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时尚美妆实用皮肤美容学
24573600000008

第8章 皮肤知识与皮肤美容科学(8)

情绪活动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愉快或积极的情绪,对机体可以产生良好的影响;另一是不愉快或消极的情绪,如愤怒、恐惧、焦虑、忧愁、悲伤、痛苦等。这类情绪一方面是适应环境的反应,另一方面往往过分地刺激人体,促使人的心理活动失去平衡,导致神经活动的功能失调,因而有害于健康。如果消极情绪经常反复出现,所引起的长期或过度紧张,会造成机体的病变;如神经功能紊乱、内分泌失调、血压持续升高,从而转变为某些器官、系统的疾病。一般而言,丧失感、威胁感、不安全感的心理刺激最易致心身疾病。

流行病学调查表明,皮肤神经系统是消极情绪致病的易受损害器官和系统。例如,一些损容性皮肤病,脱发、痤疮等都与不良情绪有关系。

2.人格与行为方式

大量证据表明,什么人得什么病,这是由于人格的关系。如A型行为类型的人容易罹患冠心病;癌症病人的人格类型常常是孤独、抑郁、失望,内心矛盾,过分克制自己,压抑愤怒,不敢发泄,焦虑和有不安全感等。行为方式也是致病因素,如多食可以引起多种疾病,除肥胖之外,还有糖尿病、胆结石、高血压等。

3.社会文化因素

人体疾病的发生发展,不仅与人和自然环境的关系是否协调有关,而且受到社会的制约,与一定时期社会生产的发展水平及社会文化环境密切相关。神经性厌食本质上就是一种文化病,没有崇尚女性苗条为美的文化审美观,就不可能有此病的存在。

4.生物躯体因素

虽然心身疾病强调心理社会心理因素在其发病过程的重要影响,但是现在的认识倾向于多因素发病。如果不考虑生物一躯体因素,则无从解释为什么在同样的心理应激场合下,有的人罹患心身疾病,而有的人却没有。除了个体的人格、行为的差异外,生物躯体因素无疑也是重要的参与者。

(三)损容性皮肤心身疾病的分类

损容性皮肤心身疾病是一类可以明显影响人的外貌的心身皮肤病,它们具有较为明显的心理致病因素,治疗也往往比较困难。在临床工作中对这些病的心理治疗尚不够重视。这些病主要包括:脱发、银屑病、黄褐斑、酒渣鼻、痤疮等。

1.脱发

脱发(alopecia)也称秃发病,在医学上可分为暂时性脱发和永久性脱发两大类。头发的生长与精神因素关系十分密切。精神压力过度可导致精神性脱发,这是因为,在精神压力的作用下,人体的立毛肌收缩,头发直立起,并使毛囊输送养分的微毛细血管收缩,使头发营养供给的数量受到了限制,造成头发生态改变和营养不良。精神压力还可引起出汗过多和皮脂腺分泌增长,产生严重的头垢,降低头发生存的环境质量,从而导致脱发。

除了精神性脱发,可以看作为心身疾病的脱发还有斑秃、雄激素源性脱发、休止期脱发,以及典型心理异常导致的拔毛癖等。

斑秃的发病率为1.13%,其病因尚未完全明了。曾昭明等对510例斑秃患者进行观察,发现该病发病前有明显的精神情绪因素影响,其中受家庭、个人、疾病、工作等因素影响者145例;病前伴有失眠多梦者363例,提示精神因素与斑秃的发病关系密切。巩杰等人用艾森克个性问卷和社会适应状况问卷对108例斑秃患者和108名正常对照组进行1∶1配比病例对照研究,结果提示内倾个性的人发生斑秃的机率高于稳定型个性的人4倍;具有不稳定型个性的人发生斑秃的机率高于稳定型个性的人3倍;有心理社会因素的人发生斑秃的机率高于无心理社会因素的人3.33倍,提示斑秃患者的个性和心理社会因素在斑秃的发病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一些研究还从心理生理学方面探索了斑秃发病机制。Mathero在性格的神经生理学方面所做的大量研究表明,个性的外倾-内倾与大脑皮质血流之间呈反相关的关系。还有一些研究表明,斑秃患者存在免疫功能紊乱。可以推测,社会生活事件使个体处于紧张状态,对个性内倾或不稳定型的个体来说,这种紧张反应可能更强,导致脑血管紧张强度持续增高,使头部供血相对不足,头皮毛囊的营养供应不良,加之持续紧张的情绪促进了包括内分泌、代谢、免疫机能等的一系列异常改变,促进了斑秃的发生。

对斑秃心理治疗时,应寻找病因,然后采用精神疏导等疗法。

2.寻常痤疮

痤疮发病机制尚未完全弄清,一般认为皮脂分泌增加、痤疮丙酸杆菌活性增强和毛囊皮脂腺导管角化过度,遗传、内分泌及免疫紊乱是痤疮发生的三个环节。心理因素正是通过第三个环节对痤疮发生作用的。

在心理生理医学文献中,痤疮是受遗传或环境因素决定但受情绪应激影响的心身性皮肤病。

在临床上可以观察到部分学生患者在紧张复习考试后发病或病情加重,说明持续紧张心理状态通过影响人体内分泌及免疫系统等,对痤疮的发病或病情加重起一定作用。在疾病发生后,由于病变部位特殊,有碍外观,多数患者正处于生理、心理发育过程中,心理承受能力相对较差,一般多急于就医求治并希望得到较快较好的疗效。在短期的药物治疗未见明显效果或病情复发的情况下,部分病人易产生焦虑自卑心理,这种心态反过来又促使病情加重,在看书、看电视时常下意识自行挤压抠挖病损处,长此以往可造成毁容性损害。

在药物治疗痤疮的同时,经常与患者交谈,了解患者的心理状况,可以通过绘制毛囊皮脂腺结构的草图,向患者形象地解释痤疮的发病机制,并明确告之痤疮多发于青春期,青春期后大多数病人均可能自然痊愈或症状减轻,同时提示患者轻松的情绪、良好的心境有利于病情的好转和痊愈。这样可以减缓部分患者的焦虑心情,也不失为治疗痤疮的方法之一。

3.黄褐斑

黄褐斑属于色素障碍性皮肤病,表现为对称分布于额、眉、颊、鼻、上唇等处的一种形态不规则的淡褐色或淡黑色斑。黄褐斑的病因理论多种多样,目前尚无定论。中医称黄褐斑为“肝斑”、“黑黧斑”,根据其理论,皮肤黑斑是因肝气郁结,血液淤滞所致。在临床上可以观察到大多数黄褐斑患者具有情绪急躁,容易发怒的性格,常并有两肋胀痛,易出汗,月经不调,经血中有黑色的血块,口苦等症状,中医则称为肝郁气滞。中医早有情志致病的学说,情志的变化,即喜、怒、忧、思、悲、恐、惊超过了人体生理活动所能调节的范围,则可以引起体内阴阳、气血失调及脏腑功能紊乱,从而导致疾病的发生。如郁怒不解,则可影响肝脏的“疏泄”功能,导致肝郁气滞,使皮肤出现黑斑。由此可见,心理、情绪因素在黄褐斑的发病过程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治疗黄褐斑可口服维生素E、维生素C及中药,如逍遥丸、六味地黄丸、桃红四物汤等,外用各种脱色剂,如氢醌霜、曲酸霜、壬二酸霜等,同时不断提醒患者平和心境,开阔心胸,遇事不急躁。此外,要说服患者对黄褐斑的治疗要有信心和耐心。有资料表明,对黄褐斑治疗失去信心是黄褐斑经久不治的一个重要原因之一。

(第四节)皮肤美容的药物知识

一、美容皮肤科内用药

(一)维生素类

维生素是人体正常代谢功能所必需的物质,除维生素D可由体内合成外,一般需体外供给。经常补充某些维生素可以改善皮肤营养,延缓皮肤衰老;缺乏某些维生素可以引起皮肤粗糙,甚至引起皮肤病,严重影响美容。

1.维生素A维持上皮细胞正常结构和功能的完整,并参与视紫质合成,增强视网膜感光性。缺乏时则可引起生长缓慢、皮肤粗糙和干燥、毛囊角化、夜盲症等。遇到上述情况和一些角化过度性皮肤病如鱼鳞病、毛囊角化病、毛发红糠疹等病,可服用维生素A胶囊每日7500U,分次服。注意:大量长期使用本品,可引起厌食、腹泻、感觉过敏、毛发脱落、皮肤瘙痒、眼球突出等。停用后,约1-2周大部分不良反应可消失。

2.维生素B1维持心脏、神经、胃肠道的正常功能,常用于脂溢性皮炎、带状疱疹、皮肤感觉异常及多发性神经炎等的治疗。剂量:10mg/次,1日3次;或100mg/d,肌肉注射。过量给药对心血管和神经系统有不良作用,如抽搐、心律失常等。

3.维生素B2是人体内一种重要辅酶,参与糖、蛋白质和脂肪代谢,维持眼的正常视觉功能,并有抗皮脂分泌作用。主要用于核黄素缺乏症、脂溢性皮炎、寻常痤疮、酒渣鼻、日光性皮炎等的治疗。口服5mg,每日3次。

4.维生素B6参与蛋白质及脂肪代谢,并能抑制皮脂腺的分泌。用于脂溢性皮炎、痤疮、酒渣鼻、脂溢性脱发、药物引起的胃肠道不良反应、周围神经炎及神经性疾病。口服10-20mg,每日3次;肌肉注射或静脉滴注50-100mg,每日1次。它可抑制催乳激素,哺乳妇女宜慎用。

5.维生素B12作为体内各种代谢过程中的辅酶,参与体内核酸、胆碱、蛋氨酸的合成及脂肪和糖的代谢。适用于银屑病、带状疮疹、扁平疣、扁平苔藓、盘状红斑狼疮、脂溢性皮炎、斑秃及多发性神经炎等。肌肉注射0.1-1mg,每日1-2次。长期单用可引起叶酸缺乏。

6.对氨基苯甲酸为叶酸合成的必要物质,参与核酸代谢。能吸收中波和长波紫外线。适用于白癜风、硬皮病、红斑狼疮、日光性皮炎,可预防日光对皮肤的慢性损伤。口服0.1-0.5g,每日3次。常配成5%的酊剂外用作为避光剂。

7.维生素C为抗氧化剂,抑制脂肪及多巴的氧化,可改善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增强机体对感染的抵抗力,还可拮抗组胺和缓激肽的作用。适用于过敏性疾病、紫癜、色素沉着、银屑病、坏血病、溃疡和愈合不良的创伤等。口服0.1-0.5g,每日3次;静脉注射0.25-1g,每日1-2次;大剂量1-3g,静脉滴注,每日1次。不良反应罕见,大剂量口服有时诱发胃溃疡;静脉注射偶可引起静脉血栓、过敏性休克等。

8.维生素D2调节钙、磷代谢,并促进钙的吸收和利用,本药常配制成油剂,每滴内含23U,口服2滴,每日2-3次;肌肉注射1ml,隔日1次,连用1次。适用于治疗静止期银屑病,过量时会引起纳差、恶心、呕吐等。

9.维生素E对生殖功能、肌代谢均有影响,具有氧化作用,可减少或阻止不饱和脂肪酸和维生素A的氧化,可促进人体新陈代谢,减少组织衰退,延迟皮肤老化。适用于胶原性疾病,如硬皮病、皮肌炎、血管炎、大疱性疾病、溃疡、冻伤、预防衰老等。口服10-20mg,每日3次;大剂量为100mg,每日1-2次。长期大剂量服用偶可出现疲乏、轻度恶心、头痛、眩晕等。

10.烟酸可促进新陈代谢,并能扩张血管。适用于糙皮病、肢端动脉痉挛症、慢性溃疡、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等。口服50-100mg,每日3次;静脉滴注100mg/次,每日1次。易引起皮肤潮红、瘙痒、恶心、呕吐等。

11.泛酸为辅酶A的组成部分,参与蛋白质、脂肪和糖的代谢。适用于各类秃发(瘢痕性秃发除外)、核黄素缺乏病和周围神经炎。口服10mg,每日3次。

(二)激素类

1.皮质激素具有抗炎、抗过敏、抗毒、抗休克、免疫抑制作用,影响蛋白质、脂肪、糖代谢,影响水和电解质代谢等。适用于重型药物性皮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皮肌炎、天疱疮等。长期大量使用易致细菌、真菌、病毒等感染和上消化道出血、糖尿病、骨质疏松等。常用制剂有氢化可的松、泼尼松、甲泼尼龙、地塞米松等。

2.雄激素促进男性附属器官的生长及男性副性征的表现,促进组织蛋白质的合成等。适用于皮肌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男性老年瘙痒症等。长期应用可引起性功能改变、男子睾丸萎缩、妇女月经紊乱等。常用药剂有丙酸睾酮、苯丙酸诺龙、甲睾酮等。

3.雌激素促进女性附属器官的生长及女性副性征的表现,对皮脂腺的活动有抑制作用。适用于痤疮、脂溢性皮炎、酒渣鼻、女阴瘙痒症等。可出现恶心、呕吐、食欲减退、头昏等不良反应。常用制剂为己烯雌酚、炔雌醇等。

(三)抗组胺药物

根据其和组胺竞争的靶细胞受体不同而分为H1受体拮抗剂和H2受体拮抗剂两大类。

H1受体拮抗剂适用于各种变态反应性疾病,如荨麻疹、血管性水肿、药疹、湿疹和过敏性接触性皮炎等,与H2受体拮抗剂合用,对皮肤划痕症、慢性荨麻疹有较好的疗效。前者不良反应以嗜睡、眩晕和头昏多见,后者可引起头痛、眩晕、疲乏、腹泻、便秘等。常用的H1受体拮抗剂为:氯苯那敏、异丙嗪、赛庚啶、酮替芬、多塞平、西替利嗪、氯雷他定等;常用的H2受体拮抗剂为西咪替丁、雷尼替丁等。

二、美容皮肤治疗外用药

1.清洁剂用来清洁皮损上的浆液、脓液、结痂、鳞屑或自用药物留下的粉末、药膏等。常用药物如下:生理盐水、3%硼酸液、0.1%依沙吖啶液、1∶800-1∶5000高锰酸钾液、植物油等。可用于清洁及湿敷。

2.温和保护剂作用温和,具有减少摩擦、保护皮肤、防止外来刺激的作用。常用制剂如下:10%-15%炉甘石洗剂、5%-40%锌氧油(氧化锌油)、10%-70%滑石粉等。

3.止痒剂常用制剂如下:1%-5%樟脑、0.2%-2%薄荷、5%苯佐卡因软膏或霜剂、1%-2%苯酚、0.025%地塞米松霜、氟轻松软膏等。

4.抗菌剂对细菌有杀灭或抑制作用,除上述高锰酸钾、依沙吖啶、硼酸液外,还有1%-2%甲紫、10%-20%鱼石脂、2%-5%碘酊、70%乙醇、10%甲醛溶液、0.5%-l%新霉素软膏等制剂。

5.抗真菌剂对真菌有杀灭或抑制作用,常用制剂如下:5%水杨酸、6%-12%苯甲酸、1%-2%硫化硒乳剂、5%碘酊等。

6.抗病毒剂常用制剂如下:0.1%碘苷、0.1%无环鸟苷眼液、0.5%利巴韦林等。

7.腐蚀剂用于腐蚀皮肤疣赘、疣状痣、色素痣等。常用制剂如下:30%-50%三氯醋酸、5%-10%氢氧化钠软膏、20%苯酚液、10%硝酸银溶液等。

8.遮光剂防御紫外线和可见光,常用制剂如下:5%对氨基苯甲酸(PABA)酊剂、10%水杨酸苯脂乳剂、5%二氧化钛乳剂等。

9.退色剂可抑制酪氨酸酶活性,减少黑素产生,常用制剂如下:3%氢醌霜、20%壬二酸霜、1%-2%曲酸霜、0.025%维A酸乳膏等。

10.光敏剂增强皮肤对光线的敏感性,使皮肤白斑的色素逐渐恢复,常用制剂如下:30%补骨脂酊、0.2%-0.5%甲氧补骨脂素等。

11.皮质激素具有抗炎、抗过敏和浅表血管收缩等功能。常用制剂如下:0.05%地塞米松霜、0.025%氟轻松软膏、0.1%倍他米松乳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