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好妈妈育儿经(怀孕、分娩、育儿百科)
24524400000029

第29章 常见病护理:走出宝宝患病的阴霾(3)

新生儿鼻腔短而小、鼻道窄、血管丰富,与成人相比更容易发生炎症,致使孩子不能很好地吃奶、情绪烦躁、哭闹、张口呼吸等,因此,保持新生儿呼吸道通畅,就显得尤为重要。

鼻子不通气可以采取以下方法处理:滴一滴母奶在小儿鼻腔中,使鼻子里的污染物软化后,用棉丝等物刺激鼻腔致使小儿打喷嚏,利于分泌物的排出;或用棉签蘸少量水,轻轻插入鼻腔清除分泌物,注意动作一定要轻柔,切勿用力过猛损伤黏膜,造成鼻出血。对没有分泌物的鼻堵塞,可以用温热毛巾敷于鼻根部,也能起到一定通气的作用。治疗鼻子不通气,还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促使鼻黏膜血管收缩的药物,除非万不得已时,才用此类药物,用药量最好一天滴1~2次,因为长时间用药会产生依赖性,容易造成药物性鼻炎。

新生儿的溢奶与呕吐

有很多正常的新生儿,出生后的头几个星期常常在吃完奶后要从口边流出一些奶液,每天可有多次,这种情况俗语叫“溢奶”。有少数婴儿在喂奶后不久由于改变体位(多见喂奶后不久给婴儿换尿片)而引起溢奶。小儿发育正常,一般情况良好,体重照常增长,偶尔的溢奶是正常现象。随着月龄增长,溢奶慢慢就会停止,大约于出生后6个月内自然消失。

呕吐和溢奶不是一回事。呕吐是由于消化道和其他有关脏器官受到某些异常刺激而引起的神经反射动作,呕吐时奶水多是喷射性地从嘴里涌出。新生儿呕吐也较为常见,这是由新生儿的生理特点所决定。新生儿胃容量极小,胃的肌肉很薄弱,胃神经的调节功能发育不够成熟,胃贲门(胃入口处)肌肉松弛,而幽门(出胃处)又较紧,加之胃呈水平状,胃底平直,奶水容易逆流,引起呕吐。

如果喂养姿势不对、喂养不当、喂得过饱、喂奶时哭啼、吸空奶瓶、乳头过大或凹陷等引起大量气体吞入而呕吐,或用奶瓶喂奶时,橡皮奶头孔眼过大、吸奶过急、过冲、喂奶后平卧、过多过早翻动婴儿,都容易引起呕吐。这种呕吐属于生理性呕吐,不要害怕,只要注意喂奶姿势,不要喂得过饱,在啼哭时不急于喂奶,不让婴儿吸空奶瓶,同时注意喂完奶后,将新生儿立起来,让其趴在妈妈的肩上,然后轻轻自上而下抚摸其背部,让新生儿将吞入胃内的空气嗝出,然后以右侧卧位放下,呕吐是可以减少和避免的。

如果有以下情况出现,就要考虑是否是疾病所致,如呕吐奶水频繁,吐出物为奶水或绿色胆汁,呕吐量多;呕吐呈喷射状,伴有哭声;婴儿生下来就呕吐,而且无胎便排出,并伴有腹胀;出生后二三周开始,呈进行性、持续性吐奶;呈喷射性,吐奶为奶凝块;大便量较少,吐后饥饿感很强。这些呕吐可能是胃肠道感染、脑膜炎、颅内血肿、先天性食道闭锁或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引起,应立即去医院诊治,否则会延误病情而带来严重的后果。

预防新生儿患“破伤风”

新生儿的破伤风,是由破伤风杆菌引起的一种疾病。破伤风杆菌广泛存在于土壤、尘埃、牲畜和人的粪便中,它会产生毒素。新生儿感染破伤风杆菌后,毒素沿神经系统或经血液系统、淋巴传至中枢神经系统及其他组织,引起全身肌肉痉挛,此病致死率相当高。患儿多数在出生后4~6天发病。主要症状为牙关紧闭,不能吃奶,全身肌肉抽动,面部肌肉抽动似乎像苦笑,严重的抽动可引起呼吸困难而导致患儿窒息死亡。

新生儿发生此病的主要原因,是医生接生时为小儿剪脐带时使用了未消毒的剪刀、绷带等医疗用品或者是接生员的手没有消毒干净,将破伤风杆菌带入新生儿脐部。破伤风杆菌是很难杀死的,需要煮沸1小时、高压蒸气消毒、用含碘的消毒剂、1%升汞溶液浸泡两三小时才能杀灭。

为预防新生儿破伤风的发生,孕妇应尽量去正规的医院分娩,医生会采取严格的消毒措施。在家庭内分娩者,一定要请医生或接生员,并坚持严格消毒。只要采取科学的接生方法,新生儿破伤风是能够完全避免的。

鹅口疮的防治办法

鹅口疮是新生儿常见的一种口腔疾病,其主要表现为新生儿口腔咽喉部、颊部的黏膜表面或舌面上有乳白色的豆腐渣样斑块附着,擦不掉,发展下去可蔓延至食管或下呼吸道,这是由白色念珠球菌引起,多见于身体虚弱或营养不良的婴儿,特别是消化不良的婴儿。滥用或长期使用抗生素,也能促发此病。重症者可有低热、咽食困难、拒食等症状。

防治方法:喂乳母亲要注意卫生,哺乳前要清洗乳头,哺养用具要经过严格消毒,要做好婴儿卫生,改善营养,加强抵抗力。发生鹅口疮后,不要用抗生素,局部以2%~3%小苏打溶液或过氧化氢清洗,再涂10%硼砂甘油或1%紫药水,每日2~3次。

脓疮好发新生儿

很多新生儿在皮肤皱褶的地方,如脖子、腋下及大腿根部生有小脓疮,小似米粒,大似栗子,稍高出皮肤,脓疮周围皮肤微红,疮内含有透明或混浊的液体。脓疮破溃后,疮内液流出,则留下像灼伤一样的痕迹,这就是新生儿脓疮病,医学上叫做“天疮”。

新生儿皮肤柔嫩,角质层薄,抗病能力差,加上覆盖在皮肤上的胎脂不断分泌的油脂及堆积的污秽,都成为细菌滋生的温床。特别是皮肤皱褶处通风不好,孩子哭闹时常常被擦破,细菌就会乘虚而入,轻者经过一两周方可痊愈,重者引起剥脱性皮炎,严重者可致败血症。严重的小儿表现出全身中毒症状,如吃奶不香、精神不振、手足发凉、皮肤发花等,如不及时抢救,将有生命危险。

脓疮症如能及早发现,及时治疗,很快即可痊愈。当发现有少数小脓疮时,需要立即用75%酒精消毒局部皮肤,以消毒棉签擦净,再涂以75%酒精或2%紫药水即可。如果感染严重,可服用(肌注或静脉滴入)抗生素,由于新生儿抵抗细菌的能力较弱,病情发展较快,易发展成败血症,严重者需要立即送往医院进行治疗。

为了预防新生儿脓疮病,新生儿室医护人员、保育员及家长要注意自身卫生,精心护理婴儿,注意给婴儿洗澡,随时清洁皮脂、分泌物的污秽,保持其皮肤清洁卫生。同时,婴儿用具、被服、手帕、毛巾等要定时消毒。

慎防新生儿“红屁屁”

臀红,医学上又称“尿布皮疹”,顾名思义是因湿尿布刺激而引起的皮疹,是新生儿和1岁前小儿常见的皮肤病。此病多发生在包尿布部位或潮湿尿布长时间接触的地方。症状是局部皮肤起小红丘疹或发红,重者皮肤脱落或皮肤糜烂。因为新生儿皮肤柔嫩,疼痛厉害,故新生儿哭闹不安,同时影响睡眠和饮食。因此,父母应采取以下方法预防新生儿臀红:

方法一:尿布要勤换,尿布湿了后要立刻更换干净、干燥的尿布。换下的尿布要放入盆里,不要乱扔在地上,用肥皂和开水烫洗,然后用清水冲净,在日光下晒干,以保持尿布清洁和柔软,绝不可把湿尿布直接晾干使用。

方法二:婴儿每次大小便后,要用温水洗净小儿的臀部和会阴处,再用软布轻轻擦干,扑上少量爽身粉或局部涂以5%~10%鞣酸软膏,防止尿液和大便等酸碱物质直接刺激皮肤,以达到预防臀红的目的。

方法三:最好不用塑料布或其他不透气的东西包在尿布外面,这样不利于湿热散发,加大有害物质对皮肤的刺激。若发生了臀红,除注意以上几方面外,应保持新生儿患处干燥,最好不再包裹,可以穿开裆裤,同时用紫草油涂抹患部。

方法四:若已发生臀红,不要用肥皂洗,以免刺激小儿疼痛,可用温水洗干净。

不能忽视的新生儿腹泻

腹泻对成人来说不是什么大病,但对于水分占体重80%的新生儿来说却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疾病。一般来说,母乳喂养的新生儿很少会腹泻,这是因为母乳不仅营养成分比例恰当,适合新生儿的需要,而且其中含有多种抗体可以防止腹泻的发生。人工喂养的新生儿,常因牛奶放置时间过长导致变质或因餐具消毒不严而造成消化道感染,导致腹泻的发生。另外,气候骤变,牛奶或奶粉冲配不当都会造成新生儿消化道功能紊乱,发生腹泻。

轻度的腹泻,大便为黄绿色,会带有少量黏液,有酸臭味,呈薄糊状,每天大便约10次以下。如果大便次数增多,每天多达10次以上,症状就会加重,出现明显脱水,小儿哭声低微、体重锐减、尿少等。如不及时治疗,还会出现水与电解质紊乱和酸中毒等严重症状。所以新生儿发生腹泻时,切不可轻视,应及时治疗。

宝宝发烧的应急处理

新生儿发烧,应以物理降温为主,不可随便使用退烧药,防止对婴儿产生不良影响。

一般说来,体温不超过38℃,无需服药,但要注意观察,可多喂些温开水或葡萄糖水,如无其他情况,几小时以后,患儿的体温就能降至正常范围。如果患儿的体温已经超过了39℃,可用温水擦洗其身体降温。通常用温湿毛巾擦洗前额、颈部、腋下、四肢和大腿根部,以促进皮肤散热,要求水温在30~34℃为佳。还可用酒精擦洗降温,用酒精或白酒一份,加温水两份,用纱布或干净手帕浸湿,轻轻擦拭颈部、腋下、大腿根部等处,随着酒精的蒸发,带走热量,这个方法降温迅速,效果好,没有不良反应,对高热发惊的新生儿最合适。

其次,调节新生儿居住的室温,室温应保持在15~25℃为佳。若室温高于25℃,应设法通过散热、通风等方式降低室内温度,室内通风时,应给患儿盖好被子,防止风直接吹到患儿身上。也可通过减少或松开患儿的衣服和包被散热降温。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患儿体温一旦下降,就应立即停止降温措施,否则会导致体温不升。经过上述处理仍不降温时,需及时去医院检查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