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国古代四大发明
24631500000004

第4章 造纸术——书写载体的伟大变革(2)

纸的发明是人们长期实践的结果,蔡伦则是这一发明的总结和推广人,他的功绩在造纸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受到了后人的尊敬和怀念。

(四)纸的发展

蔡伦献纸之后,汉和帝下令在全国推广,纸成为了竹简、木牍、绢帛的有力竞争者,逐渐成为主要的文字书写载体。到东汉末年,东莱有个叫左伯的人对以往的造纸方法作了改进,进一步提高了纸张质量。他造的纸张洁白、细腻、柔软、匀密、色泽光亮、纸质很好,世称“左伯纸”,其中尤其以五色花笺纸、高级书信纸为上。东晋末年(404年),朝廷下令以纸代简,简牍文书从此基本绝迹,纸则得到广泛的发展流行,成为官方文书的载体。3-4世纪,纸已经基本取代了帛、简而成为我国唯一的书写材料,有力地促进了我国科学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1. 魏晋南北朝时期

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纸张广泛流传,普遍为人们所使用,纸的品种、产量、质量都有增加和提高。造纸技术得到进一步的提高,造纸区域也由晋以前集中在河南洛阳一带而逐渐扩散到越、蜀、扬及皖、赣等地。

造纸的原料来源更加多样化。史书上曾论及到这时期的一些纸种,如抄写经书用的白麻纸和黄麻纸,枸皮做的皮纸,藤类纤维做的剡藤纸,桑皮做的桑根纸,稻草做的草纸等。我国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麻、枸皮、桑皮、藤纤维、稻草等已普遍用作造纸原料。

在造纸的设备方面,继承了西汉的抄纸技术,出现了更多的活动帘床纸模。用一个活动的竹帘放在框架上,可以反复捞出成千上万张湿纸,提高了工效。在加工制造技术上,加强了碱液蒸煮和舂捣,改进了纸的质量,出现了色纸、涂布纸、填料纸等加工纸。

为了延长纸的寿命,晋时已发明了染纸新技术。染纸时,从黄蘖中熬取汁液,浸染纸张。浸染的纸叫染潢纸,呈天然黄色,所以又叫黄麻纸。黄麻纸有灭虫防蛀的功能。6世纪的《齐民要术》中,贾思勰还专门记载了造纸原料楮皮的处理和染潢纸的技术。

2. 隋唐时期

到了隋唐时期,政治、经济、文化都空前繁荣,造纸业也进入了一个昌盛时期,纸的品种不断增加,除麻纸、楮皮纸、桑皮纸、藤纸外,还出现了檀皮纸、瑞香皮纸、稻麦秆纸和新式的竹纸。这一时期生产出许多名纸及大量的艺术珍品。

造纸原料方面则以树皮使用最为广泛。主要是楮皮和桑皮,也有用沉香皮及栈香树皮的记载。藤纤维造纸也广为使用,但到了晚唐时期,由于野藤大量被砍伐,又无人管理栽培,致使原料供不应求,藤纸逐渐消失。而在我国南方一些产竹地区,竹材资源丰富,竹纸得到了迅速发展。

隋唐时期还出现了著名的宣纸。宣纸以安徽宣城而得名,但宣城本身并不产纸,而是其周围各地产纸,都以宣城作为集散地,所以称宣纸。关于宣纸的诞生还有这样一个传说:蔡伦的徒弟孔丹,在皖南以造纸为业,他一直想制造一种特别理想的白纸,用来为师傅画像修谱,以表缅怀之情,但经过多次试验都未能成功。一次,他在山里偶然看到有些檀树倒在山涧旁边,由于经流水终年冲洗,树皮腐烂变白,露出缕缕长而洁白的纤维,他得到启示,取这种树皮造纸,终于获得了成功。

南唐后主李煜,曾亲自监制“澄心堂纸”,是宣纸中的珍品。它“肤如卵膜,坚洁如玉,细薄光润,冠于一时”。用宣纸写字则骨神兼备,作画则神采飞扬,成为最能体现中国艺术风格的书画纸,到明清以后,中国书画几乎全部使用宣纸。

隋唐时期由于雕版印刷术的发明,印刷业渐渐兴起,印刷了大量的书籍,这就更加促进了造纸业的发展,纸的产量、质量都有所提高,价格也不断下降,各种纸制品层出不穷,开始普及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名贵的纸中有唐代的“硬黄”、五代的 “澄心堂纸”等,还有水纹纸和各种艺术加工纸,反映出造纸技术的提高。

3. 宋元明清时期

在宋元和明清时期,楮纸、桑皮纸等皮纸和竹纸非常盛行,消耗量很大。宋代后期的市场上大部分都是竹纸,需求之大可见一斑。就纸的产区而言,四川、浙江、江西、福建、广东、湖南、湖北等地为主要产区,最繁盛的地方首推浙江和四川两地。宋代竹纸在工艺上大多无漂白工序,纸为原料本色,除色黄之外,竹纸也有性脆的缺点。

元明时期竹纸兴盛,尤以福建发展最为突出,使用了“熟料”生产及天然漂白,使竹纸产量大有改进。

这一时期造纸用的竹帘多用细密竹条,造出的纸也必然细密匀称,这就对纸的打浆度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而先前唐代用的施胶剂多为淀粉糊剂,兼有填料和降低纤维下沉槽底的作用。到宋代以后则多用植物黏液做“纸药”,使纸浆均匀,常用的“纸药”是杨桃藤、黄蜀葵等的浸出液。这种技术虽早在唐代就已经开始采用,但在宋代以后才盛行起来,以致后来不再采用淀粉糊剂了。

清代由于造纸业的大发展,麻及树皮等传统造纸原料已经不能满足需要了,在清代占据主导地位的是竹纸,其他草浆也有发展。在清末有些居民采用当地的野生草类植物来制造粗草纸。河南、山东、山西等地有人用麦草、蒲草;陕西、甘肃、宁夏有人用马莲草;西北用芨芨草;东北用乌拉草等,种类繁多。而我国用蔗渣造纸则始于清末,《清朝续文献通考》中,就有关于张东铭在徐家坡设一造纸厂以蔗渣为原料的记载。清代的草浆生产技术有了较大进步,用仿竹浆、皮浆的精制方法制取漂白草浆。著名的泾县宣纸就是用一定配比的精制稻草浆和檀皮浆抄制而成,其生产工序一直延续至今。

各地的造纸大都就地取材,使用各种原料,制造的纸张名目繁多。在纸的加工技术方面,如施胶、加矾、染色、涂蜡、砑光、洒金、印花等工艺,都有进一步的发展和创新。各种笺纸也再次盛行起来,在质地上比较推崇白质地和淡雅色质地,色以鲜明静穆为主。清代的笺纸制作已经达到了精美绝伦的程度,如描金银图案的粉蜡笺、五彩描绘的砑光蜡笺、印花图绘染色花笺等等。

随着造纸技术的提高,纸的用途也在逐步扩大,除了书画、印刷和日用外,我国还最早在世界上发行了纸币。这种纸币在宋代被称为“交子”,元明后继续发行,后来世界各国也相继发行了纸币。明清时期用于室内装饰用的壁纸、纸花、剪纸等,都各具特色,非常美观,并且行销于海内外。

经过宋元和明清时期数百年的发展,到清代中期,我国手工造纸技术已经相当发达,生产的纸张质量上乘,品种繁多,成为中华民族古代科技发明的重要成果,为文化的传播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五)造纸术的传播

纸在我国诞生和大量生产后,引起了全国乃至全世界范围内的书写材料大变革。随着中外经济、政治、文化、宗教的交流,我国的造纸术开始向外传播。首先传入与我国毗邻的朝鲜和越南,随后传到日本。在蔡伦改进造纸术后不久,朝鲜和越南就有了纸张。原料纸浆主要从大麻、藤条、竹子、麦秆中的纤维提取。

大约4世纪末,百济在中国人的帮助下学会了造纸,不久高丽、新罗也掌握了造纸技术。此后高丽造纸的技术不断提高,到了唐宋时,高丽的皮纸反向中国出口。西晋时,越南人也掌握了造纸技术。610年,朝鲜和尚昙征渡海到日本,把造纸术献给日本摄政王圣德太子,圣德太子下令全国推广,后来日本人称他为“纸神”。造纸术除了向东传播外,还向南传播到了中亚的一些国家,并通过贸易传播到了印度。

8世纪中叶,造纸术经中亚传到了阿拉伯。751年,唐朝和阿拉伯帝国爆发战争,阿拉伯人俘获几个中国的造纸工匠。没过多久,造纸业便在撒马尔罕和巴格达兴起,造纸技术也逐渐在阿拉伯世界各地传开。

造纸术最早通过阿拉伯人传到了欧洲,首先接触纸和造纸术的是阿拉伯人统治下的西班牙。1150年,阿拉伯人在西班牙的萨狄瓦,建立了欧洲第一个造纸厂。1276年意大利的第一家造纸厂在蒙地法罗建成,开始生产麻纸。1348年,法国在巴黎东南的特鲁瓦附近建立造纸厂。德国是14世纪才有自己的造纸厂。造纸技术传入英国比较晚,到了15世纪英国才有了自己的造纸厂。到了17世纪,欧洲主要国家都有了自己的造纸业。西班牙人移居墨西哥后,最先在美洲大陆建立了造纸厂,墨西哥造纸始于1575年。美国在独立之前,于1690年在费城附近建立了第一家造纸厂。

美国出版的《纸——进步的带头人》一书中写道:“从公元二世纪初中国发明造纸后,这秘密保守了很长时间,然后像蜗牛似的,缓慢地向世界传播。从亚洲(东部) 到巴格达、开罗、摩洛哥,已经历1000年,再经过400年才传遍欧洲,又过200年才到美国。”

到了16世纪,纸张在欧洲已经得到广泛使用,并最终取代了传统的羊皮和埃及的莎草纸等。此后,纸便逐步在全世界流传开来。

(六)纸的价值

自从纸张出现以后,就成为人类文化交流和传播的有效工具,从此,人们便可以简单便捷地书写文字、表达思想;可以使知识在平民百姓中得到普及和传递;可以让文学和艺术得到前所未有的繁荣和兴旺。

造纸术的发明与传播,为人类大量文化成果的传承提供了条件,使书籍、文献资料的数量剧增,为我国的另一项重大发明——印刷术的出现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前提。纸对全人类社会历史的记载与保存、文化思想与学术技艺的传播交流,都发挥着无比重要的作用。

纸的诞生,是人类书写载体的伟大变革,是人类文字的理想家园,从此,所有的科学和文化都有了进步的基石,所有的知识都有了传承的条件。我国古代的劳动人民为世界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