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中国人一定要知道的科学常识
24585900000051

第51章 生物趣谈(11)

世界上老虎种类一共有八种:孟加拉虎、里海虎、东北虎(又叫西伯利亚虎)、爪哇虎、华南虎、巴里虎、苏门答腊虎、印度支那虎,其中,苏门答腊虎的斑纹最多,而东北虎的斑纹最少。野生的老虎一般能活10年,而豢养的老虎则能活上20年。

善于模仿的猿猴

猿猴的只能比较发达,它的模仿性很强,它们不仅能跟人们学会一般的动作,还能学会做一些较为复杂的行动。

猿猴是人类的近亲,在动物的分类上和人一样属于灵长类目。猿猴长期生活在树上,行动需要较大的灵活性和肌肉的协调性,它们的大脑受到生活的影响,结构复杂而且完善。大脑越发达,就越聪明,就有一定的识别和学习能力。人的大脑的重量占体重的2%,而猿猴的就占1。6%,所以,猿猴是接近人类的一种非常聪明的动物,能够模仿人类的行为。

非洲的纳米比亚有一个农场,饲养了一群羊,而牧羊的却不是人,而是一只大猴子。美国有一位叫作威廉的心理学家,训练两只猴子给瘫痪的病人当“护士”,它们能给病人到开水,地送书籍和报纸,还可以把唱片插到唱片机上呢!我国的黄林园场近几年来也训练了几只猴子,它们的主要任务是掰玉米、采水果,干的非常不错。

眼镜蛇与音乐

眼镜蛇的颈部有一对白边黑心的花纹,很像人们戴的眼睛,它就是因此而得名的。

眼镜蛇的毒性很大,一般人和动物都不敢接近它。然而在印度等东南亚地区,舞蛇人能吹起笛子指挥眼镜蛇跳舞。当悠扬的笛声响起时,眼镜蛇的脖子突然膨胀,它就立起上半身子,随着舞蛇人的舞步,它的头部也来回摆动。其实并非眼镜蛇能听懂音乐,反之眼镜蛇不但听不懂音乐,它的耳朵早已退化了,根本就没有听觉。眼镜蛇“闻”音乐起舞是因为它的脾气很暴躁,身体感到震动,想把舞蛇人咬一口而已。

“鸟中之王”——老鹰

在鸟类中,老鹰是当之无愧的“鸟中之王”,它个头一般比较大,飞得很高,而且比较凶猛。它在2-3千米的高空飞翔时,能看清楚地面上的田鼠和野兔,甚至连在地上啄食的小鸡都能发现。这些小动物一旦被它发现,很难逃脱它的利爪。老鹰的眼睛中有两个中央凹,一个专门看正前方,另一个专门看侧面。这样眼睛就扩大视力范围了。况且,老鹰的每一个中央凹里的细胞都是人类的几倍。所以,它的眼睛比其他动物都看得远,也看的很清楚。

老鹰飞翔的本领很大,有时候不扇动翅膀也能飞翔,而不掉下来。在有山的地方,往往可以看见老鹰从山顶飞来,在一个地方盘旋,而后就“悬”在空中,这是它利用一股上升的气流的结果,在它升高到一定的高度以后,就会失去上升气流对它的支持,就开始向下滑翔了。老鹰的翅膀比较大,能在空中感觉到上升气流和下降气流,并且加以利用。

鼠类趣事

田鼠一般都住在田野里,偶尔会到农民的家里觅食。然而,在冬天,因为天气很冷,找不到东西吃。田鼠就会凭着自己无孔不入的本领,从门缝、排气孔、水沟里,钻到屋子里。进了屋子以后,它们就像家鼠一样,开始搞破坏活动了。它们咬坏门窗、箱子、桌子、椅子等家具,有的时候,还会在毛巾、地毯中做窝。

体型最小的鼠是金仓鼠,它以收集种子和其他植物为主,背上长由五条黑色的纵纹,既会爬树,又会挖洞。金仓鼠的颌下皮肤比较疏松,被称作颌囊。它们把采集到的食物装在颌囊里面带回洞中,就像人们用的手提袋一样。

土拨鼠又叫旱獭,由于它比较嗜睡,一年当中有九个月都是在睡眠中度过的,被人们称为睡鼠。土拨鼠一般生活在山区平原,住在地穴或山麓斜坡的大石头之中。

狗急“跳墙”

人们一般用“狗急跳墙”来形容一个人走投无路、企图反噬的狼狈样子。其实,狗急了真的会“跳墙”的。狗被追的发慌时,全身的神经系统处于极度兴奋状态。这时,狗体内的腺三磷就会在酶的作用下,极快地释放出极大的能量,瞬间把肌肉缩到原来长度的三分之一或四分之一,猛力拉动骨骼关节,狗就一跃而过了。不光是狗,其他动物,包括人在内,被逼急了,都会“狗急跳墙”的。

蟑螂

蟑螂身上有一种腺体,能分泌出有臭味的油状液体,这种油状液体会沾在蟑螂吃过或爬过的食物上面,散发出一股难闻的臭味。而且,蟑螂在吃东西的时候,总是边吃边把部分食物呕吐出来,甚至边吃边排出粪便。所以,蟑螂爬过或吃过的东西,都会有一股难闻的臭味,俗称蟑螂臭。

在蟑螂的尾部有一对尾须,上面有2000根丝状小毛,这些丝状的小毛其实是蟑螂的“地震仪”。通常,在地震发生之前,总会有一些轻微的震动,人类是感觉不到这么轻微的震动的,然而蟑螂身上的丝状小毛能在地震前4个小时就感觉到了。这个发现让科学家们非常好奇,他们希望能通过研究这些小毛而研制出更先进的地震仪。

猪爱拱土的原因

猪是很常见的家畜,它为人类提供了肉、皮等食品和原料。猪的嘴巴很特别,它有突出的鼻嘴,以及坚硬的鼻骨。这种生理结构对猪的生长有好处。

猪特别爱用嘴像找东西似地拱土,是因为现在我们人类养的猪是由古代的野猪进化而来的。古代野猪生活在森林里,没有人喂养,只能自己寻找食物吃,它就经常用自己的长长的鼻子把土拱开,寻找土中的植物块茎和根。今天的猪虽然不用发愁吃喝,但是,它们拱土时把一些泥土吃下去,从而获得自己身体需要的磷、钙、铁等各种矿物质。所以,现在的家猪还保持着拱土的习惯。

大力士蚂蚁

在路旁,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只小蚂蚁在搬东西。别看蚂蚁很小,它可是动物界的大力士呢!有时我们会看见一只蚂蚁在搬动比它自身大得许多的大青虫。科学家们研究发现,蚂蚁能将比其自身重50多倍的石块搬走。所以,说蚂蚁是大力士一点也不过分。

蚂蚁的腿部肌肉可以说是一台高效的肌肉发动机组,这台发动机的动力来自一种结构复杂的化学物质。当蚂蚁走动时,它腿部的肌肉就会产生一种酸性物质,这种酸性物质就刺激化学物质的急剧变化,肌肉收缩起来,“发动机”就开始产生巨大的力量,蚂蚁就轻而易举地把重物搬走了。

蚂蚁在搬东西的时候,都是排着长长的队伍。这样可以使它们不迷路,也不会相互走散。蚂蚁在走路的时候会释放出一种只有同伴才能闻出来的气味,走在后面的蚂蚁,只要跟着前面的蚂蚁留下来的气味,就不会走错地方了。

会放电的鱼

世界上会发电的鱼约500多种,电鳐是发现的最早的。电鳐分布在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等热带海域,我国的东南沿海也有分布。

电鳐的身体扁平,光滑无鳞,头和胸部连在一起,尾部呈粗棒状,像团扇。电鳐的背面前方中央处有一对小眼睛,腹面有一个横裂状的小口,口的两边各有5个腮孔,体长可达2米。那么,电鳐是怎么发电的呢?科学家们发现,在电鳐的头胸部的腹面两侧各有一个肾脏形、蜂窝状的发电器官。这两个发电机是由一块块的肌肉纤维组织的电板重叠而成的六角形柱状管,每个发电器中大约有600个这样的柱状管。当电鳐的大脑神经受到刺激或兴奋的时候,这两个发电器就能把神经能变为电能,放出电来。电鳐身上的发电机构造精巧,由鳃部的电细胞组成,能发出70-80伏电压的电。电鳐利用发出的电流,将小鱼、小虾及其他小动物击昏吃掉,这是它捕食和打击敌害的手段。电鳗能发出800伏的电压,是发电鱼的冠军。电鲶也会发电。

动物的血液

人类的血液是红色的,绝大多数动物的血液和人类一样,也是红色的。但是,也有少数动物的血液并不是红色的。动物的血液的颜色是血色蛋白所含有的色素决定的。

每种动物在进化的过程中,形成的血色蛋白不一样,因此,血液的颜色也就不一样了。乌贼的血液并不是黑色,而是绿色。蚯蚓的血液是玫瑰色,蜘蛛的血液是青绿色。有人以为虾、蟹等是无血的动物,其实它们的血液是淡青色。而田螺更容易被以为是无血的,因为它的血液则是白色,像牛奶一样。南极附近海域里,有几十种珍贵的鱼类的血液都是无色的。扇螅虫是栖息在海底岩石上的一种动物,它的血液颜色更是奇特,居然一会儿是绿色,一会儿是红色。河马和蜗牛的血液颜色很美丽,是淡蓝色。

长颈鹿也会叫

野生动物一般都能发出声响,长颈鹿虽有着长长的脖子,却没有叫声。其实,长颈鹿不仅有声带,而且它们也会叫。

长颈鹿的声带很特殊,在它的声带中间有个浅沟,不太好发声。况且,发声一般需要靠肺部、胸腔和膈肌的共同作用,但是长颈鹿那长长的脖子使得这些器官之间的距离太远,要是叫起来一定很费事,所以,它们平时就不叫了。在长颈鹿小的时候,如果找不到妈妈了,它们还是会叫几声的。

识途信鸽

鸽子善于长途飞翔,而且根本不会迷路。有人把信鸽带到很遥远的地方,放飞后,它能准确地飞回家里,这种能力叫归巢能力,信鸽的归巢能力特别强。所以,自古以来,人们就用鸽子在航海、捕鱼和军事上担负通信工作。即使在科学发达的今天,信鸽依然被用来传递军事情报。

科学家们在长期的研究中发现,鸽子除了拥有一般鸟类飞行的特点外,它的两眼之间的突起,在长途飞行中,能测量地球磁场的变化,它们就靠这种变化来辨别方向。而且,鸽子除了利用地球磁场来导航以外,还会利用生物钟对太阳的移动进行校正,检测偏振光,从而选择方向。只要不是阴雨天,都能利用太阳来辨别方向。所以,鸽子能从遥远的地方飞回自己的家,是由于它具有多种辨别方向的手段。在天气晴朗的时候,就利用太阳光来指示方向;在阴雨天,鸽子无法知道太阳的位移,可以按照地球磁场来导航。除此以外,有的科学家则以为鸽子还能利用气味来寻找方向。

寄居蟹

寄居蟹长的既像蟹,又像虾,身上总是背着一个大螺壳,一旦受到惊吓,立刻把身体缩进螺壳里面。这个螺壳不是它自己天生的,而是捡来的,有的甚至是寄居蟹把活的海螺吃掉抢来的。当它的身体长大,原来的螺壳主不下了,就再找一个合适的。这个“房屋”对寄居蟹来说,很有用。由于寄居蟹没有敏捷的游泳技能,也没有蟹的坚硬的甲壳,根本就没有什么可以抵抗敌害的武器,只好把螺壳当作保护自己的避难所了。寄居蟹的腹部已经退化,比较柔软、长而且弯曲,能够盘旋在螺壳里,用扇尾钩住螺壳顶部,爬动时身体不会从螺壳里滑出来。

在大海里,寄居蟹居住在螺壳里,而海葵又伏在寄居蟹的“屋顶”。它们一起游玩,寻找食物。遇到敌害时,海葵可以用它的刺丝螯,保护寄居蟹。它们的这种彼此依存、共同生活的现象,在动物学上称为共生。

牛并非看见红色才会兴奋

有很多人以为牛看见红色就兴奋。所以,西班牙的斗牛士都是受里拿着一块红布,一边躲闪着,一边抖动着手中的那块红布来挑逗牛。而在一片喝彩声中,被激怒的牛向斗牛士猛冲过去,想把他一把撕成碎片,这个场面给人的印象非常深刻。

可是有人拿来别的颜色的布实验性地在牛的面前抖动时,牛依然被激怒了,不顾一切地用犄角猛刺斗牛士。由此可见,不管什么颜色的布,只要在牛的面前抖动,它都会以为那是对自己的一种挑衅,都会冲过去拼个你死我活的。

其实,科学家们研究发现,牛对颜色的辨别能力很差劲。这是为什么呢?动物的眼球底部有一层视网膜,而视网膜上既有感受亮光的锥状细胞,也有感受暗光的杆状细胞。当光线刺激视网膜时,动物才能看见物体及其颜色。而牛眼睛的视网膜上的杆状细胞多于锥状细胞,所以,牛对物体的颜色是没有什么概念的。

蜻蜓的眼睛

蜻蜓是我们比较熟悉的昆虫,在夏季雨后,蜻蜓就会成群结队地飞舞,它们是在捕捉小昆虫呢!蜻蜓有两只大大的凸出的复眼,几乎占据了整个头部,每只复眼里面有1万至2。8万只小眼睛,等于其他昆虫的十倍。蜻蜓的这对复眼,比其他昆虫灵敏得多,不管是飞行的小昆虫还是掠过的人影,都能在蜻蜓的复眼中造成清晰的图象。

昆虫一般都有一对复眼,有的甚至还有3只单眼。这种复眼对昆虫的飞行、生长、捕食、繁衍都有很大的作用。复眼由大量六边形的小眼面构成,复眼的体积越大,小眼面的就越多,眼睛的视力就越好。

蝴蝶的复眼比蜻蜓的小,是由12000-17000个小眼面连接而成的。龙虱的复眼大约有9000个小眼面,而家蝇的复眼多达4000个小眼面。有一些昆虫的复眼的小眼面还不到100个,甚至可能连物体的轮廓也看不清楚。

老马识途

“老马识途”这个成语由来很久了,老马就是凭借自己发达的嗅觉器官、听觉器官和超强的记忆力来辨别方向的。马的脸比较长,鼻腔比较大,所以,它的嗅觉神经细胞也多,这样它的嗅觉系统就会比较发达。马利用自己的这种优势,来辨别饲料、水质的好坏,还能辨别方向。所以,管仲让齐国的军队跟在老马的后面,让马作向导。这其实是比较科学的。马还有一对长长的耳朵,就像天线一样,能接收到很远的声音信息,可以帮助辨别方向和周围环境中物体的分布情况。而且马的记忆力非常强,有些老马能在相隔数年回到自己的老家。

老鼠不会灭绝

老鼠可以说是人类最痛恨的动物了,“老鼠过街,人人喊打”,它的破坏性非常大。不仅在家里咬坏家具、衣服,还糟蹋粮食,毁坏建筑物,甚至传染疾病。所以,人们总是千方百计地要消灭它。猫头鹰、猫、黄鼠狼等都是老鼠的天敌,可是老鼠却没有灭绝的迹象。

科学家们以为,老鼠的生殖能力非常强大,一对老鼠一年可以繁殖5000多只小老鼠,而且幼鼠的成活率很高。老鼠采用的这种以量取胜的方法,常常是消灭一批,又成长一批,这个物种始终能存活下去。

老鼠让科学家们百思不得其解的是,它们终日以垃圾、厕所和臭水沟为家,却几乎没有什么疾病。况且,它们根本不“挑食”,五谷杂粮甚至各种垃圾都可以填饱它们的肚子,竟然能消化掉,真让人不得不佩服老鼠的生存能力了。

鸟鼠同穴

世界上“猫鼠同眠”不常见,而有的鸟儿却会和老鼠同穴生活。在我国的新疆、青海等荒漠的大草原上,雪雀和百灵竟然与黄鼠同穴而居。这一现象主要是和当地的特殊的地理环境条件有关。新疆和青海等地的荒漠草原上,日夜的温差比较大,冷热变化大,缺少树木,鸟类就失去了可以筑巢和避害的地方了。而这里却是鼠类的天下,它们在荒漠里到处打洞。这些老鼠洞很多,而且可以防止炎热和寒冷,温度也合适,所以,这些老鼠洞就成了鸟类繁殖和避害的居处了。

这些鸟类与鼠同穴而居,可以帮助鼠望风,危险来临时,鸟类鸣叫示警,老鼠就可以藏到洞里避险了。

企鹅的繁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