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同治十二年(1873),苏州府长、元、吴3县城乡共有徽、苏、宁、绍4帮86家酱园,以徽帮为主。其中以两家潘姓开设的潘万成、潘所宜为最大,酱业中曾有“苏州两家潘,占城一大半”之说。民国三十七年至三十八年,苏州共有酱园148家,其中职工30人以上的大型酱园19家。解放后,1950年6月酱园业有230户,1956年实行公私合营的有29家。1957年前店后坊酱园就近合并为22家,分为5个核算单位。同年7月,按行政区域组建为5个酱品厂,其中设在金阊区内一家:金阊酱品厂,专业生产大酱、酱油。1959年,金阊酱品厂改为公私合营新泰洽酱油厂。1960年,天利调味品厂和苏州饴糖厂酱色车间并人,改名为公私合营新泰洽调味品厂。1963年酱色车间划给饴糖厂,1965年味精车间划出,另建苏州味精厂,又改名为新泰洽酱油厂。1966年改名为国营苏州酱油厂,专业生产酱类调味品,1983年改名为苏州酿造厂,厂址在山塘街54号。厂区占地面积7300平方米,厂房面积5000平方米。至90年代后期,已成为初具现代化规模的专业化生产酿造发酵酱油的国有企业。其主要产品“姑苏”牌系列酱油以其鲜醇的口感、浓厚的质地,多次在全国和地方性抽查评比中获奖,先后获国内贸易部“质量信誉商品”、“江苏省优质产品”、“苏州市名牌产品”等称号,除畅销江苏、安徽、福建和东北等国内市场外,并远销美国、新加坡、香港等国家和地区。1999年企业具有年产各类酱油5000吨,大酱200吨的生产能力,是年实现销售2000万元,创利税300万元。年末职工150人。
五、罐头食品制造业
1966年,金阊区羽绒肠衣厂因肠衣生产滞销,为南京罐头食品厂加工水果罐头。1968年11月,改建成全民所有制苏州罐头食品厂。职工150人,划归轻工业局管辖,厂址设在广济路236号。1970年因卫生要求,将肠衣、羽绒产品划出,专业生产罐头。1973年在厂内增设集体所有制罐头食品加工厂,职工53人,从事半成品加工,两块牌子,一套领导班子。此后,省先后贷款226万元,轻工局拨款10万元,自筹资金111.7万元,1973年建530平方米保温库;1974年建锅炉房;1974—1976年建1150平方米冷库;1975年建1300平方米芦笋、青豆等新产品实罐车间;1976年建番茄酱车间,成为主产品之一;1982年又新建实罐车间!生产规模不断扩大,最高时年产量1万多吨,外销品种达40余种。
1984年后罐头食品产量萎缩,开始增加冷饮生产。90年代后,受市场竞争的影响,工厂生产下降,连年亏损,至1995年全面停产。时有在册职工1000多人。至1999年末,退休职工300余人,下岗职工300余人,厂内仅有20余人留守。
六、制茶业
苏州制茶,已有一千多年历史,主要是窨制花茶。花茶,又名“熏花茶”、“窨花茶”、“香片茶”,它以精制绿茶烘青为原料,配以浓郁清香而又甜润的天然香花,经过工艺窨制而成,与红茶、绿茶、乌龙茶、紫压茶并称为中国五大茶类。南宋吴人施岳的《步月吟·茉莉(“……小莲冰洁。花魂在,纤指嫩痕,素英重结。枝头香未绝,还是过中秋,丹桂时节,醉乡冷境,怕翻成清歇。玩芳味,春焙旋熏,贮浓韵。……”周密注云(古人曾用此花焙茶,故云。”词中对茉莉花的形态、特性、开放时间、焙熏茶叶等都作了细致人微的描绘。明代,吴门诗人钱希言亦曾有诗云(斗茶时节买花忙,只选头多与干长;花价渐增茶渐减,南风十日满帘春。楼台簇簇虎丘山,斟酌桥边柳一湾。’三尺绿波吹晓市,荡河船子载花还。”清道光年间,苏州人顾禄《清嘉录》载(珠兰、茉莉花于熏风欲拂已毕集于山塘花肆,茶叶铺买以为配花之用者。”
清康熙初年,苏州虎丘西山庙桥和西猢狲浜各建有花神庙,为花商与花农集议之处。嘉庆十四年(1809)第三次重修时,有40户茶号共捐纹银185两(占重修经费40%)。清代,苏州花茶已远销东北地区。在辽宁省锦州市城内北街路西,有一座天后宫,雍正五年(1727)重建时,碑文中就有苏州关东庄茶商出资赞助的记载。咸丰十年(1860)至光绪二十六年(1900),苏州花茶在河南、山西、蒙古等地不断扩大销路,虎丘一带种植茶花的花农增至140!150户。三十二年,茶商集资在阊门外永福桥建造茶商公所。三十四年,苏州有茶号、茶行和茶桟46家,并以六大茶店、八大茶行著称。茶行是由茶号发展起来的,资本雄厚,工商兼营,除代客窨制花茶或自产自销外,兼营毛茶买卖业务;茶店则以代客加工花茶为主,依赖客商资助经营。行、店都设后坊加工花茶,大都集中在阊门外杨安浜、小邾弄、曹家弄、叶家弄、大木梳巷一带。
民国六至八年,苏州花茶年销约1.5万担,其中8200担销东北地区。十六年,有茶号24户,十九年建茶业同业公会。二十年“九一八”事变后,日商垄断东北市场,苏州花茶销路阻断,茶行茶桟纷纷歇业,仅剩五六户勉强维持。二十五年,虎丘茶花减至5470担。二十六年1月,茶叶号仅有仇震隆、汪瑞裕、吴世美、鲍德润4户。抗日战争爆发后,各产茶区交通受阻,毛茶滞销,部分迁往福建的茶行又迁回苏州,花茶行业有所恢复。抗日战争胜利后,窨制花茶行(桟)有19户。三十五年,产花茶4.5万担。三十七年9月,茶业同业公会会员有茶叶店37户,花茶行(桟)25户。因时局动荡,生产锐减,年产花茶不足2万担。
解放后,1950年春,中国茶业公司在苏州建立窨花工作组。1951年,市合作总社茶叶加工厂建立。1952年,窨花工作组筹建地方国营苏州茶厂,翌年建成。1955年冬,市合作总社茶叶加工厂并人苏州茶厂。解放后,私营茶行、茶桟发展较快。1951年,制茶商有41户,年产量7万担,茶叶店有62户,资本2.8万元。制茶业开始发展合作生产,由广盛、永丰等9家组成第二联营处,1953年又与同丰泰茶桟合并,组成私营久华制茶公司,股本20万元。
由新丰、大同等18家茶行组成第一、三、四联营处。其余制茶行桟均转业、淘汰。1956年私营制茶业实行公私合营后,合并建立公私合营久华制茶厂。1958年4月,久华茶厂并人国营苏州茶厂(厂址留园路24号)。70年代后期,苏州茶厂的产品茉莉、白兰、玳玳花茶,香花产自郊区虎丘、长青两乡,茶坯则从安徽、浙江、江苏等地运来,销往国内21个省、市、区。与福州、杭州茶厂并列为全国三大花茶生产厂。年产花茶5万担左右,最高时达10万担。在1982年全国花茶质量评比中,虎丘牌一级茉莉花茶获国家优质食品银质奖,茉莉苏萌毫获全国名茶称号。建厂40余年间,已上交国家税利7000余万元。
改革开放后,农村工副业生产发展迅速,而种植香花收效甚微,生产逐年萎缩,致茶厂香花资源枯竭。1984年起,茶厂先后开辟广西、福建两处花茶基地,将茶叶毛坯运至该处,利用当地生产的茉莉花窨制花茶,然后运销北方。同时,建立茶叶公司,开设十余家茶叶商店,以商业效益弥补生产效益。1996年,茶厂缩小规模,厂址改建为留园服饰市场。至1999年,年产量已不足1万担。
(第五节)机械工业
金阊区的机械工业起步较迟,在解放前只有几家小型铁工厂,大多为手工操作小工场。50年代后期“大跃进”中,陆续兴办一批机械铸造工厂,几经周折后,才形成规模。90年代以后,又兴建一批中外合资企业,科技含量提高,机械工业进人新的发展时期。
一、金属加工机械制造业
解放前,在金阊区的南新路上,只有几家小型的铁工厂,为纺织、粮油等业维修、加工一些零配件。解放后,苏州各工业企业以“自我武装”为目的,相继开展技术改造活动,从制造土设备、土机床人手,逐步形成一批生产金属加工机械的企业。1959年,苏州铁工厂(重型机床厂)试制成功铸造机械Z235G翻台震实式造型机和A234G造型机。1960年3月,在平门原厂区正式分建为两厂,定名为苏州铸造机械厂和苏州阀门厂。1962年6月,铸造机械厂迁至阊胥路原矿山机器厂旧址,逐步成为第一机械工业部专业生产铸造机械的骨干企业。
1988年7月,由苏州铸造机械厂、苏州铸造机械公司、机械电子部第四设计研究院、苏州机床厂等11个单位联合组建松散型“苏州四达铸造工程集团”。该集团为综合科研设计、生产经营、服务等多种功能的企业集团,承接国内外铸造工厂所需的各类工程设计和装备,替代铸造装备的进口。1995年,由苏州铸造机械厂、苏州高中压阀门厂、苏州机床厂、苏州铸造机械有限公司组建成万里集团。
二、通用设备制造业
1958年,刚组建的苏州通用机械厂,制造出小型的2吨手摇起重机、1.5吨塔式起重机、单梁行车,用于“自我武装”。时值“大跃进”,各地建厂需要起重设备,于是畅销一时。1959年化学工业部拨款70万元,支持苏州发展化工设备。是年8月,通用机械厂并给苏州化工机械厂,兼产行车等起重设备。1972年3月,从苏州化工机械厂划出有关车间,成立苏州起重机械厂,发展5吨液压传动叉车和单、双梁行车、堆垛机等通用起重设备产品,成为机械工业部专业定点工厂。
1975年,苏州电器一厂(集体所有制,在平江区白塔西路)自制简单运货电梯后,为苏州刺绣厂等3家工厂试制电梯,1977年被批准成立苏州电梯厂(集体所有制),与电器一厂两块牌子、一套班子。1978年4月,在金阊区下津桥苏州第二铸造机械厂(集体所有制)厂区,建立全民企业苏州电梯一厂。1980年1月,撤销苏州电器一厂,苏州电梯厂搬迁至苏州第二铸造机械厂厂区,与电梯一厂3家合并为全民与集体合营的苏州电梯厂。1980年2月,苏州电梯厂划出电器车间,在白塔西路恢复电器一厂。1982年10月,电梯厂被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机械管理局批准为归口企业,成为全国八大电梯厂之一。1985年8月,中国建筑机械公司接纳它为成员单位。1988年12月,由苏州电梯厂、瑞士迅达控股有限公司、香港怡和迅达(远东)控股有限公司合资兴办苏州迅达电梯有限公司,是以生产、销售、安装、维修各类电梯、自动扶梯、自动人行道及其零部件的企业。
三、通用零部件制造业
苏州生产通用零部件的专业工厂,最早是1952年7月成立的地方国营苏州铁工厂(在平江区内平门),1960年改名为苏州阀门厂,1961年改属第二机械工业部管理,转向生产原子能工业专用阀门。生产民用工业通用阀门的设备、任务,由苏州铸造机械厂接收。1966年从苏州铸造机械厂分列出苏州第二阀门厂,专业生产石油工业部、第二机械工业部所需的高、中压通用阀门,是国内小口径高、中压锻钢阀的主要生产基地。
1958年,市重工业局组建全民所有制的苏州轴承厂。1961年,转产滚针,1962年改名为苏州滚针厂。1966年,又组建集体所有制的苏州滚针轴承厂。1970年3月,苏州滚针厂与苏州滚针轴承厂合并,再次命名为苏州轴承厂(全民所有制),以国内小负盛名的滚针为基础,发展滚针轴承,嗣后成为机械工业部生产滚针轴承的骨干企业。
原由47户修缸补甏的手业者于1956年1月成立的姑苏陶器修理社,1966年转产铁基粉末冶金产品,改名为苏州粉末冶金厂,厂址在南浩街158号,专业生产各式异形的小型机械零件。
原苏州纺织器材厂(全民所有制)精简出厂的职工,于1962年建立集体所有制企业江南电器厂,1966年划归市机械工业局管理后,定名为苏州电器二厂,70年代试制并转产机械工业部管理的产品液压附件锥阀、电磁阀,1976年改名为苏州液压件厂,是机械工业部元件局定点生产企业。
四、化工设备制造业
1958年11月,地方国营苏州第二机床厂,由化学工业部投资70万元,定向生产化学工业部计划安排的化工设备。1959年3月,改名为苏州化工机械厂,生产小型化肥厂成套设备中的冷冻机、水煤气发生炉、空气压缩机、氨压缩机等。工厂几经技术改造,进而制造碳化主塔、副塔,氮氢压缩机等小化肥生产的主要设备,成为机械工业部的定点专业厂和全国压力容器制造行业华东地区组长(厂)。
1965年4月,原由1962年精简的全民企业职工组建的金阊冷作锻焊社等3个社、厂合并建立苏州铆焊厂(集体所有制),试制搪玻璃设备。1969年迁至西园路,改名苏州耐酸搪瓷修造厂,生产和维修化工企业用的搪玻璃反应釜、冷凝器等。1978年,改名为苏州搪玻璃设备厂。
五、农、林机械制造业
苏州制造农、林机械产品,始于20世纪20年代。民国十五年(1926),私营单永泰铁工厂(南新路2号)制造过18马力大头煤油车。二十四年,私营永兴铁工厂(南新路65号)制造大头柴油车,尔后又生产冷迸车。此外,尚有几家私营铁工厂也制造过农用内燃机。
1956年1月,机械业全行业公私合营,由40多户私营小企业,合并建立公私合营苏州农业药械厂(留园马路69号)和公私合营苏州农业机械厂(胥门外小日晖桥)。
农业药械厂由24户机器、翻砂、电焊、打铁、衡器等私营小企业和1家旅社合并组建。1957年10月,上升为地方国营企业,承接农业机械部的农用喷雾器生产任务。1958年,试制成功农用柴油机,产品纳人部、省计划,9月,金阊铸件模型厂并人,11月改名地方国营苏州动力机器厂(原由苏州机械厂分出的动力机械厂,是月改名第二机床厂),成为机械工业部和江苏省定点生产农用柴油机、汽油机的专业工厂。
农业机械厂由20多家机器、翻砂、打铁等私营企业合并组建,1956年,政府投资4.2万元筹建,生产铡草机、草绳机等。1957年,自行设计建造江苏省第一座8立方米小高炉,炼出江苏省第一炉铸造用生铁,开始转向冶炼生产。1958年8月,改名苏州胥江钢铁厂。1960年在原址分建苏州矿山机器厂。1961年4月,根据国家计委和林业部的意向,市政府决定撤销胥江钢铁厂,将苏州矿山机器厂和苏州宇宙电机厂划交林业部,两厂合并,由林业部投资,组建为林业部苏州林业机械厂,厂址设在西大营门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