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方法
24264400000032

第32章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评估及管理(2)

(三)强化思想政治教育测评指标可视可测的原则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可视性评价是指将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行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变化、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标准和手段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式,充分依靠动态数据和可追溯性的事实,把评价指标转换成显性的、可视的和可测的内容来进行客观公正的测评。应该说,可视性评价理念是思想政治教育评价领域重要而有益的探索。

(四)强化思想政治教育测评手段简便易行的原则

搭建测评数字化平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是使思想政治教育测评简便易行的前提和基础。新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测评体系,是建立在检测定量数据和可追溯性事实为主的基础上。我们可以将测评信息分解为基础数据信息和现场考查信息。对基础数据信息部分,可以通过分类标识、定期报送和系统分析等方式来处理,尽可能减少现场考查的工作量,同时也减少受评对象的“迎评”工作量,真正体现科学测评的理念。对于现场考察信息,则可采用科技手段为突破口,通过数理软件开发来实现便捷式操作。

四、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测评体系的思路

依据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的内在要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测评体系应当具有测评目标的一致性、测评内容的完备性、测评指标的独立性、测评过程的系统性、测评手段的可测性和可行性等特征。

对此,我们可以遵循以下思路来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测评体系。

(一)以职能职责为依据,准确把握测评对象和适用范围

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是多样化的,其中地方党委政府和高校是最核心的主体,它们承载着不同的职责与功能。《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要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群齐抓共管、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大力支持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形成全党全社会共同关心支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强大合力。”因此,就测评对象而言,思想政治教育测评至少要涵盖对地方党委政府和高校的测评,同时兼顾对其他社会组织的测评。就测评指标体系适用范围而言,鉴于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在地方党委政府主导下开展的,也可以将高校融入地方党委政府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测评指标体系之中,构建包括对地方党委政府和高校的可分可合的测评指标体系。

(二)以目标导向为依据,科学设置指标选项和评分标准

测评目标具有引导受评对象行为方向的作用,可以激发受评对象的工作积极性,也可以帮助评价者和受评对象纠正偏离的目标。在测评指标体系构建过程中,指标选项和评分标准应该根据测评目标进行设置。基于此,根据地方党委政府和高校自身的功能要求,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可以选择将组织领导、条件保障、育人渠道、社会环境、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工作绩效和特色与理论创新等,作为评价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标准。

(三)以测评功能为依据,合理确定指标层级和评分权重

一般而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测评具有诊断功能、导向功能、信息反馈功能和调节改进功能。坚持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相结合,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目标导向与激励纠偏相结合,问题鉴别与持续改进相结合,是充分发挥测评功能的重要保证。为了测评功能的有效实现,测评体系指标层级和评分权重的确定,需要在遵循以上原则基础上,结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根据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多少、重要程度与难易程度的大小以及工作效果的现实实现度等进行合理设置与分配。

(四)以结果应用为依据,有效遴选测评实施路径

测评本身不是目的,它只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环节和举措。测评结果的应用,既是这项举措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这个环节的有效延伸。为了使测评结果符合客观实际,具有更强的应用价值,测评体系的组织实施、测评方法和测评路径的选择就显得尤为重要。

根据可视可测的原则,需要进一步强化测评的信息化意识,让评分标准或得分点尽可能数值化、事实化并具有可测量性,并以此增强鉴别力和可追溯性非常关键。就测评路径而言,一是掌握基础性常态数据信息,了解受评对象日常工作的基本情况,掌握相应的工作记录和文字材料,这些信息可以通过网络定期报送获得;二是掌握现场证实性信息,主要是通过到现场的查、看、听、访、谈等,与基础性数据信息对接,进行事实判断和可追溯性判断,检查各项工作的真实性;三是通过设计政府、高校、学生、社会相关方等综合问卷,对评估客体进行满意度测评。满意度结果的大小,可以进一步验证检查组“对地方党委政府履行职能职责状况的评分”与群众期望之间的差距大小,从而增强测评的真实性和有效性;四是通过回访查看整改。根据评估情况,由专家组与评估客体共同对存在的问题制定整改措施,用一定时间进行整改,然后由专家组对评估客体进行回访,查看整改情况。

总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测评体系的构建和实施不可能一蹴而就,不可能一次实现尽善尽美。当务之急,是要架构起一个具有可操作性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测评体系,通过实际运行来接受理论与实践的双重检验,并在实践中不断改进与完善。

第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估可行性和指标体系

一、思想政治教育评估的可行性

思想政治教育的既定目标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类型。按照内容划分,包括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教育,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教育,“四个教育”,“三讲”教育,高科技军事知识教育,法制教育,形势任务教育等;从时间要求上划分,可以包括长期、中期和短期教育目标,有的教育目标可以细化到年度、季度和月旬等;按照单位划分,这些目标又包括中央军委、各总部和各军区要求达到的教育目标,各集团军、师(旅)团要求达到的教育目标以及基层连队要求达到的目标等。例如在开展“四个教育”的过程中,既要坚持用科学理论从正面对官兵进行教育灌输和启发,又要紧密结合具体受教育对象的思想实际、有针对性地提出一些明确具体、切实可行而且具有一定可操作性的指标和要求,使学生乐于接受和践行。

二、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测评体系要实现四个突破

(一)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无法衡量,可重可轻传统认识的突破有不少人认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就是教学生知大事、明大理,其点点滴滴的进步往往存在于无形之中。也正基于此,他们认为要评价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怎样,难于具体,且不宜具体,其结果使得评价指标体系的内容空玄,这种看法有失偏颇。要建立新的测评体系,既要充分继承已有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考核评估方法中的宝贵经验,又要注意跳出认识模糊的误区。一方面要坚持定性测评与定量测评相结合,测评指标须尽可能数值化、事实化并可测量化,依靠动态数据和可追溯性事实支撑好三级指标的可测点;另一方面,要将受评对象直接对应到相应的部门或单位,以克服相互推诿和无人负责的现象,从而增强测评的科学性和准确性,促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由“软”变“硬”,由“虚”变“实”。

(二)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单一受评对象的突破

长期以来,认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就是高校的事情”这一思维定式使高校事实上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单一受评对象。然而笔者认为,这种观点既不符合高等教育规律和国际国内新形势下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趋势,也不符合经济社会发展对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要求。

(三)对“上级对下级”单向测评主体的突破

长期以来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几乎都为学校内外部的“上级”对“下级”的结论式单向评价,其评价的主体多为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或校内行政职能部门,这使得评价信息不能闭合式互动并立体覆盖。鉴于此,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测评指标体系,应当根据地方党委政府、高校、学生、家长、社会相关方的各自职能,充分发挥交互式测评主体的能动作用,最后的测评结果应当是各个测评主体评价结果之综合,以避免单向评价主体带来非均衡评价结果的不良现象。

(四)对靠大量文字描述,长时间现场评估做法的突破

在过去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中,很多内容都是靠文字材料来支撑,靠受评对象的汇报和不厌其烦的解释。这样的评价既给受评对象以较大的“笔下生花”的发挥空间,又让测评实施者在各种“真真假假”的支撑材料中疲于搜索有用的信息,无形中增加了测评难度,降低了测评信度,无法真实反映各受评对象工作的状态和水平。

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测评指标新体系,测评方式应当尽可能信息化、透明化,并通过“基础信息+现场考察信息”来提高测评效率与信度。

长期以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形成了以人为本,关心人、尊重人、理解人,“三育人”———教书育人、管理育人与服务育人,注意工作方法以理服人、以情动人、以事感人、以势导人,寓思想政治教育于学生的学习、校园文化活动、社会实践和日常生活等各个环节,全员参与齐抓共管的优良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引入网络教育方式,可以发挥互联网开放、交互、共享、兼容等优势,便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与大学生互相尊重、平等交流和教学相长,有利于继承优良传统并使之得以光大。同时,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是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重要支点和途径。作为现代信息技术的集大成者,互联网也是新观念和先进文化的传媒和载体,借助网络手段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观念创新。互联网信息海量性和可扩容性,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促使内容创新。互联网的数字化、多媒体化、交互性、实时性、大众传播与人际传播兼容等技术特点,提高了技术含量,实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机制、形式和方法手段的创新。

三、思想政治教育评估的指标体系

思想政治教育评估的指标体系就是评估和检验所应遵循的程序、途径和办法,按照功能和作用特点可以划分为定性、定量两大类。

其中定性的方法主要有系统分析法,目标检验法,比较法;定量的方法主要有效益评定法,接受程度评定法等。定性与定量方法相互补充、相互印证,应在实践中将二者结合起来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