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中国人一定要知道的科学常识
24585900000067

第67章 政治军事(3)

伊斯兰教:相传公元7世纪初由阿拉伯半岛麦加城古莱什部落哈申族人穆罕默德创立。目前教徒主要分布在西亚、北非、南亚和东南亚等地。其三大圣地是沙特阿拉伯的麦加、麦地那和巴勒斯坦的耶路撒冷。

政党

政党是阶级组织,它是代表一定阶级、阶层或集团的根本利益,由其中一部分最积极的分子所组成,有共同的政治主张,采取共同的行动,为夺取和巩固政权而联合起来的有组织、有纪律的政治组织。

政党的主要特征是:政党是特殊的政治历史现象。马克思主义认为,政党是阶级的组织,是阶级斗争的产物。现代意义的政党根源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矛盾运动,是阶级斗争发展到资本主义阶段的产物;政党由阶级、阶层、集团中的一部分人所组成。由成员中一部分最有觉悟、最积极、最能够统一整个阶级的分子带领本阶级进行斗争的;政党是有组织、有纪律的组织;政党有自己的政治纲领;政党与国家政权密不可分。

政党的分类和功能

政党常见的分类方式有以下四种:以政党的阶级属性和阶级基础为标准,可以将其分为无产阶级政党和资产阶级政党;以政党是否掌握国家政权为标准,可以将其划分为执政党、在野党、反对党、参政党;以政党是否合法为标准,可以将其划分为合法政党和非法政党;根据政党的活动范围,可以将其划分为国内政党和跨国政党联盟。

政党政治的根本功能所在是:统治阶级政党的总功能是维护和巩固统治阶级的政治统治;被统治阶级政党的总功能反抗和推翻统治阶级的政治统治。主要体现在:争取群众和教育群众。一个政党拥有群众的多少,是这个政党势力大小和强弱的重要标志;集中阶级意志。在资本主义国家,资产阶级政党的竞选活动实际上就是一种统一阶级意志的活动。在无产阶级国家,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过程,就是集中人民意志的过程;掌握政权,行使国家权力。政党掌握政权的方式有两种:一是操纵议会,通过选举取得议会多数席位,二是以本党的党员充任官吏,组织政府。

两党制和多党制

两党制是指在一个资本主义国家中,由两个势均力敌的政党通过竞选取得议会多数席位,或者赢得总统选举的胜利而轮流执政的政党制度。

两党制的第一种模式是以英国为代表的议会内阁制下的两党制。英国议会内阁制中两党制的特点是:两党的活动围绕议会选举展开。两个大党靠竞争争夺下议院席位,由获得多数席位的政党组织内阁,其成员也都是议会议员;两党采取集中制。为保证政党的议案能在下院顺利通过,政策得到有效的贯彻,执政党用严格的党纪约束本党党员和议员的行动。在每次投票中,所有该党议员必须按本党的决定进行投票。

两党制的第二种模式是以美国为代表的总统制下的两党制。美国总统制下的两党制特点是:两党制主要表现在总统竞选上。总统竞选的获胜者为执政党,失败者为在野党;美国的两党组织结构松散,没有严格的投票纪律。

多党制是指在一个资本主义国家中,多党并立,各政党都可以依法或联合其他政党竞选和执政的政党制度。

多党制最早产生于法国,多党制一般可分为三种类型:两极多元格局的多党制。典型国家是德国和第五共和国时期的法国;多元并存的多党制。在这种政党体制下,没有一个政党能获得多数席位。政府只能由几个政党联合组成,反对派也组成联合阵线与其抗衡。典型国家是意大利;一党独大的多党制。在这种类型的多党制中,存在着多个政党,但其中一个政党在该国处于明显的优势地位并单独执政,其他政党则处于在野地位。

中国的国体和政体

国体是指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我国的国体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

政体是指政权的组织形式,就是指统治阶级采取何种原则和方式来组织自己的政权机关,实现自己的统治。我国的政权组织形式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国体与政体是辩证的关系。国体是国家的阶级内容,政体是阶级统治的具体形式,所以国体与政体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国体决定政体,政体为国体服务。政体对国体的性质起着重要的保证作用。

世袭制与禅让制

世袭制就是古代皇帝下台后,将皇帝的九五之尊转给自己的儿子。世袭制就是名号、爵位以及财产等按照血统关系世代传承,这种传承主要有“家长”的传承,诸侯国的传承。“家长”的传承还可分为父系与母系。执政的君主也有承接,君主与君主之间可能有血缘关系,但不一定就是直系,有的是兄传弟,也有的是叔传侄;有的是受命于王,还有的是抢班夺权、谋权篡位,故而不在世袭之例。

禅让制是古代皇帝下台后,将皇帝九五之尊的位置由其他非常有能力的人来继承,是传说中的部落联盟民主推选氏族首领的制度。这种制度的执行机构是部落联盟会议,方式是民主推选首领。实质是在部落联盟的显贵家族圈内进行。所以它正是原始社会全面崩溃的信号。。

世袭制是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帝位及爵位世代相传的制度,取代原来的禅让制而出现。从禅让到王位世袭,从天下为公到天下为家,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是阶级对立的产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世袭制以其鲜明的私有化体现社会的重大进步。

三纲五常

三纲五常是为了维护封建等级制提出了的理论。三纲五常体现了整个封建统治的各种关系,成为封建立法的指导思想,是封建统治阶级用来控制人们思想、防止人民“犯上作乱”的思想武器。

“三纲”是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要求为臣、为子、为妻的必须绝对服从于君、父、夫,同时也要求君、父、夫为臣、子、妻作出表率。它反映了封建社会中君臣、父子、夫妇之间的一种特殊的道德关系。

“五常”即仁、义、礼、智、信,是用以调整、规范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等人伦关系的行为准则。

君主制

君主制是由君主,包括国王,皇帝,天皇,苏丹等担当国家元首。君主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君主的意志就是法律,不受任何约束。君主实行终身制,并且是世袭的。这种政治制度已有四五千年的历史。古代的奴隶制国家,封建制国家,多实行这种专制制度。

中国是世界上实行君主制历史最长的国家之一。在君主制下,君主拥有无限的权力,他的意志就是国家的法律,臣民必须绝对服从。君主依靠官僚军事机构,维护其专制统治,对人民进行残酷的剥削和压迫。君主一般是世袭的,终身任职。君主制是人类历史上最古老、最普遍的政体形式。它不仅是奴隶制国家和封建制国家的主要政权组织形式,还被少数资本主义国家所采用。

共和制

共和制与君主制相对称,指通过选举产生最高国家机关或国家元首的一种政治制度,通常与代议民主制通用。共和制仅仅是政权组织形式,由于选举制度有不同的阶级性,共和制也具有不同的阶级性。

社会主义国家实行与无产阶级专政相适应的民主共和制。1871年法国的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民主共和制的雏形。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后,在列宁领导下的苏维埃共和国确立了无产阶级民主共和制。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出现的社会主义国家也建立了无产阶级的民主共和制。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共和国同资产阶级专政的共和国有本质的区别。

联邦制

联邦制是一种多中心的复合共和制,它的基本特点是:关于自治、非集权、多样性的宪制安排;各构成单位议会议员、政府首长,由当地人民选举产生;绝大多数联邦国家的构成单位并且有自己的宪法,规定自己的政府组织形式;此外,联邦制还有两个并非不重要的原则:联邦议会一般实行两院制,其中一院按人口比例选举产生,另一院由各构成单位选举或任命的代表组成;当联邦与各构成单位发生权力冲突时,由独立的司法机构——联邦最高法院或宪法法院依据宪法裁决;根据联邦制原则,全国政府与构成单位政府并不是核心与边缘、上级与下级的关系,而是具有不同权力、职能范围的政府之间的关系。它们彼此独立,权力都有限制。各构成单位也是国家主权的组成部分,因为它们与联邦在不同范围内分别行使统治权。当然,它们也不是国际法意义上的独立、主权国家。并且,联邦是全体人民建构的永久性共同体,是任何构成单位或群体无权随意取消的主权国家。

现今世界上的联邦国家,多数是在原来就存在的小型共和政治体基础上联合而成,也有的是通过政治改革将以前的单一制国家解构或者说重组成联邦共和国。

内阁制

内阁制是以议会为基础而形成的。内阁制政府是以向议会负责为特征,故亦称之为责任内阁制或议会内阁制。内阁作为政府机构始于英国,它是由英国国王的最高咨询机关演变而来。该词后来被其他国家采用,作为国家最高行政机关的名称和组织形式。

内阁的首脑由议会中通过选举而产生的议员中占多数的政党或政党联盟的领袖担任。内阁的成员由内阁的首脑从与其政见相近的议员中挑选,或由参加内阁的各党派协调分配名额产生,然后提请国家元首任命。国家元首只是在名义上代表国家,执行些礼仪上的活动,并无实际权力。国家实际权力在内阁,由内阁代表国家元首向议会负责。国家元首颁布法律、法令和发布文告都必须由内阁首脑或有关阁员签署。内阁向议会负责,定期向议会报告工作,接受监督。如议会通过对内阁的不信任案,内阁就只有向国家元首提出总辞职,由国家元首任命新的首脑重组内阁,或者是由内阁提议国家元首解散议会,重新进行议会大选,然后,根据大选结果组织内阁。内阁总揽国家政务,其首脑有权任命所有政府高级官员,负责制定和执行国家对内、对外的一切重大方针与政策。

议会制和总统制的区别

议会制和总统制都属于现代资产阶级国家民主共和制,分为总统制民主共和与议会制民主共和两大类。议会制和总统制的区别具体如下:

政府的组织方式不同。在议会制共和制下,政府(内阁)一般由议会中(两院制议会中,一般指众议院)占多数席位的政党或政党联盟来组织;在总统制共和制下,政府成员由当选的总统任命并领导。

议会的职权不同。议会制共和制下的议会不仅具有立法、监督政府和决定财政预算等权力,还具有组织政府的权力;总统制共和制下的议会仅具有一般议会所拥有的立法、监督政府和决定财政预算等权力,而没有组织政府的权力。

政府与议会的关系不同。在议会制共和制下,政府对议会负责。如果议会对政府的政策不满而通过对政府的不信任案时,政府就得辞职,或者呈请国家元首解散议会,重新选举。在总统制共和制下,总统领导下的政府只对选民负责,而不对议会负责;作为立法机关的议会,其议员不得兼任行政官员,而作为行政机关的政府官员也不能兼任议员(议会制共和制下的政府成员却同时也是议员)。总统行使权力时对议会不负政策上的责任,议会不能因政策问题对总统和政府提出不信任案,以迫使其辞职,但在总统有违宪行为时,可以对总统提出弹劾。总统应向议会报告工作,且无权解散议会,但是对议会通过的法律可以行使否决权。

国家元首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同。在议会制共和制下,作为国家元首的总统,只拥有虚位没有实权;而在总统制共和制下,总统既是国家元首,也是政府首脑,掌握行政实权。

执政党的产生方式不同。议会制共和制下的执政党一般是指在议会大选中获性的那个政党或政党联盟;而总统制共和制下的执政党则是指在总统大选中获胜的那个政党或政党联盟。

国家元首的产生方式不同。在议会制共和制下,作为国家元首的总统,大部分国家由议会选举产生,只有少数国家由选民直接或间接选举产生;而在总统制共和制下,总统一般由全民直接或间接选举产生。

附庸国

附庸国就是根据他国国内法形成附庸关系,在对外和对内关系上,特别是在对外关系上处于从属他国的地位的国家,他国被称为宗主国。附庸国也称从属国,被认为是半主权国,即指不能完全自由行使其主权,而受宗主国控制和支配的国家。附庸国同宗主国的关系,一般是:附庸国的领土也是宗主国的领土,后者的法律也适用于前者的领域;宗主国同其他国家缔结的条约,对附庸国也有约束力;前者进行的战争也涉及后者。如附庸国对宗主国采取军事敌对行动,被视为叛乱,而不被看做是战争;附庸国对第三国采取缺乏法律根据的行为时,如果一方面属宗主国国内法的违法行为,另一方面又属国际法的违法行为,那就要产生宗主国对第三国蒙受的损失承担责任的问题。

宗主国

宗主国是控制另一个国家的国际事务但对其内部事务给予主权的国家。封建社会君主对诸侯的支配权力是宗主权;扩大到国与国之间,一国使他国从属于自己,干预其内政和外交的权力为宗主权,前者为宗主国,后者为附属国。到帝国主义时代,帝国主义列强推行殖民统治,殖民地为附属国,帝国主义列强为宗主国。在清朝末年,随着近代中国与外交的交流日益频繁,中国在向英、法、美等国家形容和说明中国与安南,朝鲜,琉球等国的关系的时候,接受了宗主国一词。李鸿章首先使用了这个名称。但在中国政府内部往来的公文中仍称为藩属国。宗主国在西方有保护国的含义和因侵略占领之后所成立的国家与占领国之间的卑微关系,带有更多的不平等倾向。

酋长国

酋长国是君主制的一种形式。酋长原是部落的首领,后来随着国家的形成而成为君主。酋长国是指阿拉伯世界以酋长、部落首领为元首的国家。这些国家19世纪成了英国的殖民地,现在都实现了独立。如波斯湾的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就是由七个酋长国组成的,国家元首为总统。阿拉伯联合酋长国位于阿拉伯半岛东部的波斯湾南岸,扼波斯湾进入印度洋的海上交通要冲。包括阿布扎比、迪拜、沙迦、阿治曼、乌姆盖万、富查伊拉、哈伊马角七个酋长国。这些国家最高权力机构是由七个酋长组成的联邦最高委员会,统一掌握外交、国防和联邦经济发展等。有联邦内阁行使权,并对联邦最高委员会负责。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由中国、印度和缅甸在1954年6月共同倡导的。其中周恩来代表中国政府首倡,目的是为了促进我国同印度、缅甸及世界各国的友好交往。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是: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