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好妈妈育儿经(怀孕、分娩、育儿百科)
24524400000027

第27章 常见病护理:走出宝宝患病的阴霾(1)

对于一个家庭来说,有个宝宝是家庭完整的第一步。对于初为人母、人父的新生儿父母来说,他们要学习的还有很多,怎样照顾新生儿的饮食起居,才能让他们健康少生病?是不是真的应该遵循老一辈人的观念,将婴儿头发和眉毛整理的像“白眉大侠”,以后他的头发才会又黑又密?是不是婴儿的囟门一点也不能碰?对于患病的新生儿,怎样的方法才是最为正确的?

呵护宝宝的健康

了解宝宝健康状况

为了确保孩子的健康,最好的办法是定期给宝宝做身体检查。一般在孩子出生后头2周内要做一次检查,然后在孩子2个月、4个月、6个月、9个月、12个月、15个月、18个月和24个月的时候分别做一次检查,随后每年做一次。

带孩子去做身体检查之前,你最好事先准备好要问的问题,在询问医生的过程中,最好手边放一个小笔记本,把问题、检查情况和医生的建议详细记下来。为孩子做身体检查还会让你与医生之间形成信任与熟悉的关系。并且不管提出什么可能影响孩子健康成长的问题都会觉得不那么突兀,极其自然的状态下,也让你可能更全面了解孩子的健康状况。

生病宝宝的护理方法

如果孩子生病了,需要几天甚至相当长一段时间才能痊愈,家长应怎样对待这个生病的孩子呢?

有不少家长觉得孩子生病了,就应该什么事情都迁就他,顺着孩子的脾气。这种做法是不正确的,它不仅对孩子顺利痊愈无益,也会让孩子养成不好的习惯,可能影响孩子病愈后的生活。一般来说,在孩子生病期间,家长应该这样做:

你可以以一种平和的心态去照顾他,不要让孩子觉得生病的人是特殊的。可以每天带着一种友好的、实事求是的表情,以一种期待好消息而不是坏消息的语调询问他们今天感觉怎样。

孩子生病期间,不要强迫他吃东西。不要以为孩子生病了,应该让他多吃点有营养的东西会利于孩子的痊愈,除非医生认为有必要增加营养。如果一味强迫他吃东西,孩子就更没什么胃口了。妈妈应该凭以往的经验判断孩子想喝什么或吃什么,给孩子做一下,千万不要强迫他们。

生病的孩子的玩具应有所选择。生病的孩子待在家里的时间比较多,因为他没有太多精力出去和其他的孩子一起玩。这个时候你应该选那些能让其独立完成并能调动他们无穷无尽想象力机会的玩具,比如积木和建筑套件,缝纫、针织、穿珠子的工具,绘画、做模型和收集邮票的用具。类似这样的玩具需要孩子做很多事并且占据了他们大量的时间。不要选择那些仅仅是漂亮的物品,那会让他们厌倦,并且刺激孩子要更多礼物。

如果孩子住院,应该每天探望,尽可能花多点时间陪孩子,不要让他觉得孤独。在孩子1~4岁之间,孩子会害怕和父母分开。每次去医院探病之后,当父母要离开的时候,孩子都感觉好像要永远地失去父母了。所以,在父母探望生病孩子的时候,他可能表现的焦急而沮丧。所以,家长要尽量每天探望,多点时间陪孩子。另外,家长应该尽可能地表现出高兴和并不担心。如果家长表现得很苦恼,这会使孩子更焦虑不安。

应该用合适的方法告诉孩子真相,不要做不实际的承诺。孩子在4岁以后,对即将发生的事情,较为容易面对。对他身体的伤害和疼痛更加害怕,家长不要因为这样而向孩子保证医院将是玫瑰花床。父母最好通过大概描述医院的生活来使孩子放心,而不要同他争论。

新生儿是否发烧早知道

人体正常体温平均在36~37℃之间,超过37℃就是发热。38℃以下是低热,如果39℃以上就是高热。在一般情况下,新生儿体温下午比上午稍高(5℃以内),这是正常现象。

怎样知道新生儿是否发烧呢?透过仔细观察,若发现孩子面红、唇干、出汗、烦闹、呼吸气粗,吃奶时口鼻出气热,以及手脚发烫,可判断为发热,若用体温计来测定,更为准确。

测体温的方法:应先将体温计的水银柱甩到35℃以下,把体温计有水银柱的一端夹在腋下,3~5分钟后取出。也可采用肛门测温,仍然先将体温计的水银柱甩到35℃以下,于体温计的圆头端涂点润滑剂,如油类,再缓缓插入肛门2厘米左右深,待3~5分钟后取出。看体温计数字,应横持体温计,缓缓转动,观察水银柱所示的温度。观察后,须用75%酒精将体温计消毒。测肛门温度须减去5℃。每日测1~2次,发现体温升高,须密切观察。

照顾患传染病的宝宝

首先,如果孩子得了传染病,最好让其在家静养,直到他再也不发烧了,而且医生也宣布此病不会传染给别人了。护理孩子的家人或保姆应该尽量减少拥抱、亲吻孩子,护理工作完毕,应该洗手。

其次,孩子得传染病期间,最好不要带着孩子去拜访其他的家庭,以免传染其他孩子。

再次,让自己生病的孩子远离其他的孩子。为了你自己的孩子和其他小孩的健康,要让你的孩子远离其他的孩子,尤其是当你的孩子处于疾病恢复阶段的时候。

用药安全,新妈妈做老专家

婴儿脏腑娇嫩,患病时寒热虚实变化急剧,用药不慎不仅会伤害脏腑功能,而且还会使病情迅速发生变化。故新生儿用药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注意事项一:及早发现,及早用药

新生儿抗病力弱,往往起病较急,病情变化较快,而疾病的临床表现常不典型、不易被察觉。因此,必须善于观察病情,及早诊断,及时正确用药。如常见的新生儿败血症,常有发烧及白细胞升高等现象,而仅表现出神情发呆、吃奶不香,如不能及时早治,正确用药,就会延误病情。

注意事项二:应慎重用药

新生儿,尤其是未成熟儿,肝肾功能发育不完善,系统活力欠佳,用药时如不仔细斟酌,精确计算,常会引起严重的中毒反应。如用氯霉素后可引起灰色综合征;磺胺类药及大量维生素K等可引起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甚至核黄疸;氯丙嗪可引起高铁血红蛋白血症;大剂量使用链霉素,不仅可使听神经受到损害,而且还会引起昏迷,导致死亡。

注意事项三:外用药物应警惕中毒反应

普普通通的萘甲唑啉、皮炎激素软膏、新霉素油膏等,都可引起严重不良反应。常用萘甲唑啉可能引起昏迷、呼吸暂停、肌张力减低等,治疗皮肤病用的皮炎激素软膏,对婴儿大面积使用,可引起全身性水肿。这主要是由于新生儿皮肤薄嫩,皮肤黏膜面积相对大,有很强的呼吸作用,当有炎症或破损时,对药物的吸收作用更强更快,故不能把父母用的外用药随便用于婴儿。

注意事项四:注意用药途径及次数

新生儿、未成熟儿、重危病儿不宜给丸、片剂型药。因此、片剂均应研磨成粉或调配成液体,用滴管慢慢喂服,病情重者尽可能静脉点滴给药。因为小儿新陈代谢旺盛,对药物的吸收快,排泄亦快,给药时应根据病情,按体重或体表面积计算出每日应给药物的总量(医生会帮你计算),把总量分为三四次。

另外,应注意药物分配及不良反应,待病愈后,再用药一两天,巩固疗效。

新生儿喂药讲究多

由于新生儿期味觉反射尚未成熟,所以对于吃进的各种饮食味道并不太敏感,可把药研磨成细粉溶于温水中给患儿喝。如果病情较重可用滴管或塑料软管吸满药液后,将管口放在患儿口腔颊黏膜和牙床间慢慢滴入,并要按吞咽的速度进行。第一管药服后再滴第二管。如果发生呛咳应立即停止挤滴,并抱起患儿轻轻拍后背,严防药液呛入气管。

新生儿病情较轻者,可使用乳胶奶头,让患儿自己吸吮也可服下。但要把沾在奶瓶上的药加少许开水涮净服用,否则无法保证足够的药量。也可以将溶好的药液,用小勺紧贴患儿嘴角慢慢灌入,等患儿把药全部咽下去再喝少量糖水。喂中药汤剂时,煎得药量要少些,以半茶盅为宜。加糖调匀,温后倒入奶瓶服用。一日分3~6次服完。

新生儿服药应注意:不可将药和乳汁混在一起喂,因为两者混合后可能出现凝结现象或者降低药物的治疗作用,甚至影响新生儿的食欲。

常见病护理

宝宝鼻子出血处理须知

鼻出血原因

婴幼儿时期,孩子可能有一次或者多次鼻子出血,有些学龄前孩子甚至1周数次,这是正常情况,也没有什么危险,家长没必要担心和恐惧。有时候血液会经鼻腔的后部流入孩子的口腔或咽喉部,导致呕吐。其实,鼻子出血有许多原因:

(1)感冒和变态反应:感冒和变态反应会刺激鼻腔内部并导致肿胀,可能引起自发性出血。

创伤:挖鼻孔、将其他东西插入鼻腔、重击鼻子或者其他下落的物体击中鼻子等均可以导致鼻出血。

(2)湿度低和刺激性烟雾:如果房间非常干燥,或者生活在非常干燥的气候中,孩子的鼻腔黏膜可能非常干燥,容易发生出血;接触有毒的烟雾,也可能引起鼻出血。

(3)异常生长组织:鼻腔中生长的任何异常组织均可以引起出血,这时候需要立即治疗。

(4)凝血时间异常:任何影响凝血时间的疾病均可以引起鼻出血;阿司匹林引起的凝血机制改变也可以导致鼻出血;血液疾病如血友病也可以引起鼻出血。

(5)慢性疾病:患任何慢性疾病的儿童,吸氧或服用其他药物的儿童的鼻黏膜可能很干燥,有时会发生出血。

鼻出血的处理

(1)保持平静,以免引起孩子的恐慌;

(2)让孩子坐下或躺下,将头部稍微向前倾斜,如果孩子足够大,让其自己轻拍鼻子;

(3)用拇指和其他指头捏住孩子鼻子的下半部分(柔软部分),保持10分钟。如果孩子已经可以完成这个动作,可以让他自己做。捏住鼻子过程中不要松手,10分钟后松手观察出血有没有停止,让孩子保持安静。

如果出血没有停止,重复第三步;如果经过10分钟压迫以后,出血仍然没有停止,应该给医生打电话,或者到最近的急诊室就诊。

(4)如果发现下列情况,应带着孩子赶紧就医:

看上去失血过多,记住:从鼻腔出来的血看起来总是很多。

血只从孩子的口中流出,或者咳嗽、呕出像咖啡色的血液。

孩子面色苍白、出汗,在这种情况下,立即通知儿科医生,将孩子送到急诊室。

宝宝咳嗽的处理要点

当位于咽部、气管和肺部的神经末梢受到刺激时,通过咳嗽(即一个反射回路),可以使肺部的气体强力排出。也就是说,咳嗽是孩子的气道受到刺激所致。咳嗽通常与呼吸道疾病息息相关,例如,感冒、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哮喘、流感或肺炎等。家长应该注意,如果孩子咳嗽时伴有发热、呼吸困难等症状,很可能受到了感染。一般来说,咳嗽有以下几种原因:

不伴发热的慢性、持续时间长的咳嗽,可能是因为孩子偶尔吸入一个小物体,如花生米进入气道或肺部;另外变态反应也会导致慢性咳嗽,因为黏液会在咽后部沉积,会造成干性、难以停止的咳嗽,尤其在夜间较容易发生。当然,夜间咳嗽的孩子也可能是患上哮喘;暂时刺激也可以引起咳嗽,例如,油漆散发出的强烈刺激性气味、烟草气味和喷洒的杀虫剂等,此种情况下,再次接触新鲜空气时,咳嗽会自动停止,但有时刺激咳嗽的物理因素去除后很长时间内,孩子仍然会出现干咳,经过较长一段时间后,咳嗽才会自动停止。

一般来说,2个月以下的婴儿出现咳嗽应该及时去看医生。更大一些的婴儿和儿童,如果出现下列情况,也应该去看医生:咳嗽使孩子出现呼吸困难;咳嗽伴有疼痛,呈持续性,并伴哮喘、呕吐等;咳嗽的持续时间超过1周;咳嗽突然出现并伴有发热;食物或其他物体阻塞后出现咳嗽。

医生会酌情判断孩子出现咳嗽的原因。大多数情况下,咳嗽伴有感冒或流感症状,医生会建议多休息;如果咳嗽非常剧烈,医生会指导服用一些药物。当咳嗽由另一种疾病引起时,如细菌性疾病或哮喘,必须及时治疗。如果排除上述原因后,孩子还是会持续性咳嗽,则需要进行胸部X线和肺结核皮肤实验等进一步检查。

无论是何种原因引起的咳嗽,家长都应让孩子多喝水,也可以用加湿器或蒸发器增加空气的湿度,让孩子感觉更舒服,尤其是在夜间就更有必要。另外要注意的是,不要随便去药店买咳嗽药给孩子服用,因为药店里边有很多咳嗽药物,服用后一般都有不良反应,所以家长最好遵从医生的指导,服用何种药物、服用药物的次数和剂量都必须听从医生专业的建议。

宝宝便秘,应对有方

一般来讲,便秘主要是指排便次数减少、粪便量减少,粪便干结、粪便费力等,上述症状同时存在2种以上,可诊断为症状性便秘。是否便秘并不是由每天排便的次数来判断。如果孩子便秘,家长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临时便秘的处理

临时便秘在患病期间很常见,尤其是在发烧的时候。有些家长常认为如果孩子发烧感冒,并发生便秘,这时候只有把粪便彻底“清除”以后,孩子才能恢复健康。有些人甚至认为便秘是得病的主要原因。其实身体任何部位不舒服都容易影响胃、肠系统,减慢肠的运动,降低人的食欲,也许还会引起呕吐。如果你在没有医生的情况下照顾一个生病的孩子,不要对肠道过于担心。如果孩子什么也不吃,肠就没有太多的运动,不排便也正常所以你可以给孩子多喝流质类的东西。

长期便秘的孩子应该多吃蔬菜、水果和全麦谷类食物

如果孩子便秘了,应该及时采纳医生的建议,而不要试图自己处理这种情况,因为你并不了解孩子出现便秘的原因。不管什么时候,不要因为孩子便秘,便施加压力,然后把健康与肠功能、细菌、大便等联系在一起,导致孩子对自己粪便过分关注。

对于便秘的孩子,医生建议,不论饮食、医疗还是锻炼,都要尽量实事求是、简洁明了,不要和孩子讨论细节。如果孩子在其他方面都很健康,只是偶尔有一段时间便秘,大可不必担心,多食用水果、梅脯、无花果或蔬菜等,如果孩子喜欢吃任何一类,每天吃2~3次。如果孩子喜欢吃某种水果,也可以让他每天都吃。便秘的调理需均衡营养,合理膳食,相信经过一段时间的调理后,孩子的便秘情况会有所改善。

心理上的压力也会引起便秘

心理压力引起的便秘主要有以下两种情况,通常这两种情况易发生在1-2岁的孩子。

第一种情况是,处在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如果有过一次或两次排便疼痛、困难,他们本能惧怕再次经历这样的排便疼痛,所以即使有了大便之意,他们也会憋住一天或两天不排便,再次排便就会发生困难。另外一种情况是,如果家长以训练的方式,过分强迫孩子上厕所,一些小孩会反其道而行,产生拒绝情绪,阻碍排便,这就导致了便秘。

疼痛的排便应该立即处理

对于1岁、2岁或3岁孩子疼痛、困难的排便应该立即处置,以避免憋住和进一步便秘的恶性循环。也许医生会向你推荐几种使粪便软化的方法。治疗便秘通常需要持续至少1个月,你应让孩子有信心认为这种疼痛和困难再也不会发生。

宝宝腹泻可能的致病原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