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唐宫秘史
24552700000033

第33章 善恶有报不由命——奇案冤狱篇(4)

同昌公主本身也是一个不错的妻子,不但容貌美丽,而且性情温婉,乖巧怡人,绝没有一般皇家公主那般刁蛮任性。韦家见娶进了这么一位能给自家带来无限荣耀和好处的高贵媳妇,自然上上下下乐不可支,在生活上尽量安排得极尽奢华、舒适,以免亏待了公主。

同昌公主出入有车辇,走到哪里都有仆人陪伴,可以说都不让她走动一下,生怕累着她、摔着她;吃的是难以想象的山珍海味,一道日常菜“灵消炙”,就是用喜鹊舌、羊心尖烹制出来的,吃一回就不知要宰杀多少喜鹊和肥羊,而这还算不了是顶好的菜;喝的则更为讲究,如玫瑰露、凝霜浆、桂花酒,真是数不胜数,单说“玫瑰露”一样,必须是清晨在盛开的玫瑰花上收集的露水,十几个人一早晨才能收到一小瓶,而同昌公主一口就喝下了;穿的则是珍珠衫、狐白裘、火蚕衣,据说“珍珠衫”夜里能发光照亮周围三尺远的地方,“狐白裘”则夏日炎炎可着裘衣消暑,“火蚕衣”则冬日凛冽能穿单御寒;外出时乘的是“七宝车”,行走起来风驰电掣,而车内却不感颠簸,且有阵阵异香飘逸,车都过去了半天,香气还没有散去。

尽管生活舒适奢华,但是同昌公主却并不舒服,因她自幼体弱,在韦家养尊处优,饱食终日,无所事事,少有锻炼,这样她的身体越来越不好了,并且还养出许多病来。三天两头倒卧病榻,日渐消瘦,这可急坏了韦家老老少少,他们到处寻访名医奇药,不惜巨金全力保住这棵庇荫大树。什么白猿骨、红蜂蜜、雪山莲、灵芝草等稀奇贵重药吃了不少,宫中数十个有名的御医也不停地穿梭于公主床前,但一切都无济于事,同昌公主的病始终未见好转,拖到咸通十一年初秋,可怜的同昌公主不幸撒手人寰。

曾经如花似玉的皇家公主,活灵鲜透地嫁进韦家,还不到四年时间,就竟然香消玉殒,这可急坏了韦家的人,他们顾不上哀悼死去的同昌公主,而是全家聚首商议对策。为了摆脱责任,澄清公主的死与自家人无关,韦家派驸马韦保衡到宫中禀报公主死讯,韦保衡一副伤心欲绝的神情,一边婉述公主临终前的情形,一边痛斥御医们诊断不当,误投药石。

唐懿宗突然得知爱女的死讯,简直有些支撑不住,趴在龙椅上放声大哭,哀痛中,对驸马的话全单照收,把女儿的死一股脑地归责于御医头上。当即,唐懿宗宣旨上朝,一边不停地流泪,一边下旨将翰林医宫韩宗邵等二十几个给同昌公主诊治过疾病的御医全部斩首。二十几颗头颅就这样含冤落地,他们的亲族三百多人也牵连获罪,全部收入京兆大牢之中。

唐懿宗悲痛之中的不仁之举,引起了朝廷内外的纷纷议论,举国上下为之忿忿不平。中书侍郎、同平章事刘瞻认为皇帝此举引起了众人的不满,终必给朝廷带来灾难。虽然二十几位御医已死不能复生,但那三百多位御医的亲族如果释放出来,或可安抚一下不平的民心。于是刘瞻召来谏官,怂恿他们上奏进谏,据理力争劝谏懿宗。

无奈这些谏官们都深知懿宗喜怒无常的脾气,在这个时候进谏,无异于飞蛾扑火,自取灭亡,所以一个个都噤若寒蝉。刘瞻见这帮人无用,只好亲自以宰辅的身份向懿宗启奏道:“生命长短,在于天定。公主有疾,深触陛下慈怀。宗邵等人为公主疗疾之时,唯求疾愈,备施方术,非不尽心;而祸福难移,人力难以回天,致此悲局,实可哀矜。今牵连老少三百余人入狱,天下人议论纷纷,多有不平。陛下仁慈达理,岂能被人妄议,还当居安思危,安抚天下民心。伏愿陛下少回圣虑,宽释牵连者!”

刘瞻的奏词有理有节,无可挑剔。然而唐懿宗已认定是御医药杀了爱女,决不肯宽容他们的家族,因而对刘瞻的话十分不高兴,但碍于他宰辅的身份,总算忍着没发作,对他的启奏却置之不理。

刘瞻见没有结果,在第二天上朝时,又联合了京兆尹温璋犯颜直谏,措辞更加激烈。这下惹怒了唐懿宗,他大声叱责二人的犯上,当即降旨,刘瞻调为荆南节度使,温璋贬为崖州司马,责令三日内离京赴任,免得他们再在朝堂上啰嗦个没完没了。

温璋是个性情耿直的有才之臣,被贬南蛮之地,着实心有激愤,叹道:“生不逢时,死何足惜!”当天夜里就在家中服毒自尽。唐懿宗听到温璋的死讯,还狠狠地说:“恶贯满盈,死有余辜!”

事情发展到这个境地,已经非常难堪了,但是事情还没有就此结束,在刘瞻离开长安赴任以后,驸马韦保衡已经大权在握,他与另一宰辅路岩串通一气,罗织了各种莫须有的罪名,把刘瞻的门生故旧三十多人,一股脑地贬往遥远荒僻的岭南。为了进一步压制刘瞻,以防再生事端,韦保衡又与路岩合谋,硬说是刘瞻与御医同谋,乱投药石害死同昌公主;昏庸的懿宗竟也信以为真,又把做荆南节度使的刘瞻贬为康州刺史。

就这样,为了同昌公主的死,唐懿宗在朝廷里折腾了好几个月,弄得朝廷上下乌烟瘴气,等到这一切稍稍平定下来之后,懿宗才想到为爱女举行盛大的安葬仪式。陵墓自然是十分豪奢壮观,陪葬的服饰器物更是琳琅满目,填满了墓坑,送葬场面之大,绝非历代公主可比。

只因天年有限,一个美丽娴雅的同昌公主过早离开了人世,谁知作为父亲的唐懿宗竟以这种方式悼念亡女,杀死二十余位御医,关押三百多亲族,数十忠臣流放异地,把朝廷内外搅得沸沸扬扬,怨声载道。同昌公主作为一个温顺贤良的公主,要是九泉下有知,一定也会死不瞑目的。

真假国舅案

唐文宗李昂的母亲萧氏,出身贫寒,在唐朝中期动乱中逃离家乡,兵荒马乱,与家人失散,辗转到了长安,被人收养。

这时候,宫中正从民间挑选民女入宫,萧氏就这样被送入宫中,给当时的建安都郡王的李恒做侍女。

在李恒的建安都郡王府内,萧氏以她的聪颖秀慧而获得李恒的欢心。李恒与萧氏就这样不明不白地来往,到了元和四年(809年)生下了太子李昂。这是李恒的第二个儿子。

后来,李恒当了皇帝,不知为什么,萧氏虽然为他生了儿子,可穆宗李恒并没有给萧氏加封,甚至连个贵妃都没有封上。

穆宗驾崩以后,长子李湛继承了皇位,也就是敬宗皇帝,当时他只有十六岁,萧氏仍被冷落一直没有册封。

李湛只当了两年皇帝,便被宦官们害死,宦官王守澄、杨承和等人凭借他们在宫中的势力,拥戴江王李昂即位皇帝,即唐文宗,这年他仅有十七岁。

唐文宗李昂即位以后,被冷落了十几年的萧氏这才有了出头之日,作为皇帝的母亲被尊奉为皇太后。

按唐朝的规矩,每当册封皇后或皇太后的时候,其亲属也要加官晋爵,以沾皇恩。可萧氏自幼与家人失散,如今册封为皇太后,更加思念亲人。她只记得,父母已经亡故,只有一个弟弟不知现在何处。她希望文宗能给她寻到亲人,与之团聚。

而唐文宗一向孝顺,觉得母后家族没有别的亲人,既然还有一位舅舅,就要千方百计,设法为母后寻找弟弟。文宗一方面广告天下,一方面下诏,令福建、浙江一带的地方官吏在这两个地区重点查访,以慰母后的思亲之情。

不久,朝中户部茶纲的一个役人姓萧名洪,说自己是福建人,曾有一个姐姐,幼年战乱时期失散,现已多年。自称萧太后是他的姐姐。经赵缜介绍,入后宫晋见了萧太后。

萧太后因与弟弟离散多年,当时,二人还都年幼,长相如何,早已记不起来了。况且现在都已长大成人,更不能辨识。但是,萧洪所说的故乡、家事都相同,于是姐弟二人相认,

萧太后回忆起当时颠沛流离的幼年生活,十分难受。如今又能姐弟团圆,真是悲喜交加。

萧洪成了“国舅”以后,真是一步登天,文宗下旨任萧洪为金吾将军、检校户部尚书,从一个役人一跃成为当朝一品大官,好不荣耀。萧洪顿时威风起来。

还在“甘露之变”以前,文宗认为要真正执掌朝政,需要有自己可依赖的大臣,既然萧洪是国舅,文宗就大胆起用,进一步任命为河阳三城节度使。不久,又任命为鄜坊节度使,镇守一方。

在唐朝,自神策两军地方出任方镇的,军中资助行装,而到驻地以后,则需要三倍偿还。在萧洪到鄜坊以前,是一位由左军出任鄜坊节度使,他到任还没有按规矩三倍还钱就得暴病死亡,这时由萧洪出任节度使。

于是,便向萧洪征钱,而萧洪认为这是前任的事和自己无关,拒不给钱。宰相李训,一直对萧洪的身世有所怀疑,便派人调查,发现了萧洪果真是个骗子,是个假国舅。萧洪听到消息以后,十分害怕,一旦事情泄露出去,这是欺君之罪,是要被杀头的。于是,萧洪就把李训的哥哥李仲景任为自己的从事,以讨好李训,堵住李训的嘴。

就在这时候,又有一个人自称是萧太后的弟弟,来到长安城要求参见太后,此人姓萧名本,自己说是福建人,自幼与姐姐在战乱中失散,姐姐就是本朝的萧太后。这一事一时间被传的沸沸扬扬,长安城内街头巷尾都在谈论这一奇事。但是,萧太后记不起当时弟弟的长相,又无标记,谁真谁假,一时难辨。

萧洪因为拒不偿还宦官们的行装费,尽管讨好了宰相李训,却得罪了左军中尉仇士良,仇士良借萧本到来的机会,上奏文宗皇帝,揭穿萧洪的本来面目。说萧洪是一个十足的政治骗子。

唐文宗见奏文后,大为恼怒,认为萧洪真是胆大包大,竟敢欺骗皇上,萧太后知道后更是十分生气,认了半天,却是一个冒牌的,不但未见亲人,反而遭天下人耻笑。于是,唐文宗下旨,逮捕假国舅萧洪,押解京城,由御史台审问。萧洪很快就招供了,是为了当官而冒充国舅。御台审问清楚后,把萧洪的供词上奏文宗。文宗下诏将萧洪流放,在途中就被“赐死”了。

一个假国舅被判罪,另一个国舅萧本又被召进后宫,参拜萧太后,又是一番姐弟相见。唐文宗认为,萧洪假冒国舅被治死罪,萧本当是真国舅了,于是又任命萧本为赞善大夫,并赐金钱数万。

但是萧本是真的“国舅”吗?其实还是一个冒牌货,只是这个萧本的本领比萧洪还要大,还要有心计,当他听到萧太后在寻找失散多年的弟弟这一消息后,就回到了萧太后的老家福建,到处查访打听消息。

他终于探听到萧太后本来有一个亲弟弟,但是孱弱无能。萧本又设法弄到了一本《萧氏族谱》。有了这部族谱,他背熟了萧氏祖上各代的名讳,这才窥伺机会,当遇到了萧洪获罪,便趁机上奏,终于被相认赐官。

萧本进宫谢恩,在萧太后面前,历数了祖上各代的情况,这使得上过一次当的文宗深信不疑,也使萧太后满心喜欢。根据萧本提供的萧氏祖上名讳,文宗又一一追封了萧太后的家人。

唐文宗又赐给萧本万金,并令其担任了重要的卫尉少卿,又晋封左金吾将军。萧本大权在握显赫一时。

但是谁也没想到,到了开成二年,文宗上朝,见到一份奏章,是福建观察使唐扶所奏,说福建泉州晋江县有一个萧弘,也自称是皇太后的亲弟弟,而萧洪、萧本都是冒充的假国舅,只有自己才是真的。

唐文宗阅后,回后宫与母后说了此事。当然,萧太后自己是无法分辨真假的,而萧本有萧氏族谱,谁真谁假?唐文宗一时不知该如何是好,而这时全国上下,议论纷纷,成为当时的一件奇闻。

昭义节度使刘从谏上奏本章,其中说:“今日自上及下,都说萧弘是真,萧本是假,何不请萧弘进京,与萧本证明,以辨真假。”

刘从谏的本章为文宗所采纳了,下诏将萧弘从福建调赴长安,与萧本同时送交御史台。又诏令御史中丞高元裕、刑部侍郎孙简、大理卿崔郇三司共同“三堂会审”萧本、萧弘真假国舅一案。

经审问,结果萧本、萧弘一样都是冒充的假国舅。一时间,朝野上下,举国大哗。

就这样沸沸扬扬闹了十几年的假国舅案件,经过三司会审,皇帝御批,方算告一段落。最后,萧本遭流放,发配到爰州。萧弘虽未曾被封官,也是欺君之罪,被流放发配到儋州。

在萧氏被尊为皇太后十几年的时间里,先后有三个人来自称是萧太后的弟弟,而萧太后却始终没有见到一个真正的亲人,为她留下了终身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