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聪明孩子的8堂口才课
24525800000034

第34章 伶牙俐齿是训练出来的(5)

美国前总统林肯为了练口才,徒步几十里路,到一个法院去听律师们的辩护词,看他们如何论辩,如何做手势。林肯则一边倾听,一边模仿。林肯听到那些云游八方的福音传教士挥舞手臂、声震长空的布道后,也学他们的样子,对着树、树桩、成行的玉米练习演讲口才。

所以,对于孩子的演讲,父母不要认为这是件小事。如果孩子能够做出一次成功的演讲,那么,他的自信心就会格外提高,说话会显得非常自然、生动。

一般来说,对于孩子的演讲,父母要教导孩子注意以下几点。

1注意声音和腔调。

在演讲中,听众们首先关注的就是演讲者的声音。诚然,声音和腔调虽是与生俱来的,不可能一朝一夕就有所改善,但音质与措辞对于整个演说影响很大,这倒是事实。

因此,即使孩子的音质并非那么优美,父母也应当告诉他,首先要让自己的声音清楚地传达给听众,并且断句、断词要准确,整篇演讲稿要有抑有扬,有张有弛。

除此之外,父母要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提醒孩子注意说话的声音和腔调,努力做到音质圆润,张弛有道,这样,才能第一时间抓住听众的心。

2辅以自然的表情。

所谓自然的表情,就是指面部表情,即眼、眉、嘴以及头等配合说话的协同动作。家长要让孩子明白,演讲时的面部表情无论好坏都会给听众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演讲的内容即使再精彩,如果表情缺乏自信,畏畏缩缩,演讲就很容易失去听众。

3手势语很重要。

在演讲过程中,如果孩子只是“干说”,那么不久就可能让听众感到乏味。父母可以提醒孩子,随着语言使用手势语,手可以随着内容的需要做向上、下、左、右、前、侧各个方向挥动。这样,听众的积极性就会调动起来。

4演讲时站位有讲究。

告诉孩子,演讲者可以随着讲稿内容的变化而变化站位。一般说来,演讲者一上台,就站在台前正中的话筒前,脚跟应靠近,腿站直,显得精神,但切忌双脚分立,那样显得松垮没信心。演讲时不要脚尖点地或脚跟颠颤,这是小学生常犯的毛病。在演讲过程中,演讲者可以稍为自然地向左、右、前、后做些动作。

当然,这些都是在演讲中的细节。想要做好一场演讲还需要格外注意两点。

第一,语言要简洁准确。

面对众多的听众,孩子在演讲时,一定要注意语言的简洁。所谓简洁,是指一语道破事物本质特征,直接简明,能够很快地达到目的。恩格斯曾说,言简意赅的句子,一经了解,就能常常记住,变成口语,而这是冗长的论述绝对做不到的。只有运用准确、简单的语言才能反映出现实的面貌和思想的实际,这就要求演讲者要下大力气磨炼自己的语言。

但是,由于孩子的年龄尚小,加上临场可能会慌张,所以在使用语言上很欠工夫。他们往往思想混乱,思路模糊不清,自己所要表达的主题说不明白,词不达意,缺少修养,经常是乱用词语,既不符合语法,也不符合逻辑。要么猛地插上一句,给人一种突兀的感觉;要么就是讲出的话含含糊糊,似是而非,有的甚至连自己都没有弄懂。

这些,都是父母需要提醒孩子注意的。在演讲前,父母可以要求孩子自己先复述一遍,帮孩子找出毛病,让他明白话究竟该怎么说。

第二,语言要形象生动。

没有人喜欢听那些枯燥的长篇大论,所以,父母要教育孩子,演讲的语言应注意形象生动,只有形象才能打动人、感染人。形象化的语言可以把抽象的、深奥的理论形象化、浅显化,使听众容易接受并得到启示;形象化的语言可以给听众形成逼真的视野,使听众陷入演讲者营造的氛围之中,产生丰富的联想;形象化的语言可以直接作用于听众的视觉、听觉,使听众如闻其声、如触其物、如临其境。

要想演讲语言形象生动,还必须运用多种修辞手段。在演讲中,运用大量的排比、反复、反问、设问、比喻等修辞手段是十分必要的,可以增强文章的气势,达到奇佳的效果。

马丁·路德·金是世界着名的人权斗士,他的口才、他的演讲,无不令人竖起大拇指。

在马丁的诸多演讲中,《我有一个梦想》是脍炙人口的名篇,演讲中多次使用了排比和反复等修辞手法,接二连三地道出“我有一个梦想”,气势磅礴,一气呵成,受到了万千黑人大众的狂热欢迎。

听众听到这些时,无不受到感染振臂高呼。自它问世以来,鼓舞着所有被压迫的民族和种族,成为享誉世界的追求平等和自由的战斗檄文。

所以,让孩子的演讲内容尽可能地形象生动,这是成功演讲的基本要素之一。与听众交流思想、表达情感、传递信息,这些都是演讲的必要环节。想让孩子在演讲台上无比成功,父母就要教会他如何利用这些技巧、手段,否则,孩子会因为一次演讲的失败,从此变得唯唯诺诺,不愿再开口。这样,口才培养计划就等于泡汤了。

自我训练——创造成功的“角色扮演”

孩子们在一起,最喜欢做的游戏就是“过家家”等角色扮演,可以说,不管是男孩子还是女孩子,他们都能找到各自的快乐。幼年时期非常喜欢的一项游戏就是“过家家”。几个孩子聚在一起的时候,你当爸爸,我演妈妈,他扮孩子,每个人都有角色分配,每个人都能自己准备“台词”,而且这些小演员们配合得十分默契,语言表达既生动有趣,又符合“角色”的身份特点。

可以说,孩子的这种“角色扮演”,是与他人接触的最佳方式。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不仅要扮演人物,更要说出恰当的话语,这些,都是锻炼口才的方式。

但是,有些父母看到孩子玩这些游戏,总认为孩子是幼稚、不懂规矩,叫他们赶紧回家。其实,这样的做法大错特错。

王婷把晚饭做好了,准备叫女儿郭晶晶回家吃饭。她打开窗户,刚想喊出声,突然看到孩子正和同学李欣在一起玩游戏。王婷趴在窗户上,看着孩子的一举一动。

这两个小朋友凑在一块儿玩起了小兔子的游戏。一开始,郭晶晶扮演小兔子,她找到一处角落,旁边还有门,乖乖地在那里等着。这时,李欣在栅栏外远远地扮着大灰狼走过来,边走边说:“小兔子乖乖,把门开开,快点开开,我要进来。”这边郭晶晶唱起来“不开,不开,我不开,妈妈没回来,谁来也不开。”同样的,两个小人又表演了一遍,然后高兴得跳起来,好像在庆祝他们表演的很成功。

孩子们的每一个细节,都没有逃出妈妈的眼睛。这一举动,王婷心里不禁感慨:孩子的想象力真是丰富啊!

为了让孩子们玩得尽兴,王婷将晚饭推迟了一个小时。孩子就是在这种快乐的环境中长大的,她扮演过警察、老师等角色。长大后,郭晶晶成为了一个能言善辩的律师,她很感激母亲,当年让自己扮演过各种角色,让自己学到了很多。

可以看到,让孩子经常和小朋友们一起玩这种“角色扮演”的游戏,对于孩子的口才、孩子的成长有很多好处。

当然,孩子不是总能和小朋友在一起玩这些游戏,有的时候,孩子也会一人独揽,既当“爹”又当“妈”,自言自语却说得头头是道。对于此,父母也不要直接干预。

最近一段时间,芊芊的妈妈出差了,爸爸虽然在家,却每天晚上都忙着写他的科研论文,芊芊就一个人待着。临走前,妈妈非常担心她过不好,可是回来一问,才知道孩子这段是个成功的“小家长”。

每天,芊芊吃完饭,就径直来到卧室,抱起一个娃娃就坐在屋子一角,对娃娃说:“宝宝,吃饭。”说完就假装用手往娃娃嘴里放东西。“来!爸爸喂一口。”“来,妈妈喂一口。”芊芊边喂边说:“吃完长大个儿。”一会儿她又对娃娃说:“我们该睡觉了。”说完就把娃娃放在床上念叨着:“哦,哦,睡觉了。”

听着孩子的述说,爸爸妈妈不禁扑哧地笑出了声。妈妈摸着芊芊的头说:“孩子,真没想到,你都是一个小大人啦!”

正是凭借着自娱自乐,芊芊度过了一个人的生活,并且,说起话来也显得非常成熟。对此,相信每个父母都会非常高兴的。

一般来说,孩子自言自语的内容往往包括两种不同的形式。

1问题语言。

孩子说出问题语言,这是因为他遇到了新奇事物或者不知道该怎么办时所产生的疑问。比如:看的时候他可能会寻找蜡笔:“咦,蜡笔到哪里去了?”或者考虑用什么画,怎么画:“这朵花用什么颜色好呢?”“这是小兔子的长耳朵,那是红眼睛。”这些信息可能是以前他曾经看到过或听到过的,但是现在他通过自己的语言来再次唤起记忆并强化它们。

借着这个机会,父母可以提问,延伸孩子的思维。这样,孩子就会主动寻找问题的答案,并会用最巧妙的语言进行组织,从而向父母讲解。

2故事语言。

孩子的自言自语,最多的就属故事语言。孩子在游戏中,随着游戏的进展需要做很多思维活动。孩子在游戏中,会思考自己要先做什么,再做什么,这本是一个思考的过程,但是他会把自己要做的一件件事情,像讲故事一样说出来,比如玩“过家家”,他可能会说:“我先给娃娃穿上衣服……然后洗脸刷牙。好,现在我们一起去散步吧!”

当孩子在使用故事语言自言自语时,父母尽量不要干扰孩子,让他独自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情境、语言的编排能力。孩子的口语能力发展到一定水平的时候就会出现自言自语的现象,父母不要打断孩子的思路,或者让他们“闭嘴”、“安静”。

其实,自言自语正是孩子将外部语言转为内部语言的一种表现,这其实是他们把内心思考的内容用语言表达了出来。此时孩子的思维能力正在飞快地发展,但尚未成熟,所以孩子无法像成人那样只用大脑思考就可以了,他们还需要用具体的语言来帮助自己思考,慢慢地理顺思路。所以你就会发现孩子经常“自言自语”。

如果父母发现孩子经常自言自语,那么请不必担忧,这是他思维发展的重要阶段。通过自言自语的“角色扮演”,孩子可以主动调节自己的行为,帮助自己驱除孤独。因此,这种自言自语是正常的,不必加以阻止,因为它有助于孩子语言能力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