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懿在书房中低着头慢慢踱了几步,忽然走到屋角的书柜边,从中取出一只红木方匣,放在了书案之上。然后,他便站到书房门口,静静地等待孙、刘二人前来。其实,中书监、中书令之职只是朝中正四品级别的官位,司马懿贵为正一品的骠骑大将军兼御史中丞,大可不必为孙、刘二人恭迎到门。但中书监、中书令一直又是朝廷中枢机构内与皇上离得最近的职务,所有军国机密大事的决策乃至圣旨、诏书的起草撰拟都出自他二人之手,就这一点而言却又令司马懿不能不为之重视。再加上孙资、刘放与司马懿的籍贯都是豫州河东一带,素来颇有同乡之谊,关系亲密,所以司马懿待他们自与常人不同。尤其是中书令孙资,他和司马懿一样,都是当年一代儒宗大贤荀彧的门生,平时便以学友相交,更为司马懿所倾心接纳。
不多时,只听得足音笃笃,孙资、刘放二人在司马师的带领下,已来到了书房门外。司马懿一步跨出门口,站到外边,抱拳作礼,笑道:“二位大人光临本府,老夫深感荣幸!”
他这突然出门来迎,倒将孙、刘二人惊得微微一怔。刘放急忙上前一步回礼,道:“司马大人如此大礼相待,真是折杀刘某了。”而孙资却淡淡一笑,站在原地躬身一礼,道:“司马大人以骠骑大将军之尊,却为我二人亲迎到门,当真是‘倾身下士,折节待贤’,不愧为我朝周公一样贤明的社稷之臣。”
“孙君取笑了!老夫不敢当啊!”司马懿微笑着连连摇头,将孙、刘二人迎进了书房之中。孙资一进屋内,便看到墙壁上悬挂着的魏蜀军事地形图,不禁一怔,暗暗叹服司马懿的谋国之忠。难怪此公常常能针对魏蜀之战提出颇多真知灼见,原来与他日夜揣测两国军情密不可分哪!见此情形,孙资对这位年长于己的老学友更是添了几分钦佩。当年他师从荀彧学习文韬武略之术,便常听到荀老师称赞司马懿“精谋明断,算无遗策”,今日一见,才知此言不虚。念及此处,孙资更加坚定了全力推助司马懿出任关中主帅以抗蜀寇的决心。因为,只有司马懿这样智勇双全、沉毅笃实的宿将,才能真正将朝廷的对蜀大略贯彻到位。而今天,他和刘放奉了皇上的旨意微服出宫来到司马府,有一半的缘故也正是为了此事而来。
孙资、刘放坐定之后,与司马懿寒暄了几句。正谈话之间,司马昭在书房外布置了家丁把守之事后,也走了进来,与司马师并肩侍立,在一旁倾神静听。刘放探身向司马懿笑着问道:“司马大人近日风尘仆仆赶回京城,可曾在府中好好休闲娱养?大人在边疆一向鞍马劳顿、艰辛异常,回京之后也须放松放松,注意多加休息才是。”
司马懿摇了摇头,淡淡说道:“如今蜀寇逼近关中,劲敌当前,老夫哪能置身事外只图个自己悠闲?老夫回京之后这段时间里,一直在打听蜀寇进军的消息,一直在研究对蜀作战方略,倒是不曾挤出时间到京城中游玩。只有前日下午,老夫一时兴起,到太学院里和国子监博士王基、傅嘏他们玩了一番清谈之戏。哦,当时还有几个前来进京解说的‘天降彗星’异象的占卜术士在场,其中一个名叫管辂的,观看了老夫的面相之后,写了一条断语。二位大人可有兴趣一看?”
“哦?平原郡那个术士管辂?”刘放惊道,“刘某久闻此人数术精妙,算命看相十分灵验,一直都想见识见识。请司马大人将他写的断语给刘某一看。”
司马懿微微笑着,自袖中取出了一片木简,递给了刘放。刘放定睛一看,只见木简上写着二十个大字:“山根坚挺,手握重权,贵人相助,必成大业,福寿绵绵。”他认认真真读完了这二十个字,又抬起眼来仔仔细细地端详了司马懿的面相,缓缓说道:“不瞒司马大人,刘某素来也颇嗜好研究星相命理之学,倒也有些心得。今日看了管辂的这二十字断语,刘某觉得他算得极准。”
司马懿淡淡笑道:“何以见得?”
“司马大人可知,这条断语中的‘山根’,其实指的就是一个人的鼻根。”刘放一谈起星相命理之学,就像打开了话匣子,侃侃而谈,“在面相之学中,鼻根象征着一个人立身处世的根基、权柄。司马大人的鼻根生得极好,如山脊般坚挺高耸,自然是权倾一方,命中注定随时会有大贵人在旁鼎力相助……”
孙资在一侧听刘放说得越来越有些出格,便暗暗拉了一下他的袖角,咳嗽一声,打断了刘放的讲话,插进来说道:“司马大人位高权重,他自己就是一位大贵人,卓然自立,雄视四方,又何须外人相助?”
刘放被孙资一拉衣袖,立刻也醒悟过来,眼神一转,哈哈笑道:“孙兄说得甚是!司马大人,刘某不过是‘姑妄言之’而已,大人‘姑妄听之’便可!”
“哪里!哪里!”司马懿以左手五指捋了捋颌下长须,哈哈一笑,“什么‘必成大业’‘福寿绵绵’,老夫实不相信,倒是这‘贵人相助’说得极准!刘大人、孙大人,你俩不就是全力帮助老夫为国尽忠而无后顾之忧的‘大贵人’吗?老夫对二位大人的大恩大德委实感激得很哪!”
孙、刘二人一听,连称不敢。司马懿一边捋须而言,一边向侍立在旁的司马师兄弟使了个眼色。司马师兄弟会意,便将书房东角落里的两口木箱搬了过来,放在孙、刘二人脚下。
孙、刘二人有些不解,用疑惑的目光看着司马懿。却见司马懿哈哈一笑,道:“二位大人,这两口木箱里装着老夫的一点心意,还望笑纳。”
在他说话之间,司马师兄弟已不声不响地打开了两口木箱。刹那间,只见两尊玲珑剔透、晶莹光润的紫玉珊瑚树,赫然呈现在孙、刘二人眼前。一般说来,珊瑚通常都是朱红之色,但是像木箱之中这样紫光莹莹、绚烂夺目的珊瑚,实乃世间数百年难得一见的极品,自然是珍稀无比。孙、刘二人细细看去,竟是不禁有些痴了,瞠目结舌,一时竟说不出话来。司马懿笑道:“这两件礼物,乃是老夫东征吴寇时从敌人手中缴获来的战利品。二位大人若是看得起它们,就请收下吧!”说着,不待他二人答话,便吩咐司马师、司马昭兄弟道:“把这两口木箱搬到二位大人来时乘坐的马车上去,要小心放稳了。”
司马师兄弟应了一声,各自抱起一口木箱,轻手轻脚地走了出去。
孙、刘二人这才回过神来,推辞半晌,见司马懿执意甚坚,也只得允了。孙资慨然说道:“大将军如此厚爱,倒让我二人无地自容了。”司马懿摆了摆手,又道:“老夫素来知道二位大人嗜书如命,一向喜好收藏各类奇书秘籍。老夫这里还有两件礼物送给二位大人。”他一边说着,一边伸手拿过书案上放着的那只红木匣,轻轻打开,取出四本绢册小书来,道:“这书虽有四本,却只是两种:一是《鬼谷子》,二位大人自然知道的了,它是战国策士们的祖师鬼谷子的开山之作;这第二呢……二位大人可否猜得出来?”
孙资、刘放一听,早已是心花怒放,哪里还有什么心思东猜西猜,急道:“司马大人也不必调侃我们了,还请速速相告。”司马懿含笑推搪片刻,方才笑道:“这第二本书嘛,就是我们大魏劲敌、蜀国丞相诸葛亮亲手撰写的《将苑》一书!”
“哦?”孙资、刘放一惊,“久闻诸葛亮文比管仲、武如乐毅,素有儒帅之名,他写的典籍自然可与《孙子兵法》媲美了!但我们怎么没听过他何时竟撰写了《将苑》这本书?”
司马懿有些得意地哈哈一笑,道:“不错,诸葛亮是没有公开对外发表过他这本凝聚了自己毕生智慧与学识的关门之作。孙大人、刘大人,这本书世间目前仅有四本:一本由诸葛亮自己珍藏于相府密室内,要在他将来死后方才公之于世;一本是诸葛亮专门献给伪帝刘禅的,希望他能精心研习,用以治兵理国;剩下的两本,就是在老夫这木匣之中了。老夫要将它们送给二位大人。”
刘放大喜过望,连声称谢。孙资听罢司马懿之言,却是心头一震:这位司马大将军竟连敌国首脑这样机密、珍贵的典籍资料都能搞到手,实在是神通广大!同时,他在心头已是深深明白:看来,蜀国内内外外、上上下下的一切情况,对司马懿而言,便如同掌上观纹,无一不在他视野之中!古人讲:“知己知彼,百战百胜。”由此可见,司马懿对如何战胜蜀国,已然是胸有成竹。那么,他出任关中主帅西抗蜀寇,当真是应了那句老话——“实至名归”。想到这里,孙资慨然一叹,道:“看来陛下选定司马大人出任关中主帅,实在是英明之举。孙某在此向司马大人预先恭贺了。”
“孙大人何出此言?”司马懿心头一喜——终于听到好消息了,脸上却不动声色,平平静静地说道,“陛下真的选定老夫出任关中主帅与诸葛亮对敌?”
孙资却并不正面回答,脸色一正,肃然问道:“孙某大胆,想问司马大人一个问题。您若是出任关中主帅,将会有何奇策对蜀作战?”
司马懿听罢,双目如电,正视着孙资,缓缓说道:“老夫并无奇策。”孙资一听,却是一愕,惊道:“为何?”
司马懿看着他一脸的不解,不禁乐了,哈哈一笑,道:“征蜀之策,孙大人早已倾囊相告于老夫而不自知么?”孙资听了,心中一动,顿时恍然大悟,双掌一拍,笑道:“司马大人真乃孙某的知音之士!孙某多谢了!多谢司马大人采纳孙某之策!孙某不禁为此乐极欲歌也!”司马懿微微含笑,捋须颔首不语。
看着他二人像说禅一般谈得莫名其妙,刘放也傻了眼。过了许久,他俩才从会心而笑中回过神来。见到刘放那般疑惑,孙资正了正脸色,解释道:“一年之前,孙某曾向陛下献过一套征蜀之策,‘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而今魏国强大,吴、蜀弱小,须当固守险要,屯师边疆,以逸待劳,伺机而动,可战则战,不战则守。数年之后,魏国之势稳如泰山,而吴蜀之寇疲于奔命,必然有隙可乘。届时长驱直入,所向披靡,大业可成。’想不到司马大人却将孙某这管窥之见记在心中,并视为奇策,孙某实在是又愧又喜!”
司马懿哈哈大笑:“孙大人之策,乃是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无双妙计。老夫若任关中主帅,必定将其施行,自信亦必会取得圆满成功。到时候,老夫要亲自向陛下禀明实情,为孙大人、刘大人献出的奇谋秘计请功!同时,老夫所获的一切封赏,必与二位大人共享。皇天在上,老夫若违此言,必遭天谴!”
孙资、刘放二人急忙肃然起身,孙资谢道:“司马大人为我等的区区小计找到了用武之地,我等已是感激不尽,又何敢奢望司马大人代为请功言赏?司马大人只管在前方放手施行这征蜀之策,我等必在后方全力相助,不让司马大人受到任何掣肘。”刘放也连连点头。这番话虽说得谦和之极,却倒真是他俩的肺腑之言,毫未掺私带假。如今,孙、刘二人在无形之中已认为司马懿的成功,就等同于他俩的成功。自然,帮助司马懿取得成功,就等同于帮助他俩取得成功。
司马懿也站起身来,还礼谢道:“既是如此,老夫就代这天下苍生谢过二位大人了!百战百胜,却劳民伤财、杀人无数,则虽胜亦不足为喜;不战而胜,既无须劳师扰民,便可统一天下,又何乐而不为?孙大人之策,功在社稷,惠泽黎民,岂不贤哉?”孙资一向以“好奇计、多远略”而自负,听了司马懿此语,不禁暗暗自喜,有些飘飘然起来,也假意谦辞道:“司马大人休得再夸孙某了,孙某愧不敢当。”顿了一顿,便也还了几句奉承之语给司马懿:“若是我大魏群臣个个都能像司马大人这般为国为民、公忠勤能,则天子幸甚矣!万民幸甚矣!”
刘放也随着附和了几句甘言,陡然心中一动,似乎想起了什么,便放低声音对司马懿说道:“不过,司马大人虽堪称德高望重的社稷之臣,但也宜于朝中和光同尘、随方逐圆为佳。近来,华太尉、陈司空等大人似乎对司马大将军出任关中主帅颇为反对,并力保征西车骑将军张郃升任关中主帅。若非刘某与孙大人多方谏争,恐怕司马大人亦难得一展征蜀大略!”讲到此处,他急忙抬眼看了看司马懿的表情,见他面如止水、不知深浅,又道:“当然,刘某今日谈及此事,决无向司马大人邀功请赏之意。刘某希望司马大人在私下里与华太尉、陈司空多多沟通交流,破除成见,和衷共济,共匡魏室!”
司马懿一声不响地听完了他的话,脸色平静如常,淡淡笑道:“多谢刘大人提醒。大概是由于老夫多年来带兵征伐在外,与华太尉、陈司空少了沟通交流之故吧!也难怪华太尉、陈司空对老夫心生偏见!刘大人所言甚是,老夫择日定与华太尉、陈司空坦诚相会,冰释前嫌。”孙资也在一旁点头称是,道:“司马大人此举甚是恰当。不过华太尉、陈司空终究会体悟到司马大人刚健中正的贤明之风的,从而将自己对司马大人的片面看法改正过来。”
司马懿只是淡淡而笑,双眸之中却变得如潭水一般深沉起来,望也望不到底。
这时,却见孙资向刘放突然使了个眼色。刘放会意,咳嗽一声,起身踱到了书房门口站定,侧耳倾听门外动静,一副为人把风的模样。司马懿见此情形,不禁有些惊疑。他正欲发问,孙资已向他脸色一正,肃然说道:“司马大将军也许不知,前几日,郭太后在永安宫召见了华太尉、钟太傅、董司徒等数位元老大臣,提出要将其弟中垒将军郭表之职予以擢升,接掌去世的曹大将军空出来的大司马之位。同时,她又要求在朝纲国纪中添上‘以孝治国’的说法,以此激浊扬清。不知司马大人对此有何高见?”
司马懿一怔,脸色立刻变得凝重起来。关于永安宫郭太后与当今陛下之间恩怨情结,他也是相当清楚的。但他万万没有想到,这段时间来郭太后与陛下之间的隔阂与矛盾恶化到今日这般境地!自去年四月以来,陛下就不再到永安宫向郭太后问安,这已显现了他俩之间的关系极其紧张。而郭太后召见诸位元老大臣示以“以孝治国”之言,更是在不动声色地用“不孝之名”来影射当今陛下。至于她要求提升郭表为大司马,则显然是在扩充郭氏实力,以备不测。这种种迹象表明,魏宫帝后两党的残酷斗争,已然浮出水面。孙资今日这么直截了当地问他这些敏感问题,分明就是在试探他在这场宫廷斗争中的立场表态。
一念及此,司马懿也面色肃然坚定有力地说道:“这些事老夫确实不知。但是,太后此举实在是不妥,老夫身为辅政大臣,必当于庙堂之上持理公然反对!先帝有诏,‘妇人参政,乃乱国之本也。自今而后,群臣不得奏事太后,太后不得擅召群臣问政。后族之家不得当辅政之任,又不得横受茅土之爵。以此诏传后世,若有违背,天下共诛之。’大司马之位,非辅政大臣与国之重勋不得担任。郭表他何德何能何功堪当此位?
“所谓‘以孝治国’之说,本就在我大魏‘忠、孝、仁、义’四字朝纲国纪之中。老夫以为,应当四道并行,不宜单单偏重一个‘孝’字,更何况还有那文武百官立身处世的根本——‘忠’字高悬其上!先帝遗诏亦已表明,‘忠’比‘孝’更大!老夫明日上朝,便要请陛下重申先帝遗诏,警示群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