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候分析:暴泻或过食生冷伤及脾阳,脾阳虚衰,而见神情疲惫、面色萎黄;阳虚水湿不化,流注肠中,故大便溏薄、色青绿,时有肠鸣;水湿内停,膀胱气化失司,故小便不利;流溢肌肤则足跗及面部轻度水肿;脾阳虚不温四末,故四肢发凉;中阳不振,土虚木亢,木旺化风,故嗜睡露睛、抽搐阵作;舌脉皆为脾阳虚弱之征。
治疗方法:以温运脾阳、扶土抑木为主。
方药:缓肝理脾汤加减(《医宗金鉴》)。
组成:党参、白术、炙甘草、白芍、钩藤。
此方中,党参、白术、炙甘草有补脾益气的功效,白芍、钩藤可以平肝熄风,达到温运脾阳、扶土抑木的目的。
土虚木亢型慢惊风的治疗,在健脾益气治本的同时,也要平肝熄风以治标。故而对频繁发作抽搐的患儿,可酌加钩藤、天麻、白芍、菊花等,以达到平肝熄风止痉的目的。
2脾肾阳衰
主要证候:精神极度委顿,或沉睡昏迷,面色苍白或灰滞,囟门低陷,口鼻气冷,额汗涔涔,摸之不温,四肢厥冷,手足蠕蠕震颤,大便清冷,舌淡苔薄白,脉沉细无力。
证候分析:脾阳虚,日久则脾损及肾,造成脾肾阳虚,阳气虚,温煦、运化、固摄作用减弱,阴寒内盛,则精神极度委顿,或沉睡昏迷,面色苍白或灰滞,囟门低陷,口鼻气冷,四肢厥冷,额汗涔涔,摸之不温,大便清冷;阳气衰微,虚极生风,则手足蠕蠕震颤。舌脉均为脾肾阳衰之象。本证是阴盛阳衰,也就是所谓的“纯阴无阳”的慢惊风证,属于慢惊风后期、气阳衰竭的危重阶段。
治疗方法:以温补脾肾、回阳救逆为主。
方药:固真汤合逐寒荡惊汤加减(《古今医鉴》,《福幼编》)。
组成:黄芪、党参、茯苓、白术、炙甘草、炮附子、肉桂、川椒。
此方中,黄芪、党参、茯苓、白术、炙甘草有温脾益气的功效,炮附子、肉桂、川椒可以温阳救逆。临床治疗时,可酌情添加生牡蛎、生龙骨、灵磁石等药材,以达到温阳救逆、固本培元的目的。
3阴虚风动
主要证候:虚烦疲惫,形体消瘦,潮热盗汗,五心烦热,口干咽燥,震颤瘛瘲,肢体拘挛或强直,大便干结,舌绛苔少或无,脉细数。
证候分析:本证多系久病迁延,邪热灼伤肝肾,以致阴亏,阴虚生内热,而致虚烦疲惫,形体消瘦,潮热盗汗,五心烦热,口干咽燥,大便干结;阴虚不能潜阳,水不涵木,筋脉失养,则震颤瘛瘲,肢体拘挛或强直;舌脉皆为肝肾阴虚之征。
治疗方法:以育阴潜阳、滋水涵木为主。
方药:选用大定风珠、黄连阿胶汤或三甲复脉汤加减。
此类方剂均有滋阴潜阳、柔肝熄风的作用,适用于真阴受灼、虚风内动的患儿。
如果是对气阴两虚的患儿,则应在养阴外,尚需助阳,可选用地黄饮子,以达阴阳双补的目的。
此外,慢惊风虽然病势较慢,但病情多较重、较复杂,多数病变属于虚证、寒证,然而亦有少数虚中夹实者。这种虚证中夹痰热的患儿,主要表现为身热,但温度波动不定,心烦口渴,胸闷气促,泛吐痰涎,两目斜视,肢体拘挛或强直,苔黄腻,脉数而无力。本证属于所谓的“半阴半阳”的慢惊风证,治疗当以扶正祛邪为原则,以补脾益气、清心涤痰之法,选方清心涤痰汤。
【其他疗法】
慢惊风的治疗除了服用中药外,临床上还可采用推拿、针灸等疗法。
1推拿疗法
运五经,推脾土,揉脾土,揉五指节,运内八卦,分阴阳,推上三关,揉足三里,揉涌泉。
2针灸疗法
(1)针刺上肢取穴:曲池、内关、合谷;下肢取穴:承山、太冲。牙关紧闭取穴:颊车、下关。
(2)灸治:取穴百会、大椎、脾俞、命门、关元、气海、足三里,适用于脾阳虚弱或脾肾阳虚证。
【预防与护理】
小儿惊风常常是由其他疾病所引起,因此本病是可以预防的。正确的预防方法有:加强体格锻炼,以提高抗病能力;注意饮食卫生,避免使小儿受惊,尽量减少患病,以防止惊风的发生。
如果小儿出现了惊风,正确的护理方法是痊愈的保证。
(1)患儿抽搐时,切勿强制牵住,以免扭伤筋骨,否则会导致瘫痪等后遗症。
(2)患儿宜取侧卧位,并应在其上下齿之间放置用多层纱布包裹的压舌板,以免咬伤舌头。
(3)随时吸出患儿咽喉中的分泌物及痰涎,使之呼吸道畅通,防止窒息。
(4)经常用乙醇或温水擦拭患儿的受压部位,并要经常改变其体位,以保持气血流通,防止褥疮。
(5)给患儿一个安静的环境。调节其饮食,以流质素食为主。夏季可饮番茄汁、西瓜汁、甘蔗汁,冬季可食用苹果泥、鲜橘子水,痰多时可饮用荸荠汁或白萝卜汁。
三、小儿赤游丹
赤游丹是以患病部位出现皮肤红赤如丹,形如云片,游走不定为临床特征的皮肤疾病。本病又名丹毒或赤游风、赤游火丹,一年四季都可发病,但以夏秋季最为多见,多见于新生儿。一般预后较好,少数出现凶险病变甚至可致死。
最早在《黄帝内经》里即有“丹胗外发”等记载。《诸病源候论》中已详细描述赤游丹的病因病机和临床症状,此后,各代医家多有论述。例如,《圣济总录·小儿诸丹》云:“风热发丹古方谓小儿得之最忌,以其气血未定,肌肤柔脆,无以胜悍毒故也。是以诸丹不同,其发无定处,俗又谓之溜,流走经络,散发肌表,如涂丹之赤,有法可劆,泄去毒气,不尔,则丹毒入腹,近心即死,但初发于心头者,不可劆尔。”《小儿卫生总微论方·赤游论》谓:“小儿患赤游肿痛者,内由有积热熏发于外,外被风毒所干,内外相乘,搏于血气,则皮肤赤肿,其风邪毒气随经络行游不定,故为赤游也。若重者,随血气虚处流注为赤肿,或片或涡,毒渐引大,疼痛难忍,若游至于心,或毒入腹者,皆能杀人。”
赤游丹相当于西医学的丹毒,是由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引起的急性皮肤传染病。
【病因病机】
引起赤游丹发病的原因主要有两种,一是孕妇热毒壅结于内,损及胎儿,而致新生儿热毒蒸发于外;二是新生儿局部皮肤破损、脐部疾患、臀部湿疹、种痘、虫咬等,未得妥善护理,外邪乘虚而入。
【诊断要点】
本病起病急,可发于全身各处,尤以头面部多见。出现局部皮肤红肿、灼热、发硬,边缘隆起、清楚,稍压退色,迅速向四周扩散,或见水疱。新生儿则脐部、下腹部常见,且边缘不一定隆起。重者可见壮热、呕吐、腹泻等症,甚至出现神昏、抽搐。
需要注意的是,小儿赤游丹与“胎赤”不同,后者是因胎儿内毒炽盛,毒热蕴结胞中,致新生儿头面、肢体红赤如丹,但无形如云片、游走不定及边缘隆起的特点,可以鉴别。
【辨证论治】
赤游丹以疏风清热解毒为治疗大法,具体根据临床辨证为风火热毒、邪毒入营两型分别施治。
1风火热毒
主要证候:皮肤局部红肿灼热、疼痛,状如云片,游走不定,发热恶寒,烦躁,舌红苔黄或腻。
证候分析:风火热毒入于经络,搏于气血,外发肌肤,而致皮肤局部红肿灼热、疼痛;邪毒随气血流行全身,则游走不定;邪正相争,而见发热恶寒、烦躁;舌象亦是风热邪毒内蕴之征。
治疗方法:以清热凉血解毒、疏风散邪为主。
方药:犀角解毒饮减味(《医宗金鉴》)。
组成:犀角(水牛角代)、生地黄、赤芍、黄连、银花、连翘、防风、荆芥、牛蒡子。
此方中,水牛角、生地黄、赤芍能解热凉血解毒,黄连、银花、连翘可清热泻火,防风、荆芥、牛蒡子可疏风散邪。诸药合用能使内蕴之邪毒外达,而诸症可解。
若患儿症状严重,可用大青叶煎水,调如意金黄散,外敷在患处。
若患儿已病邪入腑,邪毒壅结,而见高热、烦躁、便秘、舌赤苔黄等症,则需要用蓝叶散泻火通腑,以达到荡涤壅结之邪毒的目的。
2邪毒入营
主要证候:局部皮肤焮赤肿痛,壮热,烦躁不安,唇燥口干,舌红绛少苔,甚则神昏、抽搐。
证候分析:邪毒入于经络,随气血流走周身,发于肌肤,而致皮肤焮赤肿痛;热毒炽盛入营,内扰心神,可见壮热、烦躁不安;火热伤津,故见唇燥口干,舌红绛少苔。若邪陷心包或热盛动风,则会出现神昏、抽搐。
治疗方法:以凉血解毒、清热开窍熄风为主。
方药:神犀丹(《温热经纬》)。
组成:豆豉、银花、连翘、黄芩、甘中黄、板蓝根、犀角(水牛角代)、生地黄、玄参、紫草、花粉、石菖蒲。
此方中,豆豉、银花、连翘、黄芩、甘中黄、板蓝根可以清热解毒透邪,水牛角、生地黄、玄参、紫草有解热凉血解毒的功效,花粉可以生津止渴,石菖蒲能芳香开窍。
若患儿神志昏迷,可在上方基础上,加服安宫牛黄丸或紫雪丹,以凉营解毒、清心开窍。若患儿四肢抽搐,则可酌加羚羊角、钩藤、丹皮等,以达到镇肝熄风止痉的目的。
患儿表现为高热、烦躁、口渴、舌绛苔黄等症时,可换用清瘟败毒饮,以清热解毒、开窍熄风而达到气血双清的目的。
【预防与护理】
1预防
从生活细节入手,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预防小儿赤游丹的发病的。
新生儿出生后,应立即清洁皮肤,保持干燥,避免损伤;特别要注意护理脐部和臀部,保持清洁,防止感染。如果新生儿出现湿疹或者皮肤破损,应及时予以处理。
2护理
仔细观察病变皮肤,防止出现并发症。对高热患儿,应及时补充水分和营养,以免发生昏厥。
四、小儿肺炎
小儿肺炎是儿科最常见的一种肺部疾病,以发热、咳嗽、痰壅、气促、呼吸困难为主要临床症状,也有仅咳嗽不伴发热者。本病全年皆可发病,以冬春季多见,好发于3岁以下的婴幼儿,且年龄越小,病情越重、发病率越高。本病多继发于感冒、麻疹等病;或由于患其他疾病,体质变差而易并发或继发。一般预后良好,但若治疗不彻底,易反复发作,甚至引起重症,而影响儿童发育。
本病包括西医学的支气管肺炎、大叶性肺炎、间质性肺炎等,多由细菌和病毒引起。
【病因病机】
小儿肺炎由外因与内因两类原因引起。外因主要是感受风邪,风邪上受,首先侵犯肺卫,肺气失宣而发病。风邪多夹热或夹寒而为患,其中以风热闭肺多见。内因是小儿或先天禀赋不足,或久病不愈,或后天喂养失宜,致正气虚弱,卫外不固,加之其肺脏尚娇嫩,更易为外邪所中而发病。
【辨证论治】
由于患儿感病年龄、体质状况的不同,感受的风邪有寒、热不同,所以其病情也有轻重缓急的不同。甚至因未治失治而邪陷厥阴、心阳虚衰,出现危重变证。
肺炎治疗以宣肺定喘、清热化痰为主法,根据具体辨证,采用相应理法方药。由于儿科病有传变迅速的特点,要对各种变证灵活施治。
1常证
(1)风邪犯肺:为发病的早期,按照受邪的不同,可分为风寒闭肺和风热闭肺,其中以后者常见。
1)风寒闭肺
主要证候:此证多发于寒冷天气。患儿发热无汗,不渴,咳嗽气急,痰白而稀,苔薄白,指纹青,多在风关,脉浮紧。年长患儿常诉恶寒身痛。
证候分析:风寒袭表,由皮毛而入,肺主皮毛,肺为邪侵,宣降失司,肺气上逆而为咳嗽气急;卫阳被遏,毛窍闭塞,而见发热无汗、恶寒身痛;肺气闭郁,水液无以输化,凝而为痰,故致痰白而稀;舌脉皆是风寒表邪犯肺之征。
治疗方法:以辛温开肺、化痰止咳为主。
方药:三拗汤合葱豉汤,或用华盖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麻黄、杏仁、葱头、豆豉、苏子、陈皮。
此方中,麻黄、杏仁能散寒解表、宣肺止咳;葱头、豆豉可以发汗解表;苏子、陈皮具化痰止咳定喘的功效。
若患儿痰多,舌苔白腻,可在上方基础上,添加半夏、莱菔子,以化痰止咳。
2)风热闭肺
主要证候:①轻证:发热微恶风,咳嗽气促,有黄痰,微有汗出,口渴咽痛,舌尖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②重证:身热不解,咳嗽气急,甚或鼻煽,喉中痰鸣,痰稠色黄,烦躁口渴,面红,便不畅、尿短赤,舌红而干、苔黄,脉浮滑而数。
证候分析:①轻证:为温热邪气初犯肺卫,肺合皮毛,故见发热微恶风,微有汗出;肺失清肃,故见咳嗽气促,有黄痰;温热伤及津液,而致口渴咽痛;舌脉俱为风热郁肺之象。②重证:为风热袭肺,壅遏于肺,邪毒炽盛,热灼津液,而致身热不解、烦躁口渴等症。
治疗方法:①轻证:以辛凉轻剂,清热透表、宣肺化痰为主。②重证:以辛凉重剂,清肺化痰定喘为主。
方药:①轻证:银翘散(《温病条辨》)。②重证:麻杏石甘汤(《伤寒论》)。
组成:①轻证:银花、连翘、荆芥、豆豉、薄荷、牛蒡子、甘草、桔梗、竹叶、芦根。②重证:麻黄、生石膏、杏仁、甘草。
①轻证:银翘散中,银花、连翘有清热解毒的功效;荆芥、豆豉可辛凉解表,祛邪从汗而解;薄荷、牛蒡子能疏风热而利咽;甘草、桔梗可清热利咽;竹叶、芦根可以清热生津除烦。诸药合用,可使病愈。②重证:麻杏石甘汤中,麻黄、生石膏有清热宣肺生津的作用,杏仁可化痰止咳,甘草能益气和中解毒,全方合用可以清肺泄热、化痰定喘。
若患儿咳嗽剧烈、痰多的,可在上述药方中添加川贝、瓜蒌皮、莱菔子、天竺黄等;热象严重的,可在上述药方中添加黄芩、板蓝根、栀子、鱼腥草、黛蛤散(包煎)等;大便硬结难下的,可在上述药方中加制大黄、桑白皮。
(2)痰热闭肺
主要证候:壮热烦躁,咳嗽而喘,气促喘憋,鼻翼煽动,喉间痰鸣,痰稠色黄,面赤口渴,或口唇青紫,胸闷胀满,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或数。
证候分析:痰热壅盛,阻塞于肺,肺热伤津,肺失宣降,故壮热烦躁、咳嗽而喘、气促喘憋、鼻翼煽动、喉间痰鸣、痰稠色黄、面赤口渴;痰阻气滞血瘀而见口唇青紫;舌脉俱为痰热之象。
治疗方法:以清热宣肺、涤痰定喘为主。
方药:五虎汤合葶苈大枣泻肺汤(《仁斋直指》,《金匮要略》)。
组成:麻杏石甘汤,红茶、葶苈子、大枣。
此方中,麻杏甘石汤可以清肺平喘,红茶有升清降浊化痰的作用,葶苈子、大枣有泻肺平喘、祛痰降气的功效。诸药合用可增强清热涤痰、泻肺定喘之效。
若患儿热象较重,可在上方中添加黄芩、连翘;喘憋甚、痰多、大便秘结而病情严重者,可服用牛黄夺命散。
(3)正虚邪恋
多见于肺炎后期,特点是邪少虚多,根据病邪性质和患儿体质情况,可分为阴虚肺热和肺脾气虚两种病证。
1)阴虚肺热
主要证候:潮热盗汗,干咳无痰,面色潮红,咽干口渴,舌干少苔,脉细数。
证候分析:肺炎后期,久咳久热,损伤肺阴,余邪留恋,故见潮热盗汗、面色潮红;肺阴虚衰,而见干咳无痰、咽干口渴;舌脉俱为肺阴虚损之象。
治疗方法:以滋阴清肺、润肺止咳为主。
方药:沙参麦冬汤(《温病条辨》)。
组成:沙参、麦冬、玉竹、桑叶、扁豆、花粉、甘草。
此方中,沙参、麦冬、玉竹、花粉有养阴生津清肺的功效,桑叶可以轻宣燥热止咳,扁豆、甘草能健脾益气和胃。综合全方,能达到滋阴清肺,而不伤胃的功效。
在临床治疗中,若患儿低热持续、明显,可酌情添加青蒿、地骨皮、知母,以滋阴退热;发热症状严重的,可加入黄芩;剧烈咳嗽的,可加入川贝、诃子;纳差的,可添加山楂、生麦芽、生谷芽。
2)肺脾气虚
主要证候:病程迁延日久,低热起伏,咳嗽无力,喉中痰鸣,面色白,语声低微,气短乏力,四肢欠温,食少便溏,多汗消瘦,舌淡苔薄白,脉细无力。
证候分析:或平素脾胃不健,或病久不愈,致肺脾气虚,余邪未尽、正气未复,故低热起伏;肺虚则气无所主,而致咳嗽无力、喉中痰鸣;肺脾气虚,脏腑经络失于濡养,机能一派衰减之象,故见面色白、语声低微、气短乏力、四肢欠温、食少便溏、多汗消瘦;舌脉皆是肺脾气虚之征。
治疗方法:以补肺健脾、益气化痰为主。
方药:人参五味子汤减味(《幼幼集成》)。
组成:人参、茯苓、炒白术、炙甘草、五味子。
此方中,人参、茯苓、炒白术、炙甘草有健脾益气的功效,五味子可以收敛肺气。全方共用,可达到补益脾肺、化痰止咳的功效。
若患儿自汗频出,可加黄芪以固表止汗;痰浊壅盛的,可添加半夏、陈皮、胆星,以化痰降浊;咳嗽剧烈的,酌加紫苑、款冬花,以清肺止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