒,寄居于鞋匠家,遂习其业。然从小爱读书,经史子集、九流百家无不浏览,尤致力于《孝经》、《论语》。苦学成才后,诲人不倦,人称“补履先生”。终年76岁。殁后无子,众人葬之于虎丘。葬日,四方前来凭吊致哀者数以百计。江苏按察使汪志伊题为“钱处士墓”。《吴门补乘》、《桐桥倚棹录《吴县志》等虽早有记载,但墓久已湮没。1958年文物调查时重新发现并加以修整保护。1963年列为市文物保护单位。1982年再次维修。现土垄高1米余,直径2.5米,前立椭圆形石碣,镌乾隆五十七年(1792)汪志伊所书“钱处士墓”。

【陈去病墓】位于虎丘西南麓。陈去病87—1933),字佩忍,号巢南、垂虹亭长,吴江人,近代诗人,南社创始人之一。早年追随孙中山,宣传革命不遗余力。在推翻满清帝制的辛亥革命和讨伐袁世凯的护法运动中,都作出过重大贡献。其诗多抒发爱国激情,风格苍健悲壮。晚年曾任东南大学教授、革命博物馆馆长、古物保管委员会江苏分会主任委员。1933年10月病逝于故乡同里镇。1935年11月南社成立36周年之际,柳亚子等诸社友将其灵柩迁葬于南社诞生地虎丘山下,并举行隆重公祭。墓在虎丘西南麓杉树林中,坐北朝南,作覆釜形,青砖围砌,水泥封顶,直径5.9米,高2.2米。后筑混凝土罗城。前立碑,设置石供案,铺砌墓道。碑镌柳诒徵所书“陈佩忍先生讳去病之墓”,额雕双鹤翱翔。后因年久失修而日渐残破。1982年列为市文物保护单位并整修。

【真娘墓】在虎丘。据虎丘志书记载,真娘为唐代苏州名妓,以歌舞名噪一时,死后葬此,因墓上遍栽花卉,号称花冢。唐诗人刘禹锡、白居易、李绅等都曾为之题咏,遂与杭州西湖苏小小墓齐名。岁久渐废,几乎湮没。清乾隆十年(75),陈口游虎丘,访得残碑,寻得墓址,遂为重修,树新碑,覆小亭。民国初年又重加修葺。1956年曾被列为省文物保护单位。当时为一小亭,中有状似坟墓的大圆石,前立墓碑。1958年改为石柱木梁架卷棚歇山顶方亭,搬走圆石,移动墓碑,遂成现状。亭坐东朝西,建于山石上,西置条石栏凳,南、北与蹬道相接。东砌砖墙,嵌青石碑一大一小,均镌行楷“古真娘墓”。大碑高2.19米,宽0.63米,乾隆十年(175)“海陵陈铁坡(即陈口)重建”。小碑高0.78米,宽0.37米,康熙三十三年(169)“新安心斋居士张潮山来氏重立”。亭西下方有无款草书摩崖石刻“香魂”。

(第五章)古建古井古树名木

苏州历代遗存的建筑数量多,分布广,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在中国建筑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经调查,三个城区已发现的有文物保护价值的古代和近现代建筑尚存00余处。古井和古树也是古城悠久历史的实物见证。金阊区都占有一定比例。

(第一节)官署仓关

【江苏布政使署旧址】在学士街209号。清顺治十八年(1661),江南右布政使自江宁(南京)移驻苏州。康熙六年(1667)改下江布政使,乾隆二十七年(1762)改江苏布政使。衙署旧址原为明大学士王鏊别墅怡老园。清康熙元年改建为官署,大门东向,仪门南向,堂名“正己”,东为银库,西为钱库。康熙五年、九年重修扩建。咸丰十年(1860)毁于兵火,同治四年(1865)重建。辛亥革命后用作学校,现为市第十八中学校舍。至今变化甚大,建筑已大部无存。仅存后楼一座,坐北朝南,面阔5间28.9米,进深10.8米,左右带厢楼。梁架粗壮,圆作无雕饰,出檐较深,有明代建筑特点。(参见本卷(第一章)(第五节)之“怡老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