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礼仪实用百科(中国民间文化丛书)
24313800000019

第19章 言谈礼仪风俗(3)

忌陈词滥调

一些人的赞美言辞中,充满了陈词滥调,如久仰大名、百闻不如一见、生意兴隆、财源茂盛等等。别人已听惯了这些赞誉之词,听后多反应不大。还有一些人在社交场合赞美别人时,只会鹦鹉学舌,说别人说过的话,这样,自然收不到赞美效应。

忌冲撞别人

忌讳,无论个人、国家还是民族都会有。忌讳仿佛是永不结疤的伤痕,每个人都不允许别人侵犯它。

赞美别人千万不可触及对方的忌讳,否则,极易引起他人的反感,造成交际的失败。不要夸奖秃顶的领导:“你真是聪明绝顶。”也不要当着残疾人的面赞美别人:“我佩服得五体投地。”

有一位大学生喜欢用歇后语赞扬人,一次球赛中,他笑骂着称赞本班的篮球中锋:“你小子真是秃子头上不长毛——没治了。”说完之后才意识到这位同学因病头发几乎脱光了,正为此烦恼,那位大学生为此后悔不迭。

往来礼仪风俗

名片的礼仪

名片的使用礼仪

在现代社会,名片不仅有进行自我介绍和保持联络的作用,而且还有其他多种用途:

(1)它可以替代便函。用来对友人表示祝贺、感谢、介绍、辞行、慰问、馈赠以至吊唁等多种礼节。

为了表示不同的礼节,可以在名片左下角用小写字母写上国际通用的法文缩写,如敬贺P.f,谨谢P.r,介绍P.P,辞行P.P.c,谨唁P.c,恭贺新年P.f.n.a,也可以写上祝贺或问候短语寄给对方。假如祝贺名片上只有几行冷冰冰的字,会让人觉得您是敷衍了事的。寄祝贺名片给朋友,如对方已非单身,收件人应为夫妇两人,只给一方会显得很不礼貌。

(2)可以替代礼单。向友人寄送或托送礼物或鲜花时,可在礼品或花束中附上名片并写上祝贺短语,自己收到友人的礼品,可立即复一张名片,左角下用铅笔写上P.r,以表示感谢。

(3)可作“介绍信”。如一位大使想把使馆新来的参赞介绍给当地外交团的朋友,可在自己名片的左下角用铅笔写上p.p,然后把新参赞的名片附在后面一并送去。

(4)可代替请柬。在非正式邀请中,可用名片代替请柬(如朋友小聚、非正式家宴),并写明时间、地点和内容。

(5)用于通报和留言。拜访友人时,若被访人系尊长,可在名片的姓名下方写上“求见”、“拜谒”字样,转行顶格起写上对方姓名称谓。若被访者不在家,可留下一张名片,上面写一句“很遗憾,未能一见!”或“很遗憾,来访未晤!”等,也是很友善的表示。

(6)用于业务宣传。在进行业务往来时,名片是公司的招牌,具有类似广告的作用,可使对方了解你所从事的业务。

(7)用于通知变更。一旦调任、迁居或更换电话号码,送给至亲好友一张注明上述变动的名片,等于及时而又礼貌地打了招呼。

名片的递接礼仪

交换名片是人们交往中常用的一种介绍方式。正常情况下,名片是一个人身份、地位的象征,也是使用者要求社会认同、获得社会尊重的一种方式,对于商务人员来说,它还是所在组织形象的一个缩影。所以名片交换应重视其礼仪效应,恰到好处地使用名片,会给人一种文明、现代、彬彬有礼的感觉。

交换名片是建立人际关系的第一步,一般宜在与人初识时,自我介绍或经他人介绍之后进行。递送名片的先后没有太严格的讲究,一般是地位低的人先向地位高的人递名片,男性先向女性递名片。出于公务和商务活动的需要,女性也可主动向男性递名片。当对方不止一人时,应先将名片递给职务较高或年龄较大的人,如分不清职务高低和年龄大小时,则可依照座次递名片,应给对方在场的人每人一张,以免厚此薄彼。如果自己这一方人较多,则让地位高者先向对方递送名片。递送名片时,应面带微笑,正视对方,将名片的正面朝着对方,恭敬地用双手的拇指和食指分别捏住名片上端的两角送到对方胸前。如果是坐着,应起身或欠身递送,递送时可以说一些“我叫XXX,这是我的名片,请笑纳!”或“请多关照!”之类的客气话。如同外宾交换名片,可先留意对方是用单手还是双手递接名片,随后再跟着模仿。因为欧美人、阿拉伯人和印度人惯于用一只手与人交换名片;日本人则喜欢用右手送自己的名片,左手接对方的名片,另外,要注意不要用名片盒发名片,这样给人你不注重自己的内在价值,名片发不出去的感觉。

接受他人名片时,应起身或欠身,面带微笑,恭敬地用双手的拇指和食指捏住名片的下方两角,并轻声说“谢谢!”或“能得到您的名片十分荣幸!”如对方地位较高或有一定知名度,则可道一句“久仰大名”之类的赞美之辞。对接到的名片要十分珍惜,并当着对方的面,用30秒钟以上的时间,仔细把对方的名片看一遍,随后当着对方的面郑重其事地将他的名片放入自己携带的名片盒或名片夹之中,千万不要随意乱放,以防污损。如果接过他人名片后一眼不看,或漫不经心地随手向口袋或手袋里一塞,这是对人失敬的一种表现。倘若一次同许多人交换名片,而且双方又都是初交,那么最好依照座次来交换,并记好对方的姓名,以防搞错。在公共场合如欲索取他人名片,可以婉转地说:“以后怎样向您请教?”或“以后怎样同您保持联系?”如自己无意送人名片时,可婉转地说:“对不起,名片未带。”

为了查找和使用方便,宜分类收藏他人的名片。对个人名片可按姓氏笔画分类,也可依据不同的交际关系分类。要留心他人职务、职业、住址、电话等情况的变动,并及时记下有关的变化,以便通过名片掌握每位客户、每个朋友的真实情况。

还可把对对方的了解,譬如他的爱好、擅长等记在名片上。待下次与这个人见面时,不但能一下子说出他的名字,还能随口以他的爱好和擅长为话题,这样,对方必然会感到意外,对你自然有好感。

握手的礼仪

在见面或分别时,人们通常以握手表示尊重、高兴、留恋、遗憾之情,在国内外交往中,握手是最为普通的会见礼节。

握手虽是一种最为常见的礼节,但也有一些事项需要讲究。

握手时,应面带微笑,目视对方;用右手,把手掌伸开,四指并拢,握住对方;握手时的轻重与松紧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一般情况不轻不重让对方觉得贴着手就可以了。如果握住太紧力度太大,时间又长,会使人觉得不自然,尤其与女人握手时不要过分用力。但是如你只用手指轻轻碰对方手一下,则又显得太敷衍了事或态度冷淡,是缺乏礼貌的表现,但老朋友久别重逢时,长时间紧紧地握住对方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初次见面的朋友,稍微一握,两三秒钟也就可以了。在美国、日本等国家,轻轻无力地握手常被人理解为无诚意,尤其是与政界人士打交道要特别注意这一点。

握手要讲究先后次序。握手次序要依据双方所处的社会地位、身份、性别及其他条件来确定。一般来说,长辈在先,上级在先,主人在先,女士在先。客人、男士、下级、晚辈,应该先问候对方,见对方伸出手后,立即与之相握。在上级、长辈面前不可贸然伸手。如果对方人多,应该先上级,后下级;先长辈,后晚辈;先主人,后客人;先女士,后男士。宾主之间的握手较为特殊,正确的做法是:来宾抵达时,主人应首先伸手,以示欢迎。来宾告辞时,则应由来宾首先伸手握别,以示请主人就此留步。

男士戴着帽子和手套同他人握手,用左手去同他人仓促握手,交叉握手,拿着香烟握手还有长久地握住异性的手不放,握手时心不在焉,这些都是欠缺礼貌的。女士在与他人握手时可不必脱去帽子和手套。军人在与他人握手时,也不必脱去军帽,最为标准的做法是,先行军礼再握手。在特殊情况下以左手与人相握应当说明并道歉。如戴着墨镜,则要在握手前摘去墨镜,否则有防人之嫌。用双手与人握手只有在熟人之间才适用,与初识之人握手,尤其当对方是一位异性时,两手紧握对方的一只手,更有失礼貌,另外,不宜以脏手、湿手、病手与人相握。

握手时,还要注意,多人同时握手,不要交叉,待别人握完再握。如果几个人同时在场时,切忌只同一个人握手,而对其他人视而不见。

邀约礼仪

在商务交往中,因为各种各样的实际需要,商务人员必须对一定的交往对象发出邀请,邀请对方出席某项活动,或是前来我方作客。这类性质的活动,商务礼仪术语称之为邀约。

当一方邀请另一方或多方人士,前来自己的所在地或者其他某处地方约会,以及出席某些活动时,他不能单凭主观意愿出发,而是必须取得被邀请方的同意与合作。作为邀请者,不能不自量力,无事生非,自寻烦恼,既麻烦别人,又自讨没趣。作为被邀请者,则需要及早地作出合乎自身利益与意愿的反应。不论是邀请者,还是被邀请者,都必须把邀约当作一种正规的商务约会来看待,遵循一定的行为规范,也就是遵循邀约礼仪。

对邀请者而言,发出邀请,如同发出一种礼仪性很强的通知一样,不仅要力求合乎礼貌,取得被邀请者的良好回应,而且还必须使之符合双方各自的身份,以及双方之间关系的现状。

邀约有正式邀约和非正式邀约之分。正式的邀约,既讲究礼仪,又要设法使被邀请者备忘,故此它多采用书面的形式。非正式的邀约,通常是以口头形式来表现的,相对而言,它要显得随便一些。

正式的邀约,有请柬邀约、书信邀约、传真邀约、电报邀约、便条邀约等等具体形式,它适用于正式的商务交往。非正式的邀约,也有当面邀约、托人邀约以及打电话邀约等不同的形式。它多适用于商界人士非正式的接触之中。前者可统称为书面邀约,后者则可称为口头邀约。

根据商务礼仪的规定,在比较正规的商务往来之中,必须以正式的邀约作为邀约的主要形式。因此,必须了解、掌握正式邀约礼仪。

请柬邀约礼仪

在正式邀约的诸形式之中,档次最高,也最为商界人士所常用的当属请柬邀约。凡精心安排、精心组织的大型活动与仪式,如宴会、舞会、纪念会、庆祝会、发布会、单位的开业仪式等等,只有采用请柬邀请嘉宾,才会被来宾视之为与其档次相称。

请柬又称请帖,它一般由正文与封套两部分组成。不管是上街购买印刷好的成品,还是自行制作的,在格式与行文上,都应当遵守成规。

(1)请柬正文的用纸,大都比较考究,它多用厚纸对折而成。以横式请柬为例,对折后的左面外侧多为封面,右面内侧则为正文的行文之处。封面通常讲究采用红色,并标有“请柬”二字。请柬内侧,可以同为红色,或采用其他颜色,但民间忌讳的黄色与黑色,通常不可采用。在请柬上亲笔书写正文时,应采用钢笔或毛笔,并选择黑色、蓝色的墨水或墨汁。

红色、紫色、绿色、黄色以及其他鲜艳的墨水,则不宜采用。

(2)目前,在商务交往中所采用的请柬,基本上都是横式请柬。它的行文,是自左而右,自上而下地横写的。除此之外,还有一种竖式请柬。它的行文,则是自上而下,自右而左地竖写的。这种竖式请柬多用于民间的传统性交际应酬。

(3)在请柬的行文中,通常必须包括活动形式、活动时间、活动地点、活动要求、联络方式以及邀请人等项内容。

(4)在请柬的左下方应注有“备忘”二字,意在提醒被邀请者届时毋忘。在国际上,这是一种习惯的做法。西方人在注明“备忘”时,通常使用都是同一个意思的法文缩写“P.M.”。

(5)一般情况下,被邀请者的名字写在封套上,而不在正文出现,但并不禁止在正文出现,另外在正文中,“请柬”二字可以有,也可以没有。

(6)在对外交往中使用的请柬,应采用英文书写。按习惯在行文中,全部字母均应大写,应不分段,不用标点符号,并采用第三人称。

(7)在请柬的封套上,被邀请者的姓名要写清楚,要写端正,这是为了向对方示敬,也是为了确保它被准时准确送达。

书信邀约礼仪

以书信为形式对他人发出的邀请,叫做书信邀约。比之于请柬邀约,书信邀约显得要随便一些,故此它多用于熟人之间。

(1)用来邀请他人的书信,内容自当以邀约为主,但其措辞不必过于拘束。它的基本要求是,言简意赅,既能说明问题,同时又不失友好之意。可能的话,它应当打印,并由邀请人亲笔签名。比较正规一些的邀请信,有时也叫邀请书或邀请函。

(2)在装帖与款式方面,邀请信均不必过于考究。其封套的写作,与书信基本上相同。

传真邀约礼仪

传真邀约,指的是利用传真机发出传真的形式,对被邀请者所进行的一种邀约。在具体格式、文字方面,其作法与书信邀约大同小异,但是由于它利用了现代化的通讯设备,因而传递更为迅速,并且不易丢失。此外,还有一种电子邮件邀约,其作法基本与传真相同。

电报邀约礼仪

电报邀约,即以派发专电的形式,对被邀者所进行的邀约。

(1)电报邀约与书信邀约,在文字上都要求热情、友好、恳切、得体。除此之外,电报邀约在准确、精练方面要求得更高一些,这是由电报这一形式本身所决定的。

(2)电报邀约速度快,准确率高,因此多用于邀请异地的客人。在具体内容上,它与书信邀约大致相同。

便条邀约礼仪

在某些时候,商界人士在进行个人接触时,还会采用便条邀约。便条邀约,即将邀约写在便条纸上,然后留交或请人带交给被邀请者。在书面邀约诸形式之中,它显得最为随便,然而因其如此,反而往往会使被邀请者感到亲切、自然,(1)便条邀请的内容,是有什么事写什么事,写清楚为止。它所选用的纸张,应以干净、整洁为好。

(2)依照常规,用以邀约他人的便条不管是留交还是带交对方,均应装入信封之中,一同送交。让邀请条“赤条条”地来来去去,则不甚妥当。

(3)在一般情况下,不论以何种书面形式邀约他人,均须做得越早越好。通常,它应当至少在一周之前到达对方手中,以便对方有所准备。“临阵磨枪”,打对方一个措手不及,不仅给对方以逼人就范的感觉,而且也是非常不尊重对方的。

回复邀约礼仪

任何书面形式的邀约,都是在邀请者经过慎重考虑,认为确有必要之后,才发出的,因此,在商务交往中,商界人士不管接到来自任何单位、任何个人的书面邀约,都应该及时地、正确地进行处理。自己不论能不能接受对方的邀约,均须按照礼仪的规范,对邀请者待之以礼,给予明确、合“礼”的回答:或者应邀,或者婉拒。置之不理,厚此薄彼,草率从事,都有可能自作自受,自找麻烦。

商界人士在接到以书面通知为形式的正式邀约后,必须认定:邀请者是真心实意地希望自己能够接受邀请的。对方所看重的,或许是我方单位的名气和地位,或许是邀请者本人的身份和影响,或许对方单位与我方单位,对方本人与邀请者本人的良好关系,或许是希望能够借此机会增进、发展双方单位或个人之间的关系,但不管怎么说,对方邀请我方,尤其是以书面形式正式地邀约我方,基本上都是对我方尊重与友好的一种表示。“来而不往非礼也”,所以在接到邀约后,应当作出积极的反应。

积极反应的第一步,就是要尽快答复邀请者自己能否接受其邀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