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方法
24264400000011

第11章 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和客体(4)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性是人的自然性、社会性和主体性的统一,其中人的自然性是人性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人的社会性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属性,人的主体性是人性力量的外在表现。忽视或割裂哪一种属性,都是对人本性的异化和歪曲。人的自然性,社会性,主体性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人的自然性特征反映为人的生理性需要和物质性需要,它总是受到社会性的制约,必须在特定的社会关系下才能满足;人的社会性特征反映为社交需要和尊重需要,它必然受到实践关系、自我实现能力的制约。人的实践性需要和人的自我实现能力,必然受个体生理机能前提和现实社会关系的制约。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客体主体性的培育要考虑人的自然性、社会性对其主体性培育的影响。主体性的培育要考虑人的自然性和社会性的制约。

1.从人的社会性出发,客体主体性的培育要依赖于社会,创造有利于主体性发挥的社会环境

如果社会不能提供开放、活泼、自由的环境,主体性的发育会受到制约。个人是社会中的个人,任何个人的发展都受生活于其中的社会关系的制约。这就要求社会坚持民主原则。民主原则的基本精神就是要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体作用,以社会主义的民主精神、民主作风和民主方法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坚持民主原则,一是要尊重教育对象,尊重他们的人格和合法权益,尊重他们的主体地位,尊重他们的兴趣和爱好,积极营造民主和谐的教育氛围。二是要坚持平等待人,建立和保持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平等关系,坚决克服那种居高临下、以势压人的不良作风,以平等的姿态与受教育者交流思想、交换意见、互相启发、互相帮助,同时贯彻疏导方针。疏导方针的基本涵义就是要广开言路,让人们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循循善诱的说服教育,帮助人们坚持真理、修正错误,把人们的思想引导到积极、健康、正确的方向上来。贯彻疏导方针,一是要积极疏通,变单向灌输为双向交流。鼓励人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倾听群众的呼声和意见,及时总结和推广群众中的先进思想和正确意见,有针对性地解决群众中的思想问题,使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成为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双向交流、互帮互学的过程。二是要善于引导,变硬性注入为启发诱导。讲清道理,但不代替受教育者作出结论;指明路途,但不强行牵着走。着力启发和引导受教育者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去观察问题、分析问题,通过自身的积极思考和亲身体验,作出正确的结论和抉择。坚持民主原则和疏导方针,必能让人们畅所欲言,为客体主体性的发挥提供民主自由的社会环境。

2.客体主体性的培育途径

(1)增强人的主体意识。主体意识是指作为认识和实践活动主体的人,对于自身的主体地位、主体能力和主体价值的认识和自觉。它是人作为真正的主体而存在的基本前提,也是人积极地、自觉地发挥主体性的内在条件。增强人的主体意识,就是要引导人们认识自身在社会主义事业中的主体地位和肩负的社会责任,认识自身的权利和义务,提高积极投身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自觉性;要引导人们正确认识个人与社会、个体与群体、自身与他人之间的关系,使人们能够在充分认识和积极发挥自身主体性的同时,尊重和肯定他人的主体性,并使自身主体性的发挥始终有利于增强集体乃至整个中华民族的主体性,始终有利于推动社会的发展。

(2)培养人的主体精神。主体精神是指人们主动适应和改造自然与社会,主动认识与完善自身的心理倾向及行为表现。它是个人积极发挥自身主体能力的内部动力。培养人的主体精神,主要的就是要培养人的自尊自重、自强自立的自主精神;奋发努力、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勇于探索、勇于开拓的创新精神;团结互助、主动合作的协作精神;以振兴中华为己任,自觉履行社会责任,积极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伟业的主人翁精神。

(3)开发人的主体能力。人的能力是人的本质力量的体现。人的主体地位的确立和人的主体意识的提高,依赖于人的能力的发展。对受教育者而言要使自己的主体意识得到充分发展,要使自己成为教育活动和自身发展的真正主体,仅仅具有主体意识是不够的,还需要自身具有与之相适应的能力,即主体能力。所谓主体能力,是指作为主体的人所具有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内在力量。它是人成为主体的基本根据,直接影响着人的活动的顺利进行和效率的提高。在今天,开发人的主体能力,尤其要着力开发人们善于获取最新知识,及时掌握最新技术的学习能力;善于从浩如烟海的信息中获取有用信息,从错综复杂的环境中接受积极影响,根据社会需要和自身条件选择自身成才和发展方向的选择能力;善于探求新知识,发明新技术,开发新产品的创新能力;善于调节人际关系,从而使自身的主体性能够得到最大限度发挥的协调能力。

(4)塑造人的主体人格。主体人格是人作为主体所具有的思想品德、心理素质和行为特征的综合。主体人格对人的主体性的发挥起着十分重要的导向和激励作用。塑造人的主体人格,主要的就是要引导人们确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和崇高的人生理想,养成优良的道德品质,培养积极的情感和坚强的意志,形成全面发展的个性。

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客体主体性的关键

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基本特点是具有客体性,具体表现为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受动性、受控性和可塑性。但思想政治教育客体不是完全被动的,也具有主动性。这种主动性是接受教育的主动性,而不是教育的主动性,是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主体性的特殊表现形式。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客体,最突出的一点就是在思想、政治、道德等方面与社会的要求之间存在着差距。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不能离开客体的积极参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主体性,有助于缩小这个差距,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注重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主观能动性。

思想政治教育客体具有不同于一般客体的主观能动性,他在接受主体的教育时,是有选择、有鉴别地接受主体所施加的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主观能动性的突出特点就是客体还具有创造性。思想政治教育客体能将主体所转达的思想以及内容,加以吸收、认同、内化,并在此基础上产生更符合社会实际和社会发展的精神产品,甚至以此来指导自己的行为,这也正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之所在。因此,客体必须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时候,积极发挥客体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不断强化客体性,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其次,不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客体自我教育的能力。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自我教育是指客体根据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和要求,在自我意识的基础上,主动接受先进思想和正确行为,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最终是通过客体的接受活动来完成和体现的,是以受教育者的思想和行为的积极变化为标志的。在自我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与客体是同一的。一方面,自我教育可以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等特点,调动受教育者内因的积极方面;另一方面,客体思想内部的矛盾斗争,推动着其自身的思想、行为向主体所期望的方向进行积极转化。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如何,关键在于教育客体能否进行自我教育。

五、教育者主体性与受教育者主体性的关系

二者在教育过程中互为前提,缺一不可。教育者的主体性和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同是一种事实性存在,但前者是一种显性存在,而后者是一种隐性存在。之所以这么说,一方面与二者存在的不同状态有关,前者是主动存在的,而后者则需要被激发;另一方面也与人们对二者认识的时间先后有关,对教育者主体性的认识,似乎很早以前就成为一种先验性存在,无需给予论证,由此导致了在师生关系上教育者长期处于主导和主体地位,而忽视了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存在,但二者的发挥却有着先后之别。教育者主体性的发挥是受教育者接受教育的基础和前提,而受教育者主体性的发挥在很大程度上,则是在教育过程中由教育者所赋予和激发的,教育者对受教育者主体性的认识和正视程度,直接决定了受教育者主体性的发挥程度。在教育目标的实现上,教育者主体性的发挥是前提,受教育者主体性的发挥是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